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朝败家子-第7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险的一项任务,大户人家家里,都养着家丁的。冲突,也有此产生。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弹劾

    古代贵族家里圈养的人,先秦时期,叫做食客。秦汉大一统之后,基本上叫做家臣或者家丁,唐宋以后,叫做幕僚,家丁。

    在古代寄食于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策划、奔走的人称之为食客。“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养客多者达三千余人。“食客”型的算命术士同样也是依附于某个主人,通常都是投靠到王公贵族之家,或是周游于士大夫官僚之间,为他们预卜前程,趋吉避凶,或者充当“谋士”、“军师”。

    到了唐宋时期,家丁盛行。甚至一些富商大贾,地主阶级都会圈养一些家丁看家护院,做些杂役之类。

    而严堪去土豪们家里去吃大户,抢人家粮食,后果可想而知。

    大家都要吃不上饭了,现如今你来我家抢粮食,还只给了个空头支票,这与理与法都说不通。既无朝廷告示又无天子诏书,只是你一个小小的县令布告,谁会听你的。

    再说,就算是有天子诏书,抢了我家粮食也得和你拼命。于是,胆子大的大户人家就动手了,和衙役闹了起来。

    家丁誓死捍卫他们的粮仓,衙役们猛打猛冲的强上。大户人家都是有族群的,他们一招呼,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一拥而上,衙役们往往被揍得抱头鼠窜。吃大户这条路,当真是荆棘丛丛,并不容易。

    接连三天,严堪带着衙役们,用他们身体作为肉盾,也仅仅筹募了不到一千斤粮食。而他们个个鼻青脸肿,苦不堪言。

    无奈之下,只好去找石小凡诉苦。

    “驸马爷,实在是那些大户太难对付,下官也不好处置啊。据说柳河县的大族们怨声载道,已经有人去州府告状去了,还有人联名去了京城,说、说是要参奏驸马爷。”

    看着官服都被撕扯了几条痕迹的严堪,石小凡大怒:“你个废物,要告随便他们去告。就算是告到御前,有老子兜着你怕个甚,他们敢反抗,想造反么!”

    严堪哭丧着脸:“驸马爷明鉴,此地名门望族都是人多势众。就衙门这点人手根本不够用,且他们依然形成阵营。此地马、张、刘三大族姓依然联手,一个家族有事,其他家族支援。驸马爷,再这么闹下去,柳河县非出大事不可啊。”

    石小凡何尝不知会闹出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像是城内这么多饥民,那就是一张张吃饭的嘴。朝廷上次拨的赈灾粮早就被贪了个一干二净,这次重新调拨的粮食一时半会儿又运不过来。

    如何安置好这些饥民,唯有对此地的大户下手。可你虽然许诺将来会给大户人家金钱补偿,毕竟是一张空头支票。以官府的办事效率,什么时候兑现都是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灾荒之年粮食才是硬通货,没了粮食,再多的金钱又有个屁用。钱是不能当饭吃的,囤积下来粮食才能保证族人。

    还有就是囤积居奇,坐等粮食涨上天。还可以打捞一笔,让官府给征收,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看来不动点真格的是不行了,石小凡沉吟了一下:“调兵,去大户人家挨家挨户的征粮。若有敢反抗者,以谋反罪论处。”

    “这,调兵?”严堪惊恐起来。调兵弹压,就为征粮?

    说是征粮,实则是和打劫差不多。你已经民怨沸腾了,居然还要去调兵,这驸马爷还真是不知死活。激起民变,你可是罪魁祸首。

    石小凡则语气坚决:“调兵,老子会下令调兵到城内负责征粮。若有反抗者,以谋反罪论处。出了事,老子担着。”

    一场声势浩大的征粮行动,在柳河县展开了。大户人家们终于发现,和朝廷作对的下场是什么。官府一旦动了真格的,你再暴力抗争就是找死了。

    在接连几个大户族长被抓进了衙门,挨了几顿鞭子,然后吃了几顿发霉的窝窝头,住了几晚臭不可闻的大牢以后,他们老实多了。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很快,柳河县县衙的粮仓充盈了起来。至少面对灾民的时候,不用再为粮食发愁了。但同时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了,城中百姓骂石小凡的不计其数。甚至有人编了儿歌,骂这位转吃大户的驸马爷。

    还有雪片般的弹劾奏疏,群情汹涌的发到了京城。无一例外,弹劾石小凡私征灾区百姓粮食。灾区百姓饭都吃不上了,你还去征粮,丧心病狂。

    没有人去想,你征集的是大户人家的粮食。是那些为富不仁囤积居奇的地主阶级的存粮,这些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奏疏上弹劾的,都只是驸马爷征集灾区百姓口粮,以至民不聊生。

    赵祯当场拍了桌子,他生气的不是石小凡。而是这些漏洞百出的奏疏足以让人三尸神暴跳。奏疏上口口声声说驸马爷征集灾区百姓口粮鱼肉灾区百姓,而他得到的消息却是柳河县的灾情已经得到控制,灾民暂时被安置。

    这不是自我矛盾么,弹劾他的那些人不动脑子么。既然柳河县灾民已被安置,你为什么又说他鱼肉百姓。赵祯也不是盖的,凡是上书言事弹劾驸马的,以言论轻重。轻则罚俸,重则降职。就这样,才总算把这股弹劾风波压了回去。

    众人一看,这官家还真是向着这败家子啊。无论驸马爷怎么胡作非为,官家就是宠着他。人们都学了个乖,石小凡在京西南路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无人再去理会了。这个败家子随他去吧,你又惹不起人家。

    石小凡得以在京西南路大展拳脚,柳河县只是个外围。真正的地狱,在灾区腹地,唐州。

    唐州那里才是灾民们真正水深火热的地方,能逃的百姓都逃出来了。剩下的老弱病残,只能看天等死。

    在这里,石小凡带着狗腿子们去往了唐州的路上。

    京西南路是大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治所在襄州。襄州的知州兼京西南路转运使甄洪,和唐州知州互相弹劾,指责对方侵吞了先前的赈灾粮。这里有一张大网,在等待着石小凡。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观音土

    离开清河县,一路去往唐州的路上,仿佛就是世界末日。

    白雪皑皑,加上又是冬天,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能动的人早就离家走了,走不动的,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

    满天飞雪中,好不容易看到个人影,也是饿死在路边的尸体。偶尔,会有几只乌鸦落在上面悲鸣,使得这个灰白色的世界,更加阴森恐怖。

    走了两日,天色终于晴朗了起来。阳光的照射下,空气中有了丝丝的暖意。可是还是杳无人烟,看不到半点人的影子。

    “小公爷,烟,前面有烟!”赶着马车的狗腿子朱大昌叫了起来。

    烟火,有烟火的地方就有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唐州城外,能见到烟火众人都莫名的兴奋起来。曹小梅打开马车窗户,只见前面不远处确实冒出阵阵炊烟来,她不由得兴奋道:“小凡哥哥,有人。”

    石小凡却比他们冷静的多,他看了眼车外:“大家小心行事,告诉来福他们,保持车距。”

    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活下来的,无非有两种人,恶人和坏人。实际上,这是一种人。赤地千里的唐州城外,他们靠什么坚持到现在的,能逃的都逃了,逃不掉的也都死了。

    人在饿疯了情况下,是没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的。他们恢复了野兽的本能,只剩一个字,吃。

    石小凡说的没错,狗腿子们也都戒备起来。马车缓缓地行进着,炊烟越来越近,是一群饥民。大约,有十几个人。

    很显然,这不是一家人。只是饥饿使得他们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目的也不是因为他们能够找到更多的吃的,而是一群人挨饿总好过一个人挨饿。或者换句话说,一群人等死总好过一个人孤零零的等死。

    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麻木了。这几个月来,几乎是每天他们都见证了身边的死亡,再这样下去,大家都得饿死,反正早晚都是个死,众人已经习惯了。

    他们的体力已经不容许能走出这片饥荒之地,也有的是固执的家伙,宁肯饿死也不出去讨饭寻生路。对于这种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的根。

    马车的车轮声,已经惊动了他们。看到他们,石小凡想起了传说中的僵尸,他们瘦骨如柴面目黝黑,除了一双眼睛,蓬乱的头发之下,很难看清一个人的面目。

    他们其中有男有女,看样子好像年纪都不小。

    这群人和野兽的唯一区别,就是还会在使用工具。简陋的土屋,临时搭建的草棚下,有一口大锅。

    有几个人在用筛子筛着某种不知名的糊状物,那好像是他们的食物。

    “停车!”石小凡叫了一声。

    朱大昌停下马车,这群百姓已经注意到了他们。这些饥民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看着一男一女跳下了马车。男的英俊不凡,星眸剑眉。女的一身红衣,亭亭玉立,似人间仙子。这对璧人,和这个饥荒的世界是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狗腿子们跟着停下,旺财来福他们按照吩咐,刻意让马车门保持一定距离,防止被偷袭包了饺子。虽然,看起来对方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人。

    来福多了个心眼,悄悄纷纷狗腿子们抄起家伙,将马车上携带的燧发枪还有火药带上了一些。这里四下很安静,安静的恐怖。

    石小凡招呼来福旺财,还有大牛二虎他们向着那群饥民走了过去。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众人惊呆了。

    观音土,他们用筛子筛的东西叫观音土。这些饥民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可肚子却出奇的大,这都是因为浮肿和吃观音土的缘故。

    长期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血液中蛋白质含量偏少,血浆的渗透压降低,水的流动较之常人更随意更不合规律。腹腔在身体偏下的地方,所以大量的水汇集在腹腔中,形成腹水,故而看起来肚子很大。这一点,从哪些非洲饥饿儿童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非洲贫困地区的饥饿儿童,他们也是瘦骨如柴却肚子巨大。

    把观音土晒干后敲成细细的如面粉一般的粉面,然后拌上些许细糠做成饼子来当做填饱肚子的美食,有人说,“三斤面,七斤神仙土,吃了就没问题”,可事实上,历史上因为吃观音土而殒命的饥民,数不胜数。

    汉书《昌言·损益篇》中这样描写当时饥荒惨状:“坐视战士之蔬菜,立望饿殍之满道,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这便是饿殍载道的出处,灾祸严重,横尸遍野,惨极之至。出现饥荒不仅有天灾,更有,杜甫的《兵车行》所道:“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据说,杜甫自己,就是因为饥饿,得到食物后被活活撑死的。

    观音土不是说吃了就会坠死、胀死,少量吃是没事的,很多人靠吃观音土撑过来了。贫苦百姓家用清蒸法,观音土要和野菜一起揉成一个团子,蒸熟,像吃窝窝一样咽下去。

    可是在这白雪皑皑的冬天,那里有半点野菜的影子。于是他们就想出来了另外一种办法,用树皮代替。

    树皮也不是扒了就啃,饿急眼的人也不会这么干。他们会去掉老皮,保留嫩皮切成段蒸熟晒干,然后磨成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