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8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与党魁张俭,素无往来。该如何登门拜访,方不至突兀。亦不引人注目。还需细细思量。

    刘平忽想起一人。左中郎将,吕布。

    吕布曾受邀,参党魁置酒高会。若张俭亦暗奉窦太后密诏,屡次三番,邀请吕布赴宴。未必无拉拢之意。否则,自命不凡,自视清高的党人,又岂会轻易折腰,与吕布为伍。

    细思极恐。函园内外,暗流涌动。此还是蓟王临朝。若待蓟王归国,再无掣肘。党人、外戚,当如何并存,我辈又当,如何自处。念及此处,刘平无由来,一声长叹。

    三足踆乌,船宫正殿。

    辅汉幕僚齐聚。

    蓟王将何后之事,告知于众。

    中丞贾诩起身言道:“‘机事不密则害成(注①)’。衣带诏今为太后所知,亦不出所料。然,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臣以为,当详加琢磨。”不愧是善度人心贾文和。

    刘备随即醒悟:“文和之意。乃奉诏之人,故意为之。”

    “主公明见。”贾诩掌门下游缴,洛阳内外消息,皆逃不过其耳目:“昨日何车骑并袁公路,相约小酌。后醉宿汤馆。今日晨,何车骑便直奔西园,面见太后。料想,乃是从袁术口中得知隐秘。袁术,出身名门。且向来精于世故,早早外出辟祸。之所以裹挟入衣带诏,所求无非‘权利’二字。换言之,泄密衣带诏,利大于弊。”

    贾文和利弊之论。可谓直指人心。

    右丞荀攸叹服:“『党戚之争』。”

    田丰亦醒悟:“诚如先前『戚宦之争』,大将军何进为除黄门宦官,广结天下名门、外镇,引为助力。后,何进兵败授首。何氏势衰,何苗不堪大用。何后若知窦太皇密下‘衣带诏’,忧怖之下,唯效大将军何进,引名门、外镇为助力。”

    沮授续言道:“今,主公临朝,太后自当安枕。然若主公就藩,太后失去倚仗。必外结董卓、袁绍等,前大将军府旧臣为助力。内募强兵以自保。”

    “奉衣带诏者,有袁氏三兄弟。袁术此时泄密,多为袁氏一门所虑。”背后图谋,被四大谋主言语揭破。蓟王焉能不知:“欲盖弥彰,善价而沽。”

    “主公明见。”群臣同声。

    “当如何破解,诸君可有良策。”刘备居高下问。

    “张俭此人,乃此事关窍。”贾诩言道:“主公宜当自决。”

    卑不谋尊,疏不间亲。凡让刘备自决,必与此相关。

    略作思量,刘备便已领会。张俭乃是应甯姐姐之邀出山。换言之,张俭此来,必与……右国令一脉相承。接盘天下棋局。为江山社稷,家国天下,操盘。

    贾诩言下之意。张俭所谋,必自以为,对刘备有利。

    “张俭欲乱天下乎?”刘备语透杀气。

    “主公明见。”四大谋主,齐齐下拜。大殿之内,一时落针可闻。

    虽深知蓟王秉性。贾诩仍谏言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后王莽篡汉,有光武中兴。黄巾乱后,百废待兴。然朝堂积弱,明争暗夺。大厦将倾,社稷无存。主公当拯其将坠,(重)造我区夏(诸夏)。”

    “诸君之意,孤已尽知。”刘备言道:“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缘也’。”

    环视群臣,刘备又言道:“‘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蓟国威信天下,大汉一藩。宜当激流勇进,更进一步。岂能倒行逆施,自甘堕落。”

    蓟王言下之意,立国有三:上上义立、中上信立、下下权谋。如今蓟国正处于中上信立之阶段。形势一片大好。自当善加维系。岂能舍本逐末,去走下下权谋之途。

    “主公圣明。”贾诩等人,亦不意外。

    “张俭确是棘手。”刘备言道:“有道是‘请神易,送神难’。衣带诏之事,尚未公之于众。张俭重名,蜚声海内。党人凋零,硕果仅存,尤显张俭持重。若强行驱离朝堂,必为天下所诟病。”

    简言之。张俭这尊琉璃大神,易爆易碎,小心轻放。若无万全之策,切勿擅动。

    “孤,且修书一封,传语林虑山。”刘备当机立断。“解铃还须系铃人”。张俭既是甯姐姐说来,必也能被甯姐姐唤回。

    “主公,姑且一试。”贾诩并无把握。

    然不知何故。刘备总有一丝忧虑,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常闻“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

    万般皆好。有王莽前车之鉴,切莫剧情杀。

    西郭平乐馆。少府张俭,置酒高会,大宴高朋。

    左中郎将吕布,携守丞刘平与会。

    “见过左中郎将。”阶下儒生,彬彬有礼:“见过守丞。”

    “你我素未谋面,何以识得?”刘平奇道。

    “守丞往来禁中,理蓟王家事。洛阳谁人不知,何人不晓。”儒生再拜:“得守丞驾临,馆中上下,与有荣焉。”

    “不敢。”刘平面露喜色,礼数周全。

    便有太学生,引二人登台入馆。

    太学生素敬党人。常为喉舌,亦为拥趸。后世所谓“学生运动”,或便始于此。尤其舆论导向,再加我朝,道听途说,风闻奏事。路遇太学生,便是皇亲国戚,亦礼上三分。

    尤其时至今日。名望之重,远非先前可比。清平盛世,醉生梦死。末世苟活,锱铢必较,分毫必争。

    果不其然。见刘平到场。便是诸如后将军董卓等,二千石高官,亦纷纷近前相见。

    “不知守丞驾到,幸会、幸会!”董卓满脸横肉,无风自动。

 1。130 海内狂徒

    “下臣,拜见后将军。”刘平不卑不亢。

    “某为守丞引荐。”蓟王族兄大驾光临,千载难逢之机,焉能错过。董卓不由分说,执其手,引荐与会诸人。

    皆是二千石高官。刘平依次见礼。面色如常,表情自若。

    见其颇多长者之风,袁绍等人,亦不敢托大,更不敢轻慢。蓟王族兄,行走禁中。位卑而权重,莫过如此。

    少顷,少府张俭出席。

    类似高会,历来为名士所喜。史称孔融“好士,喜诱益后进(引导后辈)。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两汉好士之风,足见一斑。

    《荀子·议兵篇》:“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便连荀子,亦不能免俗。

    党魁张俭,蜚声海内。逢休沐,于馆中置酒高会。能为座上宾,何其幸也。正腊假期,更是夜夜笙歌,通宵达旦。香飘十里。引洛阳权贵,趋之若鹜。称“平乐会”。与《平乐会盟》,一字之差。细品,颇有意味。

    好事者,将党魁酒会,与大汉与罗马会盟,相提并论。可见在时人心中,党人地位之崇高。

    “(卢植)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iàn  目不斜视),融以是敬之”。

    “多列女倡歌舞于前”,乃士大夫情趣。便是党魁,亦无例外。

    吟诗作赋,击节而歌。更有名士,舞剑助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故交新知,把酒言欢。

    席间。敬酒、更衣,暗自结交。更有游学名士,阴怀名刺,趁机送出不提。终归各有目的。绝非只来赴会,饮美酒一杯。

    正因与会人等,别有所求。故类似酒会,蓟王少有出席。宴无好宴,亦是指此。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蓟王陵,地宫耳室。

    记室掾已将游缴一日密报汇总:“守丞并左中郎将,赴平乐会。与董卓、袁绍等相识。更衣时,又与党魁密语。”

    “守丞必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贾诩言道:“何后自知衣带密诏,乃为除何董二戚。心忧党人加害,遂请守丞寻机面见党魁,暗说阿斗身世。守丞,素与左中郎将交善,于是由其代为引荐。达成太后所托。”

    记室掾答曰:“想来,便是如此。”

    略作思量,贾诩遂言道:“当细观之,切莫惊动各方。”

    “喏。”

    “陇右可有书信传来。”贾诩又问。

    “并无书信。”记室掾又答。

    “四海馆长左慈,似有所隐瞒。”略作思量,贾诩又道:“且六百里去信张鲁,询问入云台山前后详情。事无巨细,不可疏漏。”

    “陇右之事,多由慧妃掌管。中丞代主行事,似有僭越之嫌。”记室掾谏道:“今,慧妃便在船宫,何不先上禀主公,再依令行事不迟。”

    “襄楷入蜀,刘惇上洛。两代平原方士,乃‘三方势力’,图谋不轨,所求乃大。兹事体大,然四海馆长,只言片语,且又语焉不详。居心何在,不可不防。”贾诩言道。

    记室掾会其意:“中丞忧心,四海馆,亦牵扯其中。如,右国令旧事。”

    “然也。”贾诩眼中精光一闪:“化外方士,海内狂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行事随心所欲,每每出人意表。断不可,以常理度(duó)之。”

    “遵命。”记室掾躬身领命。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下臣,拜见太后。”守丞刘平,帘前行礼。

    “守丞免礼,赐座。”何后隔帘相应。

    “谢太后。”刘平再拜入座。

    “如何?”何后遂问。

    “幸不辱命。”刘平答曰:“昨日平乐高会,下臣已将太后之意,悉数告知。”

    “党魁如何应答。”何后又问。

    刘平答曰:“党魁叹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语出《荀子·天论》。”何后博览兰台藏书,知行倍增。已不可等闲视之。

    “正是。”刘平答曰。

    “莫非党魁不信天人感应,麒麟送子。”何后三问。

    “下臣实不知也。”刘平三答。

    “有劳守丞。”如此答复,何后岂能安心。

    “下臣,告退。”

    目视刘平出殿,何后喃喃自语:“好一个‘天行有常’。”

    须臾,忽听一声清喝:“来人。”

    “妾在。”便有宫妃入殿。

    “速传何车骑来见。”

    “喏。”

    蓟国公车出西园。车内刘平,长出一口浊气。

    阿斗身世,讳莫如深。时蓟王就国,何后西园守孝。二人相距数千里之遥。珠胎暗结,必有神助。时天降流火,麒麟送子。洛阳百姓,禁中宫人,皆亲眼所见,焉能作假。料想,京中亦有党人。换言之,对阿斗出身,党魁必早有耳闻。

    何后之所以托刘平,暗中告知,行多此一举。正因其乃蓟王族兄。语出刘平之口,便等同于暗示:蓟王亦认可,阿斗之出身。

    一言蔽之。阿斗是何处出身,固然重要。然蓟王认与不认,尤其重要。

    知阿斗出身。便是党魁,亦不敢擅越雷池一步,惹蓟王降雷霆之怒。刘平身后,乃是蓟王。秩卑权重,便是此因。

    待刘平重返蓟国邸。何苗车驾亦入西园。

    “臣苗,叩见天后。”

    “二兄请起。”帘内太后细雨和风:“一家人,何须见外。”

    “臣,惶恐。”何苗愈发谦卑。

    “先前,守丞来报。已借平乐高会,将阿斗身世密语相告。”

    “党魁如何说?”何苗忙问。

    “党魁未置可否。”何后话锋一转:“故,需行万全之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