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鉴宝宗师-第5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九百七十章 领巾争议

    能够跟颜知礼这样的老古董聚集在一起的老人,无疑都是文物界的泰山北斗,山海巨柱。

    他们每个人,对文物的热爱,无疑都是发自肺腑,发自于心的。

    所以,在颜知礼的招呼下,这些老古董都是纷纷聚拢了过来。

    一个个满怀好奇和期待,脸颊都是浮现着浓浓笑意。

    “小唐既然能够得到老颜这样赞誉,想必带来的东西,定然不会是凡物吧?”

    “那还能说?老颜看人的眼光,能差咯?”

    “寻常的物件儿就把人家给难住了,那让老颜的脸往哪儿搁?”

    一个个老人纷纷调侃,笑意盎然。

    唐顺被围在中间,在颜知礼的示意下,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包裹。

    刹那间,里面折叠整齐的领巾,便浮现在了世人眼中。

    领巾折叠整齐,但其色泽却已经泛黄,表面更有少许污斑。

    折叠着的领巾最上面,一朵牡丹,依稀残留着娇艳的模样。

    “这是什么东西?”

    领巾还没展开,所以引起了观望的老古董们的好奇。

    “这是领巾!”

    唐顺解释了一句,示意着老人们敬请上手。

    “领巾?”

    颜知礼等人纷纷诧异,看了唐顺一眼,不由狐疑了些许。

    然后纷纷看向领巾,仔细端详。

    “嘶!”

    打量了一会儿,一位老人,轻轻地吸了口气。

    然后,从兜里取出一双白手套,急急忙忙戴上,开始上手。

    老人小心上手,将领巾平平整整地摊开在了会议桌上面。

    顿时,领巾的模样,清晰起来。

    “老谭,有发现?”

    颜知礼看到老人动作,不由询问起来。

    唐顺也是看向了老人,满眼期待。

    据颜知礼先前的介绍,唐顺记得,这位老人名叫谭丙戌,是燕京大学的文物学教授。

    谭丙戌的年纪跟颜知礼相差无几,在文物界、考古界,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和研究,极具声誉。

    听到颜知礼的询问,谭丙戌推了推眼镜,没有回答颜知礼,反倒看向了唐顺,询问起来:“这件领巾,小友打哪儿来的?”

    唐顺没有隐瞒,如实回答:“昨日在黑省,晚辈参加了当地古玩圈组织的一场交流会,从中收获而来的。”

    “那小友对领巾,有多少了解呢?”谭丙戌再次问道。

    “这……”

    唐顺迟疑了下,随即坦然应道:“不瞒谭老,晚辈对领巾的史实,所知不多。只是偶然的机会下,看过几篇文献,对此有所浅薄的认知罢了。”

    “那你又是为什么,会收藏这件领巾呢?”谭丙戌继续询问。

    “这个嘛……”

    唐顺笑了笑,如实回答:“说来惭愧,晚辈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感觉,它应该是有价值的。”

    “原来如此……”

    谭丙戌恍悟点头,稍稍沉默,再次询问:“那你能跟我说说,你感觉到的理由吗?”

    这是什么意思?

    考校他吗?

    唐顺狐疑地看了颜知礼一眼,有些不太明白谭丙戌的意图。

    颜知礼含笑点头,眼神宽慰着唐顺,示意唐顺尽管直言。

    唐顺见状,沉吟了下,便是如实说道:“回谭老的话,晚辈曾经看过一篇文献,隐约记得,领巾之中,级别最高者,应是绣着牡丹纹饰的。”

    “据悉,牡丹乃花中之王,百花之尊。特别是在古代封建时期,尊卑有别。所以,凡佩戴牡丹配饰者,必然身份显赫,尊贵至极。”

    “所以,晚辈冒昧推断,这件领巾,应是清朝某位后宫之主佩戴过的遗物。其文物价值,想必定然极具研究。”

    听着唐顺的解释,四周的老古董纷纷颔首。

    谭丙戌端详了唐顺一眼,一双眉目之间,也是泛起了些许赞赏。

    “说得倒也不差,那你可知晓,这件领巾,是哪位的吗?”谭丙戌再次询问。

    唐顺坦然一笑,拱手道:“这也是晚辈今日前来,请教颜老,及诸位前辈的事情。”

    “哈哈哈,你小子倒也坦诚。”谭丙戌不由失笑。

    颜知礼等人也是抚须,乐呵一笑,对唐顺的好感,渐渐加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懂就是不懂,没什么值得丢人的。

    真正丢人的,应该是不懂,却非要装作很懂的样子。

    文学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更是需要慎之又慎。

    因为,这些研究,任何一个信息,都是对古代历史的一段考证。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一个不懂装懂的人,误判一个字,都有可能会篡改一段史实,从而误导国人对历史的长远认知。

    所以,文学研究,特别是古代文学研究,更要慎之又慎,秉持着谦恭的态度。

    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科学研究的敬畏。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信赖,才能被委以重任,才能够有所成就。

    所以,唐顺的坦诚,深得谭丙戌他们的好感。

    赞赏了唐顺一句,谭丙戌再次询问道:“今日闲来无事,咱们不妨探讨探讨。小友,你对这件领巾,有什么臆测,尽管大胆地说出来。”

    “这……”

    唐顺看向颜知礼。

    颜知礼抚须一笑:“说吧,老谭难得大方。”

    “好!”

    唐顺颔首一笑,随即看向谭丙戌,道:“不瞒谭老,晚辈的心中,并无臆测。不过,倒是有几点期盼。”

    “噢?”

    谭丙戌狐疑。

    唐顺坦然笑道:“晚辈希望,这件领巾,最好是孝庄文皇后,或孝钦显皇后的遗物。”

    “你这心可不小啊……”

    谭丙戌不由唏嘘,调笑了唐顺一句。

    孝庄文皇后,和孝钦显皇后,这可是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皇后。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这是清朝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帝的奶奶。

    起初为妃,在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后,和其姑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其一生先后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三代皇帝。

    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之中,颇具盛名的贤后,更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而另一位孝钦显皇后,说称号,或许鲜有人知。

    但是,提及其徽号,想必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孝钦显皇后,出自叶赫那拉氏,其徽号——慈禧。

 第九百七十一章 满清服饰制度

    慈禧之名,家喻户晓。

    是清朝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时期极其重要的政治人物,实际统治者。

    其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

    1856年生下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孝贞显皇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王庭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

    1881年孝贞显皇后去世,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帝,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一生,堪称传奇,大有中国历史第二位女帝的风采。

    无论是慈禧,亦或者孝庄,在中国历史之中,都是极富盛名的人物。

    如果领巾真的是二人的遗物,其文物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都将无可争议。

    所以,谭丙戌才会调笑唐顺,其心不小。

    唐顺洒然一笑,也没介意。

    微微拱手,唐顺向着谭丙戌请教道:“还请谭老能够斧正。”

    谭丙戌微微点头,收敛笑意,随即讲述道:“你的期盼,有一点是错误的。”

    “噢?”

    唐顺狐疑:“还请谭老指点迷津。”

    谭丙戌颔首笑道:“据史料记载,清朝早初时期,其服饰依旧延续着未入关时的风格。窄袖紧身,衣袍圆领。一直持续到中后期,满汉文化逐渐融合,才逐渐出现‘领巾’这一配饰。”

    “孝庄文皇后生时正值清朝早期,满汉文化尚未融合。那个时候,满清配饰是没有‘领巾’的。所以,你这一件领巾,断然不可能会是孝庄文皇后的遗物。”

    唐顺微微讶然:“是吗?”

    他对这些历史细节,倒没有详细研究。

    虽然前世翻阅过不少古籍,对清朝历史,也是大致了解。

    但是,其中细节,他却没有研究。

    毕竟,唐顺也不是考古出身。

    虽然热衷古玩文物,却并没有对历史细节有太多深究。

    谭丙戌并没有嫌弃唐顺的茫然,反倒很有耐心,不疾不徐的讲述着:“这一观点,早有业内学者,进行过研究的。并且,相关文献,传世图像,都有详细记载的。”

    “据研究资料表明,清朝当时的服装配饰变化,跟清朝政治局势、经济及文化交流息息相关。”

    谭丙戌一边讲述,一边掏出了手机翻找着相关资料记录:“领巾,古人时称‘领衣’,是作用于保护颈脖的。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在《清裨类钞》中有记录:‘衣之护颈者曰领。’”

    “满族的领式,一般是圆领,且衣和领是分开的。这个风格,是满族先民的习俗。”

    这点唐顺倒是知晓,他曾翻到过相关记录。

    满族是起源于关外的渔猎民族,擅长骑马射猎。

    行动时,衣领护颈多有不便。

    所以,领子便被满族先民取消掉了。

    但冬天季节太冷,颈脖容易受凉。

    于是,就发展出了可以摘取的领子。

    运动时取下来,天冷时戴起来。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满清入关多年都没变改。

    但具体持续了多久,唐顺就不知详情了。

    谭丙戌一边用手机查找着记录的资料,一边接着讲道:“在清朝早期,多位皇帝都曾严厉禁令,衣袍不得佩戴领子。更甚至,将满清先民延续的服饰风格,奉为‘立国之本’。”

    “其中,清太宗皇太极就曾有言:‘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dai)至世宗,始复旧制。我们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饰者,立国之经。其馀(yu)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

    “乾隆帝时,也曾强调:‘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可忘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尽去其淳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浸弱。盖清自崇德元初,已厘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洋,而犹于变本忘先,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