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6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悬于绝壁,本为守备销金窟暗渠出口的悬楼,取名“蜃楼”,正当适宜。先有蟾宫,再入蜃楼。终归与蟾蜍有缘。

    “秦公免礼。”贾诩请其落座:“如何?”

    “事已成。子钱家并无异议。”秦太仓答曰。

    “可有所获?”贾诩又问。

    “‘不其侯’欠债未还,已过六月。子钱家问,当如何行事。”

    “哦?”贾诩遂命记室掾,查阅不其侯名录。

    片刻之后,便有所得。书佐呈交记室掾,朗声诵读:“建武六年(30年),大司徒伏湛封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户,城周十里,已袭八代。今不其侯名(伏)完,沉深大度,颇有文才。延熹元年,尚桓帝女阳安长公主,为侍中。”

    “既食三千六百户,因何举债度日。”贾诩又道:“继续读来。”

    “光和五年,先帝授童恢为不其令。童恢,字汉宗,琅琊姑幕人。到任三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不其百姓安居乐业。以致邻县百姓举家迁徙不其县定居者,多达二万余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伤,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称‘童公审虎’。刺史赞曰:‘耕织种牧,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

    “此乃大贤也。”饶是贾诩,亦不禁称道。

    记室掾又道:“不其乃异姓侯。虽得循吏牧守,城周十里,民三万户。然世代只得食三千六百户。不其侯国,亦常省称‘不其县’。其主官称‘令’而非‘相’。”

    “原来如此。”贾诩轻轻颔首:“换言之,不其侯国,在不其境内。”

    “正是如此。”

    “阳安长公主,自有汤沐邑。嫁于不其侯,因何沦落至此?”贾诩又问。

    “阳安,本春秋时道国地。前汉置阳安县,今汉属汝南郡。黄巾乱后,汝南群盗蜂起,阳安亦未能幸免,今为贼人所占。阳安长公主向来奢侈,汤沐邑虽无进项,然奢靡之风不减。不得已,唯有举债度日。”记室掾答曰。

    “难怪。”贾诩眸中精光毕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稍作思量,这便计上心来:“传令子钱家,约不其侯金水汤馆相见。”

    “喏!”记室掾领命。

    “有劳秦公。且回蜃楼休息吧。”贾诩笑道。

    “老朽告退。”秦太仓起身出室。

    待记室掾返回,贾诩又问:“不其县城,今又如何。”

    记室掾按录索引,将条目娓娓道来:“秦时,称里罗城。横竖不足二里。后经历次扩建,今不其城,设门九座,四面各有城门二座,西南另设水门一座,通不其港。墙高四丈,易守难攻。”

    “甚好。”贾诩欣然点头。此处当有大用。

    “文和欲围魏救赵乎?”荀攸亦从左耳室赶来相见。

    “然也。”贾诩欣然笑道。

    得密信暗授机宜,子钱家桀不群,遂约不其侯伏完,汤馆相见。

    约定时间,二楼雅座,桀不群先到。将信上机宜,默记于心。待无差错,抬头正见不其侯伏完,面色凝重,姗姗来迟。

    四目相对。不其侯伏完,眸中惊恐,一闪而逝。桀不群这便了然,必囊中无钱。

    “见过君侯。”桀不群先行礼。终归礼不可废。

    “见过子钱家。”伏完还礼。

    宾主落座,桀不群开门见山:“千万欠钱,半年已过。君侯若再不归还,某当殿前上告。”

    “切莫如此。”伏完急忙摆手:“恳请再宽限数日。只需收复汤沐邑,千万铜钱,又有何难。”

    “汝南群盗蜂起,道路断绝。便是年内收复,眼看大雪封路,青黄不接,如何转圜?”桀不群皱眉道。

    “唉……”时局崩坏至此,伏完焉能不知。

    见他愁眉苦脸,束手无策。桀不群,试言道:“所谓和气生财。情非得已,亦不愿坐视君侯,走投无路。临来时,忽灵光一现,想到一法。就不知君侯,意下如何。”

    “且说来一听。”病急乱投医。事到如今,伏完亦顾不得许多。

    “君侯显爵,已袭八代。闻城周十里,有民三万户。奈何世代只得食三千六百户。若得增封,岂非美哉。”桀不群笑道。

    “谈何容易。”伏完摇头苦笑:“非功不侯,非刘不王。蒙荫祖上从龙之功,世代得享食邑。如今天下播乱,群盗蜂起。想我……如何能投笔从戎,再立新功。”

    桀不群笑道:“旁人难如登天。然君侯却手到擒来。”

    “何不直言。”伏完请教。

    “闻君侯有一女,贞淑聪惠,何不配入天家。”桀不群言道。

    “寿儿不过数岁,总角童子如何婚配。不可不可。”伏完连连摆手。

 1。82 为人作嫁

    “当今天子,亦不满十岁。岂非良配?”桀不群笑道。

    “子钱家有所不知,论辈分我家寿儿犹长天子一辈,姑侄如何般配。”伏完再拒。终归是舍不得拖自家女儿下水。

    “君侯不闻‘亲上加亲’乎?”桀不群说起汉宫旧事。

    “所谓‘重亲’者,乃是乱伦常之举。断不可为也。”伏完心意已决。

    见伏完咬死不松口,桀不群终道明心意:“若如此,只剩一途,能偿君侯所举巨债。”

    “还望子钱家,不吝赐教。”伏完起身行礼。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便先前义正言辞,然道义上终归是过不去。

    桀不群,坦然受之:“君侯夫妇,坐拥二雄城,却无法牟其利。何不交给我等,代为打理。待收回子母铜钱,所欠巨债,再完璧归赵,还与君侯,如何?”

    “嘶——”伏完倒吸一口凉气,转而言道:“如子钱家所言,今群盗蜂起,道路断绝。不其县,尚有水路可通南北。饶是如此,海贼亦时常劫船骚境,船家苦不堪言,纷纷北投蓟国避难。阳安县,更深陷群盗之中。城池已为贼所据,官军数次攻伐,皆功败垂成。若要收复,谈何容易。”

    “阳安诸情,君侯知否?”桀不群不为所动,似早有虑及。

    “阳安,乃春秋时道国都城,为‘屏藩周室’。秦时属颍川郡,汉设汝南郡。两汉四百年间,曾三为阳安侯国。前汉,绥和二年(前7年)五月,哀帝封舅丁明,为阳安侯。待平帝元始元年(1年),丁明身死爵废,阳安复为县。今汉,光武建武十七年(41年),废皇后郭圣通之弟郭况,‘徙封大国,为阳安侯’。元初四年(117年),开国重臣邓禹之曾孙邓珍,三封阳安,食三千五百户。前后三家阳安侯,皆夺侯除国。今为阳安长公主汤沐邑。”伏完娓娓道来。

    一言蔽之,“乃是富庶大县。”桀不群言道。

    “然也。”伏完答曰:“黄巾尚未乱时,民户过万,乃是一等大县。”

    “若能收回,何愁债台高筑。”桀不群言道:“二县若交给我等打理,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君侯举债,便可还清。且长公主与君侯食俸,年年足奉,不差分毫。”

    “此话当真?”如此利好,伏完走投无路,焉能不动心。

    “如假包换。”桀不群答曰。

    “口说无凭。”

    “立字为据。”桀不群高深一笑:“便以十年为期。君侯还清欠债,且与长公主,年年足俸。”

    “稍待!”伏完顾不得许多,起身而去。

    桀不群自斟自饮,亦不着急。

    半个时辰后。伏完又急急忙返回:“此事,我已告知长公主。长公主并无异议。却不知当,当如何施为?”

    “劳烦君侯并长公主,与我签订券书。并授封邑令、相等一切要职。全权打理二处食邑。”桀不群娓娓道来。

    “不其县,尚能如愿。然阳安,深陷贼窝,如何转圜?”伏完问道。

    “此事不劳君侯费心。”桀不群言道:“只需订立券书,无论成败与否,君侯与长公主皆可坐享足额食俸。待满十年,欠债一笔勾销。”

    “伏完并长公主,深谢君之大恩!”后顾无忧,焉能不敬谢。

    “如此,待明日,我将亲自登门。与君侯并长公主,订立券书。”桀不群言尽于此。

    “恭候大驾。”伏完心满意足,起身告辞。

    待消息传回幕府主记室,又上报右丞。

    贾诩欣然一笑:“天下喉舌,尽归我主矣。”

    中堡,瑶光殿。

    幕府文武同堂议事。

    “不其、阳安二县,皆是‘飞地’。”前军校尉关羽问道:“又非大哥封国。十年后,需物归原主。岂非为他人做嫁衣。”

    贾诩笑道:“如云长所言,此举乃‘为人嫁衣’,然与我主而言,却是‘假道灭虢’之计也。”

    关羽与张飞四目相对,这便抱拳言道:“还望右丞不吝赐教。”

    贾诩遂道破天机:“主公乃当世明主,麒麟降世,天命所归。今汉气数已尽,能三兴炎汉者,唯我主一人耳。今日封王蓟国,明日当奋取天下。待‘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普天之下,皆为我主所有,又何必在意,一城一池之得失。”

    荀攸又为众人解惑:“诚如云长所言,不其、阳安二县,乃两处飞地。然若善加经营,当可为我主一用。试想,一旦兵锋所指,有二县就近供应粮草辎重,县中城池辟为大军营地。岂非美哉?”

    话已至此,关羽、张飞等武臣,焉还不知。喜得张飞直搓手:“右丞出手,非比寻常。不知,只此二城乎?”

    “哦?”贾诩、荀攸并田丰、沮授,四大谋主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猛张飞叫嚷道:“右丞何不明言!”

    荀攸再为其解惑:“桓帝只此一女乎?”

    “哦……”猛张飞似懂非懂。

    蓟王地宫耳室,记室掾娓娓道来:

    “桓帝有三女,长女刘华,封阳安长公主,下嫁伏完。次女刘坚,封颍阴长公主,三女刘脩,封阳翟长公主。”

    “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贾诩言道:“阳安、颍阴、阳翟三县,皆在河南。亦饱受贼乱荼毒,食俸大减。却不知颍阴及阳翟,二位长公主,今又如何?”

    “二位长公主并未许配人家,仍居禁中。”记室掾答曰:“食邑皆有阳安长公主代为打理。黄巾乱后,二县民不聊生,多举家逃难,食俸大减。”

    “数年之间,已历二帝。今少帝继位,与桓帝之女,又能有几分亲。想必,宫中用度,亦渐缩减。节衣缩食,怨念自生。待阳安长公主如约获利,颍阴及阳翟二位长公主,又焉能不动心。”贾诩笑道。

    记室掾心领神会:“若三皇女皆如此,洛阳宗亲贵胄,多如过江之鲫。焉能不群起效仿。”

    “家、国、天下。”贾诩目光深邃:“我主已得民心,再得勋贵、宗室。大业成矣。”

 1。83 以赀征赋

    今汉亲疏有别。

    蓟王刘备虽得民心,然就家、国、天下,三级封建体系而言。远未称足够。甚是连各地名门望族,世家豪强,亦未能绑上战车。诸如四世三公之袁绍,又投身大将军门下,足见权衡取舍。

    正不知该如何着手,岂料洛阳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