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6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武记得秦帝国的都城“咸阳”人口最多的时候约在二十五万左右?

    考虑到当时整个“世界”的总人口,一座城池有二十五万居民,其实已经非常多了。

    当然,秦国的“咸阳”在常住人口上并不是最多,远在东边的“临淄”才是同时代的第一人口大城。

    到后面,汉帝国的老刘家玩手段一再迁徙人口到关中,他们对长安的建设也一直没有放松,令人纠结的是除了政治力量之外,其余的各方各面依然是输给了“临淄”。

    那是“临淄”作为经济中心太久的后遗症,人们心里的观念已经定型,不发生大规模战乱将“临淄”彻底打废的话,繁荣必然会继续下去。

    吕阳听着吕武在讲规划,一一牢牢记住,思考其中的可行性以及困难程度。

    多大的城池才算是雄城?怎么都要四边周长十里以上,并且城墙要高大厚实。

    作为一座都城,宫城肯定是要建的吧?这样一搞,占地不大必定会显得拥挤不堪。

    “另择渭水之南建一别宫。”吕武记得那里好像就是‘长安’吧?

    现在不讲什么耗费国帑之类,啥玩意都是自己家的财产,计算好能不能承受得起就行了,没有多少人会各种废话。

    吕阳听得一愣,问道:“别宫?”

    这是什么操作来着?没有诸侯这么干过呀。

    还是那一句话,任何一个国家选址建造首都必然是经过各种深思熟虑,一般会着重于地利因素,再来考虑民生方面。

    尤其是诸夏这边的王朝,选择哪里作为首都必定着重考虑安全性,也就是肯定要有险可守,其余什么都要靠边站。

    吕武心想:“以当前的时代来考量,经济因素没有那么重要,以后依样画葫芦将‘郑国渠’搞起来,反正都城将很难出现缺粮的窘境。”

    阴氏选在这边建城,吕武又不修建函谷关的话,有一座主城,再加上一座别宫,一个掎角之势也就成了。

    说是别宫,经年日久肯定也会变成一座城市,到时候两座城市隔水相望,时机成熟了再合并,一座超级大城也就出现,并且周边也能收归于作为京畿区域。

    “我家夺伊洛之戎、陆浑戎,再往南扩土至少习山,择地建一关隘,此处便无忧。”吕武说道。

    吕阳没有踏足过那么远的位置,脑子里也就没有相关的概念。

    少习山在是哪里?其实就是现代的“商南”附近,那边秦帝国一再击败楚国夺土之后建立了武关。

    那里是秦岭以东,一卡住基本也就能够保证相当的安全。

    如果觉得一个武关不够保险,还能在霸水下游建造另一个关隘,也就是峣关。

    吕阳说道:“父上为何忧虑于此?”

    老父亲啊,还没有建国,怎么就想着建造边防,是未来的敌人会很强大吗?

    吕武一愣,心想:“是啊,我怎么越来越保守。”

    这个也是为人父母的一种常态,担心的并不是自己,其实是害怕子孙不争气,想着自己这一代多打拼,再把应该考虑的事情考虑周详,尽可能地免除掉更多的后患。

    有点意识到自己变得保守的吕武并没有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保守姿态变得激进,一些该修的关隘还是要修,修完了武关就修伊阙关。

    这个伊阙关又是在哪?就在东汉新都“雒阳”边上。

    吕武一下子要建一座城,更要建造两座关隘,阴氏能不能扛得住?

    另外,阴氏的动作一下子这么大,会不会引来不好的窥探?

    “我归国便上禀秦国已亡,秦君岐山之处逍遥。秦地必将更名,我属意为唐,抑或为汉。”吕武说道。

    吕阳知道“唐”或是“汉”就是建国后的国号,一时间不由变得兴奋。

    吕武想了想,说道:“汉,银河也,亦称云汉、银汉、天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吕阳不断点头,现在这么个年头,哪个贵族没有读过《诗经》,哪能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所以,吕武属意的国号还是“汉”吗?

 第761章 一再的大动静

    吕武对于国号的选择已经纠结了很久。

    继续叫秦国,怎么样都不那么合适,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内部的麻烦一多还怎么对外锐意进取。

    叫唐国也不好。毕竟晋国之前就叫唐国,后来才更改为晋国。

    吕武之所以有意向选“唐”来作为国号,一来是阴氏占了晋国十分之四的疆域,再来则是取盛唐的一个好彩头。

    选择“汉”的话,不是因地制宜的那一套,意义上其实更加的远大,一切只因为“汉”就是银河嘛。

    现在还是春秋,很多制度根本没有成型,立国号属于无迹可寻的种类,想叫什么基本是吕武说了算,不用循古例那一套。

    历史上用“汉”来作为国号的国家有多少?那可真的是不要太多!

    西汉(刘邦),玄汉(刘玄),盆汉(刘盆子),东汉(刘秀),蜀汉(刘备),成汉(李雄),汉赵(刘渊),刑汉(刑杲),侯汉(侯景),朱汉(朱泚),南汉(刘?),王汉(王健),后汉(刘暠本名刘知远),北汉(刘崇),郝汉(郝定),陈汉(陈友谅)。

    有名有姓的就是那些,有的国祚绵长,有的短命,更多属于割据势力,不少还是胡人所建。

    事实上从刘备的蜀汉之后,一直到五胡乱华时期胡人一再选择“汉”来当国号,“汉”这个国号就有那么点臭了。

    自刘渊之后选择“汉”作为国号,一定是牵强附会的那一种,也就是追忆西汉和东汉的强盛,再来就是想唤起百姓对强汉的期许,偏偏一个个又给搞砸了。

    吕武不愿意继承秦国,从有历可寻的意义去衡量,夏朝时那边土地叫“扈”,到了商则有共、密、刑方、邰、丰、周,后来周王室东迁才有了秦。

    看看那些有迹可循的名字,吕武选哪一个来当国号合适,一个个看着就没有属意的。

    刘邦被封汉中,横扫天下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

    如果是以封号作为国号,为什么是“汉国”,不是“汉中国”呢?其实里面就用上了《诗经》来进行背书。

    现在好了,老刘家可以用《诗经》背书,轮到吕武就不行啦!?

    什么道理嘛,这是!

    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一名个体都有自己的意志,有人觉得好,有人认为不合适,众口难调啊。

    对于吕武来说,思来想去还真没有比“汉”更合适的国号了。

    讲大白话,他就是个民族主义者,希望自己建立的国家能有成为强汉的那一天,咋了?

    吕阳窥知大事将近,整个人进入到亢奋的状态,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以极快的效率执行老父亲的命令,调集民伕到位,亲自督办各种工程。

    “城名便为‘长安’。”吕武对还没有个影子的城池给了个名字。

    既然是抄袭,索性就抄个遍!

    吕阳却是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以后是依然以“阴”来作为前缀,也就是“氏”,还是改为“汉”呢?

    毕竟,目前的潮流就是那么一回事,姓是固定的,氏却会因为一些事情起变化。

    至于秦地?为了抹除掉秦这个诸侯国的影响,必定也会将名字改掉,叫汉地属于没有可能,需要吕武再死脑细胞接着思量了。

    取“汉”为号是国名,一个国家包含了很多的地方,直接将秦地更名为汉地,其它区域的人会怎么想?

    一开始的时候,吕武对别人称呼自己“阴武”很不适应,后来习惯了也就没什么所谓了。

    他们要不要改氏?以前吕武老是想着要改,名头打出去之后放弃了念头。

    其实吧,折腾来折腾去,吕武立国最佳的国号其实是“阴”,叫这个名字当前时代的人才不会有那么多联想,完全是吕武自己过不了那关而已。

    国号为“阴”,以后就是阴国,国家灭亡历史上的记载会称呼为阴朝,宫城叫阴宫,军队叫阴兵,子孙后代的府宅叫阴府。

    对了,阴氏会有阴槽,地窖就是地府,连贯起来就是阴曹地府,一听就莫名酸爽啊。

    麻辣戈壁的!

    听一听,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阴朝……,好像混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怎么听都膈应人嘛!

    换成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汉朝……,莫名的顺眼又合适呀。

    秦朝?历史上的存在感很强,只是大一统的时间太短了。

    有了“长安”这个名字的新城,它从挖地基的做业开始,花了足足四个月才开始着手建造外城墙。

    这一次吕武没有使用夯土的方式,采取了砖石的结构。

    那么一搞,反正平原上多了几十个砖窑,连带水泥制作工坊也被建立起来。

    为什么不直接用混凝土?没有足够的铁来搭建框架,其实竹子也是可以的,但用于永固工事的军事防御明显不靠谱。

    吕武很老实地采取了有明一朝的做业。

    老朱家对工程的苛刻程度很不一般,历史也忽略了有明一朝的大工程能力。

    在永乐一朝起的大工程很多,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建造紫禁城和疏通大运河。

    在后面,老朱家重新重视长城防御体系,“九边”防御链上的长城从夯土改为砖石,并且还大批量地进行筑城。

    吕武“躲”在秦地这边大搞工程,肯定需要从晋国那边的封邑抽调人手。

    现在晋国的状态是,作为元戎的吕武不老老实实待在“新田”处理国家事务,中军佐士匄被牵绊在南方督造武城,上军将中行吴则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来的卫国,当家作主的人变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这个下军将。

    有鉴于之前晋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内战和打得楚国屈服同时发生,一大群人处在懵逼状态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消化,晋国在一年的时间里也就变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为吕武会很快返回“新田”这座晋国的政治中心,结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吴也回去,偏偏吕武一点要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时间又是过去了一年,缺少了吕武待在“新田”致使晋国根本没办法搞什么大动作,“东方时间”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某一天,中行吴爬山涉水到来,看到忙得红红火火的工地,一时间不忙着去拜会吕武了。

    阴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晋国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也就能理解吕武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对任何一个家族都显得很重要,谁碰上这事暂时旷工都是能够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没什么关系。

    中行吴当然不是静悄悄地来,他在事先就派人给吕武送信,得到允许才过来。

    那么,中行吴为什么要来找吕武呢?肯定不是奔着马上分裂晋国而来,也不是因为晋国现在只有元戎、中军佐、上军将、下军将、下军佐,缺了上军佐、新军将和新军佐。

    国家重要职务出现空缺,总理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