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有种-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桓的官家才能稳当啊!

    正因为如此,这次的科举大比才会把武举拔到和文举一样的地位了。

    现在可以充当军官的武进士已经有了403个,募兵的钱也有的是,东南半壁也不缺身长力大的壮士,招募个一二十万的,不成什么问题吧所以建立新军的事情,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

    想到这里赵桓就问新任的知枢密院事徐处仁、兵部尚书聂山和兵部侍郎赵明诚道:“徐元枢,聂尚书,赵侍郎,御营新军要如何建立?可以给那403个武进士安排什么官职?西府和兵部可曾商量好了?”

 第204章 明君赵桓还有点怂(求订阅求月票)

    “回禀官家,此事官家早就吩咐过,臣等不敢怠慢。”知枢密院事徐处仁显然早就和聂山、赵明诚商量好,当下就出班奏道,“首先,御营新军各部应该统一编制、装具、器械,还应该统一训练、行军、扎营、布阵的法度,务求御营各军、各将、各部完全一致。”

    “如何才可做到完全一致?”

    “应该由枢密院和兵部制定编制法度、训练法度、行军法度、扎营法度、出战法度,所有武进士出身的武官在得到差遣之前,必须要上述五法度,并且由枢密院负责考核,通过者才能任官。”

    “说得好!”

    赵桓连连点头,对徐处仁所奏之方法非常满意。

    “官家称赞,臣不敢独当,聂尚书、赵侍郎和臣一块反复商议了许久,才有了这点办法。”徐处仁倒没忘记为聂山、赵明诚表一下功。

    不过徐处仁、聂山、赵明诚三人其实也不是原创,他们并不商量出了这么一条“标准化建军”的方案,而是从隔壁赵楷那里抄了作业。

    这套标准化的东西,在赵楷这一代人看来,根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赵楷的府兵军制也是尽可能走标准化的路子,军府系统内的折冲府,军队系统的各军、将、部、队的编制都是统一的。

    不过装具、器械却没条件统一——赵楷穷啊,得下面人自备许多装具器械,当然没办法统一了,但他还是命人定了一个指导性的“装具器械示范图表”,让下面的人参考。

    至于训练、行军、扎营、布阵等事务,也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度。

    而这么一套标准化的规章法度,虽然被合称为《府兵诸法度》,并没有被赵楷藏着掖着只供府兵系统专用,而是下发给了下面的州府军,以供他们作为整顿乡军的参考。

    不过现在是“天有二赵”,有不少不知道能不能算贰臣(应该不能算,最多是一点五臣)的家伙在“二赵”之间跳槽,所以就有人把赵楷的枢密院发下去的《府兵诸法度》带去了江东,献给了金陵天子赵桓的枢密院。

    徐处仁、聂山、赵明诚等人都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而且还善于抄作业,因此就拿《府兵诸法度》来参考,也制定了一个《新军诸法度》。

    当然了,两本“诸法度”除了标准化的思路差不多,步军将的编制差不多,其它方面相差甚远。

    “还有什么好办法,都一一说与朕听。”赵桓来了兴致,继续发问。

    “禀官家,”兵部尚书聂山接过话题,“除了统一法度之外,御营新军还应该杜绝空额、占役、克扣等陋习,必须足饷、足粮、足额。而为了确保各将的官长不会贪污克扣,臣等三人以为,新军各将的正、副将,都应该有武进士的出身,大部分的部将也应该是武进士的出身。

    而行伍出身的武人,最多只能到部将。而且无论正将、副将、部将、准备将(部的副将)等职,都应该设有任期,定期轮换,才能避免养成势力。

    至于行伍出功赏的问题,臣等以为应该多赏钱财,谨慎授官毕竟勇武不畏死就可以立功了,而当官可难多了。以功授官,实是取乱之道。”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就是一片称善。

    当然要称善了!

    赵楷推行授田府兵,又搞军功爵,制定《十二勋位制》,将土地和当官这两件事和杀敌立功挂钩,直接动了文人士大夫的奶酪。

    而赵桓的金陵政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士政权,上上下下都反对军功爵啊!

    赵桓在反对《军功爵》的问题上,当然也是和群臣一致的——他要赞成《军功爵》了,那帮文官还能支持他吗?

    要比军功赵楷应该当官家啊!

    “以功授官,的确是取乱之道!”赵桓的语气异常坚定,“朕宁愿从牙缝中省下钱财犒军,也不能滥授官职,让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当官!”

    “官家圣明!”

    赵桓的表态,立刻赢得了群臣的一致拥护。

    赵桓显得非常得意,顿了顿又问:“不知这次准备办多少个将的新军?”

    兵部侍郎,留着老大一把胡子,看上去非常生猛的赵明诚出列道:“回禀官家,臣等商议之后,觉得这次可以募新兵二十万,编成一百个将,每将的兵额都是两千人,设正将一人、副将一人、部将两人、准备将四人其中正将、副将都兼领一部,实际上就是一将四部二十队的编制。

    而本次大比共取武进士403人,分给一百个将,差不多就是一将有四个进士,正好可以分任正将、副将和两个部将。至于四百个准备将和两千个队正,则都用行伍出身的武人。”

    原来行伍出身的新军部将现在还是个画饼!

    赵桓又有些担心了,“连部将都是进士啊真的能行吗?”

    “官家,老拙觉得用进士当部将只有大才小用之嫌,绝对不用担心他们不能胜任。”

    东府大相公,春风得意的耿南仲站出来给赵桓喂定心丸吃了,他说:“现在训练、行军、扎营、布阵皆有法度可依,为将者只需要依照法度办事,自可立于不败。而依照法度办事,正是进士之所长,当然足以胜任。至于激励兵将死斗之法,在于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将者,只需要秉持公心,赏罚分明就足够了。”

    赵桓思索了片刻,终于点了头,“言之有理那么,这二十军新军当中,又有多少是陆师,多少是水师呢?”

    “官家,”知枢密院事徐处仁接过问题,回答道,“臣等反复思量,觉得朝廷迁居金陵,必须以水师为立国之本。所以二十军新军当中,应有半数为水军,另有半数才是陆师。

    水军除了严选精练,还得打造各式战船,要务求坚固迅猛,足以称霸长江东海!”

    “就该如此!”赵桓点头赞同道,“朕将来要北伐中原,平贼灭寇,水军尤其紧要,务必尽速成军!”

    “官家尽管放心,”徐处仁道,“江东及东南沿海之民素来善于造船、驾船,朝廷的水师新军,一定会很快建成。”

    赵桓道:“陆师也要抓紧!朕要北伐,也需要陆师十万陆师可够用?”

    “应该够了”徐处仁其实觉得不大够,但是金陵朝廷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所以他顿了顿,又道:“陆师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壮之士,再配上好甲好兵(兵器),足以以一当十!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战马不过用神臂弓配合长枪、刀斧,用好了也可以克制骑兵了。”

    根据枢密院制定的“器械法度”,神臂弓将是十万新军陆师军将最主要的武器——十万陆师将会配备至少五万张神臂弓!

    而且所有的战兵,包括神臂弓手、弓手、刀斧手、长枪手,都将身披重甲!

    赵桓却显得非常满意,连连点头:“好好,兵务精,不务多有了这十万陆师、十万水师,朕便能北伐中原,恢复我大宋北方故土了!”

    这位金陵天子刚到江东的时候,倒不怎么说北伐中原的话。不过现在形势渐渐稳定,金国和赵楷之间又打得热闹,看起来两边都没有南征的余力,所以赵桓就开始把北伐中原挂在嘴边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嘛!

    自古南渡政权,都要高举北伐的旗帜,否则就会和五代十国时那些南方政权一样,沦为混吃等死的存在。

    赵桓虽然不在乎混吃等死,但他必须要喊北伐的口号,以此凝聚人心。要不然连混吃等死都不长久。

    所以赵桓这段时日,又开始变得强硬起来了!

    而且他还通过斩杀流贼、革除一些赵佶遗留下来的弊政、减免一些苛捐杂税,以及刚刚结束的科举大比,树立了明君形象。

    不过这个明君形象要长久维持还是挺困难的就在赵桓拍板敲定了大办水陆新军之事后的次日,正在崇政殿内琢磨要不要设立两新军大提举的差遣,分别负责水、陆新军的招募和训练事宜的赵桓,忽然得到了两份淮西急报!

    “官家,淮西急报!”

    当时正在枢密院值班的同知枢密院事张所立即就入宫请见了。

    “哦?”赵桓抬头看着李纲举荐给自己的这个京东(山东)大汉,“出了什么大事?”

    “黄河可能决口了!”张所道,“由淮北注入淮河的几条河流水位全都暴涨,而且河水所含的泥沙激增!”

    “是吗?”赵桓松了口气,这事儿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让老三去头疼吧!

    “还有”张所说话有点大喘气啊,“还有,汪伯彦急报,金人的十万大军沿颖河而来,水陆并进,已经在两日前渡过了淮河”

    “什么?金,金人渡淮了?”赵桓这下可懵了,脸孔一下就垮了下来,惶恐地说,“这,这可如何是好?金人难道已经打败赵楷了?金人现在已经打到了哪里?”

 第205章 诈降(求订阅求月票)

    四月初四,孟夏时节,金陵皇城,崇政殿。一场朝议,从昨天入夜之时,一直议到了天色放亮,依旧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而这场朝议之所以会夜议到明,主要在于官家赵桓又不想当官家了!

    他突然觉得这个官家也没啥当头的,当个省心省力的吴国王就挺好的当官家多危险啊,目标大,责任重,招金贼惦记啊!

    看看,十万金贼不就渡淮而来了?现在就屯驻在安丰县休整(其实在养病),也许再有几日就要兵临长江了。

    而赵桓这个仁君在过去的小一年中,只知道施仁政爱民了,根本没有好好的整军经武,现在手里只有区区八万禁军,怎么打得过十万金贼?

    所以赵桓马上就想到请自己的好弟弟赵楷带兵来救了!

    赵楷这个暴君就知道穷兵黩武,手里有三十多万府兵啊!据说都是穷横穷横的还很有可能为了打败金贼,掘了黄河大坝,这才把金兵逼到淮南来了——这是张所昨天傍晚和赵桓分析出来的,还是有点准头的。

    赵桓听张所这么一说,居然就生出了向赵楷投降的心思好像他之前也没拒绝赵桓所封的吴国王啊!

    不如现在就当这个国王吧吴国王的封地就是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没有两淮的。

    如果赵桓接任吴国王,那两淮的防务就得赵楷去解决了,这不是挺好的?大家又可以快乐的活命了。

    而他的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即就遭到了朝臣们的一致反对!

    “官家陛下!您万万不可有弃位为王的想法,此乃取死之道啊!”

    反对的最激烈的,居然是被迫跟随了赵楷一段时间的礼部侍郎秦桧,他用几乎要喊破喉咙的嗓门对赵桓道:“官家,自古以来,都没有退了位的皇帝还能当国王的道理况且郓王以庶夺嫡,以藩得国,托名重开,实为谋反啊!若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