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朝败家子-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急匆匆奔来:“陛下,广南军情。”

    这是赵元俨的奏疏,千里加急。赵祯一听慌忙站了起来:“快,拿过来。”

    群臣面面相窥,张茂说道:“完了,定然是广南内乱。”

    群臣纷纷点头,吕夷简:“石监事这次祸闯大了。”

    谁知赵祯看完奏疏,随即哈哈大笑:“八叔来信了,说是广南已平。原系獠人一场误会,转运使覃敌贪赃枉法滥杀无辜,已经被就地正法。獠人首领莫陵表示归顺朝廷,并且释放被扣押的二百名汉人。”

    赵祯这话一出,群臣面面相窥,那败家子是神仙?

    千里之遥,那里发生什么事石小凡居然都一清二楚,这不禁让人寒毛直竖。

    尤其是吕夷简,他一脸尴尬,别的臣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适才众人将败家子贬的一无是处,谁知道人家说的与荆王爷奏疏上丝毫不差。

    吕夷简施了一礼:“老臣政事堂还有公务处理,臣告退。”

    其他众人一脸尴尬,吕夷简老脸羞愧,拂袖遮面而去。

 第三百一十二章 燧发枪

    覃敌被砍了脑袋,赵元俨并未轻松起来,广南两路的程度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盐铁税、储备粮到处都是空账。

    尤其是粮库的战备粮,里面竟然一粒米都没有。

    这些粮食都被覃敌和他的幕僚全部变卖,换成真金白银。

    赵元俨本想祸不及家人,看来必须抄家了。

    官兵冲到覃敌的家,共计搜出钱一百一十六万余贯,另有无数珍玩珠宝无数。各州县官员搜刮的民财,整个广西两路共查货贪赃枉法所得四百五十八万余贯,这是个什么数字呢,相当于整个大宋朝国库半年赋税。

    这还仅仅是两路之地,其他地方肯定也会有。另朝廷派出的这些宣抚使,都已进驻到各地。

    赵元俨来到覃敌府邸,只见高门大宅,雕梁画栋奢华程度不亚于东京城皇宫,心中更是吃惊。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一进府邸内,院子里假山流水,奇花异草。房子内更是极尽奢华之能事,更让赵元俨吃惊的是,门窗都是清一色的玻璃。

    要知道,普天之下能造出玻璃的,唯有东京城那位败家子。玻璃在这个时代可是稀罕物,若是在京城也就罢了。

    可这里是远隔千山的广南,玻璃运到这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覃敌穷奢极欲,不止是玻璃,甚至还有一些江南歌姬都是他花重金所聘请而来。

    穿过大理石阶,来到覃敌的屋子里。梨花木桌上摆满了各种珍玩,这些物品都被一一封存贴上了封条。

    有一个木盒让赵元俨颇感好奇,木盒很陈旧,上面也没有奇特之处。与这满屋的奢华相比,这破旧的木盒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什么东西?”赵元俨问道。

    一官兵躬身道:“荆王,这是覃敌从京城带回来的。他来广州城上任的时候,就一直带在身边,说是什么故人相赠的。”

    赵元俨有些好奇:“打开看看。”

    “是。”那官兵就木盒封条撕开,又将木盒打开。

    覃敌家里查抄的东西太多,无法一一查看。而为了安抚莫陵,赵元俨下令斩了覃敌。

    本来按程序是先籍没家产,然后待罪证一一查明在杀头的。

    可是莫陵归降,对覃敌是恨之入骨,那些獠人也纷纷要求处斩覃敌。

    可现在赵元俨有些后悔了,杀了覃敌有许多案子就断了。比如战备粮去向,只知道他们把粮食卖了,换成了钱帛,至于卖到什么地方,却已经无从查起。

    好在这查贪腐案子也不能打击面太广,否则广南两路政治体系可能崩塌。杀了这么多狗官已经足以平民愤了,赵元俨看到木盒里是一封书信。

    赵元俨打开书信,不由得脸色大变。他接连拆开另外几封信,更是倒吸一口凉气:“来人,备车!回京!”

    众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看到赵元俨惊恐的脸色,无不大吃一惊。

    一名侍从问道:“荆王,发生何事了?”

    赵元俨没有回答:“备车,快,越快越好,本王必须尽快赶到京城!”

    这几封书信隐藏着一个重大的阴谋,京城有人想反。

    这可是宫变啊,难怪覃敌如此嚣张。这么多官员弹劾他,他依然在这广州城稳如泰山。原来京城中有人一直在保他,而这人信中露出诸多想反的迹象。

    赵元俨几乎微微发抖起来,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皇位争夺,手足相残。

    此地离着东京城十万八千里,就算他赶回京城怕也是一月后了,不知道那时的东京城会不会已经腥风血雨,遍地尸骨了。

    ……

    石小凡在南窑呆了几天,终究心中还是忐忑的。还好,赵祯并没有派人来弄死自己。

    老虎肉,真的很难吃。这是石小凡的看法,又老又韧。虎骨据说泡酒有奇效,石小凡泡了一大坛。

    虎皮有点可惜了,被火药炸了好几个洞,石小凡还是让人给硝制了,以后把它铺在自己的椅子上可以嚣张的跟人说,这老虎我打死的。

    至于短火枪,制作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原料,也就是枪管的冶炼技术。

    大宋朝的冶铁业虽然蓬勃发展,但是造出来的的铁器并不能满足火枪的需求。

    即使到了明朝,也是十斤粗铁才能冶炼成一斤精铁,而只有精铁才适合做成火枪。

    石小凡决定做鸟铳,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

    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

    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

    冶铁技术是个大问题,首先得提高生铁碳含量,造出精钢最好。

    可做着做着,石小凡发现与其做鸟铳不如干脆做几支升级版燧发枪。

    燧发枪威力巨大,而且射击方便。尤其是手枪燧发枪,防身利器。不用拿个火折子点火,用燧石搭火更方便。

    燧发枪需要弹簧,这个只能手工制作,毕昇研制出一种精钢螺旋式弹簧制作方法,非常实用。

    所谓燧发枪,就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这个方法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而且使用方便,重要的是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直到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一直1848年,足足装备了200多年。

    燧发枪用的是铅弹,百米内可轻易穿透甲胄。

 第三百一十三章 阴谋造反

    “石兄,这么多铁,就为炼这些铁棍?”薛昆不明白石小凡为什么浪费这么多好铁,炼了一遍又一遍。

    百炼成钢,十斤甚至是十二斤粗铁才出一斤精铁。出来的精铁不断的用铁锤锻造,然后再入炉化为铁水再提炼。

    “老薛,你就瞧好吧。这些日子老子走背运,城北那织布厂也没建起来。等大炮造出来,我一定回去把水利纺车弄出来。”

    年前石小凡就说要弄水利纺车,结果诸多事宜忙碌,最后无疾而终。

    薛昆却有些赫然:“石兄此言差矣,你这玻璃厂的分红已经让我受之有愧了,纺车的事不急。”

    玻璃厂薛昆是有股份的,每年的分红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不谦虚的说,薛昆现在的身价在东京城绝对是土豪级别的。

    “嗯,那就好。”石小凡头也不抬,他在用一把锉刀打磨着枪械的某个零部件。

    “这是何物?”薛昆惊奇的看着。

    “枪。”

    “枪?”薛昆笑了笑:“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长枪我可是见过,将士手里的长枪可不是这样的。”

    石小凡一怔,再看看手里的枪托:“跟你说就是对牛弹琴,毕昇呢?”

    “在窑炉。”薛昆说道。

    石小凡过去的时候,不由得大吃一惊,毕昇居然已经将燧发枪枪管造出来了。

    早期的燧发枪使用黑火药发射,所以膛压不高,明代和同时期的欧洲一直到19世纪中叶,枪管都是用锻铁打造的,那个时候的锻铁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低碳钢。

    “这,就行了?”石小凡拿着一根根制作好的钢管问道。

    毕昇轻描淡写的道:“这有何难,估计再有半个月,我能造出一百根。”

    石小凡大喜过望,好好好,有这玩意儿咱们做燧发枪就简单多了。

    而大炮也在一尊尊的制作成功,十二门大炮,一百多条燧发枪,配件基本都做出来了。正在紧锣密鼓的组装,然后试发试射。

    石小凡自己做了几把短发手枪,可以随身携带,以后再也不怕遇到匪贼了。

    ……

    赵元俨得知京城有人要谋反,吓得昼夜不停乘车往东京城赶去。

    这时候赵元俨是不敢用飞鸽传书,甚至邮递铺的铺兵传递书信,因为他怕一旦信息落到敌人手里,他会提前动手。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荆湖南路与江南西路搭界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连绵大雨。

    即便是大宋朝信息传递比唐朝时进步了许多,可官道也是土路。一旦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马车难行。

    而赵元俨因为着急赶路,淋雨后又伤风感冒,他们在潭州耽搁了近半个月,好不容易病情好转,赵元俨又催促马车急行赶路。

    ……

    东京城,楚王赵从宕乃是太祖赵匡胤一脉。他是魏王赵德昭长孙,朝中任枢密使一职。

    宋朝为了加强皇权,设枢密使以削弱军权。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怕武官夺权,所以宋一直重文轻武。

    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将帅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使二者相互牵制。

    而赵从宕为人和善,以礼待人,在朝中内外一片称颂。

    而赵祯对这位儒雅温和的楚王也很喜欢,将枢密使一职交给他担任。

    可这个赵从宕只是表面上恭顺,实则暗地里结交党羽,培植自己的实力。

    因为赵从宕不甘心,若是历史不出现偏差,皇位本应该是他的。

    赵从宕恨他的太爷爷赵匡胤,因为赵匡胤当时并没有立自己的亲儿子魏王赵德昭太子,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匡义。

    从古至今,皇位都是父终子继,从没听说有兄终弟及的事。偏偏赵匡胤就是不走寻常路,将至尊无上的皇帝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也不给亲儿子。

    赵从宕的父亲乃是赵德昭长子赵惟正,按照长子继位的传统,到了他这一代皇帝宝座本应该是他的。

    所以他不甘心,谋权篡位是赵从宕毕生目标。

    他故意给人一种谦逊有礼的表象,为的就是赢得一个好名声,而暗地里他已经拉拢了不少禁军将领。

    广南东路转运使覃敌,他本就是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