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世有《上巳》诗篇:“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单凭“浮桥拥看人”一句,可知盛况空前。全城出动,举家同游。乃是上巳节常态。趁机西遁,防不胜防。可谓马到功成也。

    “何言五五之数?”陈长文,追问。

    “甄都公卿皆尸禄,唯一人可窥此计。”许子远答曰。

    “荀文若。”陈长文,脱口而出。

    “然也。”许子远又远窥贾文和。心中之言,不吐不快:“荀彧乃甄都令。又为卫将军府吏。颍川荀氏,皆仕河北。唯荀彧一人,仕河南。若为曹孟德所用,天子难逃。”

    “子远,言之有理。”陈长文,目视幕府右丞荀攸。

    荀氏满门忠良,皆为国之肱股。

    时,东部诸郡初立。荀衍为朝黎守,荀谌为三川守。二荀政绩,位列荀氏六长之首。择其优良而升迁,理所应当。幕府右丞荀攸,与有荣焉。荀氏子弟为一城令长者,亦有多人。言其为蓟国第一世家,亦不为过。奈何唯荀文若一人,明珠暗投。且据说,荀彧才智,位居荀氏之首。便是谋主荀公达,亦难忘项背。却不知,是否言过其实。

    昔年至此,陈长文,不由心中暗叹。

    一言蔽之。陈公台此计,是否能成。且看荀彧,心向何人。

    鸾栖馆内,歌舞升平,满座嘉宾。

    紫渊王子馆。

    国中大儒名宿,亦赴国老盛会。

    新春伊始,时王宫婴儿潮时所诞麟儿,半数入馆。王子馆,一时人头攒头,书声琅琅。作为老来惜子。待诸王子长成,当分封海外,为大汉守卫疆土。担向化天下之重。国老、名儒,焉能不倾尽所学,倾囊相授。君子六艺乃是必学之技。除此之外,因材施教。蓟国诸多奇技,亦多有涉猎。王子馆学,又称“王学”。乃蓟国五学之首。除五经十四博士:《易》四:施、孟、梁邱、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公羊》二:严、颜氏。

    另有传记博士。文帝时,将《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唤做“传记博士”,今蓟袭之。凡书录先贤言行,亦或是如《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先贤著书立传,皆立为传记博士。

    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蓟国《五书》,多为博士祭酒,方可传授。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有余力,便去为学深造;学习有余力,便可出仕为官。

    学以致用。博士,举为一城长令,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太学博士,秩六百石,铜印黑绶。若出为下县之长,必加秩比千石之太中大夫。

    如前所言,佐使少吏,克己奉公,劳苦有功者,可加秩六百石之“谏议大夫”;守令长吏,治政安民,教化有功者,可加秩比千石之“太中大夫”;名臣宿吏,通都大邑,兴国有功者,可加秩比二千石之“光禄大夫”。

    另有鞠躬尽瘁,致仕老臣,可加秩六百石之“中散大夫”。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蓟王又设“(禁)中大夫”,专为加封禁中女官。掌侍从左右,备顾问应对。

    亦如前所知。比千石及以上。方可在灵辉殿中,得一席之地。

    六百石谏议大夫,虽无从入宫觐见,蓟王当面。然却有秉笔直书,上表禁中之权。换言之,可越过署寺长吏,幕府三丞,乃至左右国相,直接“谏议”蓟王。

    《国语》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言路之重,可想而知。

    故凡得“加官”为大夫。皆是国之宿吏,蓟王近臣。左右皆与有荣焉。

    博士、大夫,皆深为国人所敬。

    万石国老,蓟王尊“公”。进出禁中,毋论早晚。便已入寝,蓟王亦会起身接见。诚然,国老入宫,必有当务之急。蓟王自不可置之不理。

    国老喜素食。碗中所盛,正是“金汤赤鬻”。

    将一丈青,海禾红米,以甘甜秀美,淡黄清澈之“一盆金汤”温泉水浸泡,再辅以冰山融水,文火慢炖,熬制成粥。便是金汤赤鬻。

    年前,一丈青,海禾红米,大熟。亩产虽不及六石之巨,然亦有四、五石(45)。

    正应道中童谚:“南极老,一丈青;东王父,汉三兴。”

    蓟王大喜。万里来书。言,金汤赤鬻,专为国老享用。

 1。265 五州皆同

    “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再食一碗金汤赤鬻。人间真味,唇齿留香。

    除蓟国赤米,另有“海陵红粟”。

    如前所言。海陵有“长洲泽”,“多麋”。“(麋)千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麋畯所生,便是红粟。

    魏晋左思《吴都赋》:“丽见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唐杜甫《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曰:“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注曰:“江浙以红米为红鲜”,“稻有红白二种,红鲜,红稻种名。”

    后世称“红霞米”。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赤米》亦有:“案,赤米今有之,俗称红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种之,以其早熟耐旱也。”

    蓟国赤米,与众不同,乃是海禾。可生于寸草不生,海潮侵袭,盐渍之地。如西域鄯善国,“地沙卤”,亦试种海禾大熟。何况蓟国东境,环渤海滩涂,不毛之地,皆被辟为海禾田。由牢城盐户耕种。

    先前。环渤海,百五十座盐府牢城,安置盐户三百万口。今又并辽东湾,盐府治下已破二百城,盐户达四百万口。谷、盐、布、铁、畜。乃时下“五大宗(货)”。

    今季,盐府晒大夏玉砂盐,四亿二千六百余万石。另辟海禾田,五十万顷。得新谷千三百余万石。除入选腊赐,赏赐群臣。余下悉被四海船商贩空。

    猎奇之心,人皆有之。金汤赤鬻,唯国老可食。助赤米风靡。

    便是海陵红粟,亦水涨船高。唯徐州权贵,方可得食。

    与人云亦云,升斗小民不同。士大夫,深思熟虑:汉以火德为正。班固《汉书·高纪赞》曰:“旗帜尚赤,协于火德。”注:“火德,谓汉也。”赤米应汉之火德。一丈青海禾,乃证蓟王兴汉之功。

    再与道中小儿歌:“南极老,一丈青;东王父,汉三兴。”互相佐证。

    代(今)汉者,宗王之谶。所应何人,不言自喻。

    尤其河北五州,幽、冀、并、凉、雍。皆出蓟国吏治。《蓟法》自上而下,全面推行。蓟国之先进便利,放之五州而皆准。距放之四海,为期不远。

    蓟王虽未就国。王命早已传达。辅汉大将军麾下,四辅将军,分驻幽、冀、并、凉四州。四州牧,只治政,不治军。行军、政分离。辅西将军徐晃,兼顾雍州防务。待河海解冻,四辅将军,拔营出征。代蓟王牧守河北。隶属于四辅将军麾下,四绥将军,领护四方都护,兼顾新拓之州。另有偏将军、裨将军,协同。

    中垒将军典韦,携牙门八将。拱卫蓟王刘备。凡王驾所至之处,便是中垒驻军之地。

    国老,皆以为。待蓟王班师回朝,外战当告一段落。

    蓟王当专注于汉廷之事。今三分天下,各为其主。叔侄之争,裹挟宗亲、名门、豪强、官宦之争。

    汉室宗亲,如青州牧刘岱、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名门如交州牧袁绍、扬州牧袁术、司州牧黄琬。豪强如豫州牧丁原、徐州牧吕布。官宦如兖州牧曹操。

    背后各有推手,兼得利益羁绊。唯有河北,向化大同。种田十倍利,经商利百倍。内外循环水路,百二十干支海市往来。更有寄舱券、寄田券,如约获利。先前河北豪情,家中田宅奴仆皆贩于市楼。如今轻装上阵,扬帆万里。家中子弟,学优而仕。尤胜先前。

    一传十,十传百。众目睽睽,真金不怕火炼。王太师行狐虎之威,割河北于蓟王。今日再看,于汉祚而言,利弊几何,见仁见智。公道自在人心。

    曹太保裹挟旧有势力,并私人恩怨,与王太师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其用意,亦不言而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汉江河日下,不过苟延残喘而已。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之将老,风中之烛。乱世之中,得一席清净之地。何其幸也。

    王子馆中,钟鸣鼎食。国老鸿儒,谈笑风生。

    “春风来解吹残雪,灯烛迎阳万户燃。竟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赭袍已向端门御,仙曲初闻法部传。车马不闲通曙色,康庄时见拾珠钿。”

    鸾栖馆,精舍前。

    “中丞留步。”

    贾文和闻声驻足。正是南閤祭酒许子远。

    “同车乎?”贾文和笑道。

    “固所愿也。”许子远虽憾未能入谋主之列,然足智多谋,不可小觑。

    二人共车,绕行门下署中,林荫官道。明月当空,水银泻地。夜风徐来,清香漫溢。中丞座驾,安车四望,乃出宫廷制式。非国老重臣,不可乘。

    “子远,何不直言。”见许攸欲言又止,贾诩不禁先问。

    “中丞,席间似有未尽之言。”兹事体大,许子远,亦不敢藏拙。

    “何不试言。”贾文和,笑道。

    “陈宫之谋,乃出连环计。论施此计,中丞乃翘楚。卑下既能窥知一二,何况荀文若乎。”许子远言道:“三月上巳,(少)帝必不得脱也。”

    “未必。”贾文和言道:“依我之见,荀彧虽知陈宫之谋,然必不言于,曹孟德当面。”

    “请中丞不吝赐教。”许攸求问。

    “荀彧乃汉臣。先前,常与主公,书信往来。不投我主,乃因我主今为蓟王矣。”贾诩答曰。

    “原来如此。”许攸心领神会。一言蔽之。荀彧以为,今汉国祚,尚有一线生机。

    贾诩又叹道:“然忠君背主,君子必难两全。若天子西归,荀彧恐无命矣。”

    略作思量。许攸方知。席间贾文和,不愿说破。乃因荀攸亦在。

    以荀攸之智,必能窥破此局。洞悉荀彧两难之危急。料想,必有家书,传至甄都。然荀彧如何择选,亦非荀氏家门,可定也。

    “唉——”许子远,一声长叹:“只恨无人并列。”

    闻此言,贾文和亦生惜才之心。

 1。266 内疾未显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王子馆会正酣。

    “关东之乱,乃出大汉宿疾。”华国老,一语中的。直切要害。

    华国老,大医治世。自蓟王少复祖爵,开造楼桑。义舍病院,便由华国老掌管。二十年如一。今长女华妁,又入蓟王家门。为国之姻亲。国之宿老,当之无愧。然华国老,治病救人,轻易不言国事。

    今日难得开口。席上嘉宾,无不侧耳倾听。

    “哦?”饶是儒宗,亦躬身求教:“愿闻元化高识。”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