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有种-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郭天女柳眉微蹙,已经听出一点不对了,“大王因何与咱家说着些事情?”

    “因为孤王想请郭娘子和郭留守给太子郎君带个话!”

    “甚?”郭天女一愣,看着赵楷。

    赵楷一脸奸笑道:“只要孤王能再进一步3000万财货孤王可以设法为大金筹集,300万岁币孤王也可以送给大金!

    孤王还可以割让昔日北汉所有的河东之地和燕山府给大金上国!

    孤王还可以父侍大金皇帝!”

    “你”郭天女已经被赵楷的话给惊呆了!

    这人也太不要脸了!为了当皇帝不仅答应给金人3000万和300万岁币,而且还答应割让河东之地,还要认大金皇帝当爹你都快赶上石敬瑭了!

    赵楷看见郭天女一脸错愕,就知道自己的计策快要成功了,于是就又加了把劲儿,红着张脸,看着郭天女道:“郭娘子,此事如果能成,孤也不亏待你和郭留守孤,孤若为天子,一定迎娶你为皇后,我二人同坐龙床,共掌天下如何?”

    “你,你”郭天女被赵楷这个臭不要脸的大宋郓王这么一说,顿时闹了个大红脸,憋了半天才道,“你想要遗臭万年,何苦还稍带上咱家!”

    赵楷正色道:“郭娘子何出此言?你和令尊不也先叛辽后叛宋,如今已是三易其主,而且还引金兵入寇中原,难道青史之上还能强过石敬瑭?而孤在开封沦陷,父兄殒命之后,为存大宋血脉,为保汉人江山,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怎是石敬瑭之流可比?”

    郭天女竟被赵楷怼得哑口无言,心中不知怎的竟然想到了自己母仪天下,和赵楷这个大宋儿皇帝一起共天下的好事儿了!

    到了最后,只听郭天女用比蚊子大不了多少的声音对赵楷说:“大王的意思,妾自会转告家父的”

    说完这话,她就策马下了堤坝,只留赵楷一人立在高处喃喃自语:“赵楷啊赵楷,你什么时候那么会骗人了?难道是受了这具躯体的影响?还是天选之人天生都善于作伪?”

 第三十五章 ??逼着大王去抗金(收藏,收藏,推荐,推荐)

    熟读三国演义的赵楷正在用阴谋诡计对付郭药师父女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在此时此刻的大名府城内,也有人在设计他这个疑似卖国求荣的大宋郓王殿下。

    “好一个郓王,他在东京开封府逼父抗金,自己到了大名却对金贼卑躬屈膝,今日还送了那女金贼几十车的财货,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说话的是一个虎头虎脑的青年官员,看来真是给赵楷气着了,一边说话一边在吹胡子瞪眼。这官员名叫胡寅,字仲明。今年26岁,是宣和三年的进士,在金兵南下前是秘书省校书郎。在大宋官的升官图中,秘书省校书郎可是个不错的位置。如果新科进士能当上这个官,一般都会有不错的前途。不过面对金兵入寇,山河破碎的局势。胡寅还是毅然决然的投到了东京行营使李纲的门下,并且在宣和八年一月初,就被派到了河北,为即将被围的东京城筹集军粮。

    而听他说话,则是张浚、陈东、邓肃这三个比他晚到大名府几日的绿袍子小官。他们也都是东京行营使司下的勾当官,来河北的目的据说也是筹粮。他们三个还有胡寅的目的地本该是沧州,可是不知怎的,当他们抵达大名府城后,就没有再挪动过。

    一连十数日,他们都在大名府城内走动。不停的以筹粮的名义和在大名府城内躲避的河北士林领袖以及回家过年的官员、太学生会面,宣传抗金,反对求和。

    因为大名府城内的士大夫都知道他们四人背后的人是谁?而且河北的士大夫们也都憎恨金贼入侵他们的家乡,大多斥和主战。所以在短短的十数日间,他们就已经联络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

    而在这些河北士大夫的帮助下,他们的耳目也变得更加灵通,现在都已经知道赵楷在宫城之内和郭天女和谈的大致内容了。

    这可真的是丧权辱国啊!

    “那几十车的财货算什么?不过就是一些绫罗绸缎和美酒,加在一起也不见得值一万贯和三百万财货比起来,仅仅是九牛一毛!”

    “如果花费300万能一劳永逸买退金贼也就罢了,可是现在仅仅换到了金贼不入大名府的承诺。”

    “听说要买退金贼的东路大军就需要再给三千万贯的财货,还需要以后每年给三百万的岁币!”

    “还要再给20个帝姬,还要割让燕山一府!”

    “有李相公在,朝廷是不会答应这等和谈条件的!”

    “这倒也是,可是大名府这边怎么办?大名府这里可没有李相公那样的人物”

    “不怕,大名府有我们!大名府还有那么多饱读圣人之书的士大夫,还有数十万不甘被金人奴役的好百姓便是大名府的禁军、厢兵、民壮,也都不会甘于不战而降的。”

    “对!只要大家都能站出来,郓王一定不敢卖国求和咱们这就分头行动,去发动大名府城内的士大夫吧!”

    “好!事不宜迟,咱们分头行动!”

    “呵呵,找到郭药师的兵马了人数和吕颐浩说的差不多,约莫一万人,其中骑兵不足两千,正往黄河西岸而来,旗帜张扬,声势浩大,看来是想吓唬孤王啊!”

    赵楷回到大名府宫城后没多久,悄悄尾随在郭天女的大队人马郭天女留在黄河西岸的500骑兵再加上几十辆大车背后的哨骑硬探就发现了郭药师大军的位置其实郭药师也没想要隐藏自己的踪迹,他就是来大名府吓唬人的,咋能藏头露尾?

    得到郭药师所部具体情况后,赵楷立即召集底下的臣武将到宫城之内进行军议。

    参加军议的武将有都统制何灌、统制王渊,统领韩世忠、向克、黄无忌、刘晏、马扩、刘锜、何蓟、何藓,还有两个带兵的内侍梁方平、王世德等人。参加军议的资官员则是河北转运使兼知大名府事蔡懋,知沧州府事杜充,河北元帅府长史秦桧,河北元帅府司马陈记等人。左武右,坐了两排,人人都面色凝重,忧心忡忡那可是一万常胜军啊!靠大名府这边的一万一千多东拼西凑起来的禁军,守城当然没问题,可野战怎么打得赢?

    赵楷的灵魂是新来的,哪里知道常胜军的厉害?所以依旧信心十足,跃跃欲试道:“郭天女已经被孤王蒙骗,郭药师也一定会以为孤王怯懦不知兵,所以不会严加防备孤正好利用其轻慢之心进行突袭,一定可以将之击溃!”

    “大王,”和郭药师相熟已久的老将刘晏提醒道,“药师用兵久矣,且有勇谋,哪怕轻敌也不会不做防备,突袭恐怕难以得手。”

    赵楷听了不同意见,又看了眼韩世忠,问道:“良臣,你以为如何?”

    “大王,”韩世忠道,“臣也觉得郭药师不是恁般好打的,不如坚壁清野以待,等药师兵老师疲而退后,再加以掩杀,一定能够取胜。”

    赵楷被韩世忠泼了盆冷水,也有点皱眉,不过他是天选之人,自信心当然比普通人要足一些。

    “良臣,”赵楷问,“如果孤王亲率全部精锐步兵出击,身先士卒,亲冒矢石,以决死之心击药师营垒,能够取胜吗?”

    什么?

    亲率全部精骑出击?

    还要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还要以决死之心击敌?

    在场的臣武将闻言都傻了,心里都在想:你这大王说真的还是在和咱们开玩笑?

    快别闹了,你家自赵匡胤之后,哪儿还有这样的猛人?如果赵匡胤复生来大名带兵夜袭郭药师那是肯定能赢的可你有那么猛吗?

    看见下面的人都傻眼了,赵楷哈哈大笑了起来,“诸君虽不言,然孤王已尽知矣。药师用兵虽久,但从未见过敢临阵杀贼的大宋阃帅,更不用说孤这样的大王。而帅臣不敢临阵,武将不能临机,军士不肯奋发,赏罚不能分明,皆是本朝用兵之弊,孤当尽革之!”

    赵楷的话刚一说完,就有人开口进言了,“大王万金之躯岂能弄险?若有闪失,河北千万百姓还有甚指望?”

    赵楷一瞧,原来是奸臣秦桧奸臣的话是不能听的!

    “昔日诸葛武侯五伐曹魏,皆临阵!53岁仍然统军与司马懿相拒于五丈原。孤年少体壮,能披数十斤铁甲,能开一石之弓,能骑烈马纵横奔跑,如何不敢临阵?再说孤乃天选之人,自有上天庇佑,虽冒矢石,必毫发无伤!”

    在场的臣武将对于赵楷的迷之自信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什么天选之人傻大胆吧?

    正在大家不知道要怎么劝说的时候,管干大名宫城内侍白思德忽然飞步而来,入了大殿,还没站稳当,就大声嚷嚷道:“大王殿下,大名府城之中有变!外城之中有绅民闹事!”

    “甚?闹事?”赵楷忙侧耳倾听,果然听见了一些喧嚣之音。

    他扭头望了眼知大名府事蔡懋。

    赵楷沉声问:“是乱民吗?他们想要做甚?”

    白思德说:“大名府的人来报说外城有数万人聚集西安门外,说是说是要向大王请愿!”

    “请愿?”赵楷一想到“请愿”,脑子里面就嗡一下冒出一大堆麻烦事儿他这是想起提举皇城司那摊子烂事儿了。

    一旁的蔡懋咬牙说:“大王,这一定是刁民滋事,臣马上调厢兵民壮弹压!”

    “不行啊!”白思德摇摇头,“转运相公不知,带头闹事的都是大名府这里的士绅官人!”

    赵楷猛地站起身道:“孤亲自去看看!”

 第三十六章 ??魏府男儿,随孤杀贼!(求收藏,求推荐)

    大名府内城的西安门外大街上,这个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聚集了怕不下三四万人,从高处俯瞰,那就是黑压压的一片啊!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逃难来的穷苦百姓,衣衫破旧,扶老携幼,看着就挺凄苦。但是也有一些穿着长衣,带着各种士子巾或乌纱帽的士大夫站立在靠近西安门的地方,一个个昂首挺胸,看着就特有精神。

    而站在西安门外这一片的,则是清一色的“绿袍子”足足二三百,其中还有不少白发老翁,或是拄着拐杖,或是让子孙搀扶着站在最前面。这些白发绿衣小官是宋朝官场的一大特色,称为“特奏名”进士出身。所谓“特奏名”,就是那些考了许多年会试,每次都名落孙山,又少年才子考成了个老爷爷的家伙,官家看他们可怜,就特赐一个进士安慰一下。

    当然了,特奏名进士和正经的进士在仕途上没得比,特奏名进士一般就给个九品芝麻官应付一下,当个几年就退休,也算当过官了。这号人在开封府的朝堂之上是见不着的,一般都在地方上当个小小的学官。但是在河北这里,“特奏名”进士基本上就是士绅阶级的代表了。

    因为宋朝的河北、河东、陕西这些地方的读书人考试水平比较差,每次科举都是倒数的存在。而且这些地方距离开封府也不远,足以让那些过了发解试的大地主一次次的进京赶考。

    一般五次六次落榜之后,就能求个特奏名,然后回去把持乡里,当个士大夫了!

    由于宋朝没有举人和秀才这两个固定的功名。在宋朝通过发解试就算举子,有资格去考一次会试。一般情况下不能“免解”,所以过一次发解试只能考一场会试,考完之后也就没有举子身份了。所以在宋朝,举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