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车骑将军董重,仍未醒悟。安集将军董承,这便言道:“臣,虽结诛曹之盟,然端午刺曹,非出我意。曹孟德,‘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端午刺客,国非安集将军所为?”董侯,居高下问。

    “臣,岂敢欺君!”董承,以头触地。

    “黄门令以为,蓟王,知否?”董侯,又问左丰。

    “奴婢,窃以为。王上天生,必尽知矣。况,国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智多如贾文和,焉能不及陈公台乎?”黄门令左丰,言之凿凿。

    论知蓟王至深。非左丰莫属。承光殿中,无人可及。

    见群臣,惶惶无依。左丰又出良言,以安其心:“奴婢闻。洛阳时,董太皇曾言,待安集将军之女长成,可配蓟王为妃(详见:《陇右·1184  如约而娶》。安集将军若非端午首谋,当可举族得免也。”

    “竟有此事。”董侯,始料不及。

    “确有其事!”董重,欣喜若狂。

    电光石火,董承亦忆先前诸事。幸得太皇庇护,今日方知用心良苦。

    死里逃生。董承一时涕泗横流,泣不成声。

    目视殿中君臣,黄门令左丰,亦不禁浮云悠悠。

    前情往事,涌上心头。

 1。140 董女何在

    彼时,合肥侯被废,史侯继位。史侯自幼长于史道人家,与生母何后,并祖母董太皇,皆不亲近。自承帝位,有感大权旁落,恐为人所乘,重蹈合肥侯,废帝覆辙。遂假扮史道人,暗中联络群雄。欲一举剪除,二戚之患。

    眼看家门不保。董太皇,欲假赐婚为名,暗中潜逃出宫。携《起居遗诏》,远遁蓟国。行废长立幼,另立董侯为帝。遂设『以退为进·暗度陈仓』之计。

    假意,请蓟王入京,与淯阳君安素,美人冯氏成亲。看似,假成亲为名,请蓟王入京临朝,行拨乱反正。实则,与窦太皇,并董氏满门,送嫁函园,趁机远遁河北。

    遂命黄门令左丰,行走诸宫,代为通禀。

    永乐宫。

    左丰回禀:“陛下(史侯)言,‘王上大病初愈,不宜轻动。宜当送嫁蓟国’。”

    大事成矣。董太皇,心中暗喜,却不动声色:“‘蓟王无小事’。如此轻慢,恐遭非议。先前,朕敕封马氏为滎阳君,令其风光大嫁。今再赐婚尚书令女,岂能厚此薄彼。不日招安素入宫。朕当封其为‘淯阳君’。”

    太皇全护之情,左丰感同身受:“尚书令(曹节),生前贵为淯阳侯,食三千六百户。奈何身后无嗣。今太皇敕封安素为‘淯阳君’,女承父爵。当为天下美谭。”

    见左丰言语,颇为动情。董太皇心知,时机已到:“不过举手之恩。以己度人,只盼他日,若身逢不测,蓟王能顾念旧情,善待董氏一门。”

    左丰不明所以:“太皇,母仪天下,何来不测。”

    “‘祸不成灾,突然自来’。”董太皇,语透悲意:“少帝,尚未元服,便欲独掌大权。若待羽翼丰满,必除二姓贵戚。朕与窦太皇,即便不入暴室,亦禁宫闱,具以忧死。少令,久居宫中,焉能不知?”

    左丰,伏地无言。毋论“以忧死”,亦或是“忧怖暴崩”,皆出春秋笔法。三尺白绫,一杯鸩酒。足可一命呜呼。

    董太皇言道:“朕,有一心腹密事相托。不知少令敢接否。”

    “可是王美人贵子。”左丰焉能不知。

    董太皇不置可否:“朕称之为‘逐鬼童子’。有二人,亲若兄弟。且唤来,与少令相见。”

    董太皇行事,素来谨慎。左丰心领神会:“敢不从命。”

    少顷,便有二童子,覆鬼面入殿。

    先拜太皇,再除鬼面。

    董太皇,语透深意:“少令,奉命行走禁中内外,侍奉先帝左右。不妨细观。”

    俗谓“龙生龙,凤生凤”。左丰对先帝并王美人,音容笑貌,记忆犹新。二子之中,何人是真龙之子。如何能瞒过,黄门少令,火眼金睛。

    心知,兹事体大。左丰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这便伏地告罪,仰头细看二子容貌。

    少顷,左丰伏地叩首,浑身颤栗。

    俯瞰左丰行事,董太皇,已了然于胸。命二童子,复戴鬼面,悄然退下。董太皇,微言大义:“少令,知否?”

    “奴婢,奴婢……”左丰,五体投地:“已,尽知也。”

    “朕若逢不测。还望少令……”董太皇,悲从心起,托付后事。

    “太皇,在上。奴婢,纵碎身糜躯,亦保贵子并太皇周全。”左丰毕竟年少。受言语相激,心血上涌。为主尽忠,自当义不容辞。

    “甚好。”董太皇便将所谋,和盘托出:“洛阳非久留之地。故朕欲假赐婚尚书令养女,携董侯同奔蓟国。奈何,心忧史侯事后迁怒,夷董氏三族。故‘欲投鼠而忌器’。”

    “原来如此。”左丰如何能不醒悟。送嫁蓟国,本就是董太皇所欲,先前所谓请蓟王上洛,不过是诈言:“奴婢掌管二宫黄门。自可进出北寺诏狱。若救董骠骑一人易。然骠骑家小,皆禁于骠骑府中。如之奈何。”

    “骠骑府中家小,朕另有计较。唯黄门北寺狱,非少令莫属。”董太皇言道。

    “奴婢,定不辱命。”左丰掷地有声。

    “得少令相助,朕死里逃生矣。”董太皇终是安心(详见:《列宿·121真龙之子》)。

    彼时,黄门令左丰,已知董侯出身。这才,伴驾甄都,寸步不离。然,彼时左丰心中所想,与此刻二董心中所思。是否等同,尚不得而知。

    不等左丰,悠悠回魂。

    承光殿中,董侯忽问:“董女何在?”

    “臣女……”董承一时,竟无言以对。

    “何在?”车骑大将军董重亦急问。

    董侯不知所以:“可在偏殿。”

    事到如今,董承亦无从遮掩:“诏狱时,便已脱身。”

    “今在何处?”董侯急忙追问。

    “臣,亦未可知也。”董承悔不当初。

    “何人援助?”董重追问情由。

    “乃小女食母。”董承亦不敢隐瞒。

    “食母何人?”董重再问。

    “乃,洛阳所庸。”急切间,董承亦不记详情。

    话说,此等琐事,多为夫人所掌。董承贵为永乐卫尉,寸步不离,戍守永乐宫。何曾过问,府中客庸。

    “此中有诈。”董重粗声言道。

    董女身系家门存续,却被食母救出牢笼。试想,区区一介妇人,如何能手眼通天。使人进出诏狱,神鬼不知,救出董女。

    董承追悔莫及:“莫非,乃曹孟德所为。”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曹孟德料事于先。将董女掉包暗害。若董女夭折,董太皇赐婚蓟王,便无疾而终。董氏一门,骤失倚仗。要杀要剐,又与蓟王何干。

    “非也。”董侯一语中的:“食母,既是洛阳所庸。时,曹孟德与二袁,共奉《衣带诏》,不在京中。如何阴伏细作。”

    “陛下,所言是也。”董重这便醒悟:“食母非出曹孟德细作。”天才本站地址: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董承心中一动,不由冷汗淋漓:“臣,虑一人。”

    “何人?”董侯附身相问。

    “汉中史侯。”董承,切齿言道。

    “史道人。”董侯,焉能不知。

    “正是。”董承言及京中旧事:“史门弟子,多出鸡鸣狗盗。或为奴仆,或为女红。窦太后所居永安宫,便伏有史门弟子。突然发难,险害太皇性命。”

    董侯所思更深:“安集将军之意,端午刺客,与史门相干。”

    “这……”董承,醍醐灌顶,五体投地:“陛下,明见。”

 1。141 唐周之乱

    细思极恐。若端午刺客,乃出史门弟子。而救董女并食母,出诏狱之人,乃史夫人本尊。端午刺曹,必出史侯授意。

    前因后果,董承已融会贯通:“若小女食母,亦出史门弟子。必将家中隐秘,说于史夫人。史侯因而先知。故假端午刺客,嫁祸于我……”

    “安集将军,所言是也。”董侯亦醒悟。

    “速告曹司空。”董重言及利害。

    “善。”董侯亦有此意。趁双方尚未结,血海深仇。言明利害,当有转圜之机。

    “陛下,且慢。”董承毕竟,置身事中:“若曹司空,假充不知。又当如何?”

    “这……”车骑大将军董重,久居高位。虽中人之姿,然耳濡目染,亦知董承,言中深意。曹孟德,大可先斩后奏。除董氏外戚,再与董侯,亦或是……

    “史侯。”董重脱口而出。

    “大将军,何意?”董侯不解发问。

    “陛下。端午刺曹,恐远甚臣等所料。”董重心中惊惧,无以复加。

    “大将军,何出此言。”董侯亦知事大。

    董重不答反问:“黄门令可知,汉中如何?”

    “骠骑大将军张济,出屯南阳。”左丰如实答曰。

    “陛下,曹司空,亦中计矣。”董重亦窥得,只鳞片爪。

    “大将军,且明言。”董侯居高下问。

    “甄下群臣,皆中史侯,嫁祸安国之计也。”董重越发笃定:“臣,窃以为。曹司空必先与汉中苟合。假史(侯)诛董也。”

    “弘农王,乃朕之长兄。又曾为天子。曹司空,若假弘农王,诛灭董氏。当不为蓟王所罪也。”董侯亦醒悟。

    蓟王总王权之极。然却不可,以下犯上,论罪天子。史侯虽为董卓所废,然毕竟种出先帝,又曾继位大统。且与董侯,名为兄弟。足可遮蔽。一言蔽之。若诛董氏,废董侯,乃出史侯之意。曹孟德,身为人臣,奉命而为。饶是蓟王,亦不可论罪。此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使然。

    如前所言。史侯、董侯、合肥侯。天子大位,如三分天下,皆有残缺。然却隐隐约约,位居王爵之上。

    义理存续如下。

    先帝困龙台上,弥留之际,连下二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于是乎,蓟王力排众议,先立合肥侯为帝。时称“新帝”。新帝,为求名正言顺,于是结好党人,诛黄门立威。才有鞠城兵乱,阿阁之变。累及洛阳宗亲贵戚,死伤无数。乃至黄门式微。时窦太后诏书废帝。蓟王奉诏,二立史侯为帝。不料史侯,假扮史道人,阴结群雄,欲除二戚之祸。不料弄巧成拙,待二宫太皇远遁河北,外戚凋亡。彼时,黄门、外戚、党人,皆消磨殆尽,无能为力。才让贼臣董卓篡权。行废史立董。不出三载,连换三帝。后王太师诛董,总朝政。与曹孟德,里应外合,迁都甄下。时至今日。

    其间,曹节盗尚书台藏书,乃至《废帝诏书》存疑。史侯又为贼臣董卓所废,仪制存疑。董侯乃贼臣所立,大义存疑。三人各有瑕疵,才有天下三分。却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兼有天子仪轨。

    “疏不间亲,卑不谋尊”。又岂是蓟王,能够论罪。

    “曹司空,素多疑。”董侯,一语中的。

    同殿为臣,二董焉不知,曹孟德为人。即便,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曹孟德,多半将信将疑。若早与史侯苟且。必佯装不知,杀之而后快。事后,纵恍然大悟,亦不过是,悔不当初。终归,大错铸成。人死不可复生。

    见殿中众人,心思各异。黄门令左丰,适时进言:“陛下,当信蓟王。”

    “哦?”董侯闻声一愣。

    左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