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鉴宝宗师-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交代了地址,这才放下手机。

    “唐兄弟,请稍等,一会儿便过来!”

    乔三爷宽慰了句,便是跟唐顺继续闲聊起来。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脚步声响起,一位中年男子,被乔三爷的弟兄领了进来。

    “三爷,卓先生到了!”

    乔三爷的兄弟低声介绍道。

    乔三爷微微颔首,随即起身,招呼着中年男子。

    “唐兄弟,介绍一下,这位便是我说的那位朋友,姓卓,叫卓志昌。”乔三爷笑道。

    “卓先生您好!”

    唐顺含笑起身,伸手招呼。

    “唐先生你好!”

    卓志昌颔首一笑,伸手跟唐顺握了握。

    双方互相认识以后,便在乔三爷的招呼下,纷纷落座。

    彼此了解之后,唐顺也没废话,开门见山的道:“听三爷讲,卓先生有个物件儿,准备出手?不知道,能否请出来,让晚辈开开眼界?”

    “开眼界不敢当,但品鉴一二,倒是不难!”

    卓志昌爽朗一笑,也没含糊,将带来的包裹放在了桌面,并徐徐打开。

    不一会儿,一只白色印花盘子,浮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

    “这是?”

    唐顺的眉头,微微挑动,隐有些狐疑。

    一双目光,不禁认真地端详起来。

    这只白色盘子,敞口、平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

    其总体造型简约,形制优雅。

    盘子的胎质细密轻薄,呈现象牙般的质感,隽永而淡恬。

    盘子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外壁明显又拉坯留下的旋痕,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痕。

    盘子内壁,口沿处模印弦纹三道,下饰缠枝卷草牡丹纹。

    盘子正中处模印开光回纹一周,内饰双鱼海浪纹。

    双鱼似惊跃海天之间,体态舒展,优美至极。

    仔细观摩之后,唐顺的目光,渐渐明亮起来,神色都是徐徐凝重起来。

    “唐兄弟,怎么样?能入眼不?”

    乔三爷在旁见状,失笑问道。

    唐顺闻言,看了乔三爷一眼,不由笑道:“三爷,您这是在挖苦我吧?这种大开门的俏物,要是入不得眼,那天底下还能有再入眼的东西?”

    “哈哈哈,有唐兄弟这话,那我就放心了!”乔三爷大笑起来。

    唐顺也是笑容满面,一脸热切的看向卓志昌道:“卓先生,我能上手不?”

    “请!”

    卓志昌抬手示意。

    唐顺没有客气,戴好手套,便是上手观摩起来。

    好一会儿之后,忍不住唏嘘:“果真是北宋定窑……”

    【作者题外话】:三更~银票今天都不动了耶~跪求大家给力啊~

 第四百七十二章 北宋定窑印花大盘

    “北宋定窑?”

    听到唐顺的唏嘘,龙七哥不由诧异失声:“唐兄弟,这只盘子,居然是传说中的宋代五大名窑?”

    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

    但凡了解点古玩文物的人,都是知晓的。

    龙七哥的鉴宝本事虽然堪忧,喜好古玩收藏也纯粹是附庸风雅。

    但是,好歹混迹在这个圈子,龙七哥的见识和耳闻,无疑也是不小的。

    北宋定窑的声名,自然都是听说过的。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听到龙七哥的诧异,唐顺放下了大盘,颔首笑道:“没错!这只大盘,便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定窑。其款式,应该是北宋定窑白釉印花大盘。”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

    主要产地在今冀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

    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

    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

    卞向和认为,定窑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闪烁过光芒,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唐先生看真?”卓志昌笑问起来。

    “嗯,看真!”

    唐顺颔首应道:“这只定窑的胎、釉、形、纹饰无一不精,简洁而优雅,华贵而含蓄,很符合定窑作品的相关特点。”

    “我不仅看真,并且,还觉得这只定窑大盘,应该是那个时期制作的精品。”

    “噢?”

    听到唐顺的笃定的口吻,卓志昌不由好奇起来:“敢问唐先生,何以见得?”

    唐顺见状,呷了口茶,便是重又拿起了这只大盘。

    细细盘玩了下,才不疾不徐的讲道:“判定定窑的真伪,主要可以从其装饰纹样着手。”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

    “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一边讲述,唐顺一边举着大盘,示意道:“这只盘子的纹饰图案,便是印花纹饰。这种纹饰,是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

    “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

    “定窑印花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

    “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是极具艺术水平的。”

    “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如卓先生您这件,便就是定窑印花大盘的代表。”

    唐顺侃侃而谈,不厌其烦的为卓志昌等人讲解着相关特点。

    “定窑印花题材主要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中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便如卓先生您这只一样。”

    “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

    “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

    “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

    “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其中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

    “这种飞龙纹的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

    “其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

    “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说完这些,唐顺略做停顿,随即笑道:“以上的这些,都是鉴定北宋定窑器的特性。一般而言,依照这些特征,普遍都能够看得出来器物的真伪。”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卓先生也不必非得较真。具体的东西,还得具体再看。”

    “拍拍拍!”

    乔三爷和龙七哥听得目眩神迷,一脸热崇,忍不住鼓掌赞誉。

    “唐先生学识渊博,卓某佩服!”

    卓志昌都是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热情称赞。

    “卓先生过誉了!”

    唐顺摇摇头,没有倨傲。

    放下大盘,唐顺呷了口茶,道:“不瞒卓先生,您这只大盘,晚辈很钟意,还请卓先生开个价吧。”

    “价格嘛……”

    卓志昌闻言,犹疑了下,道:“说实话,定窑的价格,现目前卓某真不了解行情。唐先生既然是行家,不如请唐先生说个价,如果合适,卓某必然割爱。”

    这番推诿,倒让唐顺怔了下,感觉似曾相识。

    【作者题外话】:心塞,银票不动了~数据落差得想哭~动力全无~

 第四百七十三章 估价

    他当初转手古泉给秦国义时,可不就也是这样的套路吗?

    卓志昌现在的推诿套路,跟他的一模一样,难怪感觉熟悉。

    当然,卓志昌的心思,是不是也跟唐顺当初一样,便不好说了。

    唐顺并不清楚卓志昌在圈内的水准,因此无法权衡。

    但不论怎样,对方这份情,肯定得承下了。

    唐顺了然这点,便是重又拿起定窑大盘,仔细观摩了一遍。

    片刻后,才蹙着眉头,肃然道:“定窑大盘近些年来的价格,虽然都有涨幅,但是,幅度却并不如汝窑钧窑这般大。”

    “究其原委,还是因为定窑器物的造型,相对简单。多以盘、碗为主,不及汝窑、钧窑造型那么丰富。”

    “因此,在五大名窑之中,定窑的收藏热度,是略逊汝窑、钧窑的。这便导致定窑的市场价值,略逊一筹。”

    说到这里,唐顺停顿了下,仔细思索,才道:“不过,就近些年来市面流通的定窑作品的价格来看,定窑的价格,普遍也都不低。”

    “多数的价格,都在六百万,到八百万之间。迄今为止,突破千万大关的定窑器物,屈指可数。”

    “当然,卓先生您这件定窑印花大盘,乃是其中的精品之作。品相和身份,都是极高的。因此,价格必然会出彩。”

    “所以,若是卓先生肯割爱,晚辈愿意出一千万人民币的价格。这个价格,肯定得有赚,毕竟我作为商人,总得有点收获。”

    “但是,相较之卓先生您而言,却也不会亏。即便您将这只大盘送去拍卖行,价格会多出一截,但是,除去手续费和佣金,您赚的也不会太多。”

    说完,唐顺轻轻地放下了盘子,目光诚恳的看着卓志昌。

    他并没有压价,也没有想着捡漏。

    作为乔三爷介绍的朋友,唐顺不至于无的放矢。

    不看僧面看佛面,他可承着乔三爷的情呢。

    所以,唐顺的话,说得很真挚。

    毫不掩饰自己有赚的机会,但却并不藏私,坦诚交代。

    况且,一千万的价格,并不低,已经是极为符合市场价格的。

    虽然送去拍卖行还有可能卖涨,但是,拍卖的事情,可两说呢。

    遇不到钟意的行家,流拍都有可能。

    拍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