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关东能为我所用。何愁江东不灭。

    只恨曹孟德……

    思绪如脱缰野马,忽起灵光一现:“来人!”

    “老奴在。”史夫人,身如鬼魅。去而复返,无声入殿。

    “阿母。不杀刘焉,可乎?”史侯目光如电,杀机大作。

    史夫人谄媚一笑:“陛下,欲杀何人?”

 1。25 必修之术

    “杀此人……”史侯将心中所思,附耳言道。

    史夫人眼中,精光一闪:“妾,领命。”

    “嫁祸安国,可乎?”史侯急忙叮嘱。唯恐行事不密,反受其害。

    “陛下安心。”史夫人再拜而去。似已稳操胜券。

    身后史侯低语喃喃:“人生天地,如远行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史侯虽年少,却历经磨难。心智远非常人可比。人生如一场远行。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求上进,安于现状。偏安一隅,亦是非分之想。切记,“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叔侄二人,尤其江东二袁。亡我之心不死。

    心念至此,史侯这便定计。

    甄都,太保府。

    司空司直程昱,携公文入府。言,长涂二龙,遣使甄都。合击淮南,乃其一。求取四镇雄职,为其二。

    天子专开朝议,问政群臣。

    司徒伏完,车骑大将军董重,皆为长涂二龙进言。天子遂命程昱,即刻入府。问计曹司空。

    天子,一叶障目。董重,一知半解。伏完,假痴不癫。

    长涂二龙,急于扬名。

    唯有曹孟德,悉知陈公台,反·假道灭虢之内情。

    “天子,知否?”曹孟德,诛心之问。

    “卑下窃以为。天子必·不知也。”程昱才智虽不及荀彧,然足可称道。

    “伏完,知否。”曹孟德,又问。

    “司徒,当知。”程昱如实作答。

    “董重,知否。”曹孟德,再问。

    “大将军,难知也。”程昱答曰。

    “可。”曹孟德这便定计。

    “喏。”事不宜迟,程昱又急忙回宫复命。

    一来一去,脚不沾地。看似多此一举。实则,朝野上下,皆以曹司空,马首是瞻。便是天子,亦尊曹孟德为权臣。朝政无曹司空首肯,政令必不能出三台。

    此一时上下共识,默契使然。

    自汉高祖,杀白马盟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虽有王莽篡汉,却被光武中兴。传至今汉,亲疏有别,君臣各异。故,天子及百官,皆能默许,权臣当道。换言之,高祖早为君臣,划下鸿沟。定下上限。

    正因如此。君臣方能泾渭分明,各自相安。

    太师殉节,太保病亡。上公去其二。唯剩太傅,传道授业解惑,轻易不言朝政。更加曹党称雄,曹孟德总朝政,理所应当。用后世话说。此便是今汉,政治生态,使然。

    如王党残余,伏完、桓典。虽有不甘,却亦服从。韬光养晦,再决雌雄。天子虽感伤太师殉节,然亦默许曹孟德总朝政。如何与权臣共存,亦是今汉天子,必修之术。

    天子下诏。擢升长涂二龙,为四镇将军。敕令择日击淮南。逐走袁术。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曹府治丧,足月缓冲。关东、汉中、江东,暗流涌动,乱战一触即发。

    临乡,蓟王都。

    闻马鸣大士来访,蓟王灵辉大殿相见。

    自随北天竺诸王,同船抵达。马鸣大士并僧侣团,便客居门下署鸾栖馆。临乡、蓟北,半日可达。不误北天竺诸王礼佛。

    “老朽,拜见王上。”马鸣大士先礼。

    “大师免礼。”蓟王和颜悦色:“请上座。”

    “谢王上。”马鸣大士,称谢落座。

    座下僧众,累日走访蓟国五百城港。所见所闻,事无巨细,书录成册。呈报马鸣大士。上邦风貌,扑面而来,跃然纸上。蓟国左伯纸,闻名天下。充作国礼,并蓟锦赤衣(袈裟),赠予僧侣团。僧侣团,深得其便。

    卷轴一卷,万语千言。

    待走遍蓟国。僧侣团这才确信。蓟王耻于蓄奴,传闻是真。二千人蓟人,无一奴隶。蓟王轻徭薄赋,三十税一。自圩田楼桑,二十年如一。绝非沽名钓誉,权宜之计。蓟王于北天竺,种种举措,皆始于蓟国。无一例外。

    众僧涣然冰释。

    马鸣大士此来,欲兴佛门之心,不言自喻。

    临行前,蓟王便许诺白马寺监之职。只需蓟王上表,必令马鸣大士,得偿所愿。

    洛阳白马寺,天下知名。便远在天竺,亦多有耳闻。

    “老朽门下弟子,于国中各城,皆见有浮屠祠。”马鸣大士开门见山:“王上亦未禁之。”

    “然也。”蓟王欣然言道。

    蓟王少时,随恩师南下平乱。恩威并济,收服山蛮。后多有大别山蛮,举族北上。迁入临乡。彼时,便有山蛮于家中,改造浮屠祠。蓟王唯恐被神佛绑架,故遣刺奸、贼捕,时刻监视。后见其,并无异常。这才安心。因有少时所见,故蓟王只灭佛国,而不灭佛。

    “善哉,善哉。”马鸣大士,口出佛语:“然老朽所虑,国民虽浴佛,却不知佛。”

    “大师,所言是也。”蓟王心领神会。

    虽有如安世高、严佛调等,中外佛门大师,穷毕生之力,汉译佛经。然佛法却只传于僧侣,不见信众。

    见机已到。马鸣大士遂言道:“敢问王上,国中可立佛寺乎?”

    “有何不可。”蓟王笑道。

    不料蓟王,开明如斯。马鸣大士,不禁动容:“谢王上成全。”

    “大师,欲择何处立寺。”蓟王问道。

    “王都可乎?”马鸣大士求问。

    “亦无不可。”蓟王百无禁忌。所谓南橘北枳。佛门东来,必经改良。否则难有寸进。只需之于王权之下,不介入世俗。当可与仙门共存。

    与蓟王约定,于南港择址,建高台,立佛寺。

    马鸣大士,心满意足。再拜出宫。

    于蓟王而言。仙佛共存,斗而不破。之于稳固王权,亦利大于弊。诸夏仙门,一言不合,扯旗造反。如太平道,苍天已死,播乱八州。便是五斗米道,号称引人向善。后世亦多有徒众造反,影响深远。引入佛门调和,化解仙门戾气,亦不失一剂良药。

    于民众而言,毋论奉神礼佛。终归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蓟王窃以为。人活一世,终归有所追求。无欲无求,看破红尘。毕竟少之又少。即便没有佛门,汉末隐者又何其多。

    遁入空门与终老山泉,异曲同工耳。

 1。26 多出鼠辈

    择南港立佛寺,亦是马鸣大士,精挑细选。

    南港,海客云集,日有千帆往来。信众易得,是其一。水陆通畅,国内城港,便于往来,为其二。毗邻王宫,足应王室礼佛,乃其三。

    且蓟王早有先言。凡马鸣大士门下,皆得食供官俸。六百石及以下,衣食无忧。不被俗世羁绊,潜心向佛,乃我辈之幸也。

    蓟王遂命将作寺,择址立高台,塑佛像。稍后取名“大佛寺”。为南港新奇观。

    蓟王灭佛国而不灭佛。与灭太平道而不灭仙门。如出一辙。

    绝地天通,王权至上。四时奉献,可通神佛。天然感应,仅此足已。妄言国事,自取其祸也。上行下效。蓟王如何行事,吏民皆有目共睹。《大百科全书》,才是我辈,芸芸众生,安身立命之本。

    马鸣大,士入宫觐见。灵辉殿中,三殿女仙列席。蓟王有求必应,亦不出仙门所料。北天竺佛国尽灭,西王母国压力骤减。兼有十万户汉人迁入,亦助仙门扎根。有来有往,各凭本事。方是仙佛,相处之道。

    再深思。赶在蓟王归国就藩前。西王母遣使传书,求立靖陵司金馆。月初大朝会,光禄大夫,四方馆长朱建平,又请立无虑司木馆。亦有助仙门,占得先机之意。

    蓟王和光同尘,明以照奸。如何能不尽知。自不可,厚此薄彼。

    大汉,家国同构,郡国并行。四百年来,王权弱化,渐归一治。然,终归双轨并行。于蓟王而言。诸夏仙门,一支独大。与时局不符。如今再看。明帝,夜梦金神,引佛东来。未尝没有,制衡之意。

    正如先帝,借黄巾之乱,血洗关东,可知。太平道,阴怀叵测,图谋不轨,先帝早已洞悉。甚至不惜让禁中黄门,与之交通。亦出万全之策。

    于蓟王而言,堵不如疏。佛门东来,大势所趋。

    “夫君?”见蓟王端坐无言,麻姑出声相问。

    “无碍。”蓟王悠悠回神。

    灵辉殿中,皆与蓟王同榻共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自可畅所欲言。且无外人在场。

    “马鸣大师,不去洛阳乎?”麻姑又问。

    “料想,待北天竺诸国主上洛。马鸣大师当同往之。”蓟王答曰。

    “北天竺,诸王室,远不及国中二千万民。马鸣大士,可舍熊掌乎?”许师钟瑷,必有此问。

    言指,与蓟国二千万国民相比,北天竺王室,人口规模,实不值一提。

    话说。三殿女仙,分居各殿,多为诸妃媵从。平日难得相见。今闻马鸣大士入宫觐见。却不约而同,聚齐侧席。仙佛之争,可见一斑。

    便有麻姑,代夫答曰:“佛化诸国主,助夫君向化丰州。方是熊掌者也。”

    “原来如此。”许师钟瑷,幡然醒悟。

    夫君乃三兴之主。定鼎江山,再立神器,几成定局。今为蓟王,明登汉帝。只需礼佛之心不减。佛门大兴,指日可待。

    佛化北天竺诸国主,安抚千万丰州民,并赐支都护府三百万贵种。于蓟王座前,乃是大功一件。只需立此功。蓟王必投桃报李,大开方便之门。

    助佛门兴于汉土,方是最大得利。

    彼时,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凡汉土,皆可立佛寺,传佛法。岂非善哉,善哉。

    且马鸣大士,双轨并行。今日入宫,请立南港大佛寺,亦为先于蓟国礼佛也。

    蓟国五百城港,“室居栉比,门巷修直”。二千万民,“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蓟王和光同尘,“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封国与幕府,双轨并行。左右国相,幕府三丞,皆称国士无双。蓟王,高薪养廉,涤荡吏治。更有国老,育人监国,孜孜不倦。大汉一藩,闻风奏事,广开言路。当真,垂拱而天下治。

    自东胡归顺,漠北归心。外长城无用论,见诸报端。何况,五尹无墙。待蓟王就藩,中分三川郡,另立安辽郡。时便有大儒,洋洋洒洒,论及外长城可坍废矣。

    会月初大朝会,右相殿中条陈。

    蓟王答曰,内外长城,断不可废。

    此乃农牧与农耕之分。若无长城阻拦,草原千万牛羊南下,啃食青禾,必起纷争。虽说东胡各部,早已变游牧为农牧。然牛马不可久圈。亦需不时放养。且漠北冰原,仍有未向化之野民。依托长城,只需少量士卒戍守,足可防备漠北来犯。长城万里横栏,分设关隘。进出有度,亦便于关税收支。

    蓟王向来未雨绸缪,以备不虞。岂能自毁长。

    百官,深以为然。

    学术之辩,大雅无伤。然付诸国政,必深思熟虑,不可有丝毫,沽名钓誉之嫌。

    儒宗一语道破。天下未定,汉室未兴,岂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毁长城,明主不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