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跆笞鹛侍蟆6Ⅰ济睿蚀笪灰讶ァ=窆楹未Γ栽诜蚓荒钪洹

    比起董姝,上天无路,遁地无门。

    窦妙,从容不迫,甘之如饴。

    毕竟,再世为人。

    。

 1。194 不近人情

    门下署,鸾栖馆,和乐舍。

    “如何?”见报馆丞陈琳,疾步入内。好友许攸先问。

    “主公传命,太皇侍御。”陈琳脱口而出。

    许攸仰天长叹:“真我主也。”

    “子远,何意?”陈琳不解。

    “主公,欲‘自坐首谋’也。”许攸答曰。

    “莫非,主公欲领曹节之罪。”陈琳大惊。

    “然也。”许攸如实以告。

    “如何转圜?”陈琳求问。

    “主公圣意,岂能转圜?”许攸苦笑。

    “主公,为全家门乎?”陈琳试问。

    “欲全汉室也。”许攸答曰:“天子为主公九子。甄都天使,三日可至。闻,天子诏命,尊主公太上皇帝,加无上将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子救母之心,主公焉能不应。”

    正如骠骑大将军张济所言。董太皇论罪与否,皆在太上皇帝,一念之间。

    董侯既为蓟王第九子。蓟王定会护其母子周全。此乃大义使然。

    “‘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人情乎?”陈琳仰天长叹。言指,蓟王一意孤行,不近人情。

    “孔璋不记,甘后母子之事乎?”许攸深知蓟王:“我主,世之豪杰也。‘全为利,缺为害’。”

    “子远,所言是也。”陈琳似有所悟。转而又问:“我主当论何罪?”

    “未可知也。”

    国中宿老,儒宗为首。蓟王自领首谋,当议何罪。饶是智多如许攸,亦不得而知。

    “若我主尊太上皇帝,又当何如?”陈琳心有不甘。

    “非治我主之罪。乃我主自罚也。”许攸一语中的。

    北宫,合欢殿前。

    于众目睽睽之下,函园妃轻启殿门。放董姝、窦妙入内。

    过前殿,穿御苑。轩下除鞋,移步后殿。素纱足衣,一尘不染。

    殿前另有御妃值守。验明正身,确认无疑。遂搬动机关,开启半扇朱门。入目,便是蓟王一重寝宫。董姝,气息渐重。心如鹿撞,裹足不前。便是三十年前,初婚之夜。亦未曾如此,忐忑不安。

    反倒是窦妙。美眸流转,步步生莲。先行入内。

    董姝急忙跟进。待宫门徐徐闭合。殿内枝灯,次第点亮。皆是机关联动,无有宫人在场。殿中陈设,应有尽有,如宫中传闻无二。

    谓“明灯指路”。只需随灯光,便可登旋梯,入寝宫二重。

    二重寝宫。七重华盖垂落玉阶七重,以象天圆地方。内置鸳鸯合欢榻,乃集墨门奇技淫巧之大成。董姝、窦妙,本在名籍之外。乃蓟王临时起意,更加初次侍寝,伐毛洗髓,皆不可免,仪轨繁杂,因而迟来。

    此时,帐中人影朦胧,隐约人声。蓟王兴致正浓。

    毕竟,身为帝后。颐指气使,高高在上。曲意逢迎,献媚争宠,多半已忘。董姝正不知该如何是好。忽被窦妙,轻扯伏地:“妾,窦妙、董姝,共侍夫君。”

    “共侍夫君”出口。董姝,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有顷,华盖中分。蓟王披衣下榻,垂足坐于阶上。

    昂扬虎躯,流风不羁。

    扬眉笑问:“阶下何妇?”

    窦妙答曰:“有宠之妾。”

    蓟王又问:“聘之何礼?”

    不等窦妙作答,董姝急声答曰:“宜比王(后),贵妃。”

    “可也。”蓟王欣然言道。

    董姝,心中少安。又出肺腑之问:“夫……君,当知。若幸罪妾,恐难自证(清白)。”

    “为夫尽知矣。”其中利害,刘备焉能不知。

    “何不鸩杀妾等,亦或是徙比景。”董姝问时,身侧窦妙已伏地向前,自寻夫君而去。

    “妻妾有罪,为夫岂能独善其身。”刘备举重若轻。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董姝句句肺腑。

    “然也。”蓟王欣然言道:“为夫所为,皆取大利。”

    “大利为何?”董姝不解。

    “内圣外王,明达道义。”蓟王轻抚窦妙如墨青丝,柔声答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一言蔽之。时下秉持道义,便是最大得利。

    “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是故,义立而王。

    “夫君心思,妾已尽知。”董姝感同身受,再无隐忧。

    “良辰苦短,何不共赴巫山。”蓟王已无闲言。

    “夫君在上。罪妾,岂敢忤逆。”董姝作势欲起,一瞥惊鸿。不由得,意乱情迷,神摇心荡。

    隐见窦妙,横陈阶下,螓首高昂。

    似正,仰吞北斗。

    西宫,增成殿。

    “如何?”王太后必有此问。

    增成署长融漓,据实禀告:“二宫太皇,已入合欢殿多时。”

    “我儿,大丈夫也。”王太后,眸中似起一丝欣慰。敢作敢当,利落果决。义之所向,振臂一呼,率千万人同往。便是吾儿三墩。

    正如先前,荀彧说曹司空,金玉良言。

    信与不信,最大得利。曹司空若不信史侯出身,杀之泄愤,必受非议,难除污名。落人口实,为人所乘。若有一日,时局不利,必有落井下石,更多群起来攻。

    于蓟王,亦是如此。

    若为证清白,坐视董太皇饮药死。试想,董侯虽出蓟王血嗣,然自幼为董太皇,亲自哺育。杀母之仇,焉能无恨。父子无情,手足无义。蓟王在世,许不敢忤逆。然若,蓟王寿终。兄弟和睦,如初可乎?

    恐不可得也。

    何况坐罪并罚,牵连太广。蓟王家门,贬为庶人,流徙万里者,过半。其子,焉能不怪。

    善始善终。蓟王力保家门不失。为人君父,责无旁贷。

    紫渊王子馆。

    国中宿老名儒齐聚。然与先前,王子馆会,高门满座,嘉宾如云,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迥异。

    与会众人,无不心事重重,满面愁云。

    有顷,便有门下主簿孙乾,轻车入馆。

    “我主何为?”蔡少师,忙问。

    “已幸二皇。”孙乾如实作答。

    此言一出,无不屏气。蓟王幸二宫太皇,乃为坐领首谋也。

    众人皆看儒宗。

    儒宗,目光平和,娓娓道来:“求仁而得仁,我主三兴矣。”

    。

 1。195 明日称朕

    翌日,天光大亮。

    蓟王传召比二千石及以上,国中重臣,专开朝议。

    “主公,何其急也?”薮东守乐隐,不解发问。

    “未可知也。”辽海守郭芝,摇头慨叹。

    众二千石守,皆叹气不止。甄都天子,已遣使北上。不出三日,可达蓟都。尊父为太上皇帝,加无上将军。一日之差,云泥之别。今为蓟王,乃是大汉藩属。明为太上,乃大汉之主。试想,还有何人,可定刘备之罪。更有甚者,彼时刘备口出太上皇命。将涉案人等,悉数赦免,永绝后患。

    何乐而不为?

    昨夜蓟王临幸二宫太皇之事,今日重臣悉知。蓟王保全之意,昭然若揭。

    不等天子诏书抵达。蓟王便传重臣入宫。圣意若何,呼之欲出。

    灵辉殿前。百官列队。为首国老、王傅、国相、中丞,无有缺席。足见事大。

    钟阙观,鸣钟响。殿门启,早朝始。

    灵辉大殿,琉璃枝灯高悬,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列柱镶铜,攀龙附凤。前后二柱,竹帘中垂。帘外侧席,少府女官、门下属吏,经由左右偏殿,先行入内。百官列队上朝,左右侧席下拜恭迎。

    王驾临朝。百官下拜。

    先开宫膳,君臣同食。

    早膳毕,再开朝议不迟。

    待百官就位。蓟王先言:“甄都天使,明日可至。今日称‘孤’,明日称‘朕’。‘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增成考问,虽有定论,却无量罪。诸公可有疏奏?”

    儒宗持芴奏对:“老臣等,已共议量罪。”

    蓟王欣然言道:“量罪如何?”

    儒宗答曰:“首谋曹节已亡,从众加罪一等。董太皇饮药死。掖庭令毕岚、越骑校尉曹冲、鲁相宋奇下狱死,家属徙比景。昭阳宋贵妃、无极安贵妃、金华张贵妃,免为庶人,坐(罪)徙比景……”

    “若以此论。孤后宫去半。”一切皆不出蓟王所料。首谋已亡,不可追罚。于是从众,罪加一等。定罪量刑,从严从重。譬如流徙之罪,各有不同。日南比景,距洛阳万里之遥。乃是流徙最重量刑。

    “主公,明见。”儒宗下拜。

    “孤欲以王后礼聘,二宫太皇入家门。诸公以为如何?”

    不等儒宗奏对。蔡少师持芴先答:“如主公所言,明日称朕,汉室三兴。今汉遂为后汉。二宫太皇等,宜当‘受封爵而退位归第’。主公欲礼聘之,亦无不可。”

    “蔡国老,此言大善。”右相持芴高呼。

    一言蔽之,仪制无损。只需天子诏书抵达。蓟王加太上皇帝。由汉室诸侯,摇身一变,尊汉家大帝。彼时,作为前汉遗老,二宫太皇,诏书退位,北面称臣。蓟王为太上皇帝,纳二人入后宫,亦无可非议。

    然一日之差,天壤之别。

    若今日,蓟王敕命,以王后礼聘董姝、窦妙,入家门。乃是汉室藩王,尚太皇太后。

    因尊帝王之女,不敢言娶,故云“尚”。是故,娶公主为妻,称“尚主”。

    话说。两汉四百年,大汉太后,幸汉室诸侯,虽非个案。然绝无,藩王诸侯,尚娶太后之先例。试想,堂堂大汉帝后,岂能下嫁藩王。

    今蓟王下诏,大逆之罪。若待明日,太上皇帝下诏,水到渠成。

    一日而已,何其急也?

    “国老,此言大善——”群臣同声下拜。

    蓟王不置可否:“孤若今日敕命,诸公以为如何?”

    百官震怖,皆看儒宗。

    儒宗肃容下拜,持芴起身:“‘变礼易乐,君流。’”

    百官惊诧,哄声四起。

    儒宗所言,乃出《礼记·王制》:“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叛),畔者君讨。”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言指,擅变祖宗礼乐,乃犯“不从之罪”,不从之君(指诸侯王),当流徙。

    “儒宗之言,大谬矣!”南閤祭酒许攸,抗辩疾呼。着急出列,不料踉跄跪地。竟咬破舌尖,一时满口血流。

    急切间,无从出声。随以指代笔,蘸血书于朝芴。

    而后双手奉上,以头触地。

    百官无不拭泪。

    “孔璋何在。”蓟王居高言道。

    “臣在。”门下报馆丞陈琳,闻声出列。趋步入殿,与好友并跪。取血字朝芴,朗声诵读:“‘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宫’。‘周厉王以卫巫监谤者,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我主,灭黄巾,平四海;定神器,兴汉室。有道明主,虽二百年,未尝有也。岂与太甲、姬胡(周厉王)同乎?”

    “变礼易乐,岂不于逆法乱德,同乎?”儒宗之言,大吕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