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8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合肥侯,食乳得兴。专宠程中大夫,国人皆知。

    故程中大夫,已先于袁夫人,身怀六甲。

    收到家书,不敢怠慢。心慌意乱,这便收拾行囊,准备上京。

    合肥侯,身患隐疾,膝下无子。程中大夫腹中,乃唯一骨血。先前为废帝,与夫人离京时,于广成馆中遇袭。若非蓟王遣绣衣吏暗中护送,夫妻二人早死于何府死士,乱箭之下。

    大将军虽兵败枭首,然车骑将军何苗仍在。侥幸逃生,夫妻二人焉敢轻身赴险。

    夫人袁氏,乃出汝南袁氏。性宽不妒,颇识大体。遂去信京中,代为照应。

    万事俱备。程中大夫,日夜兼程,奔赴洛阳不提。

    送别时,袁夫人忽意味深长:“程中大夫此去,或有意外之喜。”

    “喜从何来?”合肥侯。愧为人夫。虽与夫人同床共枕,却相敬如宾。至今,仍未有鱼水之欢。

    袁夫人不以为意:“夫君,且拭目以待。”

 1。168 有求必应

    蓟国都,王城。

    田圣将门内传书,转述太妃并王妃:“神女言,为幼徒开蒙,不便远行。若夫君泛舟江左,自当来见。”

    “可是要小弟亲赴云梦大泽。”长姐问道。

    “神女正是此意。”田圣答曰。

    “妾当同行。”长姐遂向母亲进言:“海市往来江左,且大江之上,还有水衡都尉舰往来巡视。三足踆乌船宫,铁壁铧嘴,水上坞堡,此去当无妨。”

    太妃难掩忧色:“所患,非寻常水贼,乃巫山女神也。”

    “母亲心忧巫山女神,如西王母派上元夫人那般,名为治病,暗行不端。”长姐言道。

    “然也。”太妃轻轻颔首:“王上已能梦呓。太医令言,总有醒时。若冒然远行江左,再遇仙门中人暗施秘术。屡次三番,恐难转圜。”

    太妃言下之意,蓟王病情向好。假以时日,必能苏醒。若此时,前往江左。万一巫山神女亦如上元夫人那般,心怀叵测。亦或是施术不当,弄巧成拙,揠苗助长。再伤及灵台,乃至万劫不复,悔之晚矣。

    “如此,当缓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长姐亦觉此事,不宜操之过急。

    太妃遂言道:“且回信神女。言,待诸事适宜,当择日南下。且备一份厚礼,随书送上。”厚礼岂能用飞鸽。必遣使者,星夜南下。太妃此举,亦是缓兵之计也。

    “喏。”田圣领命自去不提。

    殿内只剩太妃并王妃二人。

    少顷,忽听太妃言道:“少时,三墩自门前五丈桑上跌落,亦长睡不醒。那时,口中呓语,亦如眼下这般。”

    王妃重重言道:“小弟应运而生,吉人天相。自不会有失。”

    “我亦如此想。”

    洛阳,长信宫门前,上东门御道。

    安车停稳,便有骑士翻身下马,自去通禀。

    见是君侯车驾,遂开中门相迎。

    为辅少帝,窦太皇暂居云台殿,多半不回。长信宫内,唯剩诸母(窦太皇母)安居。平时亦不问世事。由长信太仆程璜,掌宫中事宜。长信少府王斌,掌涉外事宜。由长信卫尉邹靖,负责宫廷守备。长信三卿,各有出处。

    王斌前为执金吾,乃已故王美人长兄。邹靖曾为五官中郎将,早先为破虏校尉时,曾参与北伐,后有讨伐冀州黄巾。与刘备乃是旧识。

    窦太皇身前无嗣,又无外戚之患,故为各方所敬。一言蔽之,与二戚无利益之争。至于《衣带诏》,究竟是其本意,还是“他人”授意。如今已不得而知。三公九卿,难得糊涂。二戚亦假装不知,得过且过。

    若将何董二戚,权且比作楚汉相争。窦太皇,便是楚义帝。乃名义之君。因无利益纠葛,故各方皆心平气和,以礼相待。少帝嫡祖母,大汉如假包换,太皇太后。自也无人敢轻易忤逆。恐留人口实,授人以柄。

    大不敬之罪。古往今来,绝非等闲。

    故二戚麾下悍勇,日日争斗不休。然却心照不宣,避开上东门御道,唯恐伤及长信宫众。受文武百官,口诛笔伐,群起而攻。

    步入偏殿,长信宫署。风尘仆仆,一路兼程。程中大夫,终与老父相见。

    “阿父?”与二位姐妹,六目相对。程中大夫心中一沉,这便轻声唤道。

    “我儿,来也。”程璜闻声睁眼。目光慈炯,黯淡无神。

    见老父如此,程中大夫一时泪洒当场。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儿无需感伤。”程璜自知时日无多,先已看开:“闻,我儿已怀君侯骨血,切莫动了胎气。”

    “阿父何以至此。”程中大夫止泪发问。

    “无它。有感大长秋先我而去,吊唁归来,便卧榻不起。”见程中大夫身怀六甲,恐其行动不便,程璜又叮嘱道:“如今年长,当知分寸。怀胎不易,勿再夭折。”

    女儿知晓。”陈年旧事,涌上心头。程中大夫,难以自禁。

    “老父,后继有人,何其幸也。”言及此处,程璜忽问:“合肥侯可有封赏?”

    “尚未得封。”程中大夫,并不在意。

    “合肥侯夫人,乃出汝南袁氏。老父故后,我儿恐难与之争。然我大汉,终归‘母凭子贵’。”似忆起要紧事,程璜眼中忽起神采:“老父,当再护我儿一程。”

    “阿父何意?”程中大夫忙问。

    “尔等先行退下。”程璜竟屏退左右,足见事大。便是日夜服侍床前的二义女,亦被勒令出室。

    独剩程中大夫一人。

    “我儿且附耳过来。”程璜悄声道。

    “喏。”

    待将老父心腹之言,字字入耳。饶是程中大夫,亦惊惧莫名:“阿父此言,当真!”

    “老父时日无多,何必言诈?”程璜又道:“铁证便在塌下密匣。女儿且取来自观。”

    “遵命。”程中大夫不疑有他。按老父指点,搬动机关,塌下暗匣徐徐伸出。程中大夫屏气凝神,取之在手。解开细观,一时竟面红耳赤。芳心狂跳。

    “此乃我儿进身之阶也。”程璜沉声一笑,洋洋自得:“董重、何苗,无能之辈。天下,安能为其所得。”

    吐气压降。程中大夫,重又缠紧锦囊。待稍稍平复,才知后怕:“此物大不祥。若为人知,女儿满门,必死于非命也。”

    “此一时,彼一时也。”程璜摇头言道:“先前蓟王临朝,无人敢忤逆争锋。今二戚撕斗,人心思乱。社稷分崩,诸侯并起。待天时地利齐聚,我儿只需将此物遍示天下,必有人群起响应。那时,宰分天下,有其一也。”

    “蓟王若醒,又当如何?”程中大夫再问。

    程璜轻轻颔首:“蓟王忠义两全,恪守臣节。从未有僭越之举。只需我儿手握此物,据理力争。料想,饶是蓟王,亦不敢越雷池一步。”

    “阿父所言‘一呼百应’,可是汝南袁氏。”程中大夫已想通一切。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便是族中后辈,如袁绍、袁术,袁遗,时下亦身居高位。

    “然也。”程璜笑道:“待事成,我儿母凭子贵,(贵)不可言也。”

    程中大夫流泪下拜:“阿父大恩,无以为报。”

    “我儿速起。一家人,何须如此见外……”榻上程璜,渐无声息。

    “阿父?阿父!阿父——”

 1。169 以日易月

    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故后十日。长信太仆程璜,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中常侍,再去其二。

    黄门式微,无可逆转。余下中常侍,唯剩赵忠、封谞、毕岚,宋典,四人,互不牵连,难成气候。以黄门令左丰为首,渐由中黄门执掌禁中内外。不出十载,黄门少令必为中常侍。不出二十载,黄门当复起。

    如前所说。黄门附内而生。只需汉室仍在,必有黄门复起之时。

    终归“天无绝人之路”。

    蛰伏二十载,恢复元气。大权独揽,指日可待。

    董重、何苗,又何尝不是在与“时间赛跑”。

    少帝如此。

    蓟王亦如此。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生死存亡,旦夕之间。何苗,董重,一对混吃等死武陵少年。时至今日,皆不敢有丝毫纵情放滥。

    话说,先帝初,窦太后垂帘称制,窦大将军监国时,灵帝不也造中兴剑四柄,以明心志。终归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

    程璜丧礼,极其隆重。虽未得朝廷追赠,然鉴于窦太皇德高望重。朝中权贵,自何董二戚以降,皆遣使吊唁。程璜无嗣,唯三养女。悯其身后无人,窦太皇遂将二养女,长留宫中。程中大夫,先为先帝食母,今又怀废帝骨血。自不可小觑。本欲封(女)君,赐配合肥侯。却被程中大夫婉拒。

    言,父死守丧,不行婚嫁,不预吉庆。

    虽未明媒正娶,却有夫妻之实,且身怀六甲。当可“夺情”处之。命其返回封国,遥祭亡父即可。无需滞留京中。

    “汉氏承秦,率天下为天子修服三年。”

    后,文帝遗诏:“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跣;绖带毋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临;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者,纤七日,释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注①)。”

    至此,大汉朝廷及内宫,仅行丧三十六日。以三日易三月,以三十六日易三十六月(三年),后世称“以日易月”。三日过后,除朝廷外,天下民生,百无禁忌。此制一出,历代相沿,少有变更。

    自文帝始,以《汉律》之开明,并不提倡“守孝三年”。然大汉以忠孝治天下。民间重孝,蔚然成风。凡父母丧,便是朝中权臣,亦多弃官归乡,结庐别居,守满三年。更有守满六年之久。

    正因如此。何后别居西园,为先帝守丧。故被天下所敬。日前,许攸献策:三宫并垂帘。便是何苗亦断然摇头。言,若太后出尔反尔,先前所积人望,皆付之东流。便是此因。

    依律,只需行丧三十六日。足矣。

    程璜临终前,上呈陈情表。请愿“不归乡,葬北邙”。窦太皇亦允之。

    如此一来。三位义女,自不必扶棺离京。谨防仇家有机可乘。身后之事,一清二楚。“舔犊情深”,“虎不食子”,果然如此。

    长信宫署,后舍。

    三养女,枯坐无言。

    少顷,长女忽问:“阿父临终之言,小妹可否相告。”

    程中大夫答曰:“事关吾门生死,恕妹不便相告。”

    “先前,我等百思不得其解,阿父因何要入朝相助禁锢云台之窦太后,又助其垂帘监国。时至今日,其中关窍,仍旧全然不知。阿父已逝,你我姐妹,当如何自保。”长女言道。

    程中大夫轻声言道:“此中隐秘,小妹亦不得而知。阿父临终前,亦未曾言及此事。”

    “此地,可久留乎?”二女叹道。

    程中大夫忽问:“家中密室,可有阿父手书。”

    “我等已查过,并无片字。”长女答道:“只在匣中寻到‘半片附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程中大夫言道:“姐姐可曾记得,前永巷令徐奉之死。”徐奉曾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