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6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段需要改造是吧?吕武同意并签发命令,一旦出了什么事,责任也要挑起一部分。这个在当前时代很是合情合理,才不是后面那种送死属下去,黑锅属下背,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领导的时代。

    国尉开始向各个郡县下达了征召文书,再由郡县的郡尉和县尉落实来自中央的命令,比如挨家挨户通知谁得到征召了之类。

    同时,右相崔杼也签发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哪个郡需要准备多少种类的物资,哪一种的物资又有多少,等等很多的事项。

    既然已经确认西汉水可以作为入蜀的通道,汉国首要就是打造一批舟船。

    大批大批的人得到征召命令,除了士兵和民伕之外,就是工匠被大批集中到“陇西郡”那边。

    士兵和民伕到了地方立刻变成伐木工,他们弄来了适合的木材,交给专业的工匠打造成为舟船。

    在各种匠人方面,汉国的数量绝对是冠绝于各个诸侯国。

    没有太特别的原因,无非就是吕武知道各种匠人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高低,很早就不断进行搜罗,后来又尽心尽力培养罢了。

    当然了,不是每一位匠人都会打造舟船,汉国对于打造舟船的匠人培养其实也不怎么重视。

    没有办法的事情,汉国境内也就大河与渭水算是两条大河系,大河实际上大多数河段不适合用来水运,渭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所处的环境会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个“专项”上面的投入,汉国能够利用的水系不多,没有特别去重视舟船建造,着实是太正常不过了。

    “攻汉中先期,舟数量不得少于三千,船不低于五百。”吕武为了计算这些没少劳心劳力。

    舟的制造没什么大难度,要是不讲究一些,木排捆绑结实了,其实也不是不行。

    船也不是什么大船,长八米、宽四米五也就行了。

    汉国的技术储备并不是无法造出长二三十米的大船,着实是入蜀的这一批船只,真心没有那个必要啊。

    这种等级的“船”其实不能叫船,称呼“艇”更合适一些。

    打造那些舟船需要耗时约一年三个月,征召起来的民伕和工匠可以先各归各处,入蜀序列的军队则是要操练起来。

    这一批入蜀汉军,他们其实不用刻意操练舟船作战技巧。

    毕竟,水战什么的,当前玩得比较溜也就楚国和吴国,其余诸侯国连像样的水战都没有历经过。

    入蜀汉军需要的是先把游泳给学会了,不用在水里多么能打,掉进水不会淹死就行。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赶紧把乘坐舟船给适应起来,别搞得到时候达成舟船行军走一路吐一路,晕乎乎上了岸再任人宰割。

    “编甲之事,如何?”吕武问道。

    汉中和蜀地是个什么情况?地形方面就是山地居多,担负入侵任务的汉军将不会大批列装铁甲了。

    士兵不穿甲,面对远程武器的攻击时,失去甲胄的防御会产生极大的伤亡,轻便的藤甲就成了选择之一。

    成甲汇报道:“已编甲五万副。”

    正儿八经的藤甲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少不得过桐油的一道工序,并且从制作到成品的周期并不短。

    少府制作的藤甲没有那么正经,能保证防箭的防御力,使用周期则是不会太长,穿着估计也不会怎么舒服。

    吕武已经命人实际试验过,一套铁甲在那边,放着不保养也就半个月的功夫,铁甲会开始生锈。

    这个是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的事情,空气里的水分子太多,气候湿润就会让铁甲的保养变得非常麻烦。

    不独独是铁甲遭遇到了难题,皮甲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

    皮甲要是水份过多,不但会变得软绵绵,它还会出现一种自我“膨胀”,导致该有的防御力下降速度无比之快。

    所以啦,别看历史上很多蜀军大多不使用铁甲或是皮甲,并不是当地的政权在财力方面不足,其实是采取“更适用”的道理而已。

    铜甲?家里有再多的矿,着实也是经不起那么造啊!

    因为足够重视的关系,汉国关于蜀地那边的情报收集得越来越多。

    现如今古蜀国正在与昔阝、平周二国交战,战事的爆发地点在大江上游周边。

    无法得知确切位置,还不是那边根本就没有城池,再来是没有能够作为“地标”的名山。

    说是三国两个阵营的大战,其实三方合起来的兵力还不到一万,分成两个阵营在山林里面打打停停,大多数时候玩的是“游而不战”这种战术。

    其实挺能理解的。没有必须防御的城邑,空间方面不够开阔,会战真心是打不起来。

    汉国这边,吕武首先提出了军事思维方面的问题,提醒即将入蜀的各级军官,入蜀之后不能拿“中原”那一套在蜀地去用。

    什么堂堂正正列阵交战,蜀地那边的军队估计是没有这种概念的吧?

    汉军入蜀之后就只有一个打法,攻打各个政权必救的城邑,优先抢到立足点,再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力图完成围而歼之的战略。

    为了让各级军官更加了解,吕武特别让人去收集楚国跟吴国历来的交战案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国并不是靠硬实力抗衡楚国,玩的就是游击战的战法。

    当然了,书上学来终觉浅是一种必然,吕武只是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好在遭遇到什么事情之后不至于连个对应的方法都拿不出来。

    到时候汉军展开对蜀地的入侵,还是需要他们自己用脑子去应对所会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总耗时将近一年半的各项事宜准备就绪,汉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中原以及南方并没有被摁下暂停键,只是汉国仅仅关注,没有去进行太多的干涉而已。

    来到新一年的夏季,吕武准备要前往“陇西郡”为入蜀大军壮行之际前,有来自“河东郡”的急报,说是士匄没有事先打个招呼,带着约五千左右的护卫力量直接入境了。

    士匄这是要入侵汉国吗?并不是的。

    范国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都城“新郑”直接面临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威胁。

    再则说了,哪怕是士匄亲自率领,只有五千范军而已。

    汉国有自己的边防体系,五千范军突袭之下也许能攻占汉国的一些“邑”或“邦”,接下来就该面临汉军的重兵合围了。

    “范王邀韩王、荀王将来‘长安’拜访?”吕武知道士匄急了,可能中行吴也有点急,韩起则是被拉来凑人头的。

 第804章 函谷关前

    涉及到一国之君就没有小事。

    毕竟,一国的首脑出了事,受到影响的不会只是一个家庭,恶性事件将会让全国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乃至于是爆发战乱使得生灵涂炭。

    士匄事先邀请了中行吴和韩起,比较关键的是没有通知吕武要到汉国拜访,算是打了一次“突袭”了啊!

    这种事情在一国之君身上很难看到,除了不附合邦交礼仪之外,还有点逼迫的意思。

    大家都是一国之君,哪怕是有强国和弱国的区分,又有谁在身份上比谁低贱呢?搞邦交形式上的突然袭击很不好,极容易使人轻看,再进一步再让国家失去信誉度。

    历史上,秦国没有收到相王邀请,自个儿跑到了相王现场,不止是秦君一人遭到了嘲笑,哪怕是秦君的目的达成,还是使整个秦国为天下所不耻了。

    好家伙,士匄不止玩了一手“先斩后奏”,还带上了荀国和韩国,到底是想逼迫,还是在展现自己的能量?

    更有趣的是中行吴,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吕武的忠实伙伴,结果所谓的“忠实伙伴”是这样做事的?

    当然,那是站在汉国的立场去看待事情。

    换作是站到了范国、荀国或韩国的立场又是另外几个样子。

    首先,站在了范国的立场,他们会认为汉国是见死不救,坚定认为只要能够获得汉国的支援,采取任何的做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荀国或许是会有些心情忐忑,决定跟随范国一块逼迫汉国,一定是给自己找到了理由。

    韩国这边更多是抱着跟随蹚浑水的心态,认为“法不责众”什么的那一套,免得以后韩国需要汉国帮助,得到了范国或荀国相同的下场,也就是汉国见死不救。

    那么问题来了,各家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国,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义务”那么一说,讲的该是一种等价交换吧?

    即便是作为盟友,范国、荀国和韩国有起到对汉国的正面作用吗?别说帮汉国挡住了来犯之敌什么的,他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就在那里,楚国、齐国等等诸侯国想扩张,还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呀!

    如果非要讲什么道理,不如直接提一个“唇亡齿寒”更有说服力,除此用其它理由或说法都是强人所难。

    “此关修建之期六年,已然成型。”士匄在说的是函谷关。

    他们在韩国的都城“新田”完成会合,一路向西并没有遭到阻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到函谷关这边。

    说起来汉氏子姓也着实是牛逼,立国之前在干些什么没多少人清楚,建国之后连续启动了不少工程。

    那些工程之中,修长渠无疑最大,再来就是筑“长安”之城,修函谷之关了。

    到后来,汉国更是多了一个修建入蜀栈道的工程。

    数一数,再认一认,有哪个不是大工程啊?

    这里只是说明一点,吕武之前的物资积累足够多,再来就是汉国在管理和技术上方面无比牛逼,要不然哪怕是有足够的资源,没有相关的知识也办不到。

    汉氏子姓的资源只有大概五成是自己慢慢积累,其它则是一再出战的掠夺,等于是天下诸侯以及原先的晋国贵族帮助吕武完成了积累的过程。

    简单的来说,光是灭掉一个魏氏,哪怕魏绛在事前极尽地进行了资产转移,当时的阴氏还是狠狠地肥了一波,获得的物质类战利品相当于阴氏十年的生产。

    “代我王问候诸位大王。”苦成毅在函谷关前拦住了进关的队伍。

    这个叫苦成毅的人,之前叫郤毅,他是三郤之一郤犨的儿子,郤氏灭亡之后得到吕武的庇护。

    距离郤氏被灭已经是二十多年了,导致士匄和中行吴见到根本就没有第一时间认出苦成毅是谁。

    苦成毅看到诸王脸上的不悦,心态稳得很,复道:“我王已在赶来途中,请诸王在关隘外驿馆等候。”

    中行吴多少觉得苦成毅看着有点眼熟,迟疑了一下下,问道:“你何人也?”

    也对,二十多年过去,苦成毅后面一直能有多低调就有多低调,从不出现在什么大场合,着实是该被遗忘了。

    苦成毅没有介绍自己什么姓什么氏什么名,答道:“在下乃此处关尉,已为诸王准备休息之所。”

    中行吴在苦思凝想,总觉得在哪里看过这个人。

    实际上,中行吴不是认出了苦成毅,纯粹是苦成毅跟郤犨长得太像了。

    时间会抹去很多记忆,别说是二十多年没见过,有个五六年的话,原先不是太过熟悉,该忘记长什么样也就忘了样貌。

    士匄原先还不太在意,看到中行吴那模样,才定眼注视苦成毅,一看就跟记忆中模糊掉的郤犨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