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大领主-第7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排的上号的国家,大多数选择了汉国当“模板”进行模仿,一些很清楚自己底子的不入流国家则是选择学习郑国。
什么郑国模式?就是像子产那样画饼,先吸引他国黎庶过来,能不能完成嘴巴说出去的某个伟大目标,反正将人骗过来变成国力的一部分就行。
吕武对各诸侯求变并没有什么看法,不入流的国家求变,哪怕是变得强了一点点,后面也逃不过被兼并的命运;强国变法有可能变强,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变法的过渡期,可能得到一个“外敌来犯内部不稳”的下场。
变法啊,哪有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列国又不像汉国是个新建立的国家,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拖累。
“如此说来,天下皆在等候大汉与荀国大战?”吕武说完笑了起来。
举世瞩目啊?这待遇可真是高。
吕武这边没有任何压力,不知道中行吴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第839章 难兄难弟
中行吴现在是什么情况?用四个字来概括就行了:压力山大!
荀国跟汉国立国的时间相差无几,能够立国则是因为跟对了人,中行吴本身也不是完全没有功劳,用荀氏自家的军队打赢了楚军一次(第一次沫之战),算是给世人证明中行吴领导下的荀氏依旧很强大。
荀氏在家族历史上远比曾经的阴氏现在的汉氏要悠久,当然……前提是吕武没有再次扛起殷商的大旗,要不然追溯起来子姓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是后面姬姓发达了,子姓成了前朝余孽而已。
荀氏也是姬姓,他们还是晋国的公族,只是血脉关系上比较远罢了。所以论起来的话,荀氏和韩氏其实是出自同宗。
现在,中行吴正与韩无忌面对面坐着,两人从见面时互相问候,到后来坐下一直没有吭声。
韩无忌是在一年半以前来到荀国,当时荀国正在攻打邯郸赵,作为一国之君的中行吴进行亲征,使得韩无忌来到“沫”只是跟荀氏的一些公族进行接触,等中行吴班师回朝了才见了一面。
那次见面纯粹就是走个过场,双方没有实际谈点什么有用的话题,后来中行吴就避免再接见韩无忌了。
并不是中行吴瞧不起失国的韩氏,也不止是担忧韩氏要求荀国归还名义上还属于韩国的城邑,怕的是韩氏既要求归还城邑又要荀国马上攻打汉国。
荀国将“邯郸”攻克了下来,耗时却足足有两年以上,面对“邯郸”这一座坚城,邯郸赵又是进行决死抵抗,打从事实上给荀国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物资耗费上也远超中行吴的事先估计。
这么说吧,中行吴集结了一个“军”又三个“师”来打攻灭邯郸赵的一战,仅是这些部队人吃马嚼掉的粮秣,想象一下两年会耗费掉多少,别提国家进入到战时阶段对生产的影响了。
等邯郸赵被灭亡,中行吴知道攻城产生的伤亡会很大,看到伤亡总汇还是差点眼前一黑晕过去。
刨除掉下雪季节和一些雨季,两年的城池攻防战打下来,荀军阵亡将士达到六千三百零七人,终生残废五千零一人。
这里的残废指的是无法再上战场,像是什么手指、脚趾、耳朵、鼻子没了之类不被算在残废之列,要是算上后面的身体残缺类型,数量恐怕要再翻上两三倍。
打一个邯郸赵让荀国没了一万一千多的战斗人员?可以想象“邯郸”被经营成什么样,邯郸赵又是何等的拼命。
然后,发生在战国初期有预谋并且真正实施的屠城也就展开了,包含邯郸赵的族人以及城内所有人员,原本数量应该有个三万左右,仅有四十八人在交战终止后幸存。
别误会,不是荀军愿意留下那四十八人,他们之中很多是早就逃离,个位数躲在城内等荀军一直撤军才从躲藏的地方出来。
所以,关于荀军对“邯郸”展开屠城已经传播出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播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中行吴当然事先知道会对“邯郸”展开屠城,没有同意也不拒绝,同时不会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某方面来说也是想要让军队泄愤。
毕竟,荀国在攻灭邯郸赵上的付出太多,收获方面却是非常少,怎么都要发泄一下的。
韩无忌暂时不清楚荀军屠戮了“邯郸”一座城,不然他绝对会马上离开荀国。
“韩与郑纠纷多也?”中行吴率先打破现场的沉默。
韩无忌也不避讳,说道:“郑君桥行诡道,惑乱人心,掳人离国。非独我忌惮,楚亦多次警告,且已断其粮秣。”
说子产掳走人就有点强行挽尊了,其实就是子产在履行诺言,有家回不得的韩人看不到韩氏有夺回国家的希望,一些韩人私自脱离韩氏麾下,跑去投靠了子产分田地去啦。
楚国确实也断掉了对子产的粮秣支持,一下子让子产更加放飞自我。
郑国本来对范国就有夺国之恨,子产派出小股部队一再袭扰和抢劫范国不会有什么心里负担,仅是让想翻脸又不敢翻脸的韩起更加郁闷而已。
韩氏现在是被迫跟郑国抱团取暖,另一方面也不敢断掉跟范国的关系,别说是跟范国为敌了。他们因为郑国跟范国重新干了起来,一下成了两头都针对的受气包,再有麾下越跑越多,再不寻求出路的话,过上几年就该自己消亡了。
跑掉的韩人并不全被子产的忽悠大法吸引过去,大概百分之六十是跑到“虎牢”找汉军自首。
汉国对跑过来的韩人并没有什么刻意针对,也就是不抓起来当奴隶,韩人张口就想拿回以前的财产也别想,为汉国效力来赢回一切呗。
中行吴心情好了一些。这个是自己过得不好,有比自己倒霉的人存在,多多少少会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韩王意欲如何?”中行吴问道。
到现在韩起都还没有去王号,估计是差不多输了个精光,只有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号能起到安慰作用?
韩无忌苦笑道:“不瞒荀王,如汉王既往不咎,韩氏愿降。”
这个答案并不使中行吴意外。
韩氏算是输得连底裤都没了,他们没有马上向吕武投降,大概是身为历史悠久的贵族一时半会拉不下脸面,再则是需要等待时机,比如汉国对荀国的战争出现受挫情况。
现在韩氏比较惨的是,他们知道汉国和荀国马上就会爆发战争,韩起想要带着仅存的韩军来到荀国助战,由于“虎牢”被汉军控制,再来是缺乏粮秣进行长途绕路行军,并且不确定绕道宋国和曹国会不会遭到攻击,有心干点什么,无力去办到。
中行吴又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荀国攻打邯郸赵的折损超乎预料,汉国那边的使节团已经抵达“沫”,可以猜想到汉王武派来使节是想做什么,肯定是邀请中行吴率军前往某地进行会猎。
当前荀国的处境很艰难,不止是两年的兵力损失,其实跟所处的位置也有关。
东面有鲁国和齐国,东南有一个国君脑子有病的曹国,正南还有一个想要讨好汉国的宋国,再有很快就有实际行动的汉国,说是遭到群狼环视一点都不夸张。
所以呀,吕武放话要跟荀国单挑,某种程度上让中行吴觉得可以挣扎一下,就是依旧担忧一旦荀国跟汉国打起来,有些国家会捅荀国不止一刀。
“也许子产的一些作为值得借鉴?”中行吴在思考动员全国投入战争的可操作性。
第840章 殊死一搏
实际上,中行吴说什么都不会愿意让韩起带着大军来到荀国。
理由方面非常简单的,一旦韩起来到荀国,到时候韩起想要带着韩军去名义上还是韩国的城邑,从礼法到道理一些方面怎么让中行吴去阻止?
韩起去了那些名义上还属于韩国的城邑,当地的荀军是将城邑交出去进行撤离,还是把控住城防不让韩军进入?
所以了,别说是韩起带着军队来到荀国,哪怕是韩起只是带着少许人来到荀国,对于荀国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荀家已经代表荀国一再拒绝韩起的到来。
今天韩无忌再提起,会轮到中行吴亲口去拒绝。
中行吴乘人之危侵占了韩国三分之一的城邑,他们又不好直接进行兼并,等于那些城邑的韩氏力量并没有遭到消灭或是瓦解,韩起露面哪怕没有轻易夺回那些城邑的控制权,届时除非荀国轻易放手,不然肯定会让矛盾爆发的。
为什么韩无忌无法达到韩起来到荀国的效果,道理不是很直白吗?韩无忌只是韩国公族,不具备名正言顺的资格,换成一国之君的韩起出现就不一样了。
“韩王可有交涉汉王,谋求放归世子家人?”中行吴问道。
汉国攻占了韩国三分之二城邑,顺带将韩氏在国的族人一锅端了,韩起和韩无忌的家人都落到了吕武的手里。
遭到俘虏的韩氏族人并没有受到恐怖的凄惨待遇,他们被汉国安置在“长安”城内,该有的礼遇一点没缺,想要更多的待遇则是别想。
如果韩起愿意去死,其实韩须的日子会好过很多,甚至会让吕武承认韩须作为韩氏的新一代家主,赐予韩氏一块封地让韩须去经营。
以上的做法是春秋的套路,哪怕是到了战国阶段都没有被遗弃。这一点即便是完成了“大一统”的始皇帝都照办,并没有因为兼并了列国而将各国王室成员杀了干干净净。
韩无忌愣了一下神,答道:“并无。”
是真的没有,乃至于连过问也无,像是遗忘了韩氏大批族人落到汉国手中了一样。
这里也是韩起和韩无忌的聪明之处,他们笃定吕武不会祸及家人,两兄弟本身想要绝地反击重新复国,现阶段去找汉国谈族人的事情并不合适。
也许到了某一天,韩起和韩无忌发现没有重振国祚的可能性,到时候韩起会赴死,将韩氏交到韩无忌手上。
到了那个时候,韩无忌会亲自去向吕武赔罪,承担起所有的矛盾根结,任由吕武进行处置,换取韩氏子孙后代还有将来。
中行吴露出了玩味的表情,说道:“汉王与韩王并无私仇,韩王若降不失富贵。”
汉氏与韩氏不是因为私仇才搞成现在这般模样,一方彻底认输之后,生命安全方面短期内绝对不会遭到什么威胁。
中行吴其实挺看轻韩氏两兄弟,认为韩氏一开始就不应该搞什么建国,安安分分当晋国的“卿”也就是了,哪怕后面晋国灭亡,韩氏还能缺得了富贵与高位吗?
后来韩氏玩取而代之,偏偏还一再算计汉国,整到后面汉国攻占韩国三分之二城邑,了解内情的任何人都不会觉得韩氏可怜,某种程度上甚至认为是韩氏不自量力和咎由自取。
韩无忌沉默了一小会,说道:“荀王与汉王亦无私仇,事关国祚可愿不战而战?”
能一样吗?
现在的情况是,韩氏已经明摆着输掉底裤,荀国看着好歹情况还不错。
韩无忌又说道:“荀王不必试探,韩氏绝无相助汉王攻荀之意。”
所以是,中行吴认为一旦韩氏站到汉国那边,荀国从韩国谋夺的三分之一城邑会出现大问题?
中行吴确确实实也该有那样的担忧,他们之前受于很多制约无法解决掉三分之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