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0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遣乡党亲朋,暗携重礼,四处游说。欲破财消灾。

    不其侯伏完府前里道,接车如龙。只因伏完为人和善,交友广泛。然兹事体大,伏完岂敢徇私。又恐为人诟病,遂夜开角门。轻车简从,赴太师府陈情。

    王允笑道:“但收无妨。”

    “太师何意?”伏完伏地惊问。

    “不义之财,于我如浮云。我辈又岂为浮云蔽目,不见泰山。”

    伏完目瞪口呆:“卑下,‘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也。”

    王允抚掌而笑。

    俗语谓“得人钱财,与人消灾”。事若不成,还需原数奉还。此乃为官之道也。然王允却言,不义之财除外。伏完久历官场,宦海沉浮。至今尚不得其解也。

    轻车出府,心意难平。这便又转去尚书台。

    桓典勤于政事,常居尚书台。今日亦不例外。

    闻伏完深夜到访,心知事大。桓典遂起身下榻,整衣出迎。

    共入偏殿。

    伏完遂以心事求问。

    桓典长笑不语。

    “求令君,不吝赐教。”伏完肃容下拜。

    窥其心诚,并无二心。桓典遂以心腹之言相告:“君侯不闻孙破虏,‘义贩飞云’乎?”

    伏完如何能不知:“时孙破虏讨平吴郡巨贼,得财亿计。遂贩来飞云舰队。并自言‘普天之下,能将不义之财正当其用者,唯王上一人耳’。”

    桓典轻轻颔首:“君侯已知否?”

 1。72 炎汉控火

    “不义之财,正当其用。”伏完似有所悟。

    “正是如此。”桓典笑道:“或可改为,不义之财,正义之用。”

    “受教。”伏完拜谢。谓一字之师。能解心头之惑,此礼桓典自然受得。

    桓典所言,便是所谓“道德豁免”。

    正如奉献信仰,而从神处,获得宽恕类似。“正义”,亦或是“道义”。是时人最大的行为准则及判定标准。

    亦是两汉以来,不禁刀剑弓弩,仍传承有序之根本。尤其弩。黄口小儿得之,亦可杀人于一瞬。后世无有不禁弓弩者。然大汉百无禁忌,便因恪守道义。

    广泛的道义,又称大义。使得,时人无需将行为操守,固化成某个超越世俗的唯一(神王)具现,而获得判断标准。随之延伸出,诸子百家(解)释(大)义,又如《春秋决狱》等,具体法则。

    换言之。无论《汉律》还是《蓟法》,皆是“广泛道义”的具现与固化。

    “人心皆有秤”。时下,权重(秤砣)便是道义。

    有道,当如何。不义,又如何。针对不同事件,时下皆有一套完整的评判体系。包括,自评与他评。

    伏完之所以惶恐难安。说到底,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不义之财,正义之用”,给了伏完足够强大的道德豁免。心中涣然冰释。

    如此说来。百家之说,便是百家之道(义)。百家之学,便是百家之法。

    其目的,皆是具现“广泛道义”。设置百家之行为准则,及百家之判定标准。如墨门弟子,遵循墨学。行为准则及判定标准,皆出自墨门所学。道家弟子,遵从道家。法家弟子,遵从法家。儒家弟子,遵从儒家。

    于是乎,自先秦以来。各家弟子,行为准则及判定标准,皆有偏差。

    譬如始皇帝“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为获得“广泛道义”。

    正因有了“广泛道义”,两汉四面年,方能百无禁忌而传承有序。

    一旦失去“广泛道义”,便要处处设禁。乃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如何破除心中的“广泛道义”。最行之有效,又立竿见影之法:诉诸外力。

    诉诸武力、诉诸财力、诉诸文力、诉诸权力、诉诸神力。

    尤其诉诸神力。封建时代,屡试不爽。

    如诸子百家,不可苟同。每个朝代,“广泛道义”皆有不同。不做修改,不可兼容。

    一言蔽之,用唐宋明元清时代的“广泛道义”,反施两汉,注定完败。

    再举个通俗的例子。用民用机甲的操作系统,去尝试驱动军用机甲,注定功能不全。因为没有火控子系统。

    大汉不禁刀剑弓弩。然大汉的火控来自哪里?

    答:大汉星空下所独有的“广泛道义”。

    伏完心满意足,驱车入府。

    稍后,大开方便之门。凡有所请,皆有所应。礼单如流水,来者不拒。不出五日,竟聚拢千万资财。如实呈报太师府,王允遂命尚书令桓典,分拨各处,解甄都内外,燃眉之急。

    果然正当其用。

    少时,有豪商田韶,捐资百万助学,欲为独子田骅拜师。

    刘备亦过不去自己这关。于是求问恩师。恩师言,百万捐资,能助养多少寒门弟子。何乐而不为。

    稍后,谆谆教诲:豪门寒门,皆是百姓。若豪门更豪,寒门更寒,乃政之失。寒门亦出贵子,方为“君之道”。

    血洗一部分人,去拯救另一部分人。待另一部分人变成被血洗的那一部人时,再血洗一次。如此反复,便是所谓气数已尽,皇朝更迭。

    若如此,蓟王宁可力挽狂澜,三兴汉室。

    为何?

    因为后世皇朝,再无出其右者(民用阉割版,没有火控系统啊)。

    送出重礼,兖州豪右各自心安。料想,甄都必暗流汹涌,只待假以时日,汇聚成滔天巨浪。曹孟德即便顽硬如礁石,亦被迎头拍碎。身死族灭,旦夕之间矣。

    且看猖獗到几时!

    破口大骂,散尽胸中恶气。这便指点江山,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不料未等来甄都罢免敕令。便有虎狼雄兵,将坞堡团团围住。箭书射入,不过三日。便有堡中农奴,夜落吊桥,放官兵杀入。

    一场夜战,血流成河。杀散部曲私兵。将豪右全家老小,悉数捆绑在案。

    查封粮仓钱库,清点牛马奴仆。问案苦主。笔笔血泪,罄竹难书。

    人证物证俱在。旁证口供俱全。

    杀,不杀?

    书报兖州牧曹操。

    曹操遂问计群僚。

    陈宫谏言:“当‘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程立却道:“兹事体大,明公宜上报朝堂,公议其罪。”

    曹操轻轻颔首,又问荀彧:“文若,以为如何。”

    “明公既为兖州牧,一州之事,皆可自决。”荀彧答曰:“何不效仿蓟国,张榜其罪,以广视听。”

    “文若之言,正合我意。”曹操欣然纳谏。

    于是命有司,将笔笔罪状,悉数公之于众。布告张贴于城内城外,城门邮亭。甄都更是人尽皆知。

    稍后闹市行刑,人头落地。

    兖州豪右人人自危。不得已,唯弃车保帅。择族中旁支,代己受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良田牛羊,皆被佃户奴仆瓜分。坞堡拆除四壁,填充壕沟。堡中楼宇宅院,亦分与农人。坞堡遂成村落。

    良田、宅院,失而复得。自耕农,喜极而泣。自立曹操父子公社,四时祭拜者,众矣。

    遍地坞堡,接连攻破。兖州得钱粮无数,牛羊遍地。更喜得良马万匹。据后世载,“马超破苏氏坞,坞中有骏马百余匹,自超以下惧争取肥好者。将军庞德独取一騧马,形陋既丑,众笑之。其后马超战于渭南,(騧马)逸足电发,追不可递,众乃服。”一座坞堡,便有“骏马百余匹”。足见豪富。

    吕布闻之大喜。亲自登门,与曹孟德,把酒言欢,约为兄弟。稍后,自领五千战马归。

    曹孟德,亦有马矣。

 1。73 大雅无伤

    兖州所行《抑兼并令》,再令曹孟德,名声大噪。

    谓“无利不起早”。政令所出,尽灭豪右坞堡。获利之丰,难以计数。单单万匹良马,便作价十亿,乃至百亿钞。

    堡中钱粮珍货堆积如山。足够甄都十载所需。曹孟德更一举付清盖海欠债。又向蓟国订购白波楼船十艘,白波斗舰五十艘。青州牧刘岱、豫州牧丁原,心事若何,可想而知。

    与虎谋皮,自取其祸。萧规曹随,何乐不为。

    于是乎,青豫二州,亦效仿兖州,颁《抑兼并令》。

    平心而论。抑兼并,制豪强,乃续命药方。关东不比蓟国。广辟江表十港,连开海外寄田。蓟国海市,循环南下。贩运“三熟谷”归国。便有国中大儒豪言,便是国中十年无收,蓟人亦可足食。料想,此言非虚。

    江表十港,已立其九。剩下一港开在何处。今亦见分晓。正是郁洲山。

    此洲本为东海麋竺所有。后进献蓟王。蓟王遂命市舶寺良匠登岛,“围亘三百里,筑三城”。并择址督造深水良港。称郁州港。

    因郁洲山上,山岚缭绕,横生丛云。故此港又被蓟王唤做:连云港。

    至此。江表十港,皆得其主。益阳港、酉口津、南醴港、南廉港、甬东港、朱卢港、吕宋港、濯港、漉港、象林港、连云港、殑伽港、稽罗港、西顿港、东逊港。

    其中南醴、南廉二港,已连成一体,可视作一港。濯、漉二港,皆位于夷洲,亦可归一。西顿、东逊二港,扼顿逊海渠东西出口,自当一视同仁。

    如此算来,仍有十二港。

    无妨。

    三郡乌桓有四部,泰山四寇计五人。江表十港,出十二。亦是常情。

    一笑了之,无伤大雅。

    更何况,天子御赐九龙桓表。许蓟王开疆辟地,并土封王。海外荒洲,皆为蓟王子封国。多少城港,皆是蓟王家事。外人又何足道哉。

    话说,自乘夜出奔。合肥侯一行,轻车疾驰。自历阳渡江。抵达江东。时为避合肥侯锋芒,扬州牧刘繇于是渡江,以曲阿为州治。

    调兵遣将,四面攻伐。江东郡县,已据大半。

    前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被王允一道敕令去职,遂在徐州牧陶谦授意下,先后南渡。奉刘繇为主。薛礼驻秣陵,笮融驻丹阳。“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刘繇又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寿春。另遣汝南李术,给兵三千以守鸠兹(芜湖)城。

    大将军袁绍,携群雄渡江,扎营石山金陵邑旧址。与刘繇所部,交相攻守,互有胜负。

    闻袁术残部护佑合肥侯并百官渡江。袁绍急忙迎入大营。

    书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设置金陵邑,遂在石山筑城。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改金陵邑为秣陵县。金陵邑毁于战火,择址重筑县城。

    此地,扼淮水(秦淮河)与长江交口。“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后世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石城虎踞”之称。

    此处如此险要,刘繇竟未派人驻守。凡被袁绍所据,可谓憾失先机。

    自屯兵于此,袁绍已命营士修缮。不出意外,取名:石城。

    袁绍素娇贵。率众渡江,客军远来。如何能不善加守备。

    寿春城破,袁术已遣人告知。帐中群雄并袁绍,并无意外。所幸此来,粮草辎重足备。足可支半年。故即便合肥侯轻车简从,仪仗皆失。亦无妨。

    恭送后妃入后帐,再迎合肥侯入中军大帐。

    群臣下拜,三呼万岁。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环视帐中文武百官,寥寥无几。合肥侯不由泪目。

    “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