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末世录-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丕司马懿率文武百官向东一路遁去,最后消失在东海之滨。
他们都以为曹丕等人要么是如同秦末时的田横般,藏匿在东海近海处的某个小岛上,隐居起来。要么是船队在汪洋大海中覆没,所有人都葬身大海。却不料他们出现在带方郡,并且有意图谋在瀛洲东山再起。
曹冲突然又对冯宇叩了个君臣大礼道:“臣叩谢圣上天恩,臣知道这是陛下给臣一个兑现家父遗言的机会。臣定不辱使命,与魏国故臣故将一起,斩杀曹丕司马懿二贼,为大梁在瀛洲开疆扩土。”
冯宇点点头道:“很好,那汝等就留在东莱,朕已诏令卫温将军的远洋舰队前来。他会带你们渡过这乐浪海,到达带方,并且一直将你们护送到瀛洲,至于在瀛洲何处登陆,需要再做商议和随机应变。”
……
一眼望不见尽头的仪仗车马行进在笔直的驰道上。这条道路是数百年前的秦朝时期所建,直接通往大梁都城洛阳。东汉末年乱世,它埋没于荒野杂草之中,但现在已经大部被重新修复起来。
几骑快马突然从路边飞驰上前,一看衣着马匹就知道这几人是梁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到了几乘车驾之后方才放缓马速,远远的跟随在车驾后慢行。此时几人在马鞍上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道:“嘿,我说子龙兄弟,汝可知道圣上为何将曹冲派往瀛洲?既然此地如此之好,为何不派我们梁军直接去借着剿灭伪魏残余的机会,将这瀛洲占了,将那里的倭人蛮夷直接归化于我大梁之下?”
问话的人是典韦,赵云却没回答他,而是撂了句:“某怎么知道,某也不会随便揣测圣意。”将典韦噎的翻了翻白眼。一旁的华雄却答道:“当时在鲁阳,圣上许诺过曹冲留他魏王之爵,并给予他块封地。你们也知道陛下以信义立于天下,言出必行。所以才让他们去瀛洲吧,如此一来兑现诺言,二来也可让他们斩除伪魏余孽。”
但随即一个声音反驳道:“可如此也说不通啊。我大梁当下幅员广阔,疆域何止万里。若只是为了兑现个诺言,随便将那曹家小孩发配到一个荒蛮不毛之地去为候为王即可。为何给他这有数州广阔之地,且气候土地与中土近似的瀛洲为封土?另外万一这魏家小孩以及身旁的魏国故臣野心不灭,不去剿灭曹丕,反而与之联合起来,以瀛洲为根据,图谋再次逐鹿中原,这如何是好?”
说话的人正是大将魏延,他的一席话让不少人频频点头。
此时,正在旁行进的某乘车驾上的车厢窗帘突然被拉开了,探出一个脑袋道:“文长说的不错,陛下开始确实只是想将曹冲和他的那班忠心耿耿的魏将魏臣们送到夷洲。也就是在得到曹丕意图流亡瀛洲的消息后,方才改变了主意。”
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荀攸。荀攸接着说道:“之所以派他们去瀛洲,除了要剿灭伪魏余孽,开疆辟地外。更重要的是如今天下初定,天下人口相对鼎盛时期而言,依旧十分稀少,我大梁正是休生养息之时,不易在劳师跨海远征。况且圣上已决心完全平定辽东四郡后,便要对三韩用兵。”
听到又有战事,众将皆现出兴奋之色。只有魏延兀自低头思绪片刻后道:“荀大夫,汝这话矛盾啊。汝说圣上认为大梁应该修生养息,所以都不准备用大梁军力进伐瀛洲。但为何又要对三韩用兵?”
荀攸还未开口,却有一个声音在魏延身后响起:“这个问题问的好!”众将听到这声音,俱是大惊失色!
第706章 率土之滨与禁海闭关
能让梁军这些高阶将领大惊失色战战兢兢的只有一人,便是大梁天子冯宇。众人听声便知是他,一些人头也不敢回,默默的闪让到一边,为冯宇让出路来。只有典韦扭头道:“圣上,您不是应该在车驾之中…”,
典韦话还未说完,已被典青用骑枪的后端捅了下大腿,这才知道自己这话不妥,连忙收了声。冯宇倒没在意,大咧咧的答道:“朕坐在车中过于烦闷,因此下了车骑马兜兜风。”说话间,他已策马上前,来到众将之中。
“朕之所以要彻底平定辽东和三韩,就是因为三韩之地的气候地理如同中原,且与我大梁边郡紧密相连。从千年前开始,商周秦各朝各代的亡国之臣或流亡遗民都迁居到那里。所以随着人口增多,那里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个与大梁礼仪相通,风俗语言相近的统一王朝。当然,这样的王朝不可能有当年北方匈奴对中原之国的威胁大。但是我大梁不允许这样的王朝存在,哪怕他们对大梁称臣都不行。三韩必须纳入到大梁的郡县体系之中,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众人不再言语,只有典韦还不知趣的追问道:“可是陛下,臣还是有几个疑问。我大梁所掌控的万里疆域中,不是有那么多化外番邦么?陛下为何允许他们的王朝独立存在,只需向我大梁称臣即可?比如扶南,狼牙修,麻辣甲这些。此外,我大梁所探明知晓的数万里疆域中,还有很多番邦国家,他们甚至连向大梁称臣都没做到啊。最后,既然陛下如此想,为何还要让曹冲前去瀛洲建立魏国?”
没等冯宇答话,荀攸的脑袋又探出车窗外对典韦道:“竖子不可教也。圣上的话不是点明了吗。三韩若出现统一的王朝,非那些番邦能比,他们即使因为慑于大梁兵威,向大梁称臣,但对内却会是以天子自居,骨子里也会以自己是与大梁朝廷并驾齐驱的王庭自居,将自己所统辖的这一亩三分地视为中国。在他们眼中,和我大梁的关系,就如同千年前的周方与商方的关系。他们甚至可能会有在条件成熟时逐鹿中原,成为名副其实天下之君的想法。但汝说的扶南,狼牙修,麻辣甲等等化外番邦却不是这样,因为化外番邦不是用我中原儒家这套家国天下的礼法制度和思想。”
众将见荀攸一口气说这么多,料定他定是与冯宇商议过良久,所以方才知道这么多冯宇的想法。实际上不仅是荀攸,包括诸葛亮,贾诩,庞统,周瑜在内的一干大梁股肱之臣关于这问题,与冯宇在小殿之中议论了三日方休。
荀攸顿了下,看了看冯宇的表情并没有阻止他说下去的意思,又提到瀛洲的事。
“至于瀛洲同三韩之地类似,随着中原移民的迁入,我们的礼法制度思想也会大大影响到他们,时机成熟他们也会有问鼎中原的野心。现在曹丕前往那里,试图重开基业,更是增加了这种可能性。若是我大梁现在人口恢复到前汉的鼎盛时期,圣上同样会有将瀛洲纳入郡县体系直接治理的想法。
可惜,现在我大梁没有这个条件,而且瀛洲的地域相比三韩也太广大了,相距中原也比只隔着数百里海路的三韩远多了。这些让我们直接出兵将其征服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派出兵将,为了便于调度统治,也必须授予统兵将领王侯之爵和对应的足够权柄。如此一来,与朝廷让曹冲以魏王的身份前去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陛下索性将曹冲和那些追随他的魏国死忠之臣一起送去。反过来,这又是我大梁要将三韩直接纳入掌中的另外一个必要理由。一是我们可以通过韩地为曹冲提供一定的支援支撑。二是,即使万一瀛洲日后局势有变,但三韩若是牢牢控制在大梁手中,也会将他们对中原的影响和威胁限制在最小程度。”
众人听到这,有的暗暗在反复思忖荀攸的话是否有道理,有的却连连点头称赞起来。一直沉默不语的张辽开口道:“朝中有人一直谏言陛下对那些臣服大梁的化外番邦进行教化,让他们文化语言都归化于中原,陛下却一直没有同意。臣对此一直不解,现在才知道原来陛下是有这个支强而干弱的担忧。陛下既然有这个忧虑,臣有一谏言,就是陛下可以发布禁海封关的敕令,禁止中原之民远走海外。”
这话别说别人,就是冯宇听了也是一愣,马上随口说道:“禁海封关?万万不可!”可是他却没有说出理由。实际上冯宇即使自己将这问题想清楚,捋明白了,与这个时代的人也讲不清楚。
众人看冯宇突然沉默下去,同时脸色木然眼神呆滞起来,以为他对张辽之言不满。便都不敢再多做言语,张辽更是显得表情不自然了。实际上,现在的冯宇只是陷入到沉思之中。张辽的话让冯宇揣测起原世界中,明清两朝某些帝王为何要闭关锁国的可能原因。
按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下观,做为天命所归的正统之君,就应该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是秦汉以降所形成的皇权集中体制和小农社会生产水平所支撑的统治范围是有极限的。因此二者是有矛盾的。
早期,因为人们看到的世界范围有限,所以这种矛盾并不突出,到了宋元明清,即使普通平民,投向世界的视野也越来越大。这种矛盾就突出起来。如此,帝王们一是担心百姓知道他们并非名副其实的天下之君,二是更加担心中土之民流窜到疆域广大,有同样肥沃土地的化外之域弄出个什么王庭出来,然后也采用同样的儒家意识心态,也以天子自居来和他们分庭抗礼,甚至在自己王朝衰落之时,出兵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那该如何是好?所以索性封关禁海。
冯宇想到这,又苦思起来,自己这个庞大的帝国该何去何从,自己这一世甚至子孙两代都问题不大,但数百年后会如何。
很可惜,这个问题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太大了,即使冯宇这两世之人也想的脑袋疼。他索性暗道,管他娘的这么多干嘛,既然来这世间走一遭,就要轰轰烈烈干一场,在世界史上留下自己更多的足迹!
第707章 带方太守
从冯宇观海处向正东方向五百里,便能看到一座耸立海岸边的城池。这海岸与冯宇“东临碣石”之处明显不同。即没有汹涌的波涛也没有峥嵘嶙峋的礁岩。只有细浪徐徐的沙滩。
这座城池便是带方郡七县之一的列口县城。而当下的带方郡太守公孙旦,正在城墙上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他身后还跟着几名幕僚。
带方郡本就是北燕的公孙氏从乐浪郡南部划出的一大块荒地,又在其中设县建城数座,以此为郡。公孙家如此做的用意是为了节制乐浪郡南边越来越不受约束的三韩众部。
后来,曹魏攻灭燕王公孙度,便连同带方郡一同收入囊中。但是,为了有效统治海东,曹操还是得从公孙氏中挑选人员,充当各郡县官吏要职。
毕竟公孙氏是整个海东地区汉人中唯一能镇住全局的大姓冠族。若是换了旁人前来担任统治辽东,只怕没有一日能安宁,政令也怕是出不了治所。
当年公孙度经徐荣举荐,被董卓封为辽东郡太守,才有机会成为后来的北燕王。但他若不是姓公孙,仅靠董卓一纸文书也是无法获得如此成就的。实际上,整个渤海,乐浪海沿岸,除了三韩之地。提到公孙二字,便是如雷贯耳。
但是曹操对此也并没有什么过于忧心的,因为公孙氏这个在辽东繁衍十几代大姓冠族太大了,以至于各个支系族人之间若无一个公孙度这样的强人是整合不起来的。所以他们的影响力只限于各个支系家族所在的地方。事实也没让曹操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