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言下之意,刘氏女,当与发妻严氏位同。高于次妻丁氏,下妻魏氏。

    陈宫又问:“丁、魏二夫人,岂无怨乎?”

    吕布一笑了之:“何患之有?”

    陈宫眼中忧思,一闪而过。先前,如张邈、陈宫等,皆劝吕布,不可自降身份,与麾下结亲。下妻魏氏,有弊无利。言犹在耳,刘氏入门。

    试想,诸侯之女,心高气傲。岂能屈居人下。尤其下妻魏氏,出身寒门。其兄无非吕布麾下健将。唯恐,不能相容。刘氏入门,魏氏遭殃。

    家和万事兴。若家中妻妾,争斗不休。必累吕布分心。恐为曹孟德所乘。

    然二家联姻,亦是时势所趋。不可不为。

    虑及此处,陈宫斟酌言道:“‘先入为主’,‘长幼有序’。将军,宜当‘小心谨慎’。”

    吕布随口答曰:“公台,所言是也。”

    。

 1。227 科察并举

    汉中乃益州门户。

    史上,刘焉先遣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又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图谋自立。昔日史侯据汉中。刘焉虽奉其为主,却谨守关隘,不放五斗米入巴蜀。俨然独立于外。乃至史侯暗生间隙,欲谋巴蜀之心不死。

    今史侯被废,汉中并东三郡,悉归甄都所辖。唯恐有失,刘焉遂将州治,由绵竹迁入成都。退保基业之心,昭然若揭。岂料董侯为皇上九子,季汉开朝之君。刘焉又急忙遣使甄都,上表称臣。前倨而后卑,臣节尽失矣。

    然终归,贼心不死。闻袁术遣使襄阳,与刘表结亲。刘焉亦遣使入徐,与吕布联姻。皇上不及君流,群雄连横之势成。

    南中、荆南、江东,共扼长江天堑。即便关东失守,仍可负一隅而顽抗。

    皇上自罪君流。让群雄觅得喘息之机。

    看似,有机可乘。实则,大势已去。于太上宫府,众谋主而言。“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丰州初定,扶南未平。河北归心,稳中求进。更加,季汉取代后汉。必有前朝遗老遗少,心意难平。埋藏祸心,欲谋不轨。此等社稷隐患,家国毒瘤,皆需雷霆斩之。

    终归,“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委曲求全,明主不为。

    三载之后,皇上君流十万里而归。当传檄天下,定鼎江山。敢有不从,顷刻间飞灰湮灭。身死族灭,亦不过旦夕之间。

    君流十万里,于皇上而言。正可谓,少年得志,中年危机。

    蓦然回首,总有往事,不堪入目。九子即将长成。然身为人父,皇上竟浑然未觉,全然未知。

    万幸,有太傅杨彪,虎贲中郎将王越,黄门令左丰等,代尽人臣之事。才保全九子性命。皇上诏命,太傅杨彪,改任少傅,位列太上公卿。封虎贲中郎将王越为都亭侯,升黄门令左丰为中常侍,以表前功。

    太上皇帝,天子亲父,天下共主。凡出太上宫府之皇上家臣,皆尊天子为“少主”。可见一斑。故太上皇廷,公卿皆位高一等。称上公,上卿。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可与汝南袁氏比肩。其子杨修,年方十八。今季秋闱,名列龙门。为进士及第,百人之一。名入前十,殿试扬名,指日可待。

    无怪,祢衡狂言:“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孔文举,乃孔融。杨德祖,正是杨修。

    太学四子,随庞德公入四海仙馆,修习课业经年。各有所成。四人之中,周瑜年岁最长,且已出仕,正远征扶南。司马懿与庞统同年,论月而长。诸葛亮,年岁最轻。故本季秋闱,庞德公遣司马懿应试。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兄弟八人,与长兄司马朗,共号“司马八达”。河内司马氏,满门出仕。如同姓司马芝、司马直等。更有“三马同槽”,为世人津津乐道。论季汉名门,河内司马氏,不弱颍川荀氏。

    史上,“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司马懿)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此举,不失汉臣,亦识时务也。

    今,季汉三兴,神器定鼎。司马懿当不负汉臣,不损汉节。

    来年再出,庞士元,后年当出,诸葛孔明。

    如此,三季秋闱,皆可高居榜首,比千石出仕。十年寒窗,二千及冠。岂不妙哉。

    论人才鼎盛,无出汉末之右者。

    人才辈出,必与因材施教,息息相关。朝野无人,世无名臣。必因学术没落。同理可证,名臣与风化,息息相关:“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

    窥名臣,可见一斑。

    不出所料。复试前十,杨修、司马懿,赫然在列。余下诸人,皆有才名。亦如先前,张榜于九龙门下。

    择日入宫,灵辉殿试。

    毕竟秋闱首开。除科考举士,另有察举取士。郡县可举孝廉,光禄大夫可举四行。

    且及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惇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侧重各有不同。正如皇上选贤用能,需德才兼备。众学业稍逊,然德行出众,必不至明珠蒙尘。

    绝非,一考定终身。

    毋论,家国同构,郡国并行。亦或是皇上所兴,显学合流,科察并举。炎汉双轨制,日臻化境。

    北宫,瑞麟阁。

    早膳毕,皇上登阁理政。

    内阁诸妃,已将今日条陈理毕。

    士贵太妃,头条所陈,正是扶南战事:“岭南连兵,围王城,百日余。扶南假王,已被城中乱军所杀。”

    “善。”皇上言道:“善待家小,不可滥杀。”

    “喏。”士贵太妃,遂命人书录。稍后传达少府。

    “闻扶南女王,自幼流亡。顿逊女市容身。若无夫君相助,复国本无望。”安贵太妃言道:“故轻扶南王位,而欲入我家门。”

    “然也。”马贵太妃,亦如此想。以己度人,可知柳氏心意。且前女王柳叶,亦举国托于异国夫君。可见,柳氏此举,亦非先例。

    再者说来,自幼混迹于顿逊女市,饱尝人间冷暖。柳氏并无女王野心。更无治国之力。大仇得报,此生无憾。扶南反成,难负之重。何不交由夫君,再分封子嗣,不迟:“(混填)遂治其国,纳柳叶为妻,生子分王七邑。”

    于柳氏而言,王国传于后辈,亦不失家业。

    “夫君,当立宁州乎?”士贵太妃笑问。

    “可也。”皇上早有定计。

    “州牧者何?”安贵太妃又问。

    “公瑾可乎?”皇上言道。

    “公瑾,年少而居高位,恐非人臣之福。”士贵太妃进言。试想,大汉纵分十八州,州牧亦不过十八人。周公瑾尚未及冠。若领此雄职,恐为人所诟。何况,本就是皇上,同门小师弟。

    “贵太妃,所虑是也。”

    。

 1。228 道义利大

    “子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此之谓,‘举贤不避亲仇’是也。”皇上笑答:“公瑾,‘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实奇才也’。扶南,非公瑾,难安也。”

    见夫君心意已决,士贵太妃笑问:“别驾者何?”

    乃问何人可为宁州别驾从事史。

    皇上亦有心仪之人:‘二张其一也。’

    谓“二张”,乃指张昭、张纮二人。

    时闻二张来投,蓟王笑道:择日不如撞日。

    遂冠冕临朝,召二人入殿。于肱股重臣当面。拜张昭为苍海守,张纮为勃海相,兼领蓟王宫舍人。遂有典故:“二张撞日”。

    “必是张子纲。”马贵太妃言道。

    “何以知之?”皇上明知贵问。

    “张子布为苍海守。夫君有意,析苍海为数郡,立为苍州。陈孔璋言,‘小巫见大巫(注①)’。妾,窃以为,张子布当为苍州牧。”马贵太妃,明眸皓齿,一笑倾城:“故宁州别驾,必是张子纲。”

    皇上又问:“继任者何?”

    乃问张纮迁官宁州别驾,何人继为勃海相。

    谓夫妇同心,马贵太妃笑问:“前执金吾,长信少府王斌。”

    “然也。”皇上欣然笑道。

    闻弦歌而知雅意。士贵太妃柔声问道:“夫君欲封王美人贵子,为勃海王乎?”

    “正有此意。”皇上不做隐瞒:“为夫与先帝,情同父子。后汉血嗣,自当存恤。”

    王美人贵子,正是童子申,董箕。今已认祖归宗,改回本名刘协,取字伯和。当今天子,皇上九子。由皇上易名:刘復,取字公兴。“復,返也”。意为,季汉三兴之主也。

    至此,董侯如愿入季汉门墙。待九九重阳,登基称帝。乃季汉三兴之始也。

    皇上有意,将本就属王美人贵子之勃海国,封于刘协(董箕)。并以舅父王斌,为渤海相。守护贵子长成。续先帝之嗣。

    “夫君,所言是也。”阁中贵太妃,心有戚戚。

    州牧秩真二千石。别驾、治中,比二千石。国相秩同太守,乃二千石官。是故,皇上若迁勃海相张纮为宁州别驾,需加官俸。否则便成贬官。可加蓟王宫舍人,为太上皇宫门大夫。同升官秩至双二千石俸。

    “公瑾,先为守令乎?”士贵太妃又问。守令需降秩一等。由真二千石,降为二千石。

    “不必。”皇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征讨扶南,公瑾有功。何必,多此一举。”

    “夫君,明见。”士贵太妃,遂命女学事史书录,再传南宫少府制诏。

    渤海国,铸山煮海,国民殷富。今封于王美人贵子。亦是皇上,顾念旧情。如皇上所言,与先帝,当真情同父子。虽说,前汉、后汉,亲疏不论。毕竟同出高祖一脉。四百年传承至今,血脉稀薄,与路人无异。终归同宗同源。同姓不婚,正是此理。皇上贵为天下共主,聘娶前朝太后,礼法无损。然若以前汉藩王之身,尚娶前汉太皇太后,便是变礼易乐。为不从之罪,不从者君流。

    从,顺也。不从,逆也。君君,臣臣,尊卑有序。若董太皇与蓟王有私情。密召蓟王入宫而幸之,因而有孕。当做“宫生子”处理。只因董太皇位尊为君。蓟王位卑为臣,侍寝乃奉命而为,无可指摘。且宫闱之事,无伤家国利益。亦无可非议。

    故不等儒宗奏对。蔡少师先言,乃甄都天子,诏书抵达,尊蓟王为太上皇帝,再顺势而为不迟。奈何,皇上自罪。一日之隔,天壤之别。儒宗,以诸侯变礼易乐,论不从之罪。君流十万里。

    二宫太皇,娶一人,论一罪:君流万里。二人加倍:一万里,再加四万里,计五万里。

    蓟王尊宋贵妃为后。罪加三倍:一万里,再加九万里,计十万里。

    如此,季汉家门,得以保全。

    此乃皇上,一贯行事。试想,彼时皇上万里驰援。千钧一发,甘后母子,得以保全。若只救阿斗,任甘后投井而亡。后世子孙,必争效仿。杀母立子,切割辟祸。兄弟阋墙,同室操戈。乃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何言家国天下。

    如皇上肺腑之言:汉室天下,道义利大。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