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鉴宝宗师-第5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口气不停的说了这么久,宫本酷一终于有所停顿。

    咽了口唾沫,清了清有些发干的嗓子,才放缓语速,沉声道:“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

    “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出现了突然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龙泉窑青瓷的‘迷惑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

    “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

    说到这儿,宫本酷一略作停顿,看了计时器一眼,才接着道:“据笔者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

    “明代陆容《菽园杂汜》曾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汕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

    “刘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窑,是龙泉窑的传统制瓷中心。但笔者认为是先有金村后有大窑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大窑至今还尚未发现有烧制淡青釉瓷器的迹象,而淡青釉瓷片在金村则随处可见。”

    “从这一点来看,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很辉煌的,金村地狭靠河,因此初期时运输十分方便。”

    “后来制瓷业规模扩大,金村狭窄的地势便不适应当时的发展。而地势开阔的刘田离金村仅五里,于是便……”

    “叮!”

    宫本酷一还没讲完,计时器终于响了起来。

    时间结束!

    宫本酷一有些意犹未尽的瘪了瘪嘴。

    侃侃而谈,戛然而止。

    吸了口气,宫本酷一微微鞠了鞠躬,便是坐了回去。

    “呼……”

    培训班的成员,也是纷纷暗松了口气。

    他们真是紧张得不行,很怕宫本酷一一口气将所有的资料都讲完了。

    日国使团很满意宫本酷一的表现,那位负责人颔首轻笑,随即看向唐顺问道:“该你们了。”

    唐顺微微抱拳,随即看向柳芸燕他们。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有些迟疑。

    宫本酷一的讲述,十分详尽。

    将龙泉窑的背景,几乎讲述了一遍。

    再想补充,就很考究基本功的。

    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更需要胆魄和口齿。

    毕竟,十分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看到培训班的成员,都有些紧张忐忑,不敢轻易出面。

    宫本酷一的目光,看向了唐顺,随即轻笑道:“阁下也是这次交流会的成员吧?”

    “嗯?”

    唐顺微微一怔,看向宫本酷一,迟疑了下,随即微微颔首,道:“正是。”

    “那为何不见阁下发表言论呢?”宫本酷一当即质询起来。

    这是挑衅吗?

    唐顺的目光,下意识瞥了一眼后面评审席坐着的宫本次郎。

    早在会面的时候,唐顺就发现了宫本次郎和宫本酷一之间的私下交流。

    不难猜测,宫本酷一在这个时候质询他,很大可能是有宫本次郎的授意的。

    莫非,他们是想借此找茬?

    眼看着唐顺沉默不语,宫本酷一淡然道:“阁下既然是这次交流会的成员,那便应该畅所欲言,又何必推辞谦让呢?”

    “莫非,阁下只是来走走过场。或者说是……本无才学,而滥竽充数呢?”

    滥竽充数?

    对方居然觉得他滥竽充数?

    唐顺洒然失笑,宫本酷一这话,已经将挑衅的态度展露无遗。

    微微拱手致意,唐顺站了起来,目光扫了一眼日国使团所有人,随即看向宫本酷一,道:“既然阁下盛邀,那在下就发表些许拙见,还请斧正。”

    说完,唐顺看向培训班的成员,道:“这局,我来!”

    “嗯嗯!”

    “好!”

    “唐老师加油!”

    柳芸燕等培训班成员纷纷赞成,鼓舞起来。

    颜知礼、董春华等老古董也是满怀期待起来。

    唐顺清了清嗓子,向着日国使团负责人,致意道:“请计时吧!”

    “好!”

    日国使团负责人微微颔首,按下了计时器:“请!”

 第九百九十八章 唐顺发言

    唐顺神色淡然,扫视了一眼日国使团,随即看向宫本酷一,开口道:“先前这位兄台阐述了龙泉驿的发展背景,其中略有不足,在下就厚颜一些,再做部分赘述。”

    “据史实考证,龙泉窑的兴起很大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因为当时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于是瓷器成了重要的‘贡品’。”

    “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曾找到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

    “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当时所烧的‘官物’除了吴越国宫廷自用以外,很可能还向石敬瑭进贡。”

    说到这里,唐顺略作停顿,才接着道:“不过,在当时担任贡器烧造任务的主要是越窑,其贡器也称‘秘色瓷’。秘色瓷起于晚唐,因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使用,故曰‘秘色’。”

    “但是,龙泉窑也烧过‘秘色瓷’的。宋人庄绰《鸡肋编》中便有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庄绰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淮南、两浙、闽省、赣省、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

    稍歇口气,唐顺不疾不徐的接着讲述:“从这一点来看,‘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进贡的瓷器数量很大,《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世家二(吴越钱氏)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

    “又有《宋会要》:‘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朝,俶(chu)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事’。”

    “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当时贡奉北宋太宗的秘色瓷器达十万多件。如此巨大数量的贡瓷应该不是在自愿条件下进行的。”

    “而这样庞大的生产量也是越州窑所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入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

    “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说到这里,唐顺话锋一转,接着阐述道:“另外,有关龙泉窑的创烧争议,其实也大可不必。”

    “据史实考证,龙泉窑创烧时间,应在五代之前。只是,那时候刚刚建窑,而并未扬名。因此,断断续续,作品不多。”

    “之所以后有争议觉得它是从北宋创烧的,主要是龙泉窑的发展,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崭露头角,从而广为人知。”

    “另外……”

    唐顺话锋再次转换,淡然道:“龙泉窑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跟当时的天下局势息息相关。”

    “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

    “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

    “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

    “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这才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唐顺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显得从容不迫。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官方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粤城、明州、杭城、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

    “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说到这里,唐顺看了一眼计时器,发现时间仍有富余,他才继续不疾不徐的讲述:“据史记载,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分别是‘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

    “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

    “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

    “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

    “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唐顺神色从容,讲得十分详尽:“至今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另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略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

    “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

    “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

    “至今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

    “从这一切,都大致能够佐证,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