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3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君直接失语。

    秦国给周天子的贿赂绝对很足够!

    周天子某种程度上很有信誉,直接无视秦国两次刺杀晋国的“卿”。

    他在装聋作哑的同时,又因为秦国下足了重金,只追究吕武和魏琦带着各个家族重创秦国的那件事情。

    如果硬要让吕武对周天子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他会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周天子,开始为某些可行性进行准备。

    比如,阴氏取代赵氏赢姓成为秦国之主,又或是阴氏取代/与某家族分割晋国。

    不就是贿赂吗?跟谁不会似得。

    目前“东方世界”的顶级军械贸易被阴氏所垄断,每年赚取的财帛以及各种物资多到惊人。

    吕武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的钱财和资源来向国内各家采购物资,大多是粮食,次级贸易为矿石或铁锭,再次之则是布匹。

    不是布匹不重要,纯粹是布匹本身也是重要的“货币”之一,能够买到的数量非常少。

    粮食也是“货币”之一,只是粮食的数量远超布匹,市场上粮食的流动量也就比布匹多得多。

    别忘记阴氏还负责跟齐国的邦交。

    吕武讶异地发现齐国越变越好说话,并且齐国交“保护费”也够准时,量上面进行了增加,还能任由阴氏选择种类。

    齐国这么乖巧,搞得吕武算计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只是依然会继续算计。

    这叫:知错,但是绝对不改!

    只是作为“个体”当然是一种错的行为,作为“集体/国家”会变得不一样。

    那么定义的原因建立在集体/国家不看对错,需要在乎的是有没有必要。

    国君到阴氏这边,来也匆忙,去也匆忙。

    “君上可会恶了我家?”宋彬支持吕武的决定,只是不免会有所担忧。

    吕武笑着摇了摇头,心里想道:“只要不触碰底线,国君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妥协的人。”

    他有这个发现是经过长久的观察,并且相信自己对国君的性格判断无比正确。

    当然了,其余各家没有满足国君的胃口,阴氏当个陪衬并不显得起眼,当出头鸟这种事情别去干就行。

    宋彬知道了该知道的情势,带上吕欢以及相应的护卫力量,启程前往“虎牢”了。

    国君这一次过来并不止需要吕武南下,还提到了另外的事情。

    首先是智罃和韩厥都有退意,也就是智罃哪怕病好了都要辞去元戎的职位,韩厥也明确表示不接任元戎,两个人都要扶一把自己的后辈。

    估计连国君都没有意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时间陷入了迷茫。

    一旦智罃和韩厥都要退,智氏肯定是智朔获得一个卿位,韩氏就不知道是韩无忌还是韩起顶上了。

    这么一搞,晋国的八“卿”就会更加趋于年轻化,势必要整得国君心情变得无比忐忑,进而再忧虑晋国的未来。

    栾氏和郤氏完蛋,事实上不止是没了两个卿位家族那么简单,是让晋国失去了矛和盾。

    没有阴氏取代郤氏成为晋国锋利的矛,晋国不但要在与楚国的争锋中会颓丧好几年,对几个小弟的背叛也只有选择绥靖政策,只能等晋国真正的缓过气来才能从防守转为进攻了。

    阴氏先后解决了齐国和卫国,又把秦国打得半身不遂,等于说让晋国不用担心东面和西面,还能抽出更多的力量来继续与楚国争雄。

    正是建立在晋国失去了东边和西边的顾虑,才会有中行偃带四个没有满编的军团南下。

    没有被改变的历史上,晋国不但今年不会用兵,连续五年内都是采取守势,甚至很羞愧地一再装聋作哑,直至有点缓过气来才再次谋求霸业。

    也就是说,没有吕武的历史,晋国长达五年不说逆来顺受,却是压根无力对国际形势进行干预,别提出兵去跟哪个国家硬刚了。

    而在五年之内是属于晋悼公姬周的高光时刻。

    他不但用高超的手腕来治理晋国国内,又在国际上做了足够多的伏笔,展现出属于一位明君的素质。

    优秀的人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局面总能想出办法,这一点会在姬周身上得到体现。

    他回到“新田”之后召集了魏琦和士鲂,不知道怎么说服魏氏和范氏同时向“虎牢”增援各一个“师”,同时再次找各个中等贵族谈话,凑齐了两个“师”,带着这些部队亲自南下前往“虎牢”了。

    必须要强调的是,东面最强的齐国还有两个“军”被吕武捏在手里,西面的秦国则要再次遭到吕武的打击,国君敢那么做的前提是晋国不用为了东面或西面的安全感到担忧。

    因为魏氏需要再南下一个“师”,本来用于西征的三个“师”变成两个。

    再来是,中等家族的兵力遭到抽调,哪怕想再次参与西征也变得有心无力。

    同时,范氏的情况差不多。

    没有被再一次抽调兵力的智氏自家麻烦一大堆,没有闲工夫参与西征。

    一系列的消息传到吕武这边,他对吕阳说道:“君上这是在小小警告阴氏。警告完了之后,明年你爹估计要成为上军将了。”

    吕阳听不太懂,只听懂自己这个老子卿位又要往前挪一挪了。

 第455章 阴氏有子初纳赋

    大河南岸的“祭”是范氏的封地,他们愿意再出兵一个师属于理所当然。

    这样算起来,范氏在“虎牢”的兵力一共有四个“师”,已经从事实上成为晋国出兵最多的家族。(算上士匄和士鲂作为卿本来就该出的两个师)

    魏氏为什么同意国君再南下一个“师”并没有告知阴氏。

    其实,魏氏愿不愿意告诉阴氏要看会不会做人。

    他们跟阴氏是盟友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不需要事无巨细地什么都进行汇报。

    只是,魏氏正在与阴氏谋求西进,保持良好沟通远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很多时候盟友变得互不信任乃至于是反目成仇,不就是因为沟通不够及时的关系吗?

    在这一点上,魏氏这一次做得并不算好。

    吕武下令集结三个“师”,其中的一个“师”留在“阴”地,另外的两个“师”则是带着一起西征。

    如果没发生魏氏说好了一块出动三个“师”又出现意外的事,有了意外又没有进行沟通,本来吕武是要带三个“师”西征,会再额外征召一个“师”驻守“阴”地。

    吕武将出兵数量减少到两个“师”同样没告知魏氏,打从实际上是在对魏氏发出强烈信号,表明阴氏绝不愿意吃任何亏,又对魏氏不及时进行沟通表达不满。

    魏氏给出的回应很直接,魏琦不再随行西征,统兵出征的人换成魏相,又有魏绛一起随行。

    这个并不是魏氏在进行什么反击,他们出动的兵力不再有变化,统兵则是变成了族中小辈,隐晦地对阴氏表示歉意,同时表明西征依然是由吕武来掌握最大的主导权,魏氏接下来将全力配合。

    不是种花家的人,又在正界混了不短的时间,真的很难去搞懂这些弯弯绕绕。

    种花家就是这点不好,喜欢委婉的行事方法,同宗同源的对象或许能够存在“默契”这个东西,对外则会因为文化差异导致别人不懂,搞得屡屡吃亏又有苦说不出来。

    最简单莫过于那句“勿谓言之不预”,明明就是一句严正警告的外交词语,别人只会两只眼睛里面翻圈圈,心里泛迷糊:弄啥咧?

    等某天种花家能够派出几艘大驱搞“自由航行”了,到时候不再是“弄啥咧”啦,不懂就要立刻查,学会“勿谓言之不预”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魏氏的退让并不是什么礼貌行为,取决的是阴氏足够强为前提,尽管表现出来的只是家族与家族的相处方式,国家与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秋收完毕。

    阴氏和魏氏的联军开始向西,出兵的理由是秦国再次刺杀吕武,必须得到终身难忘的教训。

    师出有名,这点很重要!

    国君亲自率领援军南下。

    这一支晋国南下的大军有魏氏一个“师”、范氏一个“师”,再加上中小贵族凑起来的两个“师”,拢共有四个“师”的兵力。

    晋国在“虎牢”算上范氏的驻军本来有十三个“师”,等待国君带着四个“师”的援军抵达,总兵力将达到三个“军”又两个“师”。

    当然了,十七个“师”里面只有十一个“师”是来自卿位家族,也就是范氏的四个“师”、魏氏的两个“师”,其余就是智氏、韩氏、阴氏、中行氏、解氏分别一个“师”;剩下的六个“师”则是由其余中小贵族拼凑而成。

    中小贵族一下子拼凑起六个“师”在晋国算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知道晋国内部构成的人,他们必然知道对中小贵族兵力的抽调已经到了一种极限。

    直白说就是,晋国的中小贵族已经榨不出什么油了。这一点从中小贵族明明对跟吕武西征很馋,却是没有家族参与就能看得出来。

    要是这个时候有个诸侯国选择从没有卿位家族的区域入侵晋国,他们绝对能够享受到“如入无防之境”的待遇,轻易就能席卷一大片地区。

    “此便是大河,南岸为范氏新得之地‘祭’。”宋彬在为吕欢介绍地理位置。

    吕欢岁数并不大,也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

    大河的源头在高原,七弯八绕地途经神州大地,向着大海奔流而去。

    目前的大河看上去很清澈。这个是因为上游的两岸植被没有被破坏殆尽,再来是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水土流失,自然也就不会滚滚河水之中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河水变成了黄色。

    吕欢看着大军正在利用木筏泅渡过河,目测河面的宽度至少千米,河面之上木筏承载的士兵是那么小心翼翼,一些木筏被水流带着向下游而去,甚至有木筏发生颠覆,有点为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感到担忧。

    “为何两岸不拉纤绳,以保木筏不至随流而下,乃使颠覆可免?”吕欢有点理所当然地说道。

    这些知识是来自吕武的教导,并不是吕欢小脑袋瓜子天生聪明。

    宋彬同样用理所当然的表情和语气说道:“需‘徒’驾舟牵绳渡河。此处不可视也。”

    现在是春秋中叶,不是远古时代。

    这条大河就那么横着,将神州大地一分两半。

    有夏一朝时代过于久远,并且能够挖掘的文物太少,很难去进行考究。

    殷商时期则是有着明确记载,殷商多次带着诸侯国在来回纵横大河两岸,末期甚至都打到大江(长江)边上。说明殷商时期就已经探索出泅渡的技巧了。

    现在很多诸侯国的控制范围分隔在大河南北两岸,必然是有成熟的渡河技术,不然一个国家的实际控制区不会是那样。

    晋国多次出兵南下,走最多的是“王野”靠近单公姬朝封地之旁一个叫“阴(平阴)”的地方。

    而“阴(平阴)”实际上是大河宽度比较短的一个河段,某些季节“阴(平阴)”的水位很低,相对而言也就比较适合过河。

    事实上,没有横跨黄河两岸的大桥之前,“阴(平阴)”一直是来往于黄河两岸的便利地点之一。

    那么,目前有横跨大河两岸的桥梁吗?答案是没有的。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这句话出自《列子》。

    很多人对上面那句话理解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