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6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国因为要围歼“斗首”的晋军,出力也就比楚国少那么一丢丢,以两国的国力来衡量的话,郑国打从事实上发力比楚国更狠。

    子产事先知道五氏会叛乱吗?列国没有相关的例子,只能说是发现一些端倪,不敢相信五氏会真的叛乱吧?

    另外,子产执着于消灭“斗首”那边的晋军,想要的是打破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再来就是杀死或俘虏士匄、解朔、彘裘等等晋国高层,诱发晋国更深层次的矛盾。

    直白说就是,子产相信只要弄死那些人,必然会助长阴氏的野心,掀起晋国新一轮的内战。

    战略方向上子产没错,就是其他诸侯国的配合度太差了。

    侯晋请求晋军不要过早出现在“新郑”守军的视野之内,得到了吕武的同意。

    五个家族的私军抵达“新郑”没有扎营就立刻展开了进攻,士兵刚还没有冲到城门处,“新郑”的守军却是自相残杀了起来,随后城门被打开了。

    “国君事先有召,我等应之,城内守军有我五家五千之数。”侯晋特地给吕武解释。

    郑国都城“新郑”的守军大概是两万多,一下子五个家族占了五千?

    吕武比较麻的是,明明五个家族已经叛乱,郑国君臣怎么没有消灭或解除五个家族私军的武装,仍然给安排守城任务啊?

    有九道防御的“新郑”绝对是一只大王八,然而它的防御链在有内鬼的情况下,一道道防线被轻易地瓦解了。

    吕武没能搞明白郑君姬恽和一概大臣的脑回路,一直到下令晋军也跟着攻城,直至晋军完成对城池的控制,人来到郑国宫城,站在高处瞭望整座城池,心里的困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全城遭到控制,连带郑君和一概大臣都活捉了,没发现半点阴谋的迹象。”吕武不是个喜欢涉险的性格,人已经来到宫城,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郑国都城“新郑”轻易就拿下了,国君和重臣全部被活捉,然后呢?

    吕武看向了一脸迷糊的姬辊,心想:“要不要让郑国就此除名呢?”

 第746章 大佬给次机会呀

    吕武觉得郑国的君臣脑子有坑,证据是他们没有在得知五氏叛乱后,缴了五氏在“新郑”五千士兵的械,或是干脆全部诱杀掉。

    这件事情在吕武看来或许比较离奇,当代人的想法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现代人看来,清除或对叛乱归属的军队缴械或消灭,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吧?

    春秋爆发的叛乱屈指可数,太久才会发生一次,搞得大家伙对叛乱没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很多事情因为没有前例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当然了,也能够说郑国的君臣心大,又或者是脑子不好使,很多事情没有前例,有些人处理起来却是应对极佳。

    总之,乌龟壳一般的“新郑”以一种在春秋人看来非常离奇的方式陷落了。

    在原版的历史上,五氏是在公元前563年爆发叛乱,他们想要投奔晋国被拒绝,感到绝望也就挥兵攻打“新郑”了。

    而郑国可没有集结国中大量的可战之兵出征,国都“新郑”当然也没有采取戒备,一样是被五氏搞了里应外合轻易攻陷。

    所以是“新郑”合该有这么一个劫难,比原历史好的是晋军的参战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新郑”的许多人。比如说,晋军没有在“新郑”大肆搞奸淫和屠杀。

    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五氏攻克了“新郑”就进行各种奸淫掳掠和屠杀,许多达官贵人死于这一场战事的同时,居住在“新郑”的普通人没死也会留下身体或心灵上的创伤。

    尽管历史被改变了,居住“新郑”的所有人命运也只是好一丢丢,达官贵人成了晋军的俘虏,普通人少不得会有成为奴隶的人生经历。

    郑人如果成为其他家族的奴隶,不但自己一辈子会是奴隶,子孙后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也会是奴隶。

    如果他们能够成为阴氏的奴隶,起码在某一天还能重获自由之身。对夫妻有点残酷是,他们后面未必能够团聚。

    “郑君及大臣送往‘新田’,待我归师再行处置。”吕武不会将所有郑国的达官贵人押解前往‘新田’,会留下一些愿意合作的郑人劝降其它城邑。

    用语言能够解决的事情,何必搞得血淋淋,是吧?

    以现在的社会结构,贵族投降之后,他们的封邑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

    按照正常的玩法,胜利者会拿走合适的利益,包括但不限制于人口、财帛等物,后面则是会放归被俘的贵族。

    吕武一番思考之后决定还是尝试灭掉郑国,该拿的好处会拿,再到后面收割范氏一波。

    什么意思?就是阴氏大肆转移郑国的人口和财富,后面再将城邑卖个好价钱呗。

    范氏肯定会买,并且还欠了阴氏好大的一个人情。

    吕武的想法是用郑国这边的城邑跟范氏置换,获得陆浑戎的地盘,晋国疆域范围则是扩展到“瓠瓜”一带。

    那样一来的话,阴氏的势力范围就会将晋国公族的“自留地”包进去,瓜分晋国的地盘将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考虑到吕武想要的地盘,有些还不在范氏控制之下,有的则是范氏刚拿到手不久,没有插足到晋国南境,不损害范氏核心利益为前提,士匄应该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们攻克了“新郑”,以原来是郑国贵族身份的五个家族功劳最大,本着有功必赏的道理,作为晋国元戎的吕武给出承诺,不但会保留五个家族原本的封邑,还将赏赐他们附近新的封邑。

    打从事实上来讲,吕武这件事情办得地道却是坏了规矩,甚至能说将礼崩乐坏大大地推了一把。

    原历史上晋国为什么不接受郑国五个叛乱的家族?原因在于晋国君臣不能鼓励贵族进行叛乱,非但不能够接受,有必要甚至需要出兵帮忙剿灭,用以维护“纲理伦常”的神圣性。

    晋国现在做主的人是吕武,他知道自己坏了规矩,更清楚会遭到很多诸侯国的口诛笔伐,下一步则是找来了姬辊。

    “郑叛于周,合流楚、吴、宋、齐、卫诸国,属实否?”吕武问道。

    姬辊实际上还有些晕懵,搞不懂号称“永不陷落”的郑国都城怎么短短几天就被攻克了。

    “楚称王,吴亦称王,必是叛逆。”姬辊不能否认这点,周王室当前也只剩下那层‘脸皮’了。他迟疑地说道:“宋、郑等国……,或是情非得已?”

    尼玛!

    会讲人话吗?

    那些国家不管是源于什么原因,他们已经成为晋国的敌人,用“情非得已”这样的用词,在骂晋国呢???

    吕武说道:“君既在此,克‘新郑’亦有功劳,可得犒赏。若攻伐诸侯,君或可再立新功?”

    啊?

    原来有好处!

    姬辊立刻说道:“楚问鼎重,吴违逆称王,皆叛臣也!宋、郑、齐、卫诸国与叛臣为盟,亦叛臣也!”

    吕武边听边点头,笑眯眯说道:“如此,君为天子重臣,亦携旌节而来,何不广而告之?使天下人明了此等诸侯有当伐之罪?”

    姬辊再次迟疑了。

    两个人谈话,有些事情做了定性,代表愿意承担一些责任。

    进行广而告之的论罪,不单单是姬辊个人的表态,还代表周王室进行了背书,性质上要严重得多。

    吕武说道:“除却我执王旗,诸侯目中尚有天子?”

    话不能那么说,曹国、鲁国等一些诸侯国,他们还是遵从天子的。

    关键问题在于,拥护周天子的诸侯国以晋国实力最强,一直以来也尽力在保住周天子最后的脸面,乃至于时不时会投喂一番,更多的诸侯只是嘴上喊一喊而已,压根无法保护周天子或者是带去利益。

    姬辊心想:“别讲那么多废话了,直接说能给俺多少好处呗。”

    事实上,吕武不是拿不出好处给姬辊,问题在于姬辊有值得吕武付出的价值吗?

    姬辊只是空有一个封号,小猫没几只的家臣和仆从,连自己的私军都没有。

    吕武也在进行思考,想道:“也许可以将姬辊塑造成一个榜样,引诱周王室的其余公卿?”

    阴氏的图谋很大,注定了需要盟友。

    在晋国内部,范氏和荀氏是吕武选择的盟友,也是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最合适的盟友。

    是随着局势的发展合适的盟友,并不是吕武觉得最理想的盟友,区别还是挺大的。

    一直以来,吕武并不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范氏,很多事情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士匄,才不是什么命令形式。

    另外,不要看中行吴对吕武很服顺,甚至察觉到了危险与机遇并存,不顾脸面公开是阴氏附庸地位,某天中行吴翅膀硬了就会是另外一幅景象。

    何必呢?大家都是大灰狼,装什么小白兔。

    吕武待在“新郑”的时间有点长,期间有人提议将“新郑”的防御工事摧毁。

    郑人将“新郑”打造成了乌龟壳还是没有能够成为一座永不陷落的坚城,不能说那些防御工事就没有用了。

    这个也不是什么“人心墙,不墙”那一套,纯粹就是郑国君臣的脑子不灵光罢了。

    吕武为什么待在“新郑”呢?当然是为了收获更多的战利品。

    失去“头脑”的郑国,各地的反抗微乎其微,又或是根本没有反抗,城邑一个接着一个城头易旗。

    跟随吕武出征的公族和中小贵族陷入狂欢,他们的损失没有多少,战后的论功行赏却是不会少,怎么会心里不乐呵呢?

    一直到临近夏季,吕武才下令拔营。

    在“斗首”那边的战事还在继续,双方已经进入到精疲力尽的阶段。

    关于“新郑”陷落的消息延迟很久才传到“斗首”战场。

    士匄得知吕武率军攻克“新郑”之后心情无比复杂,当时问了一句“元戎亦复焚城?”的话。

    没办法,阴氏攻打“魏”城用了焚城的手段,给予士匄的印象着实是太过于深刻了。

    五氏叛乱的消息当然传开了,用里应外合攻克“新郑”的消息则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封锁。

    并不是吕武想干么,是五氏恳求控制影响。

    五氏为什么那么干?他们还想好好当个人,无法抹除掉叛国的事实,一些手段还是需要藏一藏的。

    吕武对五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官,反正以后五氏的麻烦会归于范氏。

    当然了,埋藏一手这种事情,又或者叫掺沙子,吕武才不会忘记。

    郑国都城“新郑”和“斗首”的直线距离越是两百里左右,实际路程肯定超过两百里。

    期间,子产并非不知晓“新郑”爆发战事,考虑到“新郑”是个乌龟壳的事实,认为坚持一段时间不成问题。

    现实是什么?是“新郑”被里应外合,外加晋军参与攻城,连坚持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就给陷落了。

    哪怕是“新郑”第一时间派人外出求援,不被拦截消灭,往死里赶路,前往子产所在的“斗首”也要耗费七八天的时间。

    假设子产得到了求援,以为他想走就能走的吗?

    取得优势的士匄所部,他们只是执行吕武的命令,能击败当前的敌军硬生生忍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