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6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再加白波数十万众,年内或将破九百万。须知。黄巾乱后,大汉亦只剩三千万众。

    地广民多。诸事繁杂。

    各级官吏,凡三百石以上,何其多也。又须知,食俸三百石,堪比一城之长。

    蓟国太学坛,数千学子。竟入不敷出。

    荀悦,荀衍,荀谌,荀表,荀棐,荀祈,叔侄六人,一同出仕,仍不足用。堪称天下奇闻。

    叔侄六人,分授文安泽中,新筑六城之长。负责安置数十万黑山众。不出月余,政通人和,气象一新。陈群不禁叹曰:“荀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公载,公辅,伯旗,当今并无对。”

    陈群虽年少,却位居蓟南尹,号“五尹之南”。既出陈群之口,自当言之凿凿,确有其事。

    文安十有一城。陈群兼理县治政务。除去“荀氏六长”,还有四城无长令。再加蓟西尹管宁,重筑、新筑五城,一并相加,仍有九城之长,悬印以待。

    经过数次甄别,精挑细选。二位国相,终圈定城长之选。

    会临大朝,呈报蓟王当面。

    首当其冲。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好读书,善击剑。数年前孤身前来,如愿入选太学坛。不善博论,课业却常列前茅。上庠令郑玄曾亲口赞曰:“文雅优备,忠武守义,量时度理,进退合宜。(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

    韩珩,字子佩,代郡人,少丧父母,奉养兄姊,以孝悌闻名。

    魏攸,字子安,右北平人,雅量有度,待人以宽。颇有长者之风。

    刘慈,字子惠,中山人,性刚直,素怀大义,嫉恶如仇。

    周昕,字泰明,会稽人,少时游历京城,拜太傅陈蕃为师,博览群书,明於风角,善推灾异。陈蕃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周昕身受党锢,数年前得赦。三公征辟皆不就。却被陈逸一封书信,举来蓟国。

    周昂,字仲明,会稽人,周昕二弟,允文允武,随兄一同北上蓟国。

    周喁,字仁明,会稽人,周昕、周昂之幼弟。兄弟三人同入学坛,号“周氏三明”。上庠令郑玄称三人,皆有“一州之才”。言指,兄弟三人,皆可为一州刺史。

    李孚,字子宪,钜鹿人,本姓冯,后改李。上庠令赐其评语曰:“精断无衰,术略不损。”

    田豫,字国让,蓟国雍阳人,入学太学坛不满二载。年方十五,便被上庠令推举出仕。言:“假以时日,必为国之重器。”

    余下几人,蓟王一知半解。然田畴、田豫二人。刘备焉能不知。先主曾执手泪流:“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田畴为葛城长、田豫为浑埿长。安置归降白波众。余下七人,各为城长,主安民圩田事宜。

    九人中,有五人表字取“子”。一同出仕,故被合称为:“五子三明一国让”。

    一时声名鹊起。

    大位空悬,各有其主。蓟王终了却一桩心事。

    洛阳,东郭,殖货里。辅汉大将军府。

    将蓟王亲笔手书,逐字逐句,细细过目。贾诩不动声色,付之一炬。绢上字字句句,皆是主臣二人,剖心之言。无需向外人道哉。

    “主公可有怪罪之意。”目视绢书烧成灰烬,荀攸遂问。

    “并无怪罪。”贾诩示其安心。

    “主公磊落,必不肯权谋篡国。”荀攸叹道。不得不说,此计若成,天下早定。

    “诩追随主公久矣,焉能不知。”贾诩笑道:“疏不间亲,卑不谋尊。此乃人臣大忌。诩又岂能擅自做主,替主设谋。”

    “哦?”略作思量,荀攸又问道:“既如此,文和为何还暗设此谋?”

    “此乃连环计也。”只有二人在场,贾诩遂道破谜底。

    荀攸旋即醒悟:“可是‘杯弓蛇影,空弓惊鸟’。”

    “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贾诩笑道:“此连环,只为揭破神上宗师之真身也。”

    “果然如此。”荀攸轻轻颔首。贾诩善用无双。环环相扣,神鬼无觉。令人防不胜防,不经意间,自露马脚,自投罗网。每有所出,必有所中。

    无有例外。

    “文和可有所获?”荀攸追问。神上宗师乃主公刘备,生死大敌。若不除去,必生枝节。且与装神弄鬼的大贤良师不同。神上宗师,才是黄巾余孽之首脑。先前蛾贼势大,足以席卷天下。故大小渠帅皆听命于大贤良师,以求速成。如今事败,再无往日声威。唯有暗中蛰伏,听命神上宗师,休养生息。国贼不除,六大谋主如芒在背。如何能不为主公,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先前一无所获,如今却已露出破绽。”贾诩答道:“胜负当见分晓。”

    “何以知之?”荀攸再问。

    “急功近利,物极必反。”贾诩答曰:“不知为何,神上宗师一改往昔深藏不露。行事忽变急迫。此,便是破绽之处。一言蔽之,急也。”

    荀攸亦足智多谋。如何还能不领悟:“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神上宗师一改先前行事之风,必出有因。”

    “天将变矣,非人力能及。”贾诩笑道:“我主乃天命所归。‘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何须我等,画蛇添足,暗设权谋。”

    贾诩此谋,乃顺水推舟,将计就计。神上宗师,暗令黑山,壮士解腕。兵分二路,东进、南下。此举,遂被朝中各派,趁机利用。名为平乱,实则抢占地盘。于是贾诩密令南匈奴、鲜卑属国,借势董卓。又命白波暗中降董,以乱天下。此举,亦正中神上宗师下怀。然却被蓟王刘备窥破。传檄天下,令天下大乱之势,瞬间消弭于无形。更令神上宗师,功亏一篑。一腔心血,付之东流。

    所谓病急乱投医。

    情急之下,神上宗师,必会再次出手,乃至放手一搏。只需静观其变,足智多谋如贾诩。再加蓟国六大谋主,又岂能窥之不破。

    诚如贾诩所言,胜负当见分晓。

    神上宗师,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或是何方妖孽。

    皆拭目以待。

 1。155 天下鼎沸

    今日时局之所以波橘云诡,其实有一个假象。

    朝廷内外似与黄巾余孽,相向而行。基于此假象,便会得出一个谬论:朝中有人暗通黄巾。

    比如,朝廷废史立牧,于是黑山、白波乘势而起。黑山兵分二路,一路南下,一路东去。正与何苗、曹操等人路线契合。更加上,先帝崩于沙丘。大贤良师尚在时,孝仁皇干尸便在台上口出三十二字箴言。如今,似正逐一应验。前后呼应,诸如此类。

    难不成,大汉当真与反贼沆瀣一气。

    实则不然。

    再有右丞贾诩,假意配合,暗设连环。之所以如此行事,只因贾诩早已窥破。黄巾余孽,若要翻盘。唯有:天下大乱。

    换言之,神上宗师,呕心沥血,智计百出。所求,便是“天下大乱”。如此,方能浑水摸鱼,火中取栗。

    或不出神上宗师所料。先帝早崩,新帝继位。为笼络各方,必分割利益。废史立牧,乃是其一。而诸如蓟王刘备,亦势必趁乱而起,名为讨贼,暗夺江山。

    如此一来。外戚、宗室、党人、宦官、世家,勾心斗角,各自算计。乃至天下大乱。终令神上宗师如愿。

    一言蔽之。神上宗师早已笃定,天下大乱,亦是刘备所愿。今汉亲疏有别。已现真龙之姿的刘备,若要三兴炎汉,唯有仿两汉之交,光武旧例。再出王莽,荼毒天下。自上而下,将旧有秩序悉数打破。那时,蓟王振臂一呼,再定山河。

    奈何。蓟王刘备却不为所动,传檄天下,轻松化解一场大乱。

    然“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举治标不治本。若要熄“天下鼎沸”之势,唯有釜底抽薪。杀祸乱之源。灭内忧外患。

    百足毒虫,之所以死而不僵。正因还有神上宗师,暗中操纵。

    只需斩其毒首。黄巾余孽,自会土崩瓦解,各个击破。

    擒贼擒王。

    荥阳,因位于荥泽之阳而得名。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敖山临大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接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要冲)、东西之孔道。春秋时,晋楚称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战国时,秦拔荥阳置三川郡,并设敖仓于敖山。秦末吴广曾奉命监攻荥阳。楚汉相争,高皇取敖仓之粟扼项羽于荥阳东,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今属河南尹治下。

    城外,都亭。日上三竿,便有一白衣儒士,轻身入内。

    舍中佐吏,急忙上前:“见过先生。”

    “劳烦少吏为我僦车。”儒士和煦一笑,将铜钱奉上。

    佐吏双手接过:“不知先生去往何处?”

    “远赴蓟国。”儒士答曰。

    “若去蓟国,何不乘船。”忽听舍内有人朗声言道。

    儒士举目相望。见一行人等,虽着布衣,却难掩贵气。这便近前行礼:“荥阳服虔,见过诸位。”

    “原来是子慎先生。”便有五陵公子,起身行礼。

    “阁下何人也?”儒士疑问。

    “久闻先生大名。某乃何苗。”正是乔装至此的何苗、袁术一行。

    “原是河南尹当面。”儒士肃容回礼。

    见服虔目光投来,袁术亦起身通名:“鄙人袁术。”

    “见过长水校尉。”儒士从容回礼。

    自与刘备相识,董重、何苗、袁术等人,颇多礼贤下士。

    引服虔落座,何苗笑问:“先生此去蓟国,欲登顶黄金阙乎。”

    “非也。”服虔笑答:“此去,只为拜访郑公。”

    “莫非《春秋》已注成。”又有声音,出自身后。

    袁术闻声笑道:“不请自来,曹孟德。”

    竟与曹操、孙坚,不期而遇。

    “见过曹轻车。”服虔起身行礼:“初稿已成,故欲往蓟国一行。请郑公过目。”

    服虔,初名重,又名祗,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少贫好学,有雅才,善作文。入洛阳太学肄业,尤明《左氏春秋》。曾变姓名,为厨工。入大儒崔烈之门,窃听崔烈与其弟子讲论《春秋》。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崔烈)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郑玄闻其说《春秋》事,大为赞赏。时(郑)玄注《左传》未毕,遂以注稿相赠。虔专心致志,历经寒暑,终撰成《春秋左氏传解》。

    《左氏春秋》,汉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以后多简称《左传》。相传,乃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为《春秋》做注成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年代久远,其意难明。故服虔再为《春秋左氏传》注解。等同于,为《春秋》二次注解。

    汉时始兴“春秋决狱”。为便于天下学子领悟《春秋》,服虔这套《春秋左氏传解》,堪称《决狱工具书》。兹事尤其体大。

    “果然如此。”曹操肃容下拜:“子慎先生,功在千秋。请受操一拜。”

    “不敢,不敢。”服虔回拜。

    曹操又引荐孙坚,与其相识。待重新落座。何苗笑道:“先生此去蓟国,必受礼遇。蓟王亦当重用。”

    服虔眸中忧思一闪而过:“实不相瞒。此去,亦为避祸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