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有种-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这两位天方教武士感到震惊的,是正停泊在松江江面上的海军大舰队,以及正在日夜赶工的海军船厂的那些船台马赫穆德和乌萨马当然能看出那些“掷弹兵船”是战舰了,那些船都有撞角和梢砲,看上去全都非常巨大!
虽然没有出海,但是每条船上都有正在操练的水兵——他们的操练的项目是往水里丢石头!
这么大的船,当然不可能靠丢石头打海战了所以这些战船上一定装备了可怕的“桃花石雷”——赛贾尔苏丹在询问了逃难到马鲁的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汗和他的古拉姆战士后,一度认为唐人会魔法!
不过这个观点很快得到了纠正,哈里发穆斯塔尔希德召集了尼采米亚大学的教法学家进行研究,最后得出了权威的结论:世界上是不存在魔法的,因为真主从来没有把魔法教给人类,所以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汗不是被魔法打败的,而是被一种类似希腊火的秘密武器打败的。
这种武器就被命名为了“桃花石雷”。
而这个观点在马赫穆德和乌萨马使团抵达广州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证实他们花费了一袋子金币,从广州的天方教商人蒲阿里那里买到了“简易版”的桃花石雷,一种纸壳桃花石雷,没有什么杀伤力,但是可以发出惊人的轰鸣,足以让敌人的战马受惊。
他们已经托人将这批纸壳桃花石雷带回巴格达,交给尼采米亚大学的专家研究如果可以破解桃花石雷的秘密,阿拔斯朝就不必惧怕大唐了。
可是当他们乘坐的三角帆船进入松江口,看见这一条条装备了可怕的“桃花石雷”的战船后,他们的心都有点凉了!
这里的桃花石大舰队会不会和大唐一样发动西征啊?
“你们说的唐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国都在哪里?皇帝又姓什么?”
在松江南岸的一座衙门之内,来自大食国的使团终于见到了“真桃花石大宋国”的两位大臣,一位肃王赵枢,另一位是右枢密使李纲。
而现在急不可耐的问起唐国情况的,当然是身为李唐皇朝之后的李纲了。
他的话,被一个名叫蒲阿里,会说汉话的番人翻译成了阿拉伯语。
然后马赫穆德,也就是赛贾尔苏丹的那位小舅子就进行了回答:“唐国的首都在那里我们不知道我们本来以为唐国的首都在长安,但我们在广州得到的消息,那里并不是唐国首都。
至于唐国的皇帝叫什么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他名叫李天可汗。”
蒲阿里站在马赫穆德身旁,听了他的话,马上翻译道:“回枢密相公的话,大食人并不知道唐国的首都在哪里?他们还说唐国皇帝姓李,称天可汗。”
赵枢扭头看了眼李纲,心说:没错啊!就是你亲戚啊!
“他们有多少兵将?”李纲又问,“现在又占了多少大食国的地盘?”
“他们至少有10万人的军队,目前还没有占据阿拔斯朝的土地,但却灭亡了东桃花石国,而且还觊觎西桃花石国的土地。”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名叫乌萨马的塞尔柱突厥骑士,他本是一个塞尔柱小邦的继承人,但他却在邦国内部斗争中落败,因此成了哈里发的臣仆。这次赛贾尔苏丹以哈里发之名向“东土大唐”派出使者,哈里发当然得派人跟着了,所以就派了这个乌萨马。
“桃花石?”李纲从蒲阿里的翻译中听见了“桃花石”,于是就问,“这是什么石头?”
“桃花石不是石头,这是突厥语,意思就是指中国。”
“什么?中国?”李纲马上跳起来了,“东边不就是我大宋吗?西边那是说皇太弟的地盘吧?”
“不,不,不”蒲阿里马上解释,“不是的,不是的是黑汗回鹘的可汗一直自称桃花石汗,所以西域那边就把黑汗回鹘当成了桃花石国。”
“这不是冒充吗?黑汗回鹘竟然敢盗用我中国之名,实在可恨!”赵枢点点头,“也难怪大唐要灭了这个国!不过这个唐国到底是什么来路朝廷也必须查清楚了。如果这个国也是和黑汗回鹘一样,是冒用了大唐的名义,那须得赶紧改了,以免误会。若他们是真大唐,那么我们大宋就倒是可以和大食联手!”
蒲阿里没有马上翻译,而是追问了一句,“大王的意思是,我大宋可以和大食国联手,一起攻打大唐?”
赵枢点点头,“那是当然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皇太弟也不会容下这个唐国。不过单凭大食人的一面之词也不行,我朝还得派出使团去大食那边查明真相。若查实了,朝廷是可以给大食国一些火器的。”
蒲阿里一听这话就心中大喜,于是便对两个大食国的使者道:“大宋亲王殿下说,只要能查实真有一个大唐在和哈里发作战,他们宋国就愿意帮助哈里发抵御唐国而且还可以给哈里发一些炸壶!”
“那个大唐当然是真的!”马赫穆德是西桃花石国的继承人之一,当然喜欢大宋能出手对付大唐了,否则西桃花石不用多久也得完蛋,到时候他就没希望当个“儿大汗”了。
赵枢道:“真不真的,得我们的人去看了才知道我们将会向大食国派出使团,走海路去大食。不过大食国路途遥远,我们的人又不一定认识路,恐怕得过上几年才能到达啊!”
蒲阿里连忙将他的话翻译成了阿拉伯语。
马赫穆德当然不能等上几年,他连忙道:“用不了几年如果顺风,最多6个月就能到达巴格达了。”
什么,6个月就能到?赵枢心说:原来大食国那么近啊!一定得派个船队过去瞧瞧,也许途中会有容易“帮助”的国家呢?
第344章 最强大的战争机器(狂求月票和订阅)
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现骏马,这里居然是开封!
开封府大草原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天空碧蓝一片,万里无云。金黄色的草原上,随处可见大群大群的马儿在牧人的驱赶下,边吃边走,在草原上流动。
这派场景,怎么看都好像到了口外的大草原。如果宣和之难前的汴梁子还有大宋朝廷的那些官人们,知道此时此刻,他们最爱的开封府,全世界房价第一高的大宋东京城外,居然变成了这副模样,恐怕真的要呜呼哀哉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金天兵铁蹄之下的开封府,都没有现在那么“惨”。毕竟到了完颜亮统治大金国的时候,开封府就变成了大金的南京路了,再后来因为蒙古崛起,女真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统治中心迁到了河南,开封府也就又一次成了一国之首善了。
只是后来打过来的蒙古人就没那么客气了,屠刀乱舞,直接把开封府都砍成了荒野大约也就和现在的模样差不多了!
而那时整个中原到处都是荒野,可如今却只有开封府这一块比较倒霉,被赵楷看中成了养马场。所以黄河大水退去后就成了草原,而位于这片大草原中心那座曾经辉煌富丽的开封府城,现在成了个超大的备用马厩——如果金兵的铁骑突然杀到开封府大草原附近,那么大草原上放养的马群就会集中进入开封府城了。
不过赵楷当年的这个安排,显然是多虑了。因为从开封府马场正式成立的洪武二年直到现在的洪武六年秋,整整五年多时间,金贼铁骑就再没来过开封府。
虽然金贼的铁骑没有来,但是西贼的马儿还是来了开封府只有马儿,没有骑兵。
在收复灵州之役后,赵楷用灵、韦、宥、银、夏等五州土地上的党项国族换来了十几万匹(他本来想换二十万匹)马儿,又从中选择了三万多匹健壮的母马和千余匹高大神骏公马送到了开封府周围的六七百万亩草场上放养。
而在它们到来之前和之后,赵楷又想尽各种办法从青唐吐蕃各部手中搞到一批青海骢,其中优质的被圈在了上阳宫马场,质量比较差的则被置于开封马场充当种马。
经过两三年的繁殖,到洪武五年时,上阳宫马场的青海骢种群规模就超过了一千匹,而开封马场的马群规模更是达到了八万余匹!
从洪武五年秋天起,开封府马场就开始向京西、河北、河东等三个营田使路的骑兵军户供应未成年马了——马匹一般四岁才完全成熟,但是两岁时就已经可以牵蹄子了。现在和金贼的大战即将开始,到时候马匹的消耗将非常巨大,所以赵楷也就顾不上保护“未成年马”了,早早的就把开封马场中出生的资质比较普通的公马母马半价发卖给骑兵户,让它们早早的就为马父母了。
当然了,在那些小母马顺利怀上马宝宝后,那些还没有完全长成的小公马中的绝大部分,就要挨刀子割掉马丁丁了如果它们不能在和母马牵手的这段时间中努力蹿一下个头,达到种马标准的话,它们这辈子都不再需要母马了。
割完之后,这些小阉马就要开始接受上鞍训练和调教了因为它们的未来属于战场!
到了洪武六年秋后,这些被调教了几个月的阉马,就会被它们的主人带到它们的出生地开封大草原,然后在这里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战术训练,主要训练结阵冲锋。
等到洪武七年夏季,这些阉马差不多也完全长成了——如果战马阉割的比较早(也不能太早,要不然就没有办法挑选出优质的种公了),它们就有机会长得比那些没有挨过那一刀的公马更加高大健壮。在完成了训练和成长之后,它们就要奔向北伐燕云的战场了!
而赵楷也在洪武六年的九月,离开神都洛阳,驾临开封府,同时还在开封府成立了以韩世忠为总管,以岳飞为副总管,以张宪为参军的亲征行营。
根据赵楷离开洛阳前发布的诏书,他将会坐镇开封府,亲自主持北伐全局,而且还会提前一年在开封大草原上集结大军,进行训练。
赵楷的诏书是在洪武六年的夏季发布的,而枢密院和兵部在得到诏书之后,就立即联合下达了府兵动员令。
根据枢密院和兵部下发给四个营田使路的兵册,洪武六年年底之前,至少要有24万府兵正兵和效用士汇集开封府,然后在行营司的指挥下编成12个军。
与此同时,大量的民伕也被营田四路的置司召集起来(得花铜钱、绢帛或布票),赶着马车、驴车,将一车又一车的军需物资从各处发运到了开封府。
整个北宋帝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变成了一架马力十足的战争机器,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也开始逐渐被释放出来了。
祖籍长安府蓝田县的刘五哥,现在也成了这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了。他现在已经得到了中士的勋位,并且在兴州分到了足足200亩的田庄,而且还如愿以偿的娶到了一位蓝田吕百万家的小娘子为妻他虽然没有当上上士,但他却把吕翠山吕百万家的小娘子给睡了,还让那个吕翠山的儿子抓了个现行。
吕翠山没了办法,也只好把女儿嫁给已经改名刘武的刘五哥,还陪出去一大笔嫁妆。刘五哥就用这笔嫁妆在兴州安了家,还给自己置办了一领青唐甲(兴灵二州也出青唐甲,不过产量比不了洛阳),又买了张四川出产的水牛角弓和一囊三不齐箭,还托人从西宁州的青唐城马市,花了几十匹绢,换到了一匹十二三岁高龄的阉割过的混种青海骢。
虽然这马上了年纪,而且还是混种,但是因为割得比较早,养得也比较精细,所以到了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