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剧透的方式,吴国的确是赢了再一次的“芜湖之战”,他们打赢之后各种高调,之前对晋国表现出的谦逊被忘到一边,再一次派出使节到晋国的自称是带着王号。

    事情还没有发生,能够预见的是晋国君臣见吴国使节号称王号,一定会是满脸懵逼的表情。

    结果吧?隔一年之后,楚国和吴国再次爆发大战,楚国令尹子庚知耻而后勇获得大胜,并且俘虏了吴国公子党。

    “且不论楚吴之战如何,我等已一岁安稳,为使诸侯不忘于我,是否兴兵造势?”士匄提议。

    吕武皱眉没说话。

    另外属于阴氏阵营的荀氏(中行氏)、解氏、赵氏看到吕武皱眉,有点蠢蠢欲动想跟士匄掰腕子。

    经过一轮愚蠢操作的魏绛可能是知道自己很蠢,有了一次被教做人的教训,轻易不敢吭声。

    彘裘站起来对吕武行礼,恭敬问道:“元戎以为如何?”

    这位士鲂的儿子,他不是在激将什么的。

    以前还没有看出来,后面大家渐渐发现彘裘是吕武的小迷弟,总会让士匄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

    比如说,明明范氏内部商议之下形成一致,遭遇到吕武觉得事情有问题,第一个退缩的总会是彘裘。

    这就等于范氏内部有矛盾,或者说彘裘站到吕武这边吗?事情并不是这么算的。

    无非就是彘裘觉得吕武超级厉害,但凡吕武觉得不妥之后,会让彘裘认为那件事情不对头而已,不代表彘裘在真正发生事情的情况下会背叛范氏。

    比较诡异的是士匄并没有拿彘裘怎么样,给予其余家族一种范氏跟阴氏关系很不错的解读。

    “若兴兵,南下‘商丘’罢。”吕武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士匄的意见不错。

    不真的开启大战,搞一次武装游行来展现晋国的存在感,以政治目的上的需求显得很有必要。要不然时间一久,晋国一直没什么存在感,还真的会让列国产生晋国衰弱了的误会。

    这个就是为什么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关于霸主国消息的原因,除了霸主国真的能搞事之外,要的就是消息不断这种效果。

    宋国近期很不甘寂寞,跟卫国重新纠结到一起,有点要参与卫对鲁的战争,连带还对曹国展现出了敌意。

    晋国出兵去“商丘”作客,警告宋国安分点,以整体局势是一种需要。

    士匄一听是去“商丘”就有点兴趣缺缺了。

    老范家缓了一年,尽管还是持续对三戎用兵,家族库存的紧张多少得到了缓解。

    只是进行纯粹武装游行,不会产生收益,浪费纳赋额度又一无所获,老范家琢磨着还是少点投入为好。

    吕武直接点人,说道:“中军、新军同往。”

    这一下,士匄脸色有些变化,没藏住心事,说道:“即为震慑而往,满编无益。”

    吕武平静认可。

    士匄又说道:“我出一‘师’,本人亦往。”

    这就对了。要不然提议走个过场,人又不去,是不是要趁吕武离开国内在外,搞点什么事情?

    以卿位排序,元戎和中军佐离国,管事的就会是中行吴。

    吕武这一次带队武装游行,本意上也是想看看自己离开后,谁会搞点什么事情出来。

    至于选“商丘”而不是其它地点,近期宋国有点要成为商业中心的意思,不符合晋国的利益呀。

    所以,吕武率军前往宋国,还有勾引一下楚国的打算,制造紧张局势啥的。

    在这些方面,懂的人不多,他们没有吕武的玩法那么多花样。

    所以,吕武尽管居心不良,担任晋国元戎之后,干的事情都对晋国有利,只要晋国能稳固霸权,少不了得到一个“名臣”的成就。

 第655章 国人逐君

    吕武这一辈子肯定是跟“名臣”这个称号有缘无分的。

    晋国的结局早就摆在那里,吕武就算是真的为晋国尽心尽力又怎么样,搞成给赵氏、魏氏和韩氏做嫁衣,要像栾氏、郤氏、范氏和智氏被笑话个几千年吗?

    讲真话,晋国的结局真就是注定了!由阴氏来开启这个“剧情”总比赵氏、魏氏和韩氏干了之后,再给秦国当垫脚石要好。

    起码吕武已经打完了秦国的“副本”,进入到清洗秦国的阶段,等待接手了秦国的一切,说不定还能将分崩离析后的晋国原有各家族吞了,早早开创出一个“大一统”的局面,使得神州大地不用历经两三百年的战乱之苦,能够早早向外继续开拓。

    当然了,楚国一天没有重归诸夏这个大家庭,吕武一天都不会搞大事,不然就是阴氏在给楚国做嫁衣,楚国穿上“嫁衣”之后会各种疯癫,压根就不会玩“大一统”那一套。

    不开玩笑,看看临死前怕小妾被别的男人摆出各种姿势的那位霸王是个什么选择,干的是继续分封的事业,可想而知楚国主流贵族的精神境界是个什么层次了。他们认为大一统是个错误,要的就是神州大地继续保持分崩离裂,再继续搞战国称霸的局面。

    真的要弄成那种局面,搞得诸夏这边像欧罗巴那种鼻屎大的小国一大堆,孽就真的造大了。

    有些人认为“大一统”不好,是造成不断“内卷”以至于重复上演朝代更替的罪魁祸首。

    出现这种论调的人,怎么就不看看其它大陆的格局呢?再了解一下诸夏的版图一再拓展的演变过程是怎么一回事。

    实质上,封建时代的王朝将大怂给开除之后,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多多少少有开拓进取的阶段,才有了近现代诸夏的版图之大。

    一般是某个王朝将能够农耕的地皮占下来,后面的那一代王朝能够有一个提一嘴“自古以来”的依据。

    另外提一嘴风评最为不佳的野猪皮王朝,他们对诸夏的版图贡献其实不小。这个并不是洗白或者招魂,事实就是如此。

    吕武要取代赵氏嬴姓,怎么都要把赵氏嬴姓对诸夏的贡献牢牢记住,并且实质地去完成。

    一代人不行,阴氏一代又代会将版图的“大一统”完成,近一步追求将思想上的“大一统”给塑造起来,哪怕某天帝国崩塌和国祚接棒也算是完成历史使命了。

    需要了解诸夏人的习性,没那么一回事也就算了,有过“大一统”的前例,是个诸夏人就会日思夜想不能丢了祖宗的遗产,无法完成就当是给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好啦。

    自古以来嘛,不懂的必需去了解一下。

    而“自古以来”是怎么来的?不就是祖辈曾经给拿到手咯。

    春播结束,中军和新军进行集结。

    大军开拔离开“新田”之前,晋国一支支的使节团先一步赶往列国。

    老大有活动了,小弟们听话来参加呀!

    “悼公终究没有完成九合诸侯的夙愿。”吕武出了新田的地界,猛然间想起这么一回事。

    晋悼公只是进行了四次会盟诸侯,有那么两次还是滥竽充数的。

    这一次,中军只出动了三个“师”,阴氏和范氏占了其中的两个“师”,剩下的那个“师”由中小贵族组成。

    新军则是出动五个“师”,也就是满编的状态。里面赵氏出动一个“师”,羊舌氏凑起公族的一众封主分摊了四个“师”的兵力。

    真不是吕武再一次针对公族,而是那帮公族的封主得知南下大概率不会爆发交战,抢着将今年的纳赋额度完成,才不想给国家交税呢!

    公族那么搞,有点让吕武和士匄没安全感,他们怕的是公族来个鱼死网破,出国之后用四个“师”给吕武和士匄来一套“神龙兵变”的戏码。

    考虑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真言大法,吕武和士匄没有经过商量,不增加家族出动士兵的数量,一致选择带精锐前往“商丘”,并且都有做后一手准备。

    他们在“虎牢”那边跟曹君姬负刍、谭君墨、纪君僚会合,踏入郑国地界没多久收到了来自卫国的消息。

    “卫君衎遭国人驱逐?”吕武差点笑出声来。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月前,原因是卫君卫衎对卫国贵族收税收得有点过重,并且还强制生活在“商丘”里面的居民必须上战场。

    都城的居民每户必须有一人上战场,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概是卫君卫衎觉得都城的地价太贵,可能也是要让都城民众感觉作为“都城人”的高贵。

    反正,卫君卫衎就是个精神病,想一出搞一出挺符合其为人的。

    结果是卫国大军在跟鲁国交战的战场上节节胜利,人在老巢的卫君卫衎在极度不受待见的情况下跑去狩,出了城给回不去啦!

    曹君姬负刍当场“哈哈哈”一阵大笑,笑到一半看见几个一国之君震惊完了露出愤慨和遭到羞辱的表情,想到自己也是一国之君,一点不想得到相同的下场,笑声被掐断了。

    发生于卫国“帝丘”的大戏在历史上有上演过,主角是某代周天子。这个也是周王室衰败的一个开端,然后天下诸侯各种快乐玩耍了。

    晋国要怎么看待卫国的国人驱逐卫君卫衎这件事?

    “请伯国介入此事。”曹君姬负刍现阶段对晋国很是感激,出了事想到的就是请老大做主。

    吕武憋住笑意,说道:“宁喜拥立公子秋为新君,得众家爱戴,黎庶为之欢呼。”

    这个宁喜其实是孙林父在卫国的好哥们之一,是卫国宁氏的当代家主。

    那个公子秋是卫定公的儿子之一,跟卫衎是兄弟来着。

    发生在卫国的事件在宁喜的操作下变成了弟承兄业,干掉卫衎的孩子,接收老婆和小妾什么的,则是属于不可能。

    毕竟,他们又不姓李。

    卫国新君卫秋将兄长的女人和孩子打包,派出护卫送到卫衎暂时躲避的“咸”,又告知卫衎:老婆孩子都送过来了,连带还有足够的财帛,避免发生不忍言的事情,要不兄长找个国家安稳过日子吧?

    卫衎当然不愿意。

    然后,送老婆、孩子、财帛过来的宁喜立刻抽出战剑,提到“听说新任齐君也是脑子有坑的货色,说明齐国是你养老的好地方”,说着还一直拿剑比划。

    对了,一起遭到驱逐的还有来自鲁国的叔孙宣伯,他跟卫衎成为难兄难弟,被强制送往齐国了。

    新的卫君卫秋正在来追赶吕武的路上,随行的还有卫国新一任执政宁喜。

    没错,孙林父出逃,一些不愿意投奔晋国的孙氏一派卫国贵族,他们转为投在宁喜门下了。

    宁喜明显比孙林父要果决得多,一再遭到卫衎羞辱,一不做二不休干了这么一出,还将锅丢给了国人。他要是出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漂亮国,绝对会财源广进和混得风生水起。

    南下的晋国大臣与军队,还有来自列国的众人,停在原地等待卫国队伍过来。

    在这些天,只要是个国君就一再表态,不能轻饶了宁喜以及发动政变的卫国贵族。

    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说他们的。

    吕武和士匄听一听也就算了,根本不做任何的表态。

    某天,卫国的君臣以及部队到来,卫君卫秋以及新任执政宁喜让部队停在远处,仅是单车来到晋军的营盘,以低姿态面见吕武。

    “此为卫国之事,我晋国不作为也。”吕武要是手里没拿着礼单就太好了。

    卫君卫秋是个会来事的人。

    宁喜又是一个能低头的人。

    这样的君臣搭配太合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