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朝败家子-第6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那遗书不是被华佗给烧了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石小凡奇怪的问道。

    邓郎中微微一笑:“既然医书已焚,为何后世仍传有华佗针灸医术,《中藏经》又是如何出现的?”

    有传《华氏中藏经》为宋人的作品,用华佗的名字问世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邓处中,此人生平事迹及履贯不详,曾为旧题华佗《中藏经》题序一篇,序中所言颇为怪诞不经之事。邓自称华佗之外孙,而称华佗为先生,后世论者疑其为宋代人,伪托华佗之名而著《中藏经》。

    史成礼大吃一惊:“邓处中与你有何关联?”

    邓郎中微微一笑:“乃是先父。”

    这就合理了,《中藏经》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

    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如此说来,那本看起来有些怪诞的《中藏经》作者邓处中,竟然是邓郎中他爹。

    史成礼倒吸一口凉气,中藏经他看过,虽然此书有些怪诞,但书中理论价值非同一般。

    邓郎中叹了口气:“家父就是读了先祖留下来的《青囊经》,从而著作了一本《中藏经》。实不相瞒,实在是青囊经太过晦涩难懂,家父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家父写出来的中藏经才会不伦不类。若是史太医能看懂青囊经,则为我医学界流芳千古的一大幸事啊!”

    石小凡想起来笑傲江湖中的桥段,华山派弟子岳肃、蔡子峰在拜访泉州南少林寺时偷看《葵花宝典》。二人在偷看宝典时各记一部分,由于两人所记《葵花宝典》内容不同,所以就在注重剑法和注重气功的观点上产生了分歧,于是华山派就此产生了剑宗与气宗两派。

    原来这邓处中就是看了青囊经似懂非懂,于是写出来的中藏经才会不伦不类。若真正读懂了青囊经,那么其医学价值还真是不输于后世的本草纲目。

    “等等等等,你还没说你先祖是如何得到这本青囊经的呢。”石小凡问道。

    邓郎中当下把他先祖的事说了出来:“当年我家先祖因为胆小害怕,并未敢接收华佗所给的医术。华佗无奈之下将医书焚毁,可他毕竟不甘心自己的毕生所学就此埋没,于是另留了孤本。”

    最快更新阅读,请访问

    手机请访问: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别人的战事

    “你的先祖,是个胆小鬼。”凌天扬来了这么一句。

    邓郎中倒不否认:“这是世人皆知之事,先祖蒙羞,可也属无奈。他不过乃一无名小卒,与曹营中苟且为了保一家老小罢了。我们都是山野小民,没那么高的觉悟为国为民。”

    是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狱卒,怕招惹祸端没敢接受华佗遗书。华佗无奈之下,将自己毕生所学在狱中一把火烧了。可悲、可叹,我华夏文明少了一本璀璨的医书著作。

    “那你先祖也是个胆小鬼,胆小如鼠。”凌天扬毒舌起来。

    倒不是说凌天扬有多少恶意,只是,他也是穷极无聊,故意毒舌来找存在感罢了。他也是个闲不住的人,石小凡受伤,他闷在这里着实无聊。

    石小凡“哼”了一声:“没错,人家先祖胆小如鼠,可并没有做逃兵,也没有出鬼钱。”

    这是凌天扬的痛楚,够石小凡嘲笑他一辈子。石小凡这么一说,凌天扬立刻不吱声了。做了逃兵不说,赌钱的时候出老千,这些都是上不得台面上的事。凌天扬就是想争辩,也无从辩起。

    只听那邓郎中继续说道:“当初那华佗虽然把医书给烧了,可毕竟不甘心一生才学就此埋没,于是他再次恳求先祖,将他平生所学医书都手抄了下来。华佗叹道:‘非我为自己名声,若此医书留的世间,则活人无算。医书为我焚毁,世人皆以无我医书流传,现下我将平生所学尽数教授与你,旁人自不会再起疑。你非我医者,难通医理。我口述与你,你尽力记载,能记多少算多少吧。’就这样,那华佗一边口述,我先祖一边用笔铭记。可惜,因时间仓促,我先祖识字又有限。先祖记录的这本青囊经不免晦涩难懂,我先祖后常自懊悔,当初就应把医书留下来的。后来,凡我子孙皆需行医,我邓家历代倒也出了不少名医,然这本青囊经所载就是难以领悟透彻。史太医德才兼佳,此书配你当之无愧。”

    青囊经着实为医学瑰宝,这书太贵重了。史成礼心情激动,对着邓郎中施礼道:“如此,多谢了。”

    医术只有互相交流,才能共同进步。可很多人不懂,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独到医术作为秘方,这样不免就禁锢住了医学发展。

    史成礼他们在太医局有时难免感叹,于是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编撰了不少医书,送到南窑雕版刻印。将来,这些医书大街上随便都可以买得到。学医之人得到这些医书,自然会大有进益。

    史成礼随手翻阅了几章《青囊经》的著作,果然见其中对于医学医理的独到见解都是千古未闻。华佗堪称神医,乃是当之无愧。

    这种古书,史成礼是不如赛华佗看得懂的。若是把这书带回去和赛华佗等人共同研究一番,定然会做出一番大事业。

    想到这里,史成礼喜不自胜。他翻阅着青囊经,不禁越看越喜,如痴如醉起来。

    史成礼在旁若无人的看着书,其他人不免有些尴尬起来,石小凡抓起桌子上的一块果皮扔了过去:“你个王八蛋,这里还有个病人呢,你个劣徒。”

    史成礼一惊,这才醒悟过来。慌忙把青囊经塞进了怀里,对着石小凡施了一礼:“学生无状,恩师莫怪。”

    在服下史成礼开的药方,又被针灸扎了几针以后,石小凡感觉舒服多了。其实他深受内伤,史成礼他们担心的是石小凡脏腑或者脑震荡之类的病症,休息了几天没啥大碍,石小凡又出去浪了。

    本来石小凡就想动身去南京的,在史成礼和邓郎中的坚持下,这两天不让石小凡出行。而且赵祯也呆在了雍丘衙门,决定在雍丘呆上些日子。

    因为朝廷有些十万火急的奏疏需要处理,这些奏疏都不是政事堂范仲淹和吕夷简他们能决定的了的。必须上报赵祯,由赵祯亲自决断。

    原因是边关战事迭起,打起来了。

    当然,不是和大宋开战。如今放眼四海,没人敢和大宋开战,那是以卵击石。

    是契丹、契丹和西夏打起来了。

    契丹和西夏这两个国家有些无奈,国内矛盾尖锐。尤其是西夏,赵元昊暴戾无常,众人早就对他心怀不满。契丹的日子也不好过,女真人蠢蠢欲动,国内经济一片狼藉。百姓们穷啊,穷怎么办。

    穷则思变,像是那些游牧游猎民族,摆脱贫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抢。所以中原这块肥肉,历朝历代他们都在虎视眈眈。

    中原孱弱的时候,他们的铁骑就会深入。中原强大的时候,他们忙于内斗。你抢我我抢你,越打越穷,越穷越打。

    这不,契丹就和西夏干起来了。原因嘛,无非你就是你占了我的这块草地,他抢了对方一座城池。再者,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注意力,双方也早就想干一仗。

    战争的结果就是,双方打来打去谁也奈何不了谁。可他们又不想低头,于是把目光聚焦上了他们的老大,大宋王朝。

    使者来了一批又一批,书信是一封又一封。无非就是互相指责对方不顾信义,引起了开战。两国都指望大宋出面来调停,朝廷不敢怠慢,把这事捅到了雍丘县请赵祯做主。

    往常,大宋都是和稀泥的两边都不想得罪。如今不一样了,大宋朝的势力摆在那儿。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和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了。

    赵祯把石小凡叫去了,想听听他的意见。

    “奏疏你也都看了,有什么想法?”赵祯问。

    石小凡一脸苦恼:“陛下,这军国大事臣又不懂,您饶了我吧。”

    傻子才去掺和这些事呢,掺和多了,赵祯会把堆成山的奏疏扔给你,让你给出出意见。这不就是无形之中多出来一些事么,石小凡不想干。他可不想以后被赵祯锁在宫里做个要人命的文官,这辈子都不想当官。

    “朕只是让你提个建议,像是边关老是打仗,死的可是无辜百姓。西夏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啊。虽然不是朕的子民,石小凡,你忍心么?”

    石小凡一怔,这不是什么圣母。而是真的仁慈,赵祯这句话成功的打动了他,石小凡想了想:“好,臣似乎有个法子。”

    s:急求月票,急急急!

 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割让土地

    赵祯知道,石小凡这厮行事往往出人意表。辽夏开战,一方面弄得他们双方自己水火不容,另一方面对大宋边关榷场贸易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在两国忙于交战的时候,自然不会对榷场再上心。贸易的冷清,直接关系到大宋朝的经济发展。这种事,既然两国都希望大宋出面来调停,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说来听听,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两国罢战。”

    “贷款。”石小凡说。

    贷款,这个概念赵祯还是第一次听说。国与国之间,也可以有这种骚气操作么:“什么是,贷款?”

    原谅朕的孤陋寡闻,你个混蛋败家子能不能说点人话。赵祯有些恨恨的看着他,石小凡却依旧吊儿郎当。

    “陛下,就是让交子务借钱给他们啊。说白了,贸易的顺差使得咱们越来越富,契丹和西夏越来越穷。咱们呢,也不可以太过分的压榨,会反的。眼下人家不是咱对手,才会互相厮杀,万一以后他们嚣张了,就会对付咱们的。”

    官营放贷机构叫交子务、会子务,私营的叫交子铺、交引铺、钱引铺。

    这一点赵祯是知道的,契丹和西夏从来就不是什么善茬。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眼下是大宋朝强大了,他们望而生畏罢了。只是,这个贸易顺差什么鬼?

    “说人话!”

    “就是咱们和契丹还有西夏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各自货物的交易,咱们的交易给对方的货物品种大过他们,他们只有马匹之类的简单东西和咱置换。咱们呢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关闭的榷场对咱们影响不大。百姓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而对于他们却往往是致命的。咱们是占便宜的一方,他们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每年就是这么的交易,钱咱们越赚越多,他们则越过越穷。其实陛下,这样也是不好的。咱们嘛,可以让交子务把钱借给他们以解燃眉之急。”

    借钱,这事赵祯是持有谨慎态度的:“这个,借钱?朕怎么听民间说穷亲戚不借钱,怕的是他还不上。契丹和西夏要是把钱借给他们,你觉得他们会还钱么。”

    就连赵祯都懂的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借给契丹和西夏的钱。借给他们钱,岂不等于是打了水漂。

    石小凡微笑道:“陛下,他们没钱肯定不会还。有钱加倍不会还,咱们也没指望他能还钱,只要咱们能换来源源不断的物资贸易,管这些干什么。”

    赵祯还是不明白:“那是钱啊,朕的钱,凭什么让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