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8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党魁如何说?”何苗忙问。

    “党魁未置可否。”何后话锋一转:“故,需行万全之策。”

    “请太后明示。”

    “命御史,暂勿劾奏董妪。”何后已有对策:“改上疏,迁班回朝。”

    “太后之意。乃将朝堂,迁回南北二宫。”何苗未能领会其中深意。

    “然也。函园乃蓟王陵,我儿不宜久居。且南北二宫,已修缮毕。理应迁回。”何后言道:“如此,三宫就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太后语透杀气。何苗如何能不,心领神会:“一墙之隔,毗邻而居。‘欲投鼠而忌器’。”迁出瑶光殿,再无蓟王庇护。且有何后虎踞再侧,二宫太皇行事,必有所收敛。

    “速去。”何后言尽于此。

    “喏。”何苗自去不提。

 1。131 濯缨濯足

    仲春二月,雪化路开。

    侍御史联名上疏。言,南北二宫已修缮毕。朝堂当择日迁回。不可久悬在外。

    少帝欣然应允。比起寄人篱下,少帝更喜坐拥大汉深宫。

    本日防夜防,生怕侍御史联名劾奏“擅入帘后,有违祖制”的董太皇,顿时暗松口气。无不应允。窦太皇亦无异议。

    于是则吉日,二宫太皇并少帝,仪仗下山,重回禁中。

    瑶光殿人去楼空,重归蓟王所用。

    三足踆乌,船宫寝殿。

    慧妃并云霞殿诸妃,海棠春睡,悠悠转醒。

    船宫侍医,闻声入内。为诸妃细细善后。话说,夫君呵护备至,从未恣意。且得乌角先生真传,又糅合天师道三大派系房中术之精髓。诸妃未来时,与观天阁女仙,相切相磋,相互琢磨。乃至大成。所谓天道酬勤,周人诚不欺孤。

    待沐浴更衣,梳洗装扮,步入餐厅。蓟王已用膳毕,自赴书阁,处理一日政务。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连带枕边人,亦一迎一合,张弛有度。

    蓟国称大汉一藩。

    千万人口,开春再分。近百五十万户。户中人口,持续下降。今户均已不足七口。近四百城港,城均尚不足四千户。足有富余。然蓟国海纳百川,包罗万种。论开拓精神,无出其右。航海之兴盛,“舳舻相接,帆樯如林”,足见一斑。入海市籍,往来江表十港。眼界大开,获利不菲。何乐而不为。

    二十七县,四百城港。雄踞河北,横亘幽冀。

    太行濯缨,渤海濯足。通渠圩田,铸山煮海。民富国强,蒸蒸日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既已稳操胜券,蓟王何须心急。弱冠之年,辟得如此家业。远超常人矣。

    女仙多无孕。唯卢暒例外。有少容,好生养。深得蓟王宠溺。妇人再嫁,寻常汉风。两汉四百年,无有例外。张鲁等假子,对蓟王亦敬爱有加。义亲皆是亲。继子亦如子。张鲁并张玉兰,蛰伏米仓山。收纳信众,屯田自养。实力已不可小觑。时有据汉中,恭迎王师之心。

    太妃早有言在先。三百子嗣,无论男女,皆食一邑。张鲁窃以为,既为蓟王继子,当如此列。若能据守汉中,封侯指日可待。与关中互为腹背。震慑宵小,壮大声威。二全齐美。待他日蓟王三兴大汉,论功行赏,裂土封王。亦不在话下。

    金水汤池,后院精舍。

    “孟德在否?”袁绍、袁术不请自来。

    “本初何不先说。未及相迎,(曹)操之过也。”曹轻车兼领兖州牧,自为郎官时,便长居与此。金水潭,湖光粼粼,水清如兰。微风徐来,心旷神怡。出汤馆即入闹市。民生鲜活,闹中取静。“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唯身居高位,方可品味。

    “你我之交,何必见外。”袁绍亦非空手而来。

    宾主落座,馆婢奉上香茗小食,三人堂上叙话。

    “闻孟德豪掷二十亿钱,贩购蓟式楼船。”袁绍笑问。

    “何来二十亿财。”曹操笑道:“不过酒醉戏言耳。”

    “如此便好。”袁绍言道:“兖州多名门。先时黄巾逆乱,州郡不能敌,唯结墙自守。后天灾人祸,万民饥流。遂成赤野千里。无主之地,名门复垦。亦大利于社稷。”

    曹操龇牙一笑:“本初之言,深得吾心。”

    袁绍喜道:“难得你我同心。当携手并进,共保关东之地。”

    曹操眼中精光乍现,试问道:“不知如何共保。”

    袁绍顾左右而悄声言道:“孟德可知‘衣带诏’乎?”

    “未知也。”曹操心中一凛。

    “此诏乃出窦太皇……”袁绍遂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

    一席话,听得曹操心惊肉跳。恍惚又回到当年,许攸登门,告知王芬废立密谋。

    “窦太皇父,乃前大将军窦武。窦武并称‘三君’,时为党人之首。名声之隆重,远超今党魁张俭。然,以窦武之能,尚不足成事。单凭张俭,势单力孤,又岂能如愿。”曹操之言,与《据王芬辞》如出一辙。

    “此一时,彼一时也。”曹操之言,不出袁绍所料:“今黄门势弱,何董二戚,外强中干。何苗、董重,色厉内荏。实不足为虑。待蓟王就国,必起党争。太史公言:‘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与其坐视二戚相争,祸乱朝堂。不如先行铲除。为保社稷,行壮士解腕也。”

    “三宫鼎立,乃蓟王之意。蓟王与我等,相交莫逆。若知我等擅起刀兵,宰割朝堂。恐迁怒你我。”曹操言道:“先帝赐加黄钺。攻无道而伐不义。蓟王一怒,血流漂橹。兵临城下,如之奈何?”

    “蓟王乃大汉中流砥柱,恪守臣节,从未僭越。无诏岂能兵围京畿,累及三宫并陛下安危。”袁绍有恃无恐。

    身侧袁术亦道:“衣带诏,乃出窦太皇。窦太皇垂帘监国,一言九鼎,莫过如此。”

    言下之意,众人奉太皇诏,起兵清君侧。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师出有名,何罪之有。

    曹操摇头苦笑:“知玄德者,本初也。”

    袁绍自鸣得意,又急忙收拢:“为君分忧,为朝效力。我辈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多说无益,曹操正色道:“操,自当奉陪。”

    “得孟德相助,何愁大事不成!”袁绍大喜。

    待出金水汤馆。袁术忽道:“偷儿(注①)闪烁其词,不可全信。”

    “无妨。”袁绍笑道:“兵法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孟德见大势所趋,又岂能逆势而为。”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袁术一语中的。又话锋一转:“洛阳八关,皆握于玄德之手。我等无一兵一卒,当如何行事。”

    “杀何董二人,如屠鸡犬。只需会宾客大宴,掷杯为号。乱刀剁为肉泥。何须一兵一卒。”袁绍早有定计。

    袁术幡然醒悟:“平乐会!”

    袁绍森然一笑:“你道党魁大宴四方,不惜舍重名,折交勋贵,所为何来?”

    “嘶——”袁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1。132 江山共谋

    都说书生意气,高谈阔论。却也常因言获罪,任人宰割。如今再看,党人痛定思痛,早已悄然蜕变。

    谁曾想。高节如张俭,竟暗设如此毒计。掷杯为号。谈笑间,将何、董二人,剁成肉泥。

    再深思,又无可厚非。难不成,次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乎!

    只是,舍一世重名倒也罢了。若何、董二人,于馆中遇害。张俭百口莫辩。事后免不了一死。亦不惜命乎?

    话说。先前党锢,张俭仓皇逃窜,望门投止。所过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因收留张俭,而被处死者,数以十家,累及身后宗亲悉数被害,郡县因此残破。

    若果有慷慨大义,先前又为何出逃。害人全家性命。

    前后反差,何其大也。

    袁术百思不解。

    见袁术一路面露疑色,庶兄袁绍从旁劝道:“公路切莫见疑。如先前所言,待价而沽。究竟是助党魁除外戚,还是帮外戚除党人,且看与我利弊。”

    “兄长之意,弟已尽知。”袁术索性明言:“只是虑及,党魁言行举止,因何前后不一。”

    袁绍会其意:“人生际遇,大起大落。或就此蜕变,亦或知止而后勇,皆未可知。终归,事出必有因。”

    “兄长言之有理。”袁术言道。

    待二袁离去。曹操面沉如水。苦思窦太皇意欲何为。

    莫非,再欲行废立之事。须知,少帝乃蓟王所立。为君行事,并无不端。无可指摘。窦太皇此举,当真,只出私心乎。

    “玄德当面,又当如何。”左右皆好友,曹操一时两难。

    平心而论。谁人为帝,对曹操而言,并无不同。只因,按我朝旧例,凡废立之事,必出太后并大将军。时至今日,当数窦太皇及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换言之,无论先帝二子,谁人登基。皆由蓟王辅政。

    蓟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重振朝纲,指日可待。且春秋鼎盛,若能辅政五十载,何愁不能三兴炎汉。桓、灵以来,大汉深宫,再无长寿之君。若大位空悬,后继无人。那时,朝野皆出蓟王门下,早已众望之所归。蓟王如何择选,曹操皆不意外。

    一言蔽之。谁人为帝,对蓟王而言,亦无有不同。

    能力不及,实力不济,寿命亦不能相比。蓟王何须操之过急。

    “该如何行事……”曹操灵光一现,这便想起一人:“许子远。”

    时过境迁,早已无人知晓,许攸乃王芬党羽。并亲说曹操入伙:趁先帝北巡,骤然发难,欲行废立。王芬虽死于曹操之手,缄默其口。且又有《拒王芬辞》自证清白。然曹操,确是主谋之一。只不过,曹操亦未曾料到。王芬被襄楷禁术蛊惑,非是要逼灵帝退位,而是要困龙于台上。

    万幸。往来书信,皆被灵帝付之一炬。江山易主,前朝旧事,亦无从追究。众人这才侥幸逃脱。

    许攸并陈琳等,前大将军府属臣,今又入何苗幕府。为其出谋划策。曹操出为外官,与许攸渐无往来。

    衣带诏之事,许子远知乎。

    心念至此,曹操遂命人登门投帖,相约许攸一见。

    春和日丽,暖风十里。不料洛阳城早已暗流涌动,四伏杀机。尸骨未寒,口血未干(注①)。

    “正是我辈用武之地。”许攸振聋发聩。

    前大将军府,今为何苗车骑将军府。后院霞楼,置酒高会。何苗与心腹齐聚。

    何苗落杯言道:“请长史细言。”

    “窦太皇暗下‘衣带诏’。名为‘清君之侧’,实欲‘大权独揽’。自先帝以来,先有罪官徙边,后有鞠城兵乱,再加二宫流血。百官、宗亲,死于非命,十不存一。朝中内外,已无人可用。不得已,唯除党锢。党人得赦,或徵入朝堂,或出仕地方。互相提携,声势大涨。如今已据半壁朝堂。”环视满座高朋,许攸端杯离席,略显醉意:“窦太皇先父,前大将军窦武,位列三君,为党人之首。如今,党人复起,声势无两。料想,与太皇铲除异己,共谋江山,亦是人之常情。实不意外,实不意外!”

    主簿陈琳,起身言道:“子远言之有理。将军不可不察。”

    “除外戚,兴党人。”何苗一声冷笑:“太皇好算计。”

    “若凭衣带诏,得偿所愿。”许攸痛饮美酒,而后掷空杯在地:“我等皆死无葬身地也!”

    在座人等,交头接耳,各个心有戚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