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朝败家子-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你也不能将奸逆的帽子扣到吕相公头上,你要知道,官家对他可是器重的很。凡儿啊,我其实在想,你信不信,若果让官家在你和吕夷简之间选一个,你猜官家会选谁?”

    石小凡想了想,然后抬起头道:“吕夷简。”

    石元孙一拍大腿:“你说对了,别看你立下汗马功劳,还发明研制了不少奇技淫巧的东西。可在官家眼里,吕夷简比你重要的多。”

    石小凡点点头:“这个孩儿明白,吕夷简个王八蛋自官家登基就一直辅佐,官家自然器重他。”

    石元孙却摇了摇头:“不止是因为这个,你还勤王保驾呢。”

    石小凡一愣:“那是因为什么,难不成官家和吕夷简有一腿?”

    “龌龊!”石元孙大怒:“你这张臭嘴惹了多少事,你就不能改改你的性子?”

    石小凡双眼一翻:“不能,我天生就这幅脾气,爱咋咋地。”

    石元孙知道这败家子性格,劝也是没用,当下叹了口气:“唉,实话跟你说吧。吕相公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知滨州时,他上疏请免掉农具税,先帝甚至为之颁行天下。在礼部员外郎任上,他批评先帝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请罢除冬天河运木石。被先帝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数次委以大任。他曾出使契丹议和划界,返朝后升任知制诰之职,成为先帝的近臣。”

    石小凡一怔:“看不出啊,这吕夷简竟然还有这么忠心的一面。”

    “只是吕相公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人的也大了罢了。重要的是,如今官家生母壮懿皇太后病逝,刘太后未公开治丧。吕相公朝令时提出此事,并且据理力争,后来才下诏以皇后礼下葬壮懿皇太后。就凭这一点,吕相公在官家心中的地位就无法动摇。”

    石小凡明白,赵祯是个孝子。难怪他明知道吕夷简有结党之嫌,却还是纵容。

    石小凡点了点头:“爹我知道了,在朝堂上我没说吕夷简是奸逆,因为我知道一旦把他贬黜京城,他的那些朋党定然会疯狂反扑。好在朝中范仲淹等人屡受器重,吕夷简的势力也越来越小。”

    石元孙心中大慰:“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也就心安了。吕夷简此人刚愎自用了些,但也有其可取的一面。”

    自从宰了吕夷简的两只元宝鸡,朝中都在等待山东那边大雨的消息。

    可如今半个月过去了,朝中还是音讯全无。

    朝堂上,吕夷简怒了:“说好七日降雨,这都半月有余了,山东的雨呢?”

    旁边范仲淹说道:“吕相公切莫着急,从山东济南府到东京城爷尚需时日,急递铺再快也得再等等。放心吧,只要山东有雨,定会有人来报。”

    “报!京东路来报,山东大雨三日,旱情已解。”一名太监急匆匆的来到朝堂,跪地喜道。

    赵祯一听大喜:“可是当真?”

    那执事太监慌忙道:“陛下千真万确,这是山东那边的奏报。”

    “快快快,呈上来!”赵祯急不可耐的。

    执事太监慌忙将奏报送上,赵祯打开奏报看了一遍又一遍:“好好好,八日前山东全境大雨,连绵数日,好,好好!”

    范仲淹看着吕夷简:“吕相公,八日前不正是石小凡说的日子么。”

    吕夷简脸色铁青,这败家子还真是活龙王,竟然被他猜出七日后大雨,当真奇怪至极。

    山东大旱解除,百姓终于可以收获种植粮食了。

    范仲淹施礼道:“陛下,山东旱灾虽解,然百姓粮食却已歉收,还请陛下搬旨,免了今年山东的赋税。”

    赵祯心情大悦:“准了。”

 第三百九十四章 作物

    久旱逢甘霖,山东大雨瓢泼,旱情为之缓解。

    石小凡终于也洗清了他的嫌疑,山东大旱与他无关。至于怎么才能让这些臣子以后别去再迷信这些天灾,石小凡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以后再说了。

    朝廷往山东也派了赈灾粮食,据说那里的情况不容乐观。干旱造成的粮食大面积减产,许多地方甚至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赵祯心情很不好,他在文德殿看到这些地方奏疏后,不禁凄然泪下。

    “陛下,这是皇后娘娘命人送过来的莲子粥,娘娘说陛下不可操劳过度。”陈琳用木盘端过来一碗粥说道。

    赵祯擦了擦眼泪:“朕之无能,密州竟然饿死二十七人。二十七人啊,这还是盛世,这些无辜百姓一辈子辛辛苦苦,竟然连顿粗粥都喝不上,都是朕的错啊。”

    赵祯太也多愁善感了些,上次石小凡带他的西山之行,让他感触颇深。原来百姓日子过得如此困苦,好在如今随着国力的强大,赵祯一再颁布减赋诏令,百姓负担大为减轻。

    陈琳只好在一旁宽慰道:“陛下尧舜禹汤,已经是千古圣君了。这四海广域皆沐皇恩,九州之大,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这可与陛下无关,陛下不可过于自责。”

    赵祯叹了口气:“若是能有一种粮食,可以不惧旱涝,能让百姓吃饱穿暖,朕死也心安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嘴贱的陈琳听赵祯这么一说,躬身道:“陛下,奴婢听石府小公爷说过,东海无极尽头有一种作物,耐寒耐旱产量惊人。一亩地达数十石,百姓若是种植此物,则温饱无虞矣。”

    赵祯一愣,先是吃了一惊,随即微微一笑:“世上哪有此物,再者东海无极尽头乃是天涯海角,小凡怎么会知道。定然是他哄骗与你,寻你开心罢了。”

    陈琳不再言语,他记得石小凡是跟他说过。海之尽头有个北什么美的地方有一种什么瓜亩产数千斤。可能这厮跟他吹牛皮的罢,毕竟石小凡吊儿郎当的就爱胡说八道。

    既然已有了婚约,石小凡入宫就跟回自己家一样。他去了会宁殿,找赵嫕。

    不知道公主这几天在忙什么,居然没去找自己。

    实际上是石小凡没去找她,谁知道到了会宁殿,宫女来通报说公主不在,去了后花园找娘娘们去了。

    后宫可是禁地,没有宣召石小凡是不能去的。他正蔫蔫的想回去找狗腿子们去掷骰子,却被人叫住了。

    一名黄门小太监来躬身道:“驸马爷,皇后娘娘有请。”

    石小凡一怔:“你叫什么?”

    那小黄门又施了一礼:“驸马爷与公主已是连理之名,小人便斗胆叫一句了。”

    石小凡哈哈大笑:“老子喜欢,再叫一句。”

    那黄门立刻高兴了,能抱住石小凡的大腿他日还不飞黄腾达:“驸马爷吉祥,驸马爷威武!”

    石小凡立刻飘了,他从怀里一摸,摸出一块金子:“赏你了,你小子有前途,叫什么名字?”

    作为东京城的隐形大富豪,石小凡身上是从来不带铜钱和银子的,要带就带金子。

    这块价值不菲的金子立刻让这小黄门成了死忠:“小人任秀才,日后还请驸马爷罩着小的。”

    “嗯,嗯?”石小凡上下打量着他:“你叫秀才?”

    那小黄门脸色一红:“我爹喜欢读书人,就给小人起了这么个名字。”

    “秀才,这名字不错,将来适合做学问。我来问你,你可识字?”

    “小人略识一二。”

    宫里有人好办事,别小看了这些黄门小太监,有时候他们能帮你办成大事。这是石元孙教他的,这些太监能拉拢就拉拢,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去招惹惹下祸端。

    小人难防,历史上多少能臣武将毁在这些太监小人之手。

    “秀才啊,皇后娘娘召见我干甚?”

    那小黄门慌忙道:“驸马爷,小的人微言轻,没能伺候在皇后娘娘身边。是娘娘身边丘总管让我来找您的,不过小人看丘总管的样子很是开心,想来是什么喜事吧。”

    石小凡“哦”了一声,便也没有继续再问。

    到了后花园,石小凡看到曹皇后和赵嫕坐在一起说着悄悄。可还有一人在这,居然是赵祯。

    石小凡吃了一惊,为什么不是皇帝直接召见自己,而是说皇后宣召。

    “臣见过陛下,见过娘娘和公主。”石小凡施了一礼。

    众人在后花园凉亭内赏玩,赵祯看他一来:“朕也是刚来,皇后说有急事要找朕,想来是与你有关吧。”

    原来如此,赵祯也不知道什么事。

    石小凡奇怪的看着曹皇后:“皇后娘娘,您找臣有什么事?”

    曹皇后看着石小凡笑了笑:“小凡,我听说你只知道在海外仙山有一种植物,可亩产数十石?”

    “啊?”石小凡一愣,这特么谁在这传出这种谣言,怎么皇后居然还相信了。

    这下轮到曹皇后一怔:“怎么,没有此物?”

    石小凡摇了摇头:“世上哪有如此神奇的东西。”

    这就尴尬了,赵祯最近为山东的旱情纠结。曹皇后看在眼里,她又听说石小凡知道哪里有高产的神奇作物,这才让他和赵祯一起来商量商量。

    看来是自己错了,这种无稽之谈怎么能够相信。可能自己真把这败家子当神了,世上真有这种高产神物,那百姓还用为吃的发愁么。

    赵祯看着曹皇后:“皇后,你是听陈琳说的吧?”

    曹皇后一怔:“陛下您也知道了。”

    赵祯暗自微怒:“小凡就是爱胡说八道,他的话天马行空的,有几句实话了。”

    石小凡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子什么时候说过这些话了。说过么?不记得了。

    赵嫕突然说道:“小凡,你不是也跟我说过么,海外有一种食物产量极高。烤着非常好吃,而且如果能引进大宋百姓就用不着挨饿了呀。”

    石小凡猛地想起来,以前确实跟陈琳和赵嫕说过,他不由得喜到:“陛下,皇后娘娘,世间确实有此物。臣有个想法,咱们可以造船,去海外将这种植物给带回来!”

 第三百九十五章 奈何

    造船?其实大宋朝海运已经相当发达了。可惜到了元朝造船业断代,直到明朝又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宋朝对船只的需求很大。北宋政府为了把大量粮食,从江南经运河运往开封,于是大量建造运粮漕船。

    南宋政府则不断建造战船,守卫长江。凡在水路便利和盛产木材的地方,政府都会设置管方造船工场。官方造船数目十分可观。如在至道三年,官方造船便达三千多艘。

    其实在大宋朝,是整个封建时代发明最多的一个时代。只是这个璀璨的时代被羸弱的武力给掩盖了罢了。

    就比如造船业,当时大宋的造船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有的技术甚至到了大明朝,依然难以望其项背。

    宋朝造船业最突出的是远洋船的发展。虽然唐朝的海外贸易繁盛,但当时的远洋航行却几乎被阿拉伯商船垄断。后来宋人克服了种种技术障碍,才使中国商船活跃于东亚和东南亚海域。

    宋朝海船以坚固和载重量大而驰名。它们能够远赴重洋,抵挡深海巨浪,全赖船只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改良。船底尖削如刃是宋朝海船的特点之一,尖底船的优点在于吃水深,能增强船只抵抗风浪的能力。

    另外,宋朝海船采用了隔舱设计,减低船舱入水所产生的危险。宋人对海船的选材也很讲究,宋朝海船以福船最佳,正是选用了福建盛产优质的造船木材。

    还有在海船的设备制造上,亦有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针的应用。指南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