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朕,当助太保,如愿。”董侯定计。

    “谢陛下,成人之美。曹太保,纵肝脑涂地,无以为报也。”董重大喜。

    闻“肝脑涂地,无以为报”,董侯这便安心。

    毕竟年少无依。兄弟阋墙,同室操戈。自贼臣董卓毙命,王太师总朝政。史侯并合肥侯,兵犯洛阳。得曹孟德暗中接应,朝野上下,才逃出八关锁固。东迁甄都。稍后,曹孟德逐合肥侯过江,关东立足。话说,董侯心中,对曹氏父子,并无恶念。

    且自以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曹太保,力排众议,策封食母吕贵为君,全天子孝心。董侯,当有所报。

    事不宜迟。便由董侯亲笔所书,董重代天子用玺。

    如前所说。两汉以来,除传国玉玺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注①)。

    传国玉玺,虽为袁术私授陈王宠。天子六玺皆在。诏命既出,董重如释重负。

    窥见董侯,小脸通红,交加惊喜。

    董重这便了然。

    话说此诏,乃出王太师,并曹太保之外。未曾假他人之手,董侯独自所书。

    真真正正,天子诏书。

    心照不宣,董重携诏出宫。径直打道回府,而后闭门谢客,称疾不出。

    曹操得报,遂开府议。

    “董重何为?”

    程昱笑答:“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也。”

    “哦?”曹操这便醒悟:“莫非,事成矣。”

    “然也。”程昱言道:“天子诏命,必入董重之手。”

    曹操眼中,一闪利芒:“董骠骑,何所求。”

    “大将军,可乎?”程昱一针见血。

    “不可。”曹孟德断然摇头。

 1。67 绝非善类

    “大将军不过虚名也。”程昱劝道:“明公既能许刘表‘镇南将军’,‘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其所裁’。如何不能许董重乎?”

    话说,刘表以镇南将军,领荆州牧,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诸事。亦不过虚名。正如董重进言天子,除荆州外,交、扬、益三州,皆在合肥侯并史侯,叔侄之手。若要名副其实,刘表需自食其力,以一敌二,攻略交、扬、益三州。朝廷唯一授出,便是镇南将军之高职。

    镇南将军,为四镇之一。位次四征,掌征伐,镇戍四方。两汉以来,并无此职。类比蓟王所置四辅将军,乃甄都为刘表专设。换言之,四镇将军,乃甄都新设。

    既置四镇,必不能令刘景升,专美于前。

    关注公众号:,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依曹太保之意。

    镇东将军,当由卫将军兼领兖州牧,曹操领之。镇南将军,刘表领之。镇西将军,豫州牧丁原领之。镇北将军,青州牧刘岱领之。

    话说。两汉军职,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即四方将军,再次是各杂号将军,及偏将、裨将、中郎将、校尉、都尉,不一而足。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车骑、卫将军,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位在九卿下。

    曹操今为卫将军。若领镇东将军。言下之意,四镇将军,位在卫将军上,而次于大将军。官秩与九卿同。刘表今为前将军,位在九卿下。受封镇南将军,品秩擢升一等。如此安排,合情合理。

    然毕竟是曹太保一家之言。

    料想,王太师党羽,必不会认同。

    此皆是后话。

    为今之计,先将天子诏命取回。

    董重所求,必是大将军之位。然曹孟德,却断然不许。

    一众幕僚,面面相觑。皆不知所以。

    待罢府议。荀彧私下求问。

    曹操遂告知以实情:“文若当知,自光武中兴,定都洛阳。大将军一职,多为外戚领之。天子虽称董侯,自幼长于永乐董太皇宫中。然毕竟王美人所出。董重并非外戚,乃其一。我与玄德,刎颈之交。玄德今为辅汉大将军。乃辅汉将军尊之。董重其人,碌碌无为之辈,不过弄臣耳,岂能位在玄德之上。若行此事,某愧对好友。有何面目,再见玄德。此,其二也。”

    曹操遂言私情。然亦论公事。史上曹操迎天子都许,自任大将军,拜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太尉虽贵,然位在大将军下,故袁绍深以为耻,表辞不受。曹操大惧,于是让位于绍。二年,使孔融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这才受之。

    袁绍,尚耻为曹操之下。曹操窃以为,蓟王刘备,必耻为董重之下。

    荀彧这便了然,于是进言:“既如此,尊大可乎?”

    “骠骑大将军,勉强可为。”曹操言道。如此一来,骠骑大将军与辅汉大将军,皆是加尊大将军。品秩相同,不分高下。然蓟王又加尚父,位上公之上。如此,既足董重所求。又全蓟王尊崇。二全齐美。

    事不宜迟。由程昱车入骠骑府,假探视为名,与董重相商。

    “骠骑大将军?”董重卧榻不起,隔屏皱眉。与大将军多出二字。然细微之差,正如,太皇太后,与永乐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乃居长信正宫之位。永乐太皇太后,偏居永乐宫。董重必不满意。

    虽隔屏风,不能相见。然程昱却,成竹在胸:“骠骑大将军,位同大将军。正如辅汉大将军,位同大将军也。”此话大有深意。含蓄点出,骠骑大将军与辅汉大将军,皆位同大将军。蓟王尚且如此。董骠骑,莫非欲位在蓟王之上乎?

    “这……”董重虽中人之姿,亦可领会深意。

    程昱又道:“遵循旧仪,大将军乃贵戚充任。前如窦武、何进,皆如此。且前后二任大将军,皆未得善终。‘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今,天下三分,其责尤重。稍有不慎,斧钺凿身,祸及家门。董骠骑,不可不察也。”

    “嘶——”得闻其中利害。董重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谓“齐人攫金”,利欲熏心。只见其利,未见其害。

    被程昱一语惊醒梦中人。如何还能安然高卧,装病榻上。董重急忙,撤屏下榻。大礼拜谢:“若非仲德相劝,某自投死地也!”

    程昱亦肃容回拜:“昱与骠骑,同殿为臣。焉有不救之理。”

    四目相对,心有戚戚。

    董重遂不藏私。取天子诏命,托付程昱。

    如此,皆大欢喜。

    程昱满载而归。曹孟德,不敢怠慢,遂转呈其父曹嵩。

    待验过真伪,确认无误。曹太保,遂命党羽,诏下尚书台。

    甄都,太师府。

    尚书令桓典,十万火急,携诏入府。

    不其侯伏完看过,恨意横生,不禁破口大骂:“曹嵩老贼!欺天子年幼,朝中无人乎!”

    伏完,之所以怒急,正因曹氏父子,竟蛊惑天子。弃朝堂百官于不顾,非人臣所为。

    “天子尚未元服。”桓典欲言又止。然其意,不言自明。

    “尚书令亦欲背主乎?”王允眼中,一闪利芒。

    “卑下,岂敢!”桓典急忙自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王允遥拜天子:“老臣,奉诏。”

    “臣等,奉诏。”堂内群僚,随之下拜。

    “天子诏命,并无不妥。为人臣者,岂可轻违。”见不其侯伏完,恨意难消。尚书令桓典,出言相劝。

    伏完怒气冲冠。再开口,竟泪流满面:“有其一,必有其二。太师,汉室忠臣,不愿欺君。然曹氏父子,绝非善类。欺天子年幼。今既为其蛊惑,久必为其所害!”

    声泪俱下,必是由衷之言。

    堂内群僚,纷纷以袖拭泪。频频偷窥王允。

    王允早有定计:“来人。”

    “在。”

    “投帖太傅府,请太傅相见。”

    “喏!”

 1。68 王曹党争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公众号【】抽红包!

    不其侯伏完,沉深有大度,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官拜太仆。娶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生六子一女。六子:德、雅、均、尊、朗、典,一女:寿。

    出身勋贵自家。熟宫闱内情,晓朝野辛密。接人待物,自有心得。言曹氏父子,绝非善类。可谓,一语中的。

    二党之争,不出朝堂。双方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终归,公道自在人心。然曹氏父子,却勾结弄臣,蛊惑少年天子。此等行径,与宦官何异。士人与宦官,生死大敌,势不两立。二次党锢之祸,残害士人无数。宦官之祸,尚未除根。不料又出弄臣。王允党徒,心中恶劣,可想而知。

    如曹氏父子这般,不行人臣正道。曲意逢迎,阿谀天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正是士人清流所不耻。一言蔽之,坏了规矩。

    更有甚者,虑及曹氏父子出身。不其侯伏完等人,焉能不万分警惕。

    两党之争,断难苟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荀子·臣道》:“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汉书·中山靖王胜传》亦有:“夫众煦漂山,聚蟁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挠椎,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孔子厄于陈蔡。”

    更有前汉刘向,在其著作《说苑·臣术》中,将“私门成党,以富其家”者,称为“贼臣”。将“朋党比周,以蔽明主”者,称为“亡国之臣”。

    毋论“朋党比周”,亦或是“朋党执虎”。皆逃不过“结党营私”。

    先前,不其侯伏完以为,曹氏父子,“私门成党,以富其家”,不过“贼臣”耳。如今竟“朋党比周,以蔽明主”,曹氏父子,几成“亡国之臣”。

    贼臣当道,尚可除;亡国之臣,悔不及!

    我等身家性命,皆系于太师门下。岂能坐视曹氏父子,蔽主亡国!

    王太师正襟危坐,闭目养神。

    座下群僚,早已同仇敌忾,誓不罢休。

    少顷,闻太傅杨彪,车驾入里道。王太师起身相迎。

    群僚跟随。

    中门大开,王太师廊下立足。

    安车院中停稳。杨太傅,下车相见。

    “拜见太傅。”不其侯伏完,引群僚下拜。

    杨彪上前,与王允见礼:“太师相邀,所为何事。”

    “且入堂中一叙。”王允下阶相邀。

    “请。”二人并肩入廊,迈步中堂。玄楼白院,曲径通幽。二人胜似闲庭信步。身后不其侯伏完,携一众僚属,亦步亦趋,愁云密布。

    “中堂,南北之中也。”中堂议事,居中持重。

    太傅亦是上公。居西席之首。与太师,并榻而坐。

    众僚属,依次入席。

    “太傅且看。”王允取天子诏书视之。

    杨彪不疑有他。细观之后,神色凝重:“乃天子手书。”

    杨彪乃天子之师。传道、授业、解惑,风雨无阻。董侯日有精进。太傅杨彪居功至伟。

    “乃出曹太保之意,董骠骑入宫说(shuì)天子为之。”王允言简意赅。

    “董骠骑,何其不智。”杨彪乃先帝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出身弘农杨氏,曾祖杨震、祖杨秉、父杨赐,皆官居太尉,以忠直闻名。且世代研习《欧阳尚书》。与汝南袁氏,并为名门大族。焉能不知,天子行事不妥。

    毕竟,尚未元服。若此诏有失,引天下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