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言蔽之。蒯越入蜀,乃为说刘焉,先击袁绍,倒逼二侯结盟。

    兄弟合谋,明隐连环。

    蒯良、蒯越,同族兄弟联手。环环相扣,合力促成史、董二侯,兄弟之盟;并镇南、镇西,二刘联盟。

    或有人言。毋需如此繁琐。史、董二侯,兄弟之盟;镇南、镇西,二刘联盟。得成其一,即可。何必两全。

    实则不然。

    时至今日。三分天子,群雄并起。毋论甄都董侯,亦或是汉中史侯,对麾下群雄,虽存有大义,却无实际君权。如汉中史侯,无力调拨蜀中兵马,更无从插手蜀中吏治。稍有不慎,鸡飞蛋打。甄都董侯,又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对荆州牧刘表,多行施恩笼络,不敢妄加驱策。

    同样,于群雄而言。亦不敢违背大义。欺君罔上,被蓟王传檄。多年心血,一朝飞灰湮灭。正因有蓟王虎踞河北,总王权之极。无大义傍身,群雄亦不敢轻举妄动。

    唯有上下一心,君臣连动。方能完美达成。

    故而。史、董二侯,兄弟之盟;镇南、镇西,二刘联盟。缺一不可。

    其中关窍,尺寸拿捏。非深思熟虑,不可尽知也。

    譬如:择日击交,择日击扬。于史、董二侯言。不过是狗尾续貂,装腔作势,一派虚言。既封二人为四镇,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兵锋必有所指。且史、董二侯,皆以汉室正统自居。故视江东合肥侯为“反贼”。于是,在敕令之尾,虚加一句,择日而击。

    便是要二刘,便宜行事,切莫强为。

    岂料二刘,“鸡毛当令箭”。“择日不如撞日”,当真出兵先击二袁。

    发兵之日。

    可想而知。史、董二侯,必然欲哭无泪。

 1。76 纵横捭阖

    “刘镇南,兼得‘雍季之论’并‘臼犯之谋’,何其幸也。”刘焉临别慨叹。

    蒯良、蒯越,兄弟合谋,堪比公孙衍、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远交近攻,纵横捭阖。先秦纵横家是也。

    大汉,家国天下。传至今日。天下三分,群雄并起。宗亲诸刘,若能结为同盟,可抗异姓群雄。尤其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实力最强。青州牧刘岱,实力稍逊。兖州牧刘繇,徒有虚名,实力最弱。然若真能如蒯越所言,北上蓟国,招募孙坚麾下飞云舰队,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更有甚者。益、荆二州,“比屋相属,接界相连”。扼江、汉,上游水路。经汉中,可直通武都。与陇右通连。如此,即便二袁截断长江,曹吕扼阻大河。荆襄七郡,仍有汉水续命。且二州共用蜀身毒道。假内外循环水路,四海流金。更有地利之便。毋论益州天府之国,亦或是荆州沃野千里。皆为宜耕之地。

    二镇(镇西、镇南),兼“有众十万,财谷如山”。

    恰如《韩非子》所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一言蔽之。二镇乃『诸刘合纵』之轴心。如青州牧刘岱,扬州牧刘繇,皆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

    收蒯越传书,蒯良逐字细观,稍后付之一炬。蜀中已大功告成。只待觐见汉中史侯,以兄弟之盟相说之。无论成与不成,皆至关重要。

    只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又说“万事开头难”。

    蒯良以镇南将军府长史,面陈史侯座前。可谓,尽显身份之微妙。镇南将军,兼领荆州牧刘表,迁州治襄阳,又通东汉水航道。与汉中互通有无,往来密切。史侯未尝没有,笼络之心。如今遣长史入南郑。欲结兄弟之盟。看似一片公心。然若论私心,刘表未尝没有,左右逢源之意。待史董二侯结盟。刘表便可堂而皇之,与汉中往来。假以时日,未尝不可,收归己用。

    更加江东二袁势大,关东因上公之争,并陈王宠阴谋自立,而陷纷争,不能勠力同心,共御江东。关东势孤,为二袁所灭,汉中亦无从独存。

    汉中有识之士,已隐约嗅到,风雨欲来之危。

    便在此时,南郑忽闻道旁小儿歌:“益州分野天子气,三分天下应二刘。”此谶,半真半假。前半句,耳熟能详。乃出前侍中董扶。史侯亦有听闻。于是,顺势下延。带出后半句,“三分天下应二刘”,暗藏诛心。

    国师张鲁解语。不出三日,已遍传南郑。正如《诗经》所言。即便“兄弟阋于墙”,仍能“外御其侮”。汉中史侯,并甄都董侯,未尝不可,兄弟联手,共御江东叔父,合肥侯。

    可想而知。南郑必有类似风闻兴起。传入宫中,亦不过早晚而已。

    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神工鬼斧是也。

    明隐连环。当真环环相扣,防不胜防。

    少顷,益州别驾张松,并书佐彭羕,联袂来访。

    “史夫人,遣人传语。三日后,入宫觐见。”不等入座,张松直言相告。

    “大势定矣。”蒯良笑言。

    “蜀中可有消息传来。”彭羕又问。

    “然也。”蒯良亦不隐瞒。

    “好一个,先发制人。”彭羕拍案叫绝。谚谓“打虎不着,反被虎伤”。二袁之威,避犹不及,如何敢先去招惹。有道是“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玩火自焚,延祸上身。为求自保,无所不用其极。便是虚与委蛇,亦在所不惜。

    看似无稽之谈。然大敌当前,兄弟未尝不可齐心。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才有二蒯连环计。

    三日后。便有黄门令,引蒯良入宫觐见汉中天子。

    “下臣,蒯良,叩见陛下。”入乡随俗,蒯良亦尊汉中天子。

    “长史,免礼。赐座。”见蒯良颇识大体,史侯亦加善待。

    蒯良上呈国书,称谢落座。

    见附国礼甚厚。史侯展颜一笑:“刘镇南,所为何事?”

    “回禀陛下。为全州境,共御二袁。下臣此来,乃为求二家之盟。”蒯良如实作答。

    “为何人所求。”史侯必有此问。

    “乃为我家将军。”蒯良言道。

    “闻甄都,乃王太师总朝政。刘镇南,虽威震东南。却非执关东之牛耳。如何待主结盟。”史侯明知故问。

    “陛下明见。”蒯良亦假戏真做:“下臣,窃以为。甄都上公之争,断难善终。吕布觊觎徐州,必与曹孟德血战。毋论何人得胜,挟胜战之威,必南侵荆州。曹孟德与二袁,刎颈之交。若阴结盟约,合兵来攻。荆襄七郡,断难保全。荆州有失,益州难保矣。兵法云:‘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今‘叁分天下,鼎足而立’。若坐视曹袁结盟,两利而俱存。外姓势强,汉室势孤。恐出王莽、董卓之祸也。”

    “长史,言之有理。”毕竟,干系重大。史侯如何能轻易决断。何况,蒯良所言,皆无真凭实据。不过一家之言。又谓“三人成市虎”。若要令史侯信服,单凭蒯良一人,力有不逮。

    “然,兹事体大。待朕深思,再做计较。”

    “喏。”蒯良告退。

    目视蒯良出宫。史侯忽问:“阿母,以为如何?”

    “江东二袁纵势大。又岂敢以一敌二乎?”史夫人故意置身事外:“妾,窃以为。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阿母所言,甚慰朕心。”不到万不得已,史侯亦不愿舍,真命天子之身,与贼臣所立伪帝,同流合污。

    “此事,就此作罢。”史侯已有定计。

    “喏。”史夫人,心领神会。史侯乃下逐客令也。

    然,数日之间。忽得益州别驾,张松代主上表。镇西将军,兼领益州牧刘焉,命巴郡太守严颜,率麾下三千叟兵,出牂牁道,欲击袁绍。

    几乎同时。

    镇南将军,兼领荆州牧刘表,命蔡瑁、张允,领荆州水军,攻拔袁术水砦。

    二刘先击二袁。

 1。77 先发示威

    闻此消息。天下无不哗然。

    以弱击强,自寻死路乃其一。二刘同日发兵,似暗中结盟乃其二。蓟王远征,叔侄三人蠢蠢欲动,乃其三。

    诸多细节,耐人寻味。

    尤其,效甄都董侯,授荆州牧刘表以镇南。汉中史侯,亦授益州牧刘焉为镇西。更有甚者,镇南择日击交,镇西择日击扬。皆以江东合肥侯为敌。且兵发之日,二镇兵锋所指,忽行互换,镇南击扬,镇西击交。

    以上种种,绝非错进错出,巧合使然。莫非。汉中史侯,甄都董侯,有兄弟同心,共灭合肥侯之意?

    稍后,南郑儿歌,亦风靡大江南北。天下尽知。

    江东,曲阿,合肥侯行宫。

    兹事体大。合肥侯专开朝议。

    前尚书令袁遗,拜司空,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止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负责江东王都修造。

    先前,合肥侯以秣陵,“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于是,在秣陵原址之上,大兴土木。扩建“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之别都。与蓟国北京相较,江东人称“南京”。

    南京城。乃合肥侯,定千秋大业之所在。故改名“建业”,寓意“建功立业”也。由袁遗主持修造,足见持重。仿吴王宫,规模宏大,非一日之功。

    于是将尚书令一职,转授尚书刘巴。

    话说。天子都甄,刘表虽遣使贡献,然又迁治襄阳,不遗余力,疏通汉水,欲与汉中相连。治中邓义,屡次劝谏,断不可一心二意,行左右逢源。刘表不听。邓义遂称疾辞官,稍后流离江东,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一同出仕。五人皆任尚书,合称“五曹尚书”。

    与尚书令刘巴,意气相投。分曹治事,政通人和。江东吏治,通达一时。

    如前所言,乱世无庸主。合肥侯亦有,明主之姿。

    大将军袁绍,车骑将军袁术,兼牧一州。素不在朝中。司空袁遗,亦在建业营城。合肥侯所信赖,唯有尚书令刘巴。

    “兵情如何?”合肥侯居高先问。

    “陛下毋虑。”刘巴持芴而跽:“二路人马,皆为偏师。”

    “巴郡严颜,率三千叟兵,出牂牁道,屯兵州境,未曾深入。蔡瑁、张允,所率荆州水军,亦远攻江边水砦,未曾舍舟上岸。皆非大患。”刘巴上呈邸报。

    “皆如此,二刘何求?”合肥侯这便安心。

    “禀陛下,臣,窃以为,乃先发示威也。”刘巴一语道破。

    “尚书令,且道来。”合肥侯亦有所悟。

    “关东朝野分争,蜀中君臣不和。唯我江东,上下勠力,君臣同心。唯恐陛下,命袁大将军,并袁车骑,并发大军,战而胜之。于是二刘同日先发,以示暗结联盟也。”

    “果然如此。”合肥侯已想通一切。转而又问:“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刘巴谋定而后动:“臣,窃以为。陛下当先发檄文,再遣大将军诏讨。”先据道义高位,再发兵讨伐。有理有据,不失大义。

    “善。”合肥侯,欣然言道。如刘巴所言。二刘联军,将寡兵微,不过行先发示威。于合肥侯而言。史董二侯,兄弟结盟,才是心腹大患。

    “若二侄结盟,又当如何。”合肥侯必有此问。

    “二侯虽为兄弟至亲,却无手足之义。因利苟合,久必自溃。陛下只需,陈兵夹道,从壁上观,足矣。”刘巴答曰。

    “尚书令之言,老成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