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备这便命人告知鄯善王,重开伊循城。

    鄯善王大喜过望。这便命人细心整修旧堡不提。

    鄯善国为前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称楼兰。

    话说,元凤四年前77年,昭帝派傅介子出使大宛国求取骏马。傅介子率士卒到达楼兰,因楼兰王安归不愿归顺,于是傅介子杀安归。汉庭昭立其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鄯善王尉屠耆请求汉庭遣一将领兵伊循城,屯田积谷。汉即派一司马和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此后,鄯善一直和汉庭关系融洽。

    长史愿屯守伊循城,便是有守护之意。鄯善王岂能不喜。

    石绵絮危害很大。无论开采、编织,皆要做好安全防护。

    改良版的吉光片羽衣,还需浸入热牛胶。防止纤维断裂。一切皆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一匹可换百匹上等蜀锦的吉光裘,渐成特产。

    西极马、胭脂马、蒲桃酒、吉光裘。遂成长史府名产。

    胭脂马乃焉耆国特产良驹。

    “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乌垒四百里,南至尉犁渠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焉耆近海”,便是指“敦薨浦”。据史书记载,焉耆国土壤肥沃,产稻、粟、菽shū、麦,有“鱼、盐、蒲、苇之利”。

    刘备在渠犁城开马市。焉耆胭脂马可经由渠犁马市,源源不断输往关内。获利巨丰。

    绿洲现在还需临乡输血。

    假以时日,长史府治下的西域诸城,便可自给自足。

    城外篷车营地,人烟渐稀。十二万奴隶多已分批运往各城。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刘备对西域控制,与日俱增。

    长史府亦有新气象。

    在女王的带领下,亚马逊手持长矛,月盾,日日操练。长史府前堡整日杀声不断,响彻全城。

    正腊刚过,朝廷初开。

    便有诏书下来。黄门令左丰自告奋勇,轻车快马,奔赴西域传诏。

    首任都护,自非刘备莫属。

    目送黄门令车驾出宫。尚书令兼领大长秋曹节,目光深邃。

    “老大人,黄门令此去,是福是祸?”中常侍张让上前耳语。

    “少令自告奋勇,远涉万里,前往西域宣诏。乃为避嫌耳。”曹节微微一笑:“临乡侯三喜临门。非但封国在即。亦将官拜大将军。”

    “大将军之职,陛下不是已许给了何进。如何再封临乡侯?”张让又问。

    “杂号称大者,亦是大将军。”曹节言道。

    “原来如此。”张让这便问道:“莫非,陛下有制衡何氏之意?”

    “然也。”

    张让笑叹:“听闻何进捐资五千万为陛下修缮西园。这才得偿夙愿。岂料还未诏封,陛下又许了个大将军。大将军,何其不值钱也。”

    曹节亦笑:“临乡侯年方二十又一。今年已献费亿钱。若长命百岁,献费何其多也。”

    张让谄媚一笑:“老大人所言极是也!”

 1。184 南巡于阗

    待最后一批三千户奴隶入城,它乾城外的篷车营地,随即撤去。

    贵霜王使领等回同于十二万枚贵霜金币的马蹄金饼,拜别刘备。引车队归国。蛰伏西域使馆整整一个冬季的乌孙王使,便又急忙登门。言道,十余万乌孙奴隶亦在路上,不出足月可达。

    刘备欣然点头。

    从疏勒篡位王和得国库中抄掠来的百万枚各国金币,还有许多奇珍异宝,早已搬入它乾赀库。刘备之所以敢花钱如流水,正因有疏勒国库撑腰托底。

    听闻黄门令西行,且随身只带来擢升西域都护的诏书。刘备这便心领神会。命人着手预备给陛下的献礼,好让黄门令一并带回。

    陛下深谙商贾之道。命与刘备较厚的黄门令左丰,轻车快马,赶来宣诏。便是行投石问路,待价而沽也。除去为官一任的西域都护。许诺的王爵只闻其声,却不见下。

    陛下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如前所说。时下衣食住行,皆与等级挂钩。作为二十一等爵最高的王爵,好处自然多多。封地日广,仪制更高,权力更大。便是后宫人数亦突飞猛进,有显著增长。

    今汉诸侯王,后宫名目见诸史籍的主要有:王妃、小妻、小夫人等。

    诸侯王后,称:王妃。

    “后汉妾数无限别,乃制设正适,曰妃,取小夫人不得过四十人。”依律,诸侯王纳妾的数量不得超过四十人。

    史载,梁节王刘畅有“小妻三十七人”,便合乎规定的数目。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刘备先祖,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满打满算,四十个小妻均摊下来。一人也不过生了三子,而已。

    除此之外,诸侯王还拥有众多的“御婢”。

    “御婢”,是比普通奴婢身份略高、比妾身份略低的一种奴婢。尽管名义上是婢,但却拥有特殊的身份地位。

    一方面,御婢常侍御于诸侯王身侧,是绝对的心腹之人。另一方面,御婢多与诸侯王有“夫妻之实”,很容易影响甚至左右王之决断。且一旦生有子嗣,便可酌情升为小妻。待诸侯王薨,亦可解除奴婢身份,成为自由人。

    如夫人不敢想。安氏四姐妹最期盼的便是御婢的身份。

    御婢再往上,便是小妻,小夫人、如夫人。

    总归是有了盼头。

    光和五年,“春,正月,辛未,赦天下。”

    话说,自陛下登基以来,几乎每年正月,皆要大赦天下。

    赦宥yòu制度,上古便有。

    汉代秦而兴。既继承了“大赦天下”的国制,亦汲取秦“急法不赦”二世亡国的血泪教训。在“德主刑辅、无为慎刑”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赦免制度。

    包括:大赦、特赦、曲赦、减赎、赦徒等。

    作为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的有效手段。两汉末期,逐渐形成了多赦、滥赦的政治惯例。仅大赦一项,两汉就多达一百四十余次。平均算下来,三年便有一大赦。于是大赦“遂为常法”。

    举凡皇帝在践柞、元服、立后、立储、改元、郊祀、封禅、祀明堂、临雍、立庙、巡狩、徙宫、定都、克捷、年丰、祥瑞、灾异、劝农、饮酣、遇乱,等情形下,皆颁布过大赦。

    而且,大赦的范围亦十分广泛。除了大逆、诽谤、妖言惑众、诅上、罔上、匿反等“大逆不道”而“不当得赦”外。几乎所有的罪犯,“罪无轻重,皆赦除之”。便是杀人的重罪,亦可得免。烈女庞娥,便是例证。

    除非皇帝对某人深恶痛绝,下诏“遇赦不赦”。

    亦如前所说。蔡邕受宦官诬陷,上书自陈,因言辞激烈而惹恼陛下。陛下遂在下罪诏书中明确提及:“不得以赦令赎。”

    可想而知,“唯党人不赦”,陛下对党人该有多深恶痛绝。

    故而,说书人才说:大汉之赦,亦养大汉之风。

    杀人不过头点地。更何况还有大赦。今年杀人入狱,明年便得赦而出。有何惧哉!

    什么样的人,可赦。什么样的人,又“不当得赦”。两个字概括:道义。

    存义,便是提头过闹市,亦可得赦。无道,“遇赦不赦”。

    心存大义。故不禁弓弩,大汉亦耸立四百年。法有所限,侠义当头。路见不平,总有侠肝义胆,拔刀相助。

    国无道。销兵洗甲,百般禁忌,亦难久存。

    言归正传。

    得知十余万乌孙奴隶,很快送到。为减轻长史府的财政压力,刘备已命匠人赶往昆仑山北坡,搜寻于阗tián美玉矿脉。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乌垒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蒲昌海,河原出焉。多玉石。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

    于阗美玉,享有盛名。相传早在上古时期,商王的宫殿便有用于阗美玉加工而成的诸多用具。楚国的王公贵胄更以玉器作为身份的象征。两汉时,君子佩玉,已成风尚。钟情于阗美玉,各路王侯均曾遣工匠万里迢迢,奔赴昆仑采玉。随昆仑山下玉英大批输往中原,于阗遂成丝路南道重镇。

    于阗美玉,盛名日隆。

    正是借开采玉石带来的丰厚利润,于阗王才有雄厚资金,得以自行铸币。

    时下玉石开采,各方势力云集,规模参差不齐。加之撤罢长史府后,疏于管理。乃至私采、盗采泛滥。今丝路复通,西域已定。刘备便要将于阗美玉,收归囊中。

    成为另一项长史府名产。

    年前,便密遣绣衣吏乔装入城。今已暗中查明,城中最大的玉石商人,姓秦。时人皆称秦朱公,身家巨富。

    刘备曾向拘弥王定兴、于阗王安国询问,手刃前于阗王的原拘弥国主簿秦牧的下落。两国王皆摇头不知。

    此事,刘备一直耿耿于怀。

    得知盗采于阗美玉的大商人姓秦,顿时警惕。

    奈何为安置十余万贵霜奴隶,一直未能腾出手来。趁乌孙奴隶未到,这便引兵南巡。

    于阗王尉迟安国,知长史亲赴,领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拜见长史。”于阗王路边行礼。

    “拜见大王。”刘备下马回礼。

    “得知长史亲来,鄙国上下皆翘首以盼。”于阗王笑道。

    “大王日理万机,却为下官出城十里。备,不胜感激。”刘备亦笑。

    “长史且随我入城。请。”

    “请。”

    两人这便携手入城。

 1。185 抛砖引玉

    于阗王尉迟安国,设宴王宫大殿,为长史一行接风洗尘。

    时下于阗国,已转信小乘佛教。从人种上说,于阗国人,乃是南迁后滞留在昆仑山北麓的塞人。

    汉化程度颇高。城内佛塔耸立,民居多汉式风格。衣食住行,亦与中原相近。

    正如刘备所说,域外诸国口中的遥远绿洲。是东西方明的熔炉。除去是玉料的主产地,亦是丝绸胡服主要的加工地之一。从关内贩来的整批丝绸,在于阗制成成衣,经由南道丝路贩运到贵霜等地。赚取巨额利润。

    手握丝绸成衣和于阗美玉。于阗国王,焉能不富。

    与丝绸来料加工不同。于阗美玉,多以原料贩卖为主。将从昆仑山上采下的玉料,转运关内。有中原匠人,加工成各种美玉。

    究其原因。除去大汉对佩玉的仪轨相当严格外,缺乏技艺精湛的玉器匠人,也是原因之一。

    时下玉料多被做成挂件,或配饰。玉质器皿却非一般人可以享用。故而,遣人来昆仑采美玉的多是各路王侯。玉器可以传世。

    诸侯王,来采一次也就够了。所造玉器皆可传给下任诸侯王。

    于是,于阗王便以为,刘备此来乃是采为私用。

    西域诸国已有风传,长史大人即将获封王爵。

    汉庭的诸侯王,与西域各国的国王,其实是两个概念。

    西域诸国属于藩邦。诸侯王却是封国。

    酒过三巡。刘备这便道明来意:“下官此来,乃是为整顿玉石开采。”

    “不瞒长史,玉石开采之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