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8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群印C窬粢焉链笫ぁH还埃晕糯蠓颉9嗜猿啤盎蠓颉薄

    时,二宫太皇金口玉言。改蓟国医馆为蓟太医寺。太医令遂成太医寺主官。于是刘备迁原太医令华妁,为左(太医)令。其父华佗,当为右(太医)令。父女二令,遂成佳话。

    须知,太医令并非万石官秩。因“赐位特进,见礼如三公”。此乃加官。

    万石薪俸,月谷三百五十斛,年俸四千二百石。春腊二赐翻倍,得钱二百五十二万。民爵十八等之“大庶长”,岁俸九百石。授田九十顷,授地九十宅。九十顷蓟国美田,稻花鱼翻倍,年入一千六百二十万钱。三俸相加,华大夫年入一千九百五十余万。

    近二千万钱,蓟国高俸令人咋舌。

    国中早有传闻。二位国相,并王傅,及四少师,或可食万石。奈何上巳节后,蓟王长睡不醒。醒来当夜,四少师之大儒陈寔,便安然辞世。

    于是,加官之事,再次搁置。

    为不与王傅、国相,少师争先。华大夫多行避嫌,而不上朝。正如多年前,右国令亦不上朝雷同。另有华妁侍奉宫中,亦可代父行事。

    所幸,太医寺职能特殊,治病救人,寻医问药,上不上朝,并无二致。难不成,还向蓟王通报药方不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实无必要,事必躬亲。

    西域都护百城,辖民五百万众。人口组成,当真天南海北。官方一切,皆为汉式。便是民间,亦大兴汉风。先前母语,渐已无用。然蓟王特下诏命:母族不可弃也。各城校馆,除汉家文明外,皆可习得本族文化。

    汉话之难,何比汉字之难。汉字之难,何比文言?

    成语天书,莫过如斯!

    然即便如此。热情倍增,风潮不减。大汉风貌,足见一斑。

    华大夫,之所以名扬西域。乃因“洗髓膏”之风靡。使用此膏,又称“伐毛洗髓术”。简称“伐毛术”。

    典出汉·郭宪《东方朔传》:“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年,目中童子,皆有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年一返骨洗髓,二千年一剥皮伐毛,吾生来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愿意指刮去毛发,洗涤骨髓。后常以此言作贺语,赞其脱胎换骨,洗心革面。

    之所以,风靡西域。正因此术可伐毛。

    除体毛。

    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西陆贵族,为除旺盛毛发,无所不用其极。

    传闻,古埃及人曾率先发明“糖渍除毛法”,与后世蜜蜡脱毛,原理类同。用蜂蜡或糖腊涂抹皮肤,再覆一层纱布,而后用力撕去毛发。

    又传闻,脱毛绝非只为美观。除毛,除可拥有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还可避免寄生虫,如阴虱的滋生。更有甚者,认为阴虱滋生处之毛发,会招来恶魔。蔑称为“魔鬼的黑森林”。对后世西方审美,影响深远。

    于是乎,人类除毛史,甚至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另有传闻。脱毛风从古埃及直传至古希腊。因见士兵肉搏时,毛发极易被敌人一把薅住,从而处于劣势。于是亚历山大大帝,痛定思痛。命令所有士兵,必须除毛。

    时下,罗马各个阶层,之所以迷恋丝绸到无以复加。正因那份丝滑,如女神的柔夷,抚过浓密的体毛,丝毫没有麻织物的突兀及不适。此与后世男性穿丝绸长袜的作用,如出一辙。

    胡人如此,汉人亦如此。

    隋唐时,流行“挽面”。先在脸上抹些石灰粉用作润滑,而后以一根浸湿的白丝线,借助牙齿和双手,让线上下左右交叉绞动,拔掉脸上绒毛。此脱毛法,直至二千年后,某些地区仍在使用。

    华大夫独创“伐毛洗髓术”,兼顾“伐毛”与“洗髓”。众所周知,大面积“糖渍除毛”,极容易造成毛囊发炎。轻者皮肤红肿溃烂,重由表及里,危及性命。

    “洗髓”的作用,便是防止毛囊发炎。原理不复杂。百花香露,酒精消毒。

    一次伐毛,终身受益。即便重度患者,连施数次,亦无毛矣。

    可想而知,如何能不风靡西域。“洗髓膏”价格高昂。“伐毛术”代价不菲。然却难阻绿洲人氏,爱美之心。

    夏宫美人,皆用此术。足见一斑。

    玉雪柔肌,外裹蓟式素纱襌衣,妥妥美人如玉。再得“三花露”、“养颜汤”、“红玉膏”、“羊髓膏”、“麝香膏”、“绒珠粉”……各式美容药膏增持,驻颜有术。助推蓟王后宫,万种风情。

    华大夫食万石俸。自当实至名归。

    此去归国,恐难再回。

    凡能带走,悉数不留。

    来自西陆的各式人等,尽择优良,汇聚成浩浩荡荡,数万大军。走居延外道,直奔蓟国。

    东西文明的首次碰撞,将迸溅出何等璀璨之火花。众人皆拭目以待。

    洛阳十里函园,客堡国宾馆。

    得罗马皇后鲁琪拉召唤。圣火祭司阿奇丽娅并黑夜女王英妮娜,双双入内。

    “皇后何事?”阿奇丽娅为此,甚至中断了“与神的对话”。

    “五万出身西陆的绿洲自由民,正沿长城直奔蓟国。”鲁琪拉在绿洲,已有大量追随者:“其中不乏贵族、军官、诗人、学者、工匠。以及沿线诸国的适龄公主。”

    “西征?”黑夜女王英妮娜脱口而出。

    “尚未得知。”鲁琪拉目光如水:“该当如何。”

    “速去蓟国。”阿奇丽娅当机立断。

 1。10 多子饶妻

    “何以见得?”鲁琪拉久居汉土,耳濡目染,汉风深邃。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阿奇丽娅亦不逞多让:“‘王之道,和为贵’。汉廷兴羁縻和亲,乃四百年戍边国策。蓟王汉室宗亲,有高祖之风。和亲之策,所向披靡。正如先前所言,只需和亲皇后,蓟王当可立足罗马边墙(边境)。然若再和亲沿途诸国公主,蓟王当可确保漫长的行军线,安然无虞。甚至携大汉天威,许以丝路巨利,组建『征西联盟』。各国心甘情愿,出钱出力出粮出兵,助蓟王西征。”

    “赛里斯人,多子饶妻。本以为乃取祸之道。岂料蓟王应运而生,麒麟霸体。能御数女。从未间断。”鲁琪拉一声叹息:“本以为不过是笑谭。岂料二十余岁,便有三百子嗣。”

    “待子女长成,皆食一城之邑。封君翁主(诸侯王女位号),人人得其份。且所聘妃嫔,多出贞妇烈女。言行得体,举止有仪。和睦门风,有目共睹。”阿奇丽娅喃喃道:“爱恨分明,快意恩仇。世间奇男女,莫过于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妮娜向来言简意赅。

    “传闻,少年时,蓟王与好友,同游安平。路遇牵招卖马,一金知人心。遂成佳话。”阿奇丽娅言道:“时人皆知,蓟王少时便有识人之明。”

    鲁琪拉心领神会:“所以,世道未变,然蓟王却能自行择选。‘一金知人心’,便是世道人心中,赤诚如金者。”

    “皇后明见。”英妮娜轻声一笑。

    笑中深意,鲁琪拉焉能不知:“传闻,少时蓟王首创果冻奇物。为名士所喜,称‘果仙冻’。后竟成鉴别真名士之必备。能吃一口果仙冻,方为真名士。”

    深看英妮娜一眼,鲁琪拉又道:“若以此处论,天下赤子烈女,自当齐投蓟王门下。如若不然,便不足以称之。”

    英妮娜,眸生异彩,笑而不语。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鲁琪拉慨叹:“如同丝路沿线,皆投奔大汉。”

    “人皆向好,民皆向善。”英妮娜言尽于此。

    “国书大汉天子,游历河北。”鲁琪拉当机立断。

    “遵命。”阿奇丽娅又想起了与亚马逊女王的约定。

    罗马国书,由大鸿胪面呈少帝,无需经尚书台。

    少帝看后,欣然叹道:“大秦皇后,去寻蓟王矣。”

    “臣,恭喜陛下。”司隶校尉董卓,先声夺人。

    “何喜之有?”少帝犹未回神。

    “闻蓟王万里敕令。调回戏、李二谋主。今大秦帝后,闻讯北上。必与此相干。”董卓却有见识。

    略作思量,少帝心领神会:“六大谋主齐聚。蓟王必有所谋。”

    “陛下明见。”董卓洋洋得意。

    “京师可有传闻。”少帝居高下问。

    卢司空答曰:“传闻,蓟王或亲赴南越平乱。”

    “可是山越之乱?”少帝亦有耳闻。

    “林邑国数寇日南。先前又屡阻夷王,北上和亲。劫掠往来商贾,杀害大汉吏民。为祸日久。”卢司空言道:“为辟土开疆,拱卫三南。蓟王或亲征林邑。”

    “传闻‘林邑有金山,金汁流出于浦’。”少帝言道:“不知然否。”

    “然也。”卢司空答曰:“本是大汉象林县,却为贼所占。国中无田,故常有侵占日南之心。”

    少帝欣然点头:“蓟国楼船,坚船利炮,铁壁铧嘴。想必,当一战而胜之。”若蓟王南下,少帝自可安心朝政。待稳坐江山,再四面合围,剿灭关东群贼。

    心念至此,这便问道:“太傅、太仆一行,今在何处?”

    “已入临淄。”太尉曹嵩起身答曰:“此时,或已与青州刺史相见。”

    “甚好。”少帝言道:“太傅、太仆一行,兹事体大。若能联络青、徐、荆、扬四州,四面合围,讨伐关东逆乱。何愁天下不定。”

    “陛下明见。”群臣下拜。

    青、徐、荆、扬四州,有三州长吏,乃出汉室宗亲。若能得其相助,如少帝所言,四面合围。关东群雄,如何能挡。

    且蓟王远赴大汉日南。鞭长莫及,无暇他顾。此乃天赐良机也。

    无怪董卓恭贺。确实可喜可贺。

    少帝欣然散朝,返回后殿。

    百官自行出宫不提。

    南宫云台。

    “何人行刺!”董太皇噩梦连连,猛然惊醒。

    环顾左右,并无异样。这才稍得心安。

    “太皇。”便有心腹中大夫,闻声入内。

    “朕,无碍。”董太皇有苦自知。自二戚被捕下狱。朝中党羽悉数拔去。少帝手握京师数万强兵。朝堂之上,再无掣肘。令行禁止,言出必行。渐有汉帝之姿。

    不出二载,待二戚“病死”于狱中。少帝必灭何氏、并董氏满门,以除后患。何太后母凭子贵,或可幸免于难。窦太皇孤家寡人,亦可颐养天年。唯独董太皇,求生不得。

    故整日提心吊胆,坐卧难安。乃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整日噩梦不断。

    心腹中大夫,乃出董氏一门。与太皇同车上洛,十余载风雨相伴,自然亲近。见董太皇噩梦缠身,恐积郁成疾。这便伏地进言道:“太皇明知断难苟全,宜早下决断。迟恐生变。”

    “如何决断。”太皇反问。

    “奉先帝《起居遗诏》,行废长立幼。”中大夫切齿言道。

    “慎言。”董太皇呵斥。

    “奴婢罪该万死。”中大夫以头触地。

    董太皇一声叹息:“何罪之有。起身吧。”

    “谢太皇。”中大夫再拜起身。

    时局紧迫,毋需多言。稍不留神,身死族灭。

    便在此时,便有玉堂殿黄门细作,送来朝会密报。中大夫查验无误,呈送帘内。

    董太皇细看后,恶念丛生,森然一笑:“联络宗室,四面合围。史侯好计较。”

    杀身之祸,迫在眉睫。

    中大夫感同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