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7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了,翻阅史书能够看到一点,春秋时期国与国的战争输赢都不会产生太大的仇恨值,看的是输方能不能励精图治,某天在战场上雪耻成功。

    到战国之后,各国的战争不再仅限于军队之间,对黎庶和对方国力造成的破坏渐渐增多。

    另外战争不再是一种公平竞技,变成了各种手段齐出,赢的一方或许侥幸,输的一方觉得对方胜之不武,能够产生仇恨值的方面绝对变多了,以至于后来的战争不再那么单纯,更多牵扯到了仇恨相关。

    到公元前538年夏季,吕武得知楚国又派来使节团,听到消息讲实话有那么点愣神。

    “如今楚国唯有蒍氏、斗氏听命于楚王围,实有崩坏之势。我欲谋‘四晋归一’伟业,当如何对楚?”吕武问道。

    今天又是小朝会。

    吕武对楚王围派人问计自己,有着太多的想法,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也非常多。

    对于一个有现代思维的人来说,敌人来找自己求解决难题的答案,不该是各种挖坑吗?

    只是,吕武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局限性,在现代理所当然的诡诈手段,用在战国初期未必就是正确,极可能坑了别人也把自己埋了进去。

    这个跟吕武知道封建时代的体制进化到三省六部是极限,没有一下子在汉国执行三省六部制度是一样的。

    说白了,吕武想搞三省六部,有那么多的官员吗?没有的。

    所以,并不是最先进就是正确,合适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对体制而言!

    “楚之乱与我有利,楚求助置之不理恐不适合。”葛存的思维中,得到楚国的求助对汉国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该帮还是要帮。

    刚来到汉国就任右相的孙林父也说道:“汉助楚或有害,利亦多也。使诸侯知王上之德,邦交便可无往不利。”

    看吧,左相和右相代表着这个时代精英的思维,可见其余人是怎么想的。

    楚国现在的时局非常不稳,看着不像有国内爆发大型内战的迹象,君王与众贵族有了很深隔阂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崔杼说道:“我征蜀,亦有东出计划,维稳楚便我行事。”

    是不是将话说反了?难道不是楚国发生内战,才能更让汉国便宜行事吗???

    葛存非常赞同地说道:“楚乱而不战,范不敢轻动。我可先攻荀而并之,届时范不征可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一个内部脆弱但是没有爆发大乱的楚国能够威慑范国,不让范国在汉国攻打荀国的时候搞东搞西。

    甚至可以说,楚国不止能够威慑范国,还能看住其余国家,使得汉国与荀国的较量更大程度上不受外部干扰。

    葛存认为只要把荀国灭了,到时候范氏便会自行归汉,话不是空口无凭乱讲,源于范鞅派来的使节团有提议相关话题,目前正在商议阶段。

    当然了,一旦荀国能扛住汉国,范鞅会一直拖时间,等到汉国与荀国分出一个胜负再做决断,期间必然也会暗中帮助弱势的一方,好让相争一直持续,范氏才有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

    吕武需要重视他们的意见。

    说到底,一个人再有能耐,不要想着自己就是绝对的正确,要能够从别人哪里听取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合不合实际。

    “寡人以为可拖,若事态亟待,助力于楚未尝不可。”吕武是真的一时间没拿定主意,顿了顿又说道:“奔走荀、范诸人,右相需时时关注。”

    孙林父当然是慎重应命。

    曾经的两大霸主,中原霸主晋国只能在史书上回忆峥嵘,时不时被汉国拿出来让“四晋”的人怀念;南方霸主楚国哪怕一再并国,连续败了几场陷入颓势。

    汉国派出人手奔走在荀国和范国,想要让一些人追忆晋国曾经的荣光,为的是勾起他们的美好回忆,好在接下来打“四晋归一”之战有民心基础。

    事实上,吕武想要在有生之年办到大一统很难,看看范国和卫国的遭遇就能知道了。

    子产光复郑国,一下子勾起了范国统治之下没有几年的人们回忆,使得他们记起自己曾经是一个郑人。

    再则就是子产玩得太大,并且他已经开始在兑现诺言,一下子就让郑人更加迫切想要加入到子产的事业中去。

    那些河南地的人们在荀氏的统治下,小日子其实跟在当卫人时期没有太大的区别,该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继续,没有上进的渠道也一样。

    他们为什么会怀念当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人心思变罢了。

    人心啊,最为不可琢磨的玩意,吕武喊出了“四晋归一”的口号,有了范氏立国没几年陷入颓势,再有韩氏持国不到两年玩蹦,在两国人心的带动下,汉国和荀国的人们心中肯定会产生思考。

    只是晋国就能够成为霸主,有了汉氏吞并秦国,范氏吞并郑国,荀氏吞并卫国,不管汉国或是荀国能够完成“四晋归一”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没错,某种程度上,之前处在韩氏和范氏治下的原晋人,他们不是那么在乎是汉国或荀国完成“四晋归一”,反正韩氏已经完蛋,范氏看着也没有办到“四晋归一”的能力。

    在大多数原晋人看来,荀国压着齐国、鲁国、曹国等盟国在打,其实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很久以前晋国只是出动一个“军”一样能够办到。

    倒是汉国能一再击败楚国,给予了原晋人更多的认可,他们对汉国完成“四晋归一”也就更加看好。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的时代,吕武预计用两年的时间来造势,中间说不得还要诸多收买,力求东出能打出一个摧枯拉朽的气势,才不愿意在“四晋归一”战役中折损过重。

 第831章 匆匆数载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536年的春季上旬。

    在过去的两三年之内,汉国进入了一段相对的沉寂期。

    之所以有“相对”这个字眼,当然是因为汉国并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没有按照列国所料想的那样在吞并韩国三分之二城邑后,对范国或荀国展开军事兼并。

    汉国从公元前539年开始进军“汉中”,仅仅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对汉中形成压制,后来却是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才遏制住当地的反抗。

    吕阳抵达“汉中”只干两件事,继续征缴当地部落为其一,再来便是不计伤亡和耗费将汉中人徙离了。

    中枢为了配合吕阳对“汉中”的经略,一再将战争中俘虏的郑人、沈人、蔡人、乌氏人和义渠人分批转移到“汉中”定居,采取的是一种混居的安排,再安置相当数量的老汉人。

    这些人,除了原本就是汉人身份的那一批之外,他们要么是参与了“长安”的修筑,不然便是参加了修渠,完成了“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的程序,充填到“汉中”去了。

    汉国对“汉中”置郡,规划出了两个“县”,一个县在汉水上游,筑城取名为“南郑”;另一个县则是在汉水中上游,筑城取名为“郇阳”。

    那么就是虽然有了“汉中郡”,治下却是只有两个县,两地相隔还长达四百里,以“郇阳”作为首府。

    置县的位置和命名并不是吕武亲选,工作交给了左相和右相一同完成,实际的操刀人则是作为汉国太子的吕阳。

    为什么会选择相隔四百里的两个位置筑城,又是为什么将城池取名叫“南郑”和“郇阳”,里面肯定有一段很长的故事?作为君王的吕武才没有那个闲工夫去了解,知道汉国增加两县一郡也就够了。

    事实上,作为君王要不要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管,有没有那个精力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就是另一回事了。

    吕武不是始皇帝,也不是洪武帝,内心里很明白人与人的差距,一直以来皆是选择抓大放小,将有限的精力放在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汉国在吕阳的主持下完成了对“汉中”的规划,也就是选定了置县的地点,下一步并不是马上筑城,选择了向蜀地进军。

    哪怕事先派出人手探勘地形,汉国进军蜀地还是进行得无比艰难,第一批的一个“旅”穿过群山抵达一个满是怪石的盆地时,没有与敌人发生一次交战便折损了三百余人。

    这些折损的人手是在爬山涉水的开路搭桥中牺牲,有些人连遗体都未能找到。他们的牺牲则是让后面开进的四个“旅”不再出现折损,所以才是用“牺牲”的字样,不是用“死亡”的字眼进行记录。

    攻略蜀地怎么行军又怎么打,别说是担任国尉的崔杼了,吕武都极少插手。

    理由相当现实,蜀地离“长安”太远是其一,再来是不身处当地很难对地形有直观的印象。

    所以了,吕阳请命前往担任统帅,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了中枢的困难。

    为什么那么说?只因为吕阳是太子,作为君王的吕武肯放权,太子吕阳临时专断起来比其他人更加显得名正言顺。至于说吕阳的心理负担方面?两父子自己去处理吧。

    “寡人已派人召回太子。”吕阳在大朝会上通知了一下。

    众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在他们看来,哪有一国太子长期在外的事?即便是统兵征伐,事情也显得太过于怪异了一些。

    既然吕武要召回吕阳,肯定代表着汉国对蜀地的攻略已经完成,有其它事情也是缓慢进行,很难以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右相孙林父出班,行礼后说道:“长渠将成,国家应在列。”

    那个“长渠”前前后后花了汉国将近十一年的时间,长期有不低于三十万人在各种劳动,耗费的各类物资更是庞大。

    现在,耗时十年以上的“长渠”已经临近竣工,君王与太子亲自前往观看通水算是一件很重要的政治活动。

    有了孙林父带头,其余大臣也都表达了相同的意见,少不得对汉国吞并古蜀国和“长渠”即将竣工歌功颂德一番。

    当然了,说汉国吞并了古蜀国其实比较笼统,古蜀国的政权是被消灭了,各地的反抗却是还在持续,汉国需要拿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处理。

    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之中,崔杼一再犹豫还是不得不站出来扫兴,说道:“王上,诸位同僚,荀国已然攻克‘邯郸’。”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37年的冬季中旬,对“邯郸”实施包围又攻打了两年多的荀军可算是耗光了邯郸赵的最后一丝力气,完成了破城占领的军事行动。

    实际上吕武并不想干瞪眼看着,只是事情方面比较复杂。

    汉国在攻略蜀地,又在三戎那边用兵,军事行动上这两个显得比较重要,其它方向还有西北跟狄戎对上,北面则是楼烦的侵袭变得频繁,其中还有乌氏残余勾结绵诸袭扰汉国的“陇西郡”各牧场。

    不要忘记汉国还有几个大工程,修建“长渠”是重中之重,后来增加了褒斜栈道的工程,攻略巴蜀又多了一个金牛道的工程。

    多处用兵再加上大型工程一再被迫增加,打从事实上让吕武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深怕玩得过头了会步上隋炀帝第二的下场。

    值得庆幸的是,吕武所处的环境更好,并没有大肆征发徭役,工程劳动的主力是各个时间段收获的各国俘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