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大领主-第7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行吴确确实实也该有那样的担忧,他们之前受于很多制约无法解决掉三分之一城邑的韩氏势力,轮到马上要跟汉国交战就更不能处理了,要不然没有跟汉国正式交战之前,荀国内部就要闹得烽烟处处。
“我可归还城邑,只是……请韩王先手书,命贵族征召入我麾下。”中行吴开出了一个空头支票。
这也是中行吴今天见韩无忌的主要目的,为了让原本的威胁变成跟汉国交战的助力。
韩无忌问道:“集结之军可由我统率否?”
中行吴很直接答道:“不可。”
尼玛。
那三分之一的城邑怎么都能集结起三个“旅”到四个“旅”的兵力,相较起汉国和荀国会出动的兵力是没法比,一旦落到韩无忌手里却是能整出不少事情。
不说别的,先有郑军背刺楚军,再有宋军背刺楚军,后来更是韩军背刺汉军不成,弄得哪位诸侯都要防止被背刺的情况,中行吴哪敢将军队交到韩无忌指挥之下嘛。
中行吴不理会变了脸色的韩无忌,继续说道:“我欲动员全国青壮,与汉王一战决胜负。”
这套路韩无忌熟悉,被整到穷途末路的子产就是这么干的,并且还用忽悠大法去忽悠其他列国的人卖命,极短时间内有了一支大军,很是有点要重新站稳脚跟的迹象。
荀国有多少人口?估摸着应该有个两百七八十万的样子。里面的青壮,以相对靠谱的数量来计算,十三岁到四十岁的男性怎么都要有个五十万吧?考虑到现在行政结构非常简单,只要下达命令给贵族,随后的事情是由贵族去操办,五十万青壮集结起其中的三十万人,应该是有的吧?
中行吴补了一句:“健妇亦征。”
韩无忌听得张大了嘴巴,算是听明白中行吴要进行殊死一搏了。
真的连健壮的妇女都征召,她们承担起后勤工作的话,给中行吴能用来参战的人员必定会增加,乃至于一部分健妇都能参与到厮杀之中,兵力增涨到四十万不成问题的。
韩无忌感到一阵口干舌燥,说道:“如此若败……”
中行吴当然有想过战败会怎么样,但是不那么做,荀国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我需如此,不能胜,亦不可大败,谋求国祚得保,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中行吴下了很大的决心,像是在说给韩无忌听,实际上是在给自己鼓劲。
第841章 汉王邀荀王会猎
荀国已经没有多少用来准备的时间了。
来到“沫”的汉使求见中行吴,尽管是被拖了一段时间,在汪涵表示不接见就要回国之后,不得已之下中行吴进行了接见。
汪涵是代表汉王向荀王发出会猎邀请,地点定在了“原”跟“温”的中间区域。
目前“原”属于汉国,等于吕武得到“原”换给了赵氏,赵氏将“原”跟范氏进行置换,范氏又将“原”跟韩氏交换封地,倒腾来又倒腾去最终“原”还是归了吕武手里。
那个“温”当前是属于范国的城邑,是那种从居住人口到防御军队依然属于范氏的情况,不像荀国控制了韩国的城邑,名义上却还是属于韩国。
“战场定于该处有利大战,亦无需破坏两国民生。”汪涵说道。
那边地势广袤且相对平坦,要说对荀国有什么不利的话,战场东北面是太行山脉,荀军想打一半就跑会遭到地形限制。
中行吴敏锐地发现战场在那边对自己的危害,尤其不止是地形方面的劣势,还有战场就在周王室公卿国边上,很容易让列国窥知到战局的走向。
如果荀国有得选,他们更乐意让汉军去攻打“壶口”这个关隘,只是他们清楚吕武才不会去啃硬骨头,大可以走大河边上直插“沫”,乃至于可以去原先的卫地各种肆虐。
汉国的骑兵部队有很多,机动性上的优势是荀国的军队所无法比拟的,导致中行吴陷入了犹豫。
中行吴问道:“范侯无有意见?”
汪涵就直接笑而不语了。
这件事情还轮得到范国去选?
汉国并没有去控制“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不光没有派遣大军尝试夺取,连带也没有联络那些城邑的贵族。
并不是吕武好心,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种步骤,汉国跟荀国的大战无可避免,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去更加刺激范国呢?
荀国控制了三分之一韩国的城邑,他们未能进行有效的消化,轮到跟汉国的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不就是成隐患了吗?
只要汉国能够战胜荀国,哪怕一时半会无法兼并整个荀国,不用汉国去夺取“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到时候恐怕是范鞅求着吕武拿去范国的大部分城邑,给范氏留下合适的封地了。
当然了,吕武知道不夺取同样留有隐患,比如范国站到荀国那边,因为“虎牢”被汉军控制无法从南向北调派军队,集结“虎牢”以北的范国军队一样能给汉国造成麻烦。
只是相对来说,不被逼急了,又或是没有看到荀国有获胜可能的范氏,他们只会继续等待,哪敢轻易进行下注嘛。
“如此……”中行吴沉吟了一下,站起来说道:“我愿往,与汉王会猎。”
汪涵行礼,告退。
接下来的阶段,中行吴召唤全国的贵族到“沫”,对他们发表了举国危急的演说。
可惜了,中行吴不知道什么叫“荀国的疆域虽大,但我们的身后就是‘沫’,我们已经退无可退。祖国母亲在召唤你们!”,不然倒是可以煽情一下。
当然,跟贵族玩煽情一点屁用都不会有,用君主权威去命令,拿出足够的利益去诱惑,远比搞东搞西更实在。
中行吴就向贵族进行了保证,可以战胜汉国必定会进行重赏,一旦能够击败汉国并夺取城邑,谁夺取便归谁。
当时的场面很热烈,看着就好像荀国的贵族迫不及待要去厮杀,把汉军击败再杀进汉国各种发挥。
一脸欣慰的中行吴心中却是在想:“有多少人会在开战前跟汉国暗通管渠,又有多少人会临阵倒戈?”
中行吴为什么会那么想?原因当然是汉国那边也有贵族跟在荀国联系,超过九成九是从韩国投奔到汉国的那批贵族,个别汉国贵族则是觉得在汉国待得不舒服想改换门庭。
汉国看上去那么强大都能那样,看着不太妙的荀国又怎么可能会缺了投降派呢?
这就是同出一源的麻烦,尤其是分裂的时间还那么短。只有被顶在最高层的王室投降会失去太多,贵族阶层改换门庭能保住家业才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会猎的时间确认下来,便是在公元前537年的春季下旬。
在公元前538年,汉国因为“长渠”完工的关系,到了收获季节收粮之后进行统计,全国产粮量相比去年增加了六倍。
之所以是六倍,原因当然是“长渠”周边开垦出来的农田全部栽种粮食,后面则是会进行轮休,也就是有计划地让一些农田空出来养地力,只耕作愿意栽种的那一部分。
不出意外的话,因为“长渠”的完工并投入使用,相比没有“长渠”之前的全国粮食总产量,应该是会维持在增涨三倍左右。
激增的产粮量不止让吕武欣喜,得知消息的臣民可以说是欣喜若狂。
“如此,我大军出征无忧也!”吕武说道。
吕武想要的是大军无有缺粮的困扰,其余人则是欢喜粮食增多不用害怕饿肚子,有足够的粮食也敢更努力造人了。
汉国没有“伟大母亲”的勋章,从第三胎开始则是会有相关辅助,等于哪个家庭生的孩子越多,得到的辅助就会越充足,并且丈夫还能获得爵位提升。
说白了,汉国需要更多的人口,哪怕是医疗条件依然没有跟上,还是采取了资励多生育的政策。
在当前时代,人多代表力量大,真不是为了卖房子。
“王上,荀王召贵族往‘沫’,命各人广征于众,似不计于‘羡’皆为可战之人。”崔杼觉得情报显示的一切太荒谬了。
荀国那边不但大肆征召青壮年男子,还对妇女进行了征召,完全就是一副疯了的模样。
吕武看完了相关的情报,必须说一时间有点懵逼。
干么呢!
没有经过训练,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人手一把武器,征召那么多人是要干什么?
如果说是打游击战,参战人员素质倒是不用过分讲究,玩的也是适者生存,能一直活着就能创造价值。
现在是汉军要跟荀军会猎,打那种堂堂正正的阵地战,中行吴集结了那么多人,作用方面很有限的吧?
吕武想到了什么,满脸怒气地说道:“荀吴该死!”
第842章 不过日子了呀
站在中行吴的立场,他认为以现有兵力打不过汉国,想要竭尽全力拼一把,有错吗?
各有各的立场和需要,中行吴肯定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甚至还觉得自己非常有魄力。
“应征之众当有五十余万?”吕武说的是荀国年龄和身体条件达标的出征人数。
诸夏历史上有出现过统率五十余万众出征的例子吗?根据一些无法证实的历史片段,殷商末期帝辛屡屡出动二十余万众南征北战,某次征讨东夷甚至带上了三十多万大军。
那可是殷商,生产力比姬周更落后的时代,屡次出动二十余万大军,最后一次动用三十余万大军,怎么听都令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吕武就在想:“出动五十多万,荀国的后勤能够供应得上?哪怕短时间内后勤能支撑,一战打完他们是不是该举国上下一块吃土?”
从这里也能让吕武判断出一点,也就是中行吴狠下心要拼命了。
这种不看参战人员素质的征召模式,且先不论能够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不管打赢还是战败,事后这个国家绝对会进入艰难时期。
吕武愤怒的是,那一战不管汉国输赢是输,上了战场必定会有杀戮,仅是军士之间的拼杀也就那样,一旦对临时征召上战场的黎庶造成大量伤亡,会对战后汉国的统治造成很大的麻烦。
远不止是因为流血而产生的仇恨值,还有汉国打赢之后攻占荀国的疆域,需要对中行吴不顾一切造成的一些列后续影响买单。
比如说,中行吴不计后果征召黎庶参战,生产停滞以至于许多家庭吃不上饭,一旦那些家庭变成汉国治下,难道吕武还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饿死?
比较现实的还有,没有实际上战场的黎庶,国战输赢其实跟他们的关系不大,遭到谁的统治都是那个样,换成汉国统治也许还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要是有家人死在跟汉军的交战中就会让感官上变得不一样了,才不会去管上了战场就是你死我活,只会记得自己的家人被杀这么一回事,进而对汉国产生怨恨。
崔杼问道:“大汉可需增兵?”
荀国要动员五十万人以上参战?且不提这样一支大军的质量,光是听数量就挺唬人的。
仅有两百六七十万人的荀国能动员五十万人参战,人口数量将近五百五六十万的汉国该动员多少人参战?
如果吕武发狠,不用再进行深度动员,只要将各处工程的人集中并武装起来,一支数量约在三十万的人马就能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