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6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往后,韩国愿奉从汉国。”韩无忌说道。

    是的,韩起还是弄了新国号。

    所以是晋国还存在,但是仅仅剩下“绛”这一座城和周边几个邑、邦。

    晋国公族再一次被清洗,绝大多数公族封主成了亡魂,他们的财产变成了韩氏的财产。

    如果硬要有个比较,依然存在的晋国已经沦落到跟许国差不多的国家,也就是最多只剩下一两万人,比许国好的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用举国流浪。

    得知这件事情的吕武一度很唏嘘,只是那种唏嘘很假,不知道有没有人被恶心到。

    吕武从这一件事情的发展看清楚了韩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认定士匄的聪明是假聪明,中行吴的谨慎是真谨慎,韩起则是一个聪明又不啻于使用任何手段的人。

    收这样的人当小弟,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某天可能被阴还敢收,该是对自己有多大的自信?

    吕武笑着说道:“共勉罢。”

    这是收了?

    韩无忌大喜,再次行礼,复道:“吕光受邀相王。”

    还是那句话,周天子不管是看好齐国还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是打算扶持齐国成为下一个中原霸主。

    然后,吕光接受熊招的邀请去“会稽”相王,跟吕武、士匄、中行吴相比的话,吕光是对周天子做出更恶劣的背叛。

    韩无忌说道:“如汉侯有意,我可代为转圜?”

    说的是吕武有没有帮周天子扛旗的想法,有的话他们家还是能操作一些的。

    吕武不是姬姓,最大的可能是被周天子用完就丢。

    换作是之前诸侯对周天子的名号至少还有敬意,说实话吕武会愿意扛旗。

    现在嘛?有数的几个强国明显不拿周天子当回事,甚至到了连演都不演的地步,预示着周天子旗号的价值被降到最低,接过那杆大旗能够得到的便利没多少,麻烦则是会非常多啊。

    吕武说道:“我亦往‘会稽’相王。”

    这一下,韩无忌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完蛋!

    原来汉国也打算跟周王室撕破脸。

    那么韩氏跟周王室存在非凡交情的价值还能剩下多少?

    “那……”韩无忌小心翼翼问道:“范侯、荀伯……”

    吕武就当没听懂韩无忌是要问什么,说道:“亦往。”

    韩无忌想说的是汉国帮韩国去跟范国和荀国交涉城邑的事情。

    “今日且这般。”吕武选择了送客。

    韩无忌一再欲言又止,发现吕武的态度很坚决,只能行礼告退。

    没有多久,梁兴走了进来,说道:“君上,已与范使、荀使接洽。”

    吕武事先就让梁兴应付了事,不会答应范国或荀国任何的要求,用这样的态度回击范国和荀国答应楚国相王没有沟通的事实。

    当然,不是吕武自认老大,完全是三家事先约定有大事需要进行沟通,相王毫无疑问并不是什么小事。

    在吕武答应公子午要去“会稽”相王前,一些该有的手续吕武并没有缺失,派人去了范国和荀国。

    要不要去“会稽”相王这件事情,士匄或中行吴肯定无法对吕武的决定有所干涉。

    有进行知会和没有进行知会,又是两码子事了。

    吕武那是在履行三家的事先约定,表明自己守承诺的同时,又将对范国和荀国的不满表达出来。

    “你亦需往‘会稽’。”吕武说道。

    梁兴是汉国的大行令,那种场合肯定需要人在现场的。

    没有得到接见的范国和荀国使节怎么着急,不关吕武的什么事。

    得到接见却是不尽人意的韩无忌后面一再请求谒见也被拒绝。

    吕武不爽是真不爽,会这么做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让三个国家好好思量应该来怎么对待汉国。

    那个“会稽”远在东南,算地界是在越国境内。

    要前往参加相王活动的话,离得比较远的吕武不能在时间上过多耽搁。

    所以,等某天范国、荀国和韩国的使节听说吕武出城已经带着大军离开,心情绝对无比复杂。

    从汉国要去越国的路程非常遥远,可以选择的路线在事实上并不多。

    可以不途经太多的国家,选择走伊洛之戎那边的路线进入楚国。这样就是一直在楚国境内,中间不用路过其它列国,直接去到越国。

    另一条则是走中原人南下的路线。这样吕武就需要经过韩国、周王室、范国、宋国、徐国、吴国才能最终抵达越国。

    吕武的选择是走途经国家多的路线,打算沿途领略一下各国的风光,看看各国黎庶的生活水平,以此来对列国有更多的了解。

    这一次南下,吕武带走了常备军中的一万,另有两万骑兵,一概所需和粮秣足够半年之中。

    而在吕武走后,身为太子的吕阳也第一次担负起了监国的重任。

 第784章 汉国太子

    吕武东出,随行的还有韩无忌等韩人。

    来自范国和荀国的使节团没有走,他们直接说明为什么留在汉国,理由是想就地领略汉国变法的过程。

    其实吧,汉国的变法没有历经多久的纠扯,吕武在立国的那一刻起就执行新制度,最难的这一部分完成,后续的变动就是水到渠成,要说有什么麻烦,仅仅是让大家适应而已。

    外人来观察汉国的变法,看不到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他们还无法参与到汉国的行政体系,能不能看出一些什么就很考验观察者的智商了。

    “一切如旧,要事可来禀告。”吕阳第一次监国,感到很激动,却是有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成为太子之后,吕阳能做的事情比当宗子时还少,平时除了学习,就是观看一些吕武处理过的政务了。

    观看行政记录是每一位太子必然经历的事情,只要是让他们看一看自己的父亲对待什么样的政务是怎么处理,从中去汲取一些治国的经验。

    “去岁修渠,长约十四里,半途河床重修?”吕阳并不知道修渠是怎么修,光是从文字上仅能了解一个模糊的大概。

    汉国现在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汉氏子姓持有,修建一些国家工程根本不用跟某地的贵族沟通。

    吕武奋斗初期,作为儿子的吕阳还小,基本上没有参与过对家族的建设。

    到了十四岁,作为父亲的吕武很狠心地将吕阳丢到了秦国,当时因为秦庭还在,吕阳重视的是军事,也就对内政事务忽视了。

    “一再听君父提到‘渠’之重。如渠修成,我家无有缺粮之忧?”吕阳问话的对象是葛存。

    在吕武没有离开“长安”前,一再叮嘱吕阳多看多听,别不懂装懂,不懂就要问。

    那个时候,吕阳立刻明白监国一样是个学习过程,并不是成了监国就能对任何事情指手画脚。

    葛存思考了一下,答道:“‘渠’全长三百二十里,如不广征徭役,或需十五年修成。‘渠’一成,汉川必为大汉粮仓。”

    怎么修渠,工程规划以及注意事项什么的,葛存并不是不懂,可是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跟吕阳说那么多。

    难道不是那样?

    一国之君吕武今年四十六岁,看身体状态明显还非常健康,不可能撑不了十五年的嘛。

    十五年或者更久远的之后,也就是某一天吕阳接位登基,“渠”已经完工并且投入使用。

    哪怕是要在其它区域修“渠”,还能是一国之君的吕阳亲自去修?臣子商议出一个计划,吕阳决定要不要修也就是了。

    人主嘛,什么都略懂一些也便是,精通则是非常没有必要。

    身为人主更需要的是懂得怎么用人,能做到知人善用一般就不会差。

    之所以还要什么都懂一些,主要是不能让人主连臣下在糊弄都看不出来。

    当然,葛存不是因为上面那些道理才不跟吕阳讲清楚怎么修渠。

    说到底,葛存是吕武的臣子,并不是吕阳的臣子,他们这种大臣最不应该的就是分不清怎么去侍奉国君和太子。

    吕阳也不傻,一些事情看破不说破而已。

    另外,吕阳有没有想过出城溜达呢?有!只是忍住了。

    监国是什么?不就是作为国君的老子不在,太子儿子这个“备胎”除了看家之外,还有随时接位的需要嘛。

    平时吕武并不限制吕阳的活动轨迹,只要不是搞突然失踪,得到允许之后还是能到处溜达的。

    吕武是学西汉时期对太子的培养方式,不会将太子关在宫城限制得死死的,不说是让太子外出了解民情,别搞得以为天只有宫城之上那么宽就好。

    其实吕武还是心不够狠,不然就学秦王培养太子那一套。

    历史上的秦国,不知道是时势使然,还是刻意为之,秦王的嫡长子总是要历经很多磨难,要么是诶丢到民间去,不然就是到国外当质子,少有能自小在秦宫过安稳日子的秦太子。

    这些个秦太子不是长在深宫,很小就能体会到什么叫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心志自然也就更成熟一些,再加上必要的培养,成为明君的几率肯定更大。

    自东汉之后,不是新王朝的前三代,从太子晋位城皇帝者,少有明君出现。

    前三代的是家族艰难创业,二代怎么都历经过建国阶段,还能好好地教一教第三代,对于文武官员的压制也不缺。

    一个王朝越是到后面,随着立国的时间越久,不是文官崛起,就是武将跋扈,必然形成对君权的压制。

    而很多太子从出生到继位,估计连一次出宫的经历都没有,怎么去跟文武官员斗啊?

    一些想将权力夺回去的君王,他们有那样的想法和行动,一般下场绝对好不到哪去。

    吕阳在成为太子之后并不快乐,以前还能参与家族产业的建设,甚至能率军东征西讨,身份变得越加尊贵,能做的事情却是变少了。

    “说是监国,还真的只是‘监’,什么都不能干涉,只能光看着。”吕阳看着正在讨论要不要对三戎之地增兵的大臣,心志多少有些消沉。

    讲实话,哪怕是一开始有被吕武叮嘱,吕阳还是想做点事情。

    等到真正开始监国,吕阳明确发现一帮大臣看着很尊敬,实际上也只是尊重,礼仪上无可挑剔,实际上没拿自己当回事。这种体会对他来说很是糟糕。

    “国家,增兵三戎之地一‘师’,允准否?”解朔问道。

    刚才有些走神的吕阳实际上没听仔细,一段时间的监国经历都让他有点条件反射了,说道:“诸臣若觉妥当,本宫无异议。”

    怎么是用“本宫”来自称?这个就没错啦!

    从西汉到有明一朝,只要不是太过于奇葩,或者是异族政权,太子都是用“本宫”这个自称,要么就是自称“孤”了。

    当然,里面也有例外,比如被文官压得死死的的两宋,他们家的大领导被称呼为“官家”或“大家”,大领导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自称“朕”,平时用“我”或“吾”;太子的话,有史记载就是自称“我”或“吾”。

    到了“我大清”之后,一开始是使用满人的自称,后来逐渐汉化,搞到了妃以上(包括妃),对下及对平等位份可以自称“本宫”了。

    一帮汉国的大臣,不少人其实能看出吕阳刚才走神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