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4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138 史董俱废

    后世谚曰:“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曹孟德军令:“力攻承光,汉室除秽”。

    所谓,“力攻勍强敌,无长幼之礼”。言下之意,全力攻取,枉顾君臣之礼。之所以,无所不用其极。只因欲为,汉室除秽。曹司空军令,言下之意,董侯来历不明,非出汉室,枉为人君。既无人君之实,何须兼顾君臣之礼。

    曹孟德,毕竟枭雄之姿。

    司空将令,其意如何,因人而异。

    譬如此时。窦太皇以为,谓汉室除秽,言指诛灭二董:“王上言,端午之乱,另有首谋。又传语曹司空,天子无辜。必有万全之策。”

    “恐不及也。”董太皇悲声言道。

    皇英署长孔萤,又言道:“汉中骠骑大将军张济,已率军出屯南阳。”

    “王上,何所言?”窦太皇似有所悟。

    “王上无言。”孔萤如实作答。

    董太皇悲从心起:“曹孟德,必与汉中苟合。欲假史侯,除董氏也。”

    窦太皇,亦如此想:“王上,何故无言。”

    孔萤才女出仕,位居次闱之首。这便试言道:“许,曹司空乃至交。故王上,无言。”

    “然若首谋,真乃史侯。曹孟德,中计矣。”窦太皇慨叹。事到如今,唯寻铁证如山。可令曹孟德,回心转意。否则,董氏满门横尸,董侯亦难独存。史侯奸计得逞,取董侯而代之。

    灵辉大殿。

    闻汉中大军顺下汉水,出屯南阳。曹孟德,传令力攻承光。蓟王遂专开朝议。国相、谋主,悉数与会。

    “汉中十万大军,皆出西凉诸将。”右相言道:“自南阳毁于大水,百万民人悉迁国中。郡下几成白地。刘镇南,虽命人修缮南都,奈何苦无人手可用,至今未能大兴。史侯遣骠骑大将军张济出屯,荆州旧地。必先与刘镇南阴合。”

    “右相所言是也。”蓟王亦如此想:“公达既已传书若。言及,端午刺客,另有其人。孟德,焉不疑史侯?又岂与汉中苟合。”

    “主公,明见。”中丞贾诩,为蓟王解惑:“曹孟德,素多疑。与史侯苟合,不过权宜之计。欲吞汉中千里沃野,并十万西凉精卒。立麟子为帝。”

    “史、董具废。”蓟王一语中的。

    “然也。”不愧谋主之首。贾和,早已窥破天机。

    虑及曹孟德为人,蓟王叹声言道:“不料孟德,亦将孤,算计其中。”

    略作思量,左相亦不禁慨叹:“曹司空,知主公,必难拒也。”

    彼时,二宫太皇,携逐鬼童子并起居遗诏北上。欲命蓟王,河北立帝。不料尚未成行,便为何后劫走。董太皇痛不欲生,急血攻心。乃至卧床不起。无贵子,如何奉先帝遗诏,立为汉帝。

    须知,起居遗诏,言之凿凿,传位王美人贵子。董太皇,痛失贵子,唯将此诏,权且作罢。束之高阁。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贼臣董卓,废长立幼。才有今日,史董之争。

    王太师总朝政时,便有拨乱反正之意。只因蓟王不欲,再生枝节,折损汉祚。故使董侯,称帝至今。

    今,曹孟德,居司空大位,总领甄都朝政。若携百官,“拨乱反正”。西迎史侯入甄。假史侯之手,尽屠董氏满门,并废董侯帝位,此其一计。待寻着董女并食母,揭破史侯刺曹嫁祸之谋,史侯携重臣,东都甄下,好比自投罗网,曹孟德再废史侯,易如反掌,此其二计。

    国不可一日无主。

    连废二帝。曹孟德,必立新帝以续汉祚。遍观天下,唯先帝遗腹,麟子阿斗。最为名正言顺。且“天降流火,麒麟送子”。种出蓟王,人尽皆知。蓟王督造甘泉宫,易县为京,河北立帝,甚嚣尘上。曹孟德,必广有耳闻。更加,阿陵九城筑毕,二宫太皇,设宴皇英殿,询问蓟王心意。

    蓟王答曰:天子无过,无心另立。

    言犹在耳,形势急转。董承刺曹,董重矫诏。二董挟天子,然曹司空无过。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公道自在人心。

    曹孟德,若以朋党裹挟朝堂,废董侯,亦无可指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以草芥待我,我必仇寇报之”。此便是,汉家义理。

    “命四海令速决。”蓟王已有定计。

    “喏。”中书令荀采领命。

    蓟王之意,定要抢在曹孟德连施三计前,人赃并获。将端午刺曹悬案,大白于天下。面对铁证如山。即便心有不甘,曹孟德亦不敢充耳不闻,佯作不知。

    蓟都尹娄圭,进言道:“若曹司空,假言大义,阴行贼臣之事。主公,断不可,以汉祚相托。”

    “子伯,所言是也。”蓟王心似明镜,自有主张。

    南阳,宛都。

    自南阳大水,宛都凋零。彼时,浊浪滔天,没顶之灾。南都宫阁,多置于高台,故多半无损。修缮不难。然民人尽失,广无人烟。城中街巷,荒草萋萋,野狗出没。

    今得汉中骠骑大将军张济,率十万大军。充塞内城。人马嘶鸣,走狗逃窜。史侯亦随军抵达,坐镇宛都宫中。只待曹孟德诛二董,囚史侯。再率众东迁,甄都称帝。

    “叩见陛下。”史夫人,悄然折返。

    “甄下兵事如何?”史侯心中急迫,无以复加。

    “曹司空,已破宫门,正围攻承光殿。”史夫人谄媚而笑:“且出司空军令:力攻承光,汉室除秽。”

    “甚善。”此时,史侯亦未知,董侯非同父异母之弟。乃身列合肥侯之后,为三叔是也。

    天下三分,虽仍不出叔侄之争。然汉中、关东,兄弟之盟。实则叔侄之盟也。论亲疏,合肥侯与董侯,兄弟更甚。

    “阿母以为,曹孟德,其人何如?”

    “六雄其一,乱世枭雄也。”史夫人,斟酌作答。

    “若知端午刺客,乃出史门,又当何为?”史侯,所虑长远。

    “必报大仇也。”史夫人,心领神会。

    “先虚与委蛇,即位甄下。再假迁都,而除之。”史侯,已有计较。

    “再入汉中乎?”史夫人不解。

    “非也。”史侯得意一笑:“便是南阳。”

    “陛下,明见。”史夫人,谄媚进言。

 1。139 不容有失

    史侯之意。先与曹孟德,虚与委蛇。待达成所愿,坐稳江山。再假甄都近河,不利并治,汉中、关东,东西二地。迁都南阳,正当适宜。

    曹孟德若应,必死无葬身之地。若不应,便是忤逆大罪。且迁都之议,名正言顺。甄下远离汉中,确不利治理。

    换言之。毋论曹司空,亦或是史侯。皆无君臣和睦,如鱼得水之心。皆欲,先苟合,再除去。

    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试想,若果真二人,幸为君臣。大汉朝堂,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只可惜。今汉国祚日艰,苟延残喘。不容有失。

    甄都宫,承光殿下。

    自亲眼目睹,刀笔小吏,惨烈攻城。百官无不同仇敌忾。试想,若无同僚,振臂一呼。卫将军营士,轰然响应,捉刀陷城。必是中军队列,百官接力强攻。此时,或早已骨断筋折,头破血流,折损城下。将心比己,如何能不对二董,深恶痛绝。

    论宦海沉浮,御下有术,曹孟德日臻化境矣。

    “轰——”

    一声巨响,土崩瓦解。

    碎屑雨落,华堂狼藉。

    董侯正襟危坐,目光虚无。所幸黄门令左丰,抢先一步,护于榻下。

    虎贲郎损伤过半。四角多有缺失。董承,董重,亲领死士,守备要冲。与卫将军营士,刀剑互搏。数次杀退强敌。然毕竟兵微将寡。曹孟德麾下勇将,轮番上阵。虎贲郎,多有筋疲力竭,捉刀不住。败局定矣。

    曹司空,虽稳操胜券。日落前,却鸣金收兵。

    遣司空司直程昱为使,入承光殿面圣。

    “臣,程昱,叩见陛下。”

    “程昱!”董重披头散发,丢盔卸甲。一日鏖战,血亏气散。厉声出口,竟大气不出,难以为继。

    程昱,云淡风轻,以礼相待:“见过,大将军。”

    “呼——”车骑大将军,一声悲叹,颓然坐地。

    “司直,所为何来。”董侯不疾不徐,似有所悟。

    “禀陛下。臣,奉司空之命,乞陛下移驾。”程昱,伏地奏对。

    “曹司空,欲徙朕何处。”董侯不置可否。

    “臣,实不知也。”程昱,如实作答。此言另有深意。所谓“待价而沽”。且看天子如何行事。

    若仍执迷不悟,任由二董胡作为非,曹司空,必言废帝。彼时,不为天子,一杯鸩酒,可送归西。

    若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下罪己诏。许可保大位,仍为九五之尊,大汉天子。彼时,曹司空总朝政,君臣和睦,成一段佳话也。

    换言之。君如何待我,我当如何报之。

    董侯虽年幼,然少年老成,有明主之姿。岂能,不会其意。略作思量,董侯这便言道:“司直且回曹司空。容朕三思。”

    “喏。”程昱领命,再拜而出。

    董侯,居高下问:“大将军,以为如何?”

    董重,垂头丧气,不能言语。

    反倒安集将军,董承答曰:“陛下不知,司空军令乎?”

    “军令何出?”董侯随口相问。胜负即定,负隅无益。

    “‘力攻承光,汉室除秽’。”董承切齿言道:“陛下以为,汉室除秽,只为臣与大将军乎?”

    “这……”董侯心中,猛然一惊。莫非,曹司空亦知,永乐隐秘。

    董承悲声一笑:“曹司空,再无掣肘矣!”

    “既如此,何需程昱为说客。”董侯,心存侥幸。

    “陛下,毕竟大汉天子。岂无故而弑之。”董承,已窥破曹司空心意。

    “安集将军,所言是也。”董侯,万念俱灰。

    “徐州吕奉先,何为?”车骑大将军董重,切齿发问。

    “吕镇东,奉蓟王敕命。并伏波将军陈登,疏通淮泗。”黄门令左丰,已收密报。

    “某,中陈公台之计矣!”董重,死到临头懊悔迟。

    董承,焉不自醒:“大将军矫诏入宫,兵挟天子。皆出陈公台之谋乎?”

    “然也。”董重,追悔莫及。

    董承,涕泗长流,悲极惨笑:“我等家小,具下狱死矣!”

    “陈公台,与曹孟德,素不两立。”董侯,疑窦心生:“何以,助曹灭董?”

    “陛下,明见。”黄门令左丰,适时出生。此才是关窍之所在。

    难得左丰出声。董重、董承,虽急中生智,仍苦思不解。

    黄门令左丰,虽称“少令”,亦年近而立。彼时,与蓟王少年相识。悠悠二十载,守护天子。纵历经宫变,黄门凋亡,仍能独善其身。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胸有城府,绝非泛泛之辈。

    董侯,灵光一现,忽有所悟:“欲证曹司空,不臣之心也。”

    黄门令左丰,躬身进言:“如陛下所言。乃为向蓟王明证也。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曹司空,凡有不臣之心。蓟王传檄天下,关东群雄,必尽诛曹党也。”

    “黄门令,所言是也。”董侯,如临大赦。

    见车骑将军董重,仍未醒悟。安集将军董承,这便言道:“臣,虽结诛曹之盟,然端午刺曹,非出我意。曹孟德,‘欲加之罪,其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