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东北不稳,西南安息,东南贵霜,二帝国,必伺机吞并,举国贩入西域。

    奴隶贸易,一本万利。安息、贵霜,深得其利。若能四面包抄,一举灭康居。

    前汉时,康居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国力与乌孙相若,稍逊大月氏贵霜。及至今汉,尤其纳郅支单于,屡击乌孙,掠牛马人口甚众。国力较前汉,有所增长。

    试想,即便仍为六十万口。十二万户。“一户十(金)币”,举国贩入西域。其利之大,安息、贵霜,如何能舍。

    正因灭国在即。故先前不隶属与都护府之域外强国康居。不得已,遣子入侍。以示臣服。万幸先前曾同嫁公主。否则今日危矣。

    “北乌伊别国,何人为首?”蓟王又问。

    “回禀王上,北乌伊,虽称‘别国’,亦为‘列国’。乃由北匈奴伊蠡王部、呼衍王部并北单于残部,共立。”康居使者答曰。

    别国,言指其非本地部族,乃别处迁徙而来。列国,必有诸王。

    “呼衍王(注①),北单于(注②),皆在。”蓟王笑道。

    “正是。”

    今安息、贵霜,势强。若康居被灭,大小乌孙,亦难善终。二国乃葱岭以西,西域外屏。二国若为安息、贵霜瓜分,丝路不保。

    为今之计,当令康居、乌孙,化干戈为玉帛。再联手驱逐北乌伊。

    心念至此,蓟王已有定计:“北乌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命西域都护府传檄而定之。”

    “喏。”幕府中丞贾诩,持芴跽奏。

    “敢问王上,若传檄不定,又当如何?”康居使者,斗胆相问。

    不料话音未落,百官皆笑。

    蓟王亦笑:“传檄不定,则战而定之。”

    康居使者幡然醒悟,大喜拜退。

    左丞李儒持芴而跽:“禀主公,若为西征,北乌伊当有大用。”

    “文优,且试言之。”蓟王笑道。

    “无它,嫁祸安国,驱虎吞狼之计耳。”李儒奏答。言下之意,北匈奴各残部,若能为我作用,可命其为马前卒。先行西征。若能得西域都护府,鼎力相助。何须二百年,恢复元气。罗马边墙,旦夕可至矣。

    “禀主公,臣,窃以为,此计可行。”右丞荀彧,持芴跽奏。

    蓟王不置可否,居高下问:“子远,以为如何?”

    “回禀主公。”许攸持芴跽奏:“北匈奴,走犬耳。能用则用,不能则杀之以除后患。若传檄而定。肉袒牵羊,负荆来降。遣子入侍,遣使贡献。则用之。若首鼠两端,顾后瞻前。则遣偏师一支,合诸国之力,而除之。断不可令其西逃。”

    “文和,以为如何?”蓟王又问中丞。

    “臣,附议。”贾诩持芴奏对。

    “如此,依计行事。”蓟王从谏如流。

    蓟王定百年大计。关中居首;西凉、山东,左膀右臂;巴蜀,河北,前胸后背;江东,荆交为足,远涉七海。四方都护,当为藩屏。御敌于国门之外。

    故,断不可令北匈奴残部,趁机坐大。

    由远及近,先易后难。

    西域使团依次觐见毕。东瀛、漠北、岭南使团,并各属国使者,相继入殿觐见。

    谓万邦来贺,莫过如此。大汉一朝,家国天下。九九重阳,姻亲之会。便是以家事论国事也。凡有内政外事不决,皆可遣使来问。

    蓟王必有计较。

    虽未与蓟王和亲,毕竟曾赠二素首雪女。如玉胴体,如火横唇。谓有横必有竖,有来必有往。一回生,二回熟。

    顿逊五王,亦遣使来贺。言及顿逊海渠,并稍待提及,扶南女王事宜。

    话说,前扶南女王柳叶,敬畏一箭之威。以身相许,举国相赠。蓟王若与当代扶南女王和亲。纳扶南国入汉土,当不费吹灰之力。如此,三南可定。

    一季三登,大汉无忧。

    蓟国上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

    之所以,百官无声。只因我主位高权重,今非昔比。

    用蛮夷语,血统高贵,不可轻贱。

    四方蛮夷,多论种辈血统。正如两汉和亲。若得宫女,则大恨。得公主,则大喜。如蓟王这般,汉室贵胄,亲与西域诸国和亲。并诞下麟儿。提升诸国王室血统。身受如此大恩。焉能不感激涕零,效以死力。

    蓟王言,待西域诸妃子,长成。当封于西域。

    闻,西域诸王,有意传位于“蓟王子”者,甚众。

    为何?

    生而高贵。

    两汉四百年,积威至此。蓟王乃中山靖王后,种出高皇。汉室贵胄,无出其右。此乃西域诸国之共识。即便蓟王天生,短时之内,亦无从改变。

    可想而知。诞下公主之西域诸妃。心中之急迫。

    何时能生二胎。

    至今,未可知。

 1。138 王亲国戚

    不知不觉。九九重阳,已成蓟国一年一度之盛会。

    正因四海姻亲,齐聚蓟都。临乡周遭,凡国宾馆所在,皆有“王亲国戚”入住。

    谓“入乡随俗”,又说“远来是客”。更“一家不说二话”。王亲国戚的身份,血脉相连的天然亲近。更加蓟国四百城港,怏怏上邦,开明好客之风。足令宾至如归。可有作奸犯科,仗势欺人?

    绝无。

    且不说蓟人尚武之风。城中闾里街衢,藏龙卧虎。普天之下,谁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蓟王爱民如子,又嫉恶如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兔子不食窝边草”。自家产业,岂不爱护。更有甚者,二家礼尚往来,蓟王馈赠,何等丰厚。岂能因小失大。

    道义大行天下。切莫小看了和亲的威力。

    “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大汉的机制,便如此有效运转。四百年生生不息。

    君以手足待我,我必手足报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此去林虑山迎甯姐姐。除张飞、黄叙,另有大兄刘文,二兄刘武,四弟刘修。大兄刘文为正,四人为副。宗亲、义亲同去,足见持重。

    国中皆知,张甯乃右国令女。右国令之事,蓟王曾命公审。国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功过几何,见仁见智。然右国令,才智高绝,淡泊名利,世人皆知。无有疑义。

    蓟王虽定其罪,却未行其刑。右国令寿尽而亡,蓟王夫妇扶棺,令楼桑宗亲,披麻戴孝,执礼相送。今又命手足兄弟,西去林虑,以贵人礼,聘右国令女。道义所向,一脉相承也。

    九月初一,王宫车队,浩浩荡荡,奔赴林虑。来回二千里,十日足矣。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蓟国十万精锐,扼守国境。虽久无战事,然却日日勤学苦练。除去武技、军阵,号令、旗语。还需习练操纵机关诸器。尤其机关兵器。自蓟王效仿记里鼓车,造计程马车,而后又将机关连弩与马车相合。造机关箭车。而后各式机关车,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稍后又有机关车船,大行其道。

    两军对垒,随之日新月异。曹操掘内外环渠,发火寿春。遂成经典战例。如何人器合一,将机关威力,最大发挥。为演武场蓟国军校师生,刻苦钻研之首选。

    军民两用机关术。早已遍布蓟国上下,融入百业。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诚不欺孤。

    然,春秋大贤,实不宜过谦。世之显学,岂无“法家”一席之地。法、儒、墨,缺一不可。

    “九九重阳会”。乃年度盛世。如前所言,凡典礼,皆有表演性质。《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天下典范也。

    家和万事兴。

    蓟王姻亲众多,广布四海。犹可相亲相爱。叔侄不过三人,何以坐视江山分裂,籍籍无为?

    孰功孰过,公道自在人心。

    《庄子·山木》:“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

    世人皆知,凡与蓟王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之四海豪杰。皆入门下署。署中人物,论运筹帷幄,治世安民,名声不显。然论,迎来送往,接人待物,门下署当仁不让,居功至伟。尤其大典,王亲国戚齐聚。门下属吏,何止为主分忧。便是海量酒水,亦分去十之六七。

    蓟国珍馐美馔,号称“隔壁千家醉,开瓮十里香”;“味招天下客,香引洞中仙”。论衣食住行,鲜活民生,天下无出其右。

    无酒不成席。

    海外寄田所出,三登谷。极利酿酒。蓟国十酝春曲松泉酿,皆已改用三登谷酿造。蒸馏浓缩后,得翠玉琼浆,口感更加。

    尤其翠玉琼浆,深受蓟王姻亲所好。斟满耳杯。三杯即倒。唯蓟王与恩师例外。

    重阳节,亦是蓟国法定节日。初二至初十,前后计九日。稍逊于正腊贺岁,足半月有余。诸王子告假回宫。与家人团聚。

    蓟王早有先言,无外人在场,亦或是非正式场合。诸子省“王”,只称“父”。口呼“阿父”,“父亲”皆可。“父亲”,便是“亲父”之意也。后宫妃嫔,亦省“臣”字,自称“妾”皆可。

    嫡长子封,今已九岁。稚气未脱,然已与父,颇多相似。自幼得母,言传身教。双手剑术,甚是了得。更加名师,谆谆善诱。已有英主之姿。

    二代蓟王,未来可期。

    灵辉殿中,钟鸣鼎食。蓟王大宴,满座高朋。此时此刻,东宫飞翔殿。刘封等八王子,随王太后并二义王太后,辗转育婴舍,照料诸幼子。

    婴舍华美清洁,闲人莫入。摇篮床车内诸幼子,皆为宫中女侍医,精心照料。

    逢母妃入殿哺乳。需车载出舍,入哺婴室喂食。若母妃偶感风寒,或身体不适。则酌情替换。待康复如初,再行母职。无需心忧断奶不济。宫中侍医,自有良方存续。

    刘封兄弟八人,站成一排。透过清钢琉璃壁,环视舍中诸幼子。各自眉开眼笑,窃窃私语。

    三位王太后观之,暗自称赞。

    “王上,三百子嗣,八子为先。”二太后言道。

    三太后亦道:“二姐所言极是。”

    王太后笑道:“王上曾言,欲将千里国土,均分八子。然似,别有心忧。”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八王子,自幼相伴,兄弟情深。常伴王上身侧,子父相承,还有何忧?”二太后不解。

    “我儿天生。”王太后答曰:“非你我可知也。”

    “长姐言之有理。”二位义太后,同声言道。

    “先前,王上赐爵中丞贾诩,为都亭侯,邑三百户。又拜‘少傅’,双秩万石。本以为,只为加官,不领其职。近日却闻,王上欲令贾文和,行少傅重责。传授封儿,治国安邦,识人辨物之术。”三太后不无担心:“此事,可行乎?”

    三位太后,义结金兰。誓言同生共死。自无须顾忌,无可不言。

 1。139 江山易改

    “我亦有此意。”二太后当有此虑:“贾文和,智机千变,才智高绝。封儿仁厚,恐非所长。且为人君者,当人仁爱民,忠厚持国。莫测心机,非为君之道。”

    贾文和,智多近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