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令尹出征?兵力必不低于十万。”士匄还是比较了解楚国各种级别官僚待遇的。

    提到楚国的兵力,没有以“军”来作为单位,主要原因是楚国的文明体系跟周王室阵营这边不一样。

    楚国其实并没有“军团”这种军事单位,他们是每一名封君各自成为一个军事单位,再根据官职的挂钩来看待级别方面的兵力差距。

    所以了,提起楚国一般不会说多少个“军”,一般是直接讲拢共出动了多少人。

    而楚国有军事行动很喜欢召唤附庸国和附庸种族参战,尤其是每战必定征召南蛮人。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直接,不好亲自动手削弱各种蛮族,带上蛮人到北方消耗就挺不错,算是一种先进的“减丁”政策了。

    吕武说道:“楚使郑攻宋?郑攻卫为己?”

    情势看上去有点复杂。

    看楚国和郑国的联动,郑国攻打宋国一定是来自楚国的指使,偏偏郑国又出动一个“军”去攻打卫国。

    郑国什么时候这么牛逼,玩起了两线作战?

    吕武等人暂时不知道的是,郑国真的是牛逼大了,不止要玩两线作战,截止宋国派遣使节团到晋国求援时,郑国又出动两个“师”由子耳统率去攻打宋国的其它方向。

    那么一搞,郑国就是在进行三线作战,出动的总兵力达到四万两千五百。

    郑国那些兵力跟晋国动辄出动数万十数万,根本是没得比的。

    问题是,以目前为止一次性能出动四万多兵力的国家真没几个,有些诸侯国的总人口有没有四万都是个未知数。

    魏琦问道:“郑攻卫,以何人‘将’军?”

    这一下,几个人开始面面相觑,他们还真不知道攻打卫国的那一路郑军主将是谁。

    然而,不能去怪他们。

    卫国作为正使来到“新田”的蘧瑗讲了一大堆的道德,不光郑军的入侵路线,连带郑军主将是谁也没说。

    鉴于蘧瑗着实太能讲道理,讲的还是不符合当下大争之世实际需要的道理,除了吕武乐意跟蘧瑗聊一聊“无为而治”之外,晋国这边压根就没人愿意搭理蘧瑗。

    这……,着实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蘧瑗有记录出行诸事的习惯,他的很多记录中重复出现晋国贵族冷漠的段子,认为晋国是一个没有道德土壤的国家。

    吕武知道蘧瑗的遭遇以后会是孔圣人的常态,走哪都能被表面客气,暗地里谁谁谁都嫌弃那一套道德学说。

    毕竟是大争之世,追求道德层面太奢侈,同时是嫌弃自己死得不够快,国家亡得不够迅速。也就大一统的格局经得起折腾,再玩一玩两三百年换人坐皇帝宝座玩的更替游戏。

    对了,大一统是谁提出来着?

    明明是秦国几代明君的功劳,怎么被移花接木到是儒教的功劳了呢???

    事实上,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什么都会讲一点,独独缺乏对世人友爱这一点。

    正因为晋国讲求实际的风格,才会从一个小破国家成长为中原霸主。这里是不是就证明了一点,比如一个国家追求利益才是正确?

    现在,吕武需要思考晋国应该做什么,什么又不应该去做。

    楚国的内乱已经平息,又或者有平息的迹象了吗?要不然楚国怎么突然活跃了起来。

    他们之前的商议只限在郑国,没有关乎到楚国有动静的议题,肯定是要重新商议才能做出决定。

    “以时间来看,虞显没抵达‘新田’之前,楚军就已经进入宋国疆域了。”吕武脑子里想着,很笃定这一点。

    士鲂说道:“君上走何处归国?”

    大家又是一愣。

    国君带着下军和新军去跟吴国搞会盟,根据师旷的汇报是已经会盟结束在归国的路上。

    当前经常会走的路线也就那么几条,是各国会优先选择那些路线,不是其它路线就不能走了。

    另有一点,大军跟小团伙选择路线的制约不对等。

    小伙团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人少对各方各面的需求都低。

    大军选择行军路线要考虑到水源的补给,再来就是尽量选择地势平坦的路线,避开面积很大的树林,不走山路、谷道等等。

    士匄说道:“经郑国一战,新军并未满编。”

    是呢。

    上一次郑军找新军约架,双方打了一场互有损失,郑国新军没有经过补充就跟着国君去“楂”参加会盟了。

    吕武没有记错的话,新军好像是只剩下三个“师”又四个“旅”的样子。

    新军缺了的那些编制当然不是全部战死,需要将伤员给考虑进去,再来就是有那么些人总是存在特权。

    不要忘记新军的组成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由晋国公族凑成,要说没什么狗屁倒炉的事情才叫奇怪。

    下军的编制倒是完整,只是来回奔波那么长的时间肯定陷入疲惫状态。

    吕武眯了眯眼睛,想道:“郑国一个‘军’北上,有可能跟归国途中的下军和新军碰上……”

    士匄、魏琦和士鲂等人明显也想到了那一个可能性,脸上表情开始变得奇怪起来。

    话说,他们该是盼着郑军碰上归国途中的晋军,还是祈祷不要发生碰撞呢?

    郑国只是一个“军”,未必敢跟晋国的下军和新军开打。可是不要忘记郑国已经出动了四万多的兵力,楚国那边也有大军已经北上。

    先屏猛然间大惊失色,急声说道:“阴子,出兵东进罢!”

    这位是刚想到国君有可能跟郑军遭遇吗?

    慢了不止一拍了呀。

    士匄立刻看向吕武,眼眸非常非常的深邃。

    宋国跟卫国比邻,并且宋国有直通卫国的大道。

    如果楚郑联军跟在“新田”集结的大军抢时间,以路程远近来判断的话,楚郑联军绝对会比从“新田”出发的晋军先进入卫国。

    吕武正在被很多人盯着看,每一个看他的人神态都不一样。

    “自是应当出兵。”吕武看上去很稳,刻意放缓了讲话的速度,问道:“出兵往何处?”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在脑子里破骂蘧瑗,没搞清楚入侵卫国的郑军主将是谁,连交战地点都没搞明白就干出使。真没见过这样的使节,不止要坑了卫国,很可能连晋国的国君都要被坑到。

    魏琦站起来,说道:“我寻蘧伯玉。”

    几个贵族也跟着站起来,表示要一块去。

    他们必须弄明白卫国的交战情况,不知道哪里在开打,真心连出兵去迎接国君都难办。

    其实没那么麻烦。

    吕武不止一次来往于卫国境内,稍微使用排除法就能推测郑军的入侵路线,并且猜测楚郑联军北上可能会走的几条路线。

    他现在纠结的是要不要救国君,又该是怎么个救法。

    权臣嘛,没事都要搞事,遇到了事不坑头顶上的领导,一定是个不合格的权臣。

    士匄小声哔哔道:“君上必往‘朝歌’而去。”

    郑国只出动一个“军”,小胳膊小腿哪怕去攻打“朝歌”这个卫国都城。

    由于卫国的正使太坑,导致的是晋国救援卫国不再是义务或责任,变成跟道德挂钩上了。

    讲道德这种玩意对晋人没用,还不如聊个五毛钱的。

    吕武看向士匄,眼睛形成对视。

    两个人瞬间完成了眼神确认,猜到对方在盘算什么玩意。

    有一些在场的人,他们看到吕武和士匄在玩对眼神的游戏,再联想到近期国君的所作所为,控制不住脑子里浮想联翩,身躯哆嗦了一下下,强制自己进入贤者时间,啥都不多想,嘴巴要闭紧,免得遭了横祸。

    没有多久,魏琦和之前离开的人回来了。

    “蘧伯玉一概不知!”魏琦真心感到一言难尽,不理解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出使。

    吕武难掩恶意地想道:“我怎么一点都不奇怪,那伙人不这样才是个例。要不怎么出现一个能干事的人,需要拿出来大吹特吹,遮掩九成九的废物。”

    越是缺乏什么就越强调什么,是个永远不变的定律!

    吕武再次跟士匄眼神交流了一瞬间,站起来说道:“中军、上军拔营,今日便东进!”

    不管怎么样,一些姿态还是应该做的,是吧?

    春秋大领主

 第577章 地点“朝歌”

    一些人预料得很正确,跟吴国会盟完毕的晋君姬周带着下军和新军经由卫国返回,途中来到了卫国都城“朝歌”。

    这个“朝歌”是不是殷商的那个“朝歌”吗?是的,但是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朝歌”并不是殷商的首都,而是作为一座陪都。

    实际上,殷商时期的地名很少,打开地图能发现有着密密麻麻的“商”来作为地名,后面再加上一些数字。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殷商的政治中心在移动,一段时期就换一个地方。

    现代有很多人拿“演义”当正史在看,也就是将的内容给当了真。这些大多出现在有明一代,当时的作者可没有网络资料能查,写的人一般也是非常穷困潦倒,很难找到正儿八经的史料。

    那么,有明一代的家是根据自己个人所知道的历史,加入了多种元素在创作作品,相同的地名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能够原谅的吧?

    在那一部封神演义中,作者许仲琳认为“朝歌”是殷商最后的都城,并且帝幸自焚在了城楼之上。

    生长在殷商时代的人会很严肃地说:其实当时并没有城楼这么一种玩意。

    即便是到了春秋中叶,诸夏各个列国在建造防御设施依然没有添加城楼,城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则是很难考询了。

    晋君姬周和随行四“卿”得到了卫国以孙林父为首一帮贵族的热烈款待。

    由于卫君卫衎亲征齐国的关系,设宴的地方并不是在卫国的宫城,选在了孙林父的宅院之内。

    孙林父是卫国的执政,算是一个权臣,一直以来也就跟卫君卫衎不是那么对付。

    他提议召唤来“交响乐团”的时候,遭到了晋君姬周的拒绝。

    这是晋君姬周受到了师旷的影响。

    师旷曾经点评过卫国的音乐,认为卫国音乐是一种“亡国之音”,理由简单到令人发指,就只是卫国的音乐节奏非常轻快,一句“靡靡之音”就给扣在脑袋上。

    卫国建国的历史比晋国还要长,他们一开始就有资格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来源正是周王室。

    直白点来说,卫国的乐曲就是继承自周王室。

    一个啥都不是的人,评价了存在近六百的音乐,再张嘴就是“亡国之音”,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这就好比如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本身又没有取得过任何一个方面的成绩,敢在音乐节目上点评天王巨星,并且是怎么难听怎么说。到底是谁给了他她那样的勇气???

    师旷的评价大致上就是:听那种音乐的人都不是好人,卫国迟早要完。

    真正的事实是,卫国君臣已经听了那样的音乐接近六百年,每一年都在亡国,结果六百年还没给亡了。

    师旷要是知道周王室的众分封国全完蛋,秦一统天下就是没攻灭卫国,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好心好意要超规格款待却遭到拒绝的卫国一众贵族,心情真的是可想而知。

    有客来访用音乐进行招待,哪怕是到战国都是一件绝对礼遇的事情,何况当下是春秋中叶?

    现如今拥有“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