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备的日常-第6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汉政令,皆出于尚书台。三公九卿,多不副实。故才有‘权重秩卑’之说。”上庠令郑玄起身奏道:“正因公卿尸位素餐,才放任外戚与内宦,争权夺利,互相杀伐。乃至二宫流血,朝堂板荡。老臣以为,正可借此良机,‘还政于朝’。”
郑玄谓“还政于朝”,便是指恢复以三公九卿为首的,朝官的权利和职能。如此一来,百官势强,即便不结党,亦可与外戚、内官,分庭抗礼。成“三足鼎立”之势。
门下祭酒司马徽,起身奏道:“先帝初继位时,年纪尚幼。时由嫡母窦太后垂帘监国。恰逢汉羌之战,百官皆以为,连年征伐,乃至民生凋敝,无以为继,需罢兵生息。唯段太尉上疏力谏,不可半途而废。窦太后纳其言,力排众议,战而胜之,荡平羌患。若非前大将军窦武,‘都亭之变’。仍由窦太后监国,朝政许不会沦落至此。”
刘备深以为然。
窦太后出身名门,耳濡目染,远见卓识。远非一般妇人可比。且窦氏权盛时,先帝与董太后,皆谨小慎微,日夜夹紧尾巴做人。灵帝铸中兴剑以自勉。董太后大义灭亲,杀“矫永乐太后属请(假称董太后请托)”之执金吾董宠。待大将军窦武身死族灭,窦太后被禁锢云台,董太后干预朝政,指使灵帝卖官求货,犹不知足,又自纳金钱,堆满堂室。
灵帝尝到甜头,遂大肆卖官,兴建西园。整日与万余年十四至年十八宫女嬉戏,通宵达旦,再无中兴之念。
事实上,董氏并非策封太后。只尊“孝仁皇后”。然待灵帝亲政,立宋氏为后。董太后自然升辈,又因居于永乐宫,故称“永乐太后”。如今新帝被废,先帝太子继位。于是,何后升辈为“灵思皇太后”。窦太后与董太后亦尊升为“太皇太后”。
《汉书·外戚传》:“汉兴,与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帝之)祖母称太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用,亦省作“太皇”。
窦太后,称“太皇窦太后”。董太后,称“太皇董太后”。
右相耿雍,起身奏曰:“窦太后身后无人(言指无外戚),又是太子嫡祖母。垂帘监国,虽是利好。然正因无窦氏外戚相助,势单力薄。以大将军何进并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二家外戚,如何能甘心。若胁以兵锋,窦太后危矣。”
左相崔钧,亦进言道:“右相所虑,不无道理。若要窦太后监国,则需主公鼎力相助。然若如此,势必得罪‘何与董’。当慎重。”
崔钧言下之意。若以函园一万幕府精兵为后盾,窦太后自当稳坐帘后。称制监国。如此一来,必与何进、董重,势如水火。万一引火烧身,惹何进与董重嫉恨。于(蓟)国无益。然此举,于(汉)朝却大有裨益。
原因不复杂。俗语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论个人修养及治国之能,太皇窦太后远比太皇董太后、何太后,贤良淑德太多。
刘备欣然点头:“如此,二位国相且拟表奏。言,孤请太皇窦太后,辅保幼主,垂帘监国。举永乐少府杨彪为太傅。”
“臣等,遵命。”二人同声下拜。
今汉治政,讲求经术。太子宫官,以太傅为首。太傅可借“近水楼台”之便,向太子灌输治政理念。太子继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太傅死,本朝即除此官,以示崇重。唯有下任皇帝登基,才会新设。
杨彪为“永乐三卿”之一。乃董太后心腹重臣。又出身名门“弘农杨氏”。保举杨彪为太傅,便是举杨彪为下任尚书令。曹节时日无多。一旦亡故,少帝便可命太傅杨彪,录尚书事。如此一来,董氏外戚自当心安。
至于何氏,少帝便出何后,大将军何进自会权倾朝野,稳坐钓鱼台。且窦太后身后无人,何与董,皆可安心。待少帝元服亲政,窦太后自当退位。长远来看,何氏乃最大受益者。
当然,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和稀泥亦可。若行无为而治,三家皆不得罪。刘备大可上表,“三后临朝”。然此举,必造对立。三家明争暗斗,合纵连横。百官随之分立,政令难出。《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家国天下。蓟王当以大局为重。
朝政毕,国政始。
“阿阁兵乱,死伤惨重。洛阳城中,家家闻哭声,户户俱缟素。右丞来函。言,背后还有黄巾余孽行借刀杀人。”环视群臣,蓟王居高下问:“先帝已崩,新帝继位。与太平道并无仇怨,因何一再行刺。”
上庠令郑玄起身奏对:“《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验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只‘始皇帝死而地分’一句,已道尽天下黔首(百姓)之所愿。”
皇帝死而地分。封建时代,田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桓灵以来,天灾不断,人祸更烈。自耕农纷纷破产。典妻鬻子,沦为佃户。更有甚者,流徙千里。走投无路,逼而造反。正是黄巾逆乱之根源。
黄巾蛾贼,自太平道始,便以覆灭大汉为己任。“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仅此一句,改朝换代之心,昭然若揭。大贤良师与神上宗师,虽手段各异,却殊途同归。先前蛾贼势大,故八州举事,豪取天下。被剿灭之后,化整为零,暗集优势力量,行斩首行动。荼毒更烈。
刘备叹道:“饥寒起盗心。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主公明见。”群臣下拜。
洛阳北宫,永巷,蚕室。
蚕室乃“宫刑”之所。又称“腐刑”。“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换言之,宫刑之重,犹在死刑之上。
时下,施以宫刑的场所称为“蚕室“。“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又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受刑之人,面如枯槁,忍痛卧榻。
须臾,忽见黄门令左丰,引一人入室。正是右丞贾诩。
“右丞,此人便是黄纲。”
1。61 怒其不争
“堂堂豪杰,因何沦落至此。”贾诩近前言道。
“为君尽忠耳。”黄纲虚弱答曰。
黄门令左丰言道:“唯有如此,方能保全性命。此,还是程中大夫涕泪恳求,大将军方才网开一面。”
“君真义士也。”贾诩肃容下拜。
黄纲抱拳还礼:“不敢当。”
左丰为黄纲低声介绍道:“辅汉大将军幕府右丞,贾诩。”
“久仰右丞大名。”黄纲强忍剧痛,欲起身行礼。
却被贾诩所阻:“义士安卧。诩此来,乃有一事相问。”
“右丞请直言。”黄纲满头大汗。
“河洛死士,手持追魂弩,从何处得来。”贾诩问道。
“乃南阳商家所售。”黄纲答曰:“某,实不知此弩之名。”
“实不相瞒。此弩乃鄙国利器。唯我主绣衣吏,方能持有。弩与箭,皆有专属刻印。无有例外。正因此弩威力巨大,能穿三层甲。故其制造工艺,乃鄙国不传之秘。便是将作馆良匠,人只锻造一件机构,经由大匠师之手,方能拼凑成弩。南阳商家,如何能仿制。”贾诩言道。
“某实不知也。”黄纲言之凿凿,不似说谎。
贾诩转而又问道:“贩卖追魂弩之南阳商家,又是何人。”
“自称‘宋元异’。”黄纲脱口而出。
贾诩遂取宋奇画像示之:“可是此人。”
“正是此人。”黄纲一眼认出。
“原来如此。”贾诩眸中精光一闪,似已想通一切:“追魂弩皆已无故烧毁。壮士可还有相关之物?”
黄纲取一青瓷药瓶,递给贾诩:“此乃‘齿油瓶’。商家曾言,战时滴入,事半功倍。”
谨防有诈。黄门令左丰,先伸手替贾诩接过。
此乃重大发现。河洛死士皆被西园卫砍杀,尸身零落,许多甚至被砍成肉泥。身旁只有弩,却无油瓶。唯黄纲得以幸免,故留下此瓶。
贾诩长揖及地:“多谢义士。”
“刀锯余人,不能全礼。右丞勿怪。”
“告辞。”
“不送。”
送贾诩出宫,黄门令左丰自行返回。新帝虽已被废,然仪轨仍需完备。少帝继位大典,亦在加紧筹备。宫中十常侍党羽一网打尽,颇多空缺无人担任。万幸中小黄门,身轻体健。终归,勤能补拙。
洛阳城与洛阳县,乃两个概念。
城内为洛阳城,郭区为洛阳县。洛阳县一切如故。洛阳城内,如蓟王所言“家家闻哭声,户户俱缟素”。究竟死于何人之手,已无可知。甚至许多苦主,乱箭穿身,面部全非。家人唯凭衣饰,辨认真身。
可想而知。鞠城兵乱,何其惨烈。
尤其是宗室诸刘。孤儿寡母,投往宗正寺哭诉者,日夜无休。民怨沸鼎,众怒难平。知新帝被黜,十常侍锒铛入狱,犹不解恨。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杀张让、赵忠之声,此起彼伏。大将军何进,喜入西园。却被何太后兜头一盆冰水,彻底浇醒。
何后笑问:“大将军欲自寻死路乎?”
何进忙问:“太后何意。”
何后答曰:“‘二宫之变’,大将军亦泥足深陷。艰难自圆。然若刨根问底,张让等人自难逃一死。然大将军又可能独善其身。”
“这……”何进顿时词穷。
“究竟是追查到底,还是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大将军三思而后行。”何太后谆谆善诱:“新帝自取其祸,怨不得旁人。我儿登基为帝,几成定局。此时年幼,稍作忍让。只等元服,我儿亲政。放眼天下,还有何人能望我何氏项背。”
“臣,领命。”何进这便醒悟,转而言道:“那时,蓟王又当如何。”
何太后美眸流转:“虎既不食子,又焉食其母。”
“太后所言极是。”何进嘿声一笑:“太后与小妹,先后孕身。蓟王当是自家人。”
“大将军且回吧。”何后满脸愠怒。哪壶不开提那壶。反观何进,屡遭挫败,泯灭雄心。提及蓟王竟丝毫不敢起对抗之意。何太后颇多“怒其不争”。再者说来,母凭子贵。难不成,我堂堂大汉太后,还需向小妹低眉。
“小妹可有消息传回。”孕中易怒,何后这便收拾心情。
“尚无消息。”何进如实作答。
“如此说来,蓟王必有意窦太后垂帘称制。”何太后竟已参破时局:“需举永乐少府杨彪为太傅。董氏方无怨言。”
“杨彪若为太傅,待少帝元服,必录尚书事。曹节又岂甘心,大权旁落。”大将军何进急忙问道。
何太后答曰:“大长秋还能活十年否?权倾天下如程璜,又能再活十年否。”
“太后明见。”大将军幡然醒悟。时间是曹节等人最大之敌。反过来,却是何氏最大之友。我朝太后,称制最长者,亦不过十六载。深宫之中,更无人能长命百岁。年四十崩,已算长寿。何后出身屠家,身强体健。二位太皇太后,年长何后十余载,必崩在前。那时。南北二宫,再无人与之争锋。
心念至此,涣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