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切都好。”母亲命人送来坐席。“吾儿且起身答话。”

    “遵命。”刘备这便起身落坐。

    “听闻嫣儿在船上诞下一子。母子平安否?”

    “母子平安。”刘备笑答:“已送入后宫,稍后便与母亲相见。”

    “王妃已去为诸位如夫人安排寝宫事宜,晚些自当与你相见。”母亲又道。

    “儿已知晓。”刘备再答。

    千言万语,皆在这一问一答之中。

    家国天下。如今家大业大的蓟国,已非少时只有母子二人的破落之家。国难当头,时不我待。母子之间能说些家常,已是奢侈。

    略作停顿,母亲言道:“家臣们皆在殿外等候,国事为重。诏众臣入殿吧。”

    “遵命。”刘备轻轻点头。

    垂帘在身后缓缓落下,刘备自端坐帘外。

    士异命人开启殿门,传群臣入殿。

    “臣等,拜见王上,王太妃。”

    “赐坐。”母亲不疾不徐,颇有王母风范。

    “谢王太妃。”

    待群臣依次落坐。母亲遂言道:“数年前,君侯远赴洛阳。时二位家丞进言,‘国不可一日无主’。我与公孙氏,这才勉为其难,代为理政。

    今国君就国,自当回归正朔,还政与蓟王。自今日起,我与王妃不再监国。诸位当尽忠职守,辅佐国主。齐心协力,护我百万之众,守千里疆土。”

    “臣等,遵命。”

    “王太妃为君兴——”左国令士异朗声唱喝。

    母亲缓缓起身,仪仗自帘后出殿。

    “臣等恭送王太妃。”

    母亲返回宫中。士异命人升起垂帘,请刘备就主位。

    殿内群臣再拜:“拜见王上。”

    “诸位请起。”刘备双手虚扶:“坐。”

    “谢王上。”众臣就位。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蓟国国政便交还给刘备。

    汉朝之所以屡遭外戚专权。女权强盛,乃是主因之一。

    诸如刘备这样的诸侯王。母亲垂帘理政时,一国大权尽在掌握。若要分封些外戚,或安插一些亲属居要职。并非难事。

    母亲却从未有此举。一切政务皆以二位国相及一众官吏为主。从未插手干政,亦从未横生枝节。

    真乃国之幸事。

    以前。对刘备娶尤长母数岁,孤苦无依的公孙氏为妻,时人多有非议。

    如今再看。蓟国之所以君臣和睦,内外和谐。正因无外戚和内宦两大毒瘤!

    母凭子贵的公孙氏,并无父兄,何来外戚。

    又生性淡泊,一心系刘备。对权势、财富这些身外物,全然不在意。便是垂帘时,亦只是作陪,很少参论国政。

    如此贤妻良母。真乃蓟国之福。

    或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刘备白手起家,从未借势旁人。事事亲力亲为,亦从未假手他人。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若娶一个世家王侯之女为妻,假以时日,又如何能不受制于人。

    陛下欲立幼子为储君。大将军何进,便是他的心头之忌。而王美人之兄,乃是一介儒生。为人敦厚和善,又岂是何进之流可比。

    陛下为何忌惮何进。故大将军梁冀,便是旧例。

    竟敢毒杀少帝!

    陛下焉能不怕。

    刘备虽远在洛阳,却与两位国相,时常有书信往来。蓟国国情,尽在掌握。百官亦心知肚明,朝会这便早早散去。

    所谓小别胜新婚。刘备与公孙氏数年未见,自当望穿秋水。

    散朝后,刘备直奔后殿,赶去与公孙氏母子相见。

    殿中。公孙王妃、莲夫人、丽珠夫人,正陪五位如夫人说话。

    刚刚生产的黛夫人、嫣夫人,已回各自寝宫歇息。

    见刘备进来,这便各自起身相迎。

    心中虽早有准备。可真见到刘备的那一刻,公孙氏再也控制不住,潸然落泪。

    少时与刘备相伴相依。待长成又嫁入家门。对公孙氏而言,刘备便是她此生唯一的牵绊。受尽磨难九死一生的剑绝公孙,倾尽所有。只求刘备能一生平安。

    刘备也顾不得许多。这便近前好言安慰。

    舟船再稳,也不如脚踏实地。几位小姐姐有孕在身,用完晚膳,这边早早回去休息。

    剩下久别重逢的刘备与几位夫人。

    一切尽在不言中。刘备这便将公孙氏拦腰抱起,心急火燎,英姿勃发,入内室共赴巫山云雨。

    面红耳赤,欲说还羞的丽珠夫人,半推半就,被莲夫人拖了进去。

    一夜被翻红浪,有声无话。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通体舒泰。刘备沐浴更衣,用完早膳。前往正殿早朝。

    五日一休,十日大朝。

    已是蓟国惯例。

    王傅黄忠,两位国相,及两千石以上高官,临乡令,上计令,家马令,南港令,蓟太仓令等一众官舍在临乡城内的千石官吏,亦列席。

    首当其冲,便是新任都水长的人选。

    卞纪与属吏多弃官而去,蓟国治水官奇缺。连通东西走向数条河流的“蓟国渠”,修造已刻不容缓。急需治水人才继任。

    两位国相连日来遍查国中官吏。却无人可担此重任。

    此事暂且搁置。

    太平道举事在即。了,先灭反贼,再建家园不迟。

    谈及幽州太平道。左国相崔钧起身进言:“不久前,臣接到乌延单于密报。言,上谷乌桓王难楼,遣使四处联络,重金结好三郡乌桓,似谋大事。”

    “哦?”刘备猛然警醒:“莫非欲与太平道联手。”

    三郡乌桓,却有四部。

    上谷乌桓王难楼,众九千余落。辽西乌桓王丘力居,众五千余落。辽东属国乌桓王苏仆延,众一千余落。

    右北平乌桓王乌延,原本只有八百余落,实力最弱。自结好刘备,与蓟国互通有无,如今已猛增到六千余落。兵强马壮,粮草无数。大有取代上谷乌桓王难楼之势。

    “臣等亦忧心此事。”左国相又道:“三郡乌桓若与冀州黄巾,上下夹攻。则蓟国势危,不可不防。”

    “中山王久居我国,中山国内亦颇多微词。渐有流言蜚语风传。言我蓟国将中山国君禁锢,欲行不轨。”又国相耿雍亦提及一事:“中山国,三郡乌桓,皆于我国毗邻。两地各有异动,如左相所言,不可不防。”

    “中山国,三郡乌桓……”刘备隐隐约约,似乎想起了什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九天神皇:

 1。54 蓟国四师

    “中山国何人主政?”刘备问道。

    “中山相姓张名纯,乃渔阳豪强。”右国相耿雍脱口而出:“两千石官位,乃是数年前入西邸,用两千万足钱买来。”

    “张纯?”刘备似有些印象。却一时也想不起来究竟是何人。应是个一笔带过的小角色。

    刘备却也不敢大意。令二位国相严密监控。正值多事之秋,太平乱军,即将席卷大江南北。若有人趁机举事,火中取栗。亦符合常理。

    太平到七月便已事发,为何要到十月才能举事。好比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联络、后勤、统筹管理,皆需要时日。且又是提前举事,太平道散布八州,仓促间又如何能一呼百应。

    三个月举事,足间邪教密谋许久,组织强悍。

    与蓟国不同。中山国乃国相主政。中山王无权干涉。只享有食俸。刘雉年少继位,也乐得清闲。整日逗留西林赛马场,与新任河间王刘陔、安平王刘续为伍。

    后又有甘陵王刘忠、常山王刘暠、赵王子刘赦加入。号称六国联盟。

    六国中五国,皆是今汉世袭藩国。唯有甘陵国乃是新封。

    甘陵国本为清河国。高帝始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国。

    六国皆距蓟国不远。同属冀州。事实上,除去巨鹿郡、魏郡、以及被除国的渤海郡,冀州皆是藩国。

    诸侯王遍地的冀州,竟是太平道的老巢。可想而知,国政糜烂到何种地步。

    这些皆与刘备无关。毕竟不是自己的封国。想管亦鞭长莫及。

    见过已经两岁的嫡长子刘封,刘备这才想起还有一事悬而未决。便是为嫡长子请少师。

    少师,辅导太子之官。春秋时楚国始置。今汉并为沿袭。只因今汉诸侯王权受限。且光武立朝时崇尚节俭。后宫嫔妃都减去数等,可想而知诸侯国仪制,会被删减去多少。

    陛下既放权给刘备。国内之事,刘备便可自决。

    蓟国少师,自然是四位学坛祭酒。

    择吉日,刘备在蓟王宫举行大典。已经能蹒跚学步的蓟王子刘封,跪地行礼,拜四位大儒为师。

    文武列队,百官出席。如此大的场面,只有两岁的蓟王子,竟能全然不惧,随国令士异,一字一句用清澈的童音,向几位少师答礼。

    满朝文武,惊奇之余,亦更加欢喜。蓟国后继有人。

    位列在黄忠和黄盖之后的关羽、张飞二人,更是眉开眼笑,喜不自禁。

    张飞言道,大哥文武双全。侄儿岂能学文不学武。以后定要把俺这一身本领,通通传去才好。

    关羽笑着摇头:大嫂号称剑绝,又岂会藏私。

    张飞这便醒悟:二哥言之有理。

    蓟国少师,秩二千石。

    四人轮换,往来宫中,为蓟王子传道授业解惑。平日无需上朝。若上朝,当位列文官之首。

    足见蓟国尊师重道。

    蔡邕初来楼桑时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此句出自《荀子·大略》。

    蔡伯喈一语成谶( yi yu g )。如今蓟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不正是兴盛之兆。

    四位大儒既官拜少师,学坛祭酒一职更要卸任。十余载风雨兼程,传道授业,劳苦而功高。楼桑学坛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大江南北,许多俊才,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拜在四位名师大儒门下。

    与都水长,苦无继任人选完全迥异。学坛祭酒,两位国相已有心仪人选。

    趁此良机。刘备亦将楼桑学坛,擢升为蓟国太学坛。学坛祭酒擢升为博士祭酒。

    博士祭酒,官名,前汉时称仆射,位居博士之首。本隶属太常,秩比六百石。

    到了蓟国,自当水涨船高。刘备遂开出千石高俸。

    继任人选,两位国相虽未言明。料想必出自:胡腾、张敞,陈纪、钟迪等人之中。

    胡腾、张敞自从与黄盖一道,护送窦大将军孤孙,辗转抵达楼桑。便一直在都亢城中教书育人。都亢之所以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除去北海一龙,胡腾、张敞亦功不可没。如今都亢城内适龄儿童,皆知书达理,与汉人无异。便是二人教育有方。

    陈太丘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见老父年事渐高,长子陈纪举家迁来楼桑,服侍老父身侧。出仕蓟国,既一展所长,又可照顾老父,还能领食千石高俸。一举数得,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钟迪,乃钟繇之父。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学渊源,乃是饱学之士。若为博士,亦正当其用。

    虽遭党锢,无法做官。却在蓟国例外。

    正如数年前刘备派人打点疏通,将蔡伯喈迎入楼桑这般。

    如今贵为辅汉大将军,又封蓟王。为一两个名士,求法外施恩。还不手到擒来。

    此等小事,何须王上提及。老奴这便为其解禁。

    尚书令曹节这便大笔一挥。将楼桑名士从党锢名单上消去。

    书到解禁,毫无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