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朝败家子-第12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祯也破天荒的,亲自主持朝政。
当朝会上,赵祯宣布了皇长子赵昉和驸马爷的千金石蓁蓁心结联姻的消息。
满朝文武,自发的一片颂扬之声。
这当然是好事,当赵祯宣布,要在东京城办一场盛况空前的婚事的时候。
百官,居然无一人站出来弹劾,说陛下过于奢靡浪费。
就连那些言官御史们,也都闭了嘴。
这是驸马爷家应得的待遇,谁都知道大宋朝能够有今日的盛况,都离不开驸马爷。
婚事办的盛大隆重又怎么了,那都是应该的。
皇太子赵昕,第一个站出来:“爹爹,孩儿提议,这次哥哥的婚事,由国库出钱操办。”
赵昕一直感激哥哥,没有哥哥的禅让,哪有他今日皇太子的地位。
如今哥哥大婚,身为皇太子的赵昕,一定要为哥哥将婚事办的隆重而奢华。
第二千三百零四章 奢华婚事
皇太子的提议,迅速得到了百官的赞同。
自赵祯接管西山之后,皇宫的一切开支用度,都没有再动用过国库。
而是,赵祯的私人内帑。
内帑,皇帝的私人钱庄。
宋·叶适《终论一》:“陛下会计二年所罢之费为六千万缗,尽斥内帑封桩以补助之。”
如今国库充盈,说实话,当真是穿铜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这么多钱,留在国库不花干什么。
这可是皇长子和驸马爷千金的婚事。
即便是朝中有人看不惯石小凡,可是一码归一码。
石小凡对于大宋朝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婚事办的再大,也是应该的。
还有,这可是太子爷第一个提出来的。
这个时候,正是傍太子大腿的好时机。
太子说什么,一定要大力支持。
如今的百官,都是赵祯的臣子。
可谁的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些年皇帝疏于政务,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太子打理。
似乎,皇帝早就有隐退为太上皇的意思。
将来,这天下终究还是太子的天下。
做臣子的,终究也是太子的臣子。
而朝中,太子的势力已经遍布。
说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太子登基的那一天,朝堂必然会有变动。
谁跟太子亲近,谁是太子的一派,将来被重用的机会越大。
太子党势力遍布朝堂,赵祯不是不知道。
作为一个皇帝,本来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
可是,赵祯本就有隐退的意思了,这天下终究也是给儿子的。
让赵昕培植一些自己的势力,也不是什么坏事。
甚至,这还是赵祯默许给儿子的机会。
只有朝政掌握在赵昕手里,将来等他登基的时候,才会把大权揽在自己手中。
赵祯如果不想隐退,他自然不会容得下太子这么做。
可问题是赵祯早就不怎么上朝,朝政基本都是儿子处理。
赵祯也乐的清闲,隐退只是迟早的事。
朝中百官上下一心,皆都同意此次婚事必须大操大办。
驸马爷特意从流求岛北上而来,必须要给驸马爷一个面子。
平日里朝中事物,百官们总是争吵不休。
而今众人矢志同心的,一齐同意了,这让赵祯多少有些意外。
于是,皇长子赵昉,和驸马爷千金石蓁蓁的婚礼。
有皇帝赵祯一手操办,户部出钱朝廷出人,这场婚礼震惊了整个东京城。
皇室婚礼没有议婚的过程,而由皇帝指婚代替,皇子长到15岁一般就要成婚。
婚姻由皇帝在入选的秀女中指定,内务府行文钦天监选取指婚吉日,并开列帮办婚礼的官员与命妇名单。
届时,赞礼大臣陪同选中的女子的父亲穿蟒袍补褂到宫中,赞礼大臣面西站立宣读圣旨:“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皇子为妻。”
纵观整个历史,无论在哪个朝代,皇子都是作为皇位世袭的产物,与整个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封建社会的国家兴衰在于皇室,皇室兴衰在于皇子,皇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历代皇帝对皇子出阁一事极为看重,宋代皇帝也不例外。
出阁是皇子成人的标志,也象征着他们开始能够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由于皇子身份特殊,出阁之事有着鲜明政治意义。
皇子出阁时,皇帝需要颁布诏令举行仪式,告知天下皇子长大成人。
皇子一般在12岁…17岁之间出阁。
不过皇子的出阁年龄并没有严格规定,也有一些特例。
有皇子因为格外受宠,成年后也未曾搬离皇宫,也有皇子年纪尚幼,却因种种政治原因而被迫提前出阁。
真宗皇帝人到中年时,突然觉得身体不适,害怕撒手人寰后导致朝政动乱。
可此时皇子年幼,并不能亲政,于是宋真宗让年仅6岁的皇子出阁,这样一来,万一宋真宗有什么不测,皇子可以在文武百官的辅佐下进行监国,确保政治的稳定性。
可是如今的赵祯虽然不敢说是子孙满堂,然而皇长子赵昉和皇太子赵昕都已经成年。
赵昕已经娶了太子妃,赵昕举行过出阁礼。
而赵昉自幼玩闹,并没有举行出阁礼。
反正赵昉已经长大,省去了出阁礼,直接赐婚便是。
大宋朝是个不太一样的朝代,按理说,生个儿子成亲娶妻,花费的钱财更多才是。
可是,在大宋朝,生个女儿,比生儿子花的钱还要多。
别的不说,就说当朝宰相范仲淹这家伙吧。
大宋朝为什么名臣多,只要是高薪养廉的原因。
明末为什么朝政腐败,明末一个县令的俸禄,竟然不如一个贩夫走卒赚得多。
不贪怎么办,只能变着法的贪污。
宰相范仲淹的俸禄优厚,把整个家族养了起来,家族里不管谁办红白喜事,都是他出钱资助。
为了做到不偏不向,他定了个规矩:凡是族里男孩娶亲,按20贯的标准送彩礼;凡是族里女孩出嫁,按30贯的标准办嫁妆。
南宋大臣李光生了个女儿,朋友写信祝贺,李光回信道:“家有五女,贼盗不过其门。”
你们就别祝贺了,我发愁还来不及呢!因为仅陪送嫁妆这一项就能让他破产。
还有晚年的苏辙为了嫁小女儿,不得不卖掉早年在开封购置的田地,售价9400贯,全部作为陪嫁。
苏辙晚年写过一首《买宅诗》,开头就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七老八十的人了连房子都没有,搞得几个儿子一直抱怨。
事实上,苏辙早年是有房子的,但为了嫁女儿都卖了。
苏东坡也在写给朋友章惇的一封信里说:“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
不过,石小凡就没有这个忧虑了。
首先,石小凡最不缺的就是钱。
而且这次皇帝赵祯赐婚,赵昉的婚礼可是有国库出资操办,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
赵昉和石蓁蓁的婚礼,确实是盛大而隆重。
隆重到,大宋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奢华。
单单是婚礼准备就足足三个月的时间,红毯,自皇宫宫门一直铺到石府家门口。
你以为就这样完了,红毯的路上,悬挂着彩灯彩旗。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倒是迎亲的队伍。
除此之外,婚礼准备的器物,都是按照一个皇子最高规格置办的。
整个婚礼,耗费钱财据说达到了数百万两。
第二千三百零五章 迎亲
宋代婚礼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但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
婚礼一般的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
但在宋朝的时候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
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
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这个就直接忽略了,赵昉和石蓁蓁自幼相识,所谓的相媳妇和通资财就用不上了。
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彩的表现十分明显。
在亲迎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而皇长子赵昉和石蓁蓁的婚礼已经不单单是皇室的婚事了,而是涉及到彰显国威上面。
这就隆重了,隆重到文武百官集体出动,其隆重程度,不亚于一场宫中大型祭祖活动。
单单是价值不菲的手织红毯,一路从皇宫铺设到石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宫卫队伍。
再加上,这沿途张灯结彩的摆设。
至于彩礼,据说足足拉了几百辆马车。
马车没有直接送到石府,而是在京城转了一圈之后,一路出京去了胶州。
胶州湾有个巨大的港口,这些材料需要送到胶州湾上货船,然后送到流求岛。
毕竟,流求岛上将来是赵昉和石蓁蓁生活的地方。
说白了,赵昉更像是入赘。
当然皇室是不可能入赘的,于是朝廷在流求岛的台州,又出资兴建了一所王府。
作为皇长子赵昉,和石蓁蓁的婚房。
几百辆马车的彩礼,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一路浩浩荡荡,由宫中侍卫赶着,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上转悠。
整个东京城沸腾了,看热闹的百姓数以百万计。
如此声势浩大的婚礼,众人还是第一次见。
新郎赵昉领着花车,去往石府,花车迎亲由此开始。
此时的石蓁蓁一身凤冠霞帔,头上盖着大红盖头。
在石府等着迎亲队伍的到来,狗腿子们早就一大早在院子里等候。
石小凡洋洋得意,不曾想转眼自己已是而立之年。
如今,自己的女儿都要成亲了。
一路吹吹打打,迎亲的队伍终于到达了石府。
众人分别见了礼,石小凡和赵嫕还有曹小梅坐在大堂上。
赵昉一身新郎官袍,进堂后给施了礼。
然后,迎接石蓁蓁上轿子。
石蓁蓁在侍女的搀扶下上了轿子,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
吉利钱只是个象征,然而,赵昉带来的不是铜钱,而是金瓜子。
没错,一颗颗金瓜子摆了满满一托盘,金子沉重。
就连端着盘子的侍女都有些吃力,她努力的端着盘子,来到石蓁蓁跟前。
石蓁蓁自然也不客气,伸出白嫩的小手,一抓抓了一大把金瓜子。
周围围观的百姓们。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还有叫喊声。
这是大皇子热闹的婚事,百姓们自然不肯错过这场热闹。
众人看着这个身材窈窕的新娘子,虽然看不清新娘子的长相,可早就听说驸马爷府上的千金美貌无双,心中无不暗暗赞叹,当真是郎才女貌一对璧人。
石蓁蓁抓起一把金瓜子,转而撒向了人群…… 人群中立刻疯了,这可是金瓜子,金子的! 人们不断的疯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