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春秋大领主-第7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武真的那么干,无非是杀掉其他国家的贵族而已,并且汉国的贵族还不一定能接受那种事情的发生。

    是君王又怎么样,难道还能一个人将所有事情办了?

    君王没有了愿意听从命令的臣民,屁都不是!

    吕武也不是没有在培养新的阶层,只能说效果方面比较有限。

    汉国那些从底层立功爬上来的人,不管他们接受到的教育是怎么样,阶层的绝对多数是老旧贵族,他们也是在老旧贵族的统治下长大,成为特殊阶层的新权贵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观念?

    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接受什么教育很快就会被遗忘,向往认知中的贵族是个什么模样,慢慢被老旧贵族所同化,变成老旧贵族同样的做派。

    关于这点吕武已经敏锐的发现,失望肯定会有,更多的是不愿意接受输给现实。

    所以,吕武在完成四晋归一之后,要做的事情是用有限的时间来改变汉国的现状,起码要让汉国有一批新式贵族出现。

    也不是说在那一段时间里汉国将不再扩张,该有的扩张哪能少,抓住机会该吃掉谁就吃,只是不再抱以有生之年完成大一统的目标罢了。

    “王上,楼烦大军南下,国家请命率军北上歼敌于国门之外。”崔杼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对劲,只是又不好多说些什么。

    吕武好像是早就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听了脸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很现实的情况是,吕武知道楼烦受了自己那位好儿子的刺激,才有了这一次楼烦集结了两万多人南下。

    正是因为早早知道那位好儿子会做什么,才搞得吕武在跟中行吴的会猎中玩起了更露骨的手段。

    吕武面无表情地说道:“寡人出征在外,诸事有公孙论断。”

    崔杼也就是不得不过来汇报而已,一点都不想掺和进君王的家事纷争中。

    在“长安”监国的是吕政。

    而吕政与吕阳监国时得到的权柄有点不一样,吕武在吕阳监国时下放的权利并没有多少,绝大多数的大事都要吕武的“行在”做主才能办;到了吕政这边却是拥有调兵权力,并且还有对各处施政的干涉权。

    先不提吕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反正众臣再一次体会到父亲对儿子以及孙子的明显区别。

    至于说众臣有没有往吕武是在提防吕阳的方向思考?他们应该是没有的。

    毕竟,子弑父上位这种例子太少,再则儿子真那么干的话,得位不正是会让国家陷入内战的。

    在那种现状下,不是被逼到毫无退路的太子,他们即便是熬死,也只能等着被熬死的那一天到来。

    普通情况是那样,汉国是由吕武创建,要说吕阳能得到大臣或将领的支持搞政变,需要吕武昏聩到什么程度呢?

    当然,如果吕武做了太多不符合当代实情的变革,哪天防备不慎,又给吕阳逮住机会,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上演赵武灵王的故事。

    崔杼得到了意见回馈就告辞了。

    现在看的是吕政怎么来处理自己那位父亲的任性行为,对此吕武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进军荀国的汉军或快或慢地接收城邑,还真有贵族不怕死进行了抵抗,再遭到汉军以雷霆万钧的攻势消灭。

    相反,荀氏公族对汉军接收城邑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健在的几位荀氏高层甚至早早就来到“虎牢”这边谒见吕武,表示臣服的同时,恭贺吕武对完成四晋归一又更近了一步。

    换作是在其它年代,亡国了投降可以有,对胜利者表示祝贺这种事情怎么看都会有点怪。

    然而,当下是春秋末期的战国初期,发生那种事情再正常不过,尤其荀氏和汉氏曾经同为一国,不算献媚,也不是一种丢人的行为。

    吕武不会因为荀氏的这些人有多么配合而改变原先的处置方案,只是鉴于还有一个范国,一时半会也不能做得太绝,多少是需要玩点手段的……

 第858章 布局将来

    汉国兼并荀国的行动在一种乱中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相对来说因为有荀氏公族的配合,汉军对绝大多数城邑取得控制并没有遭到太强烈的抵抗。

    这里有点小疑问,也就是荀氏公族为什么会配合汉国对自己的兼并?这是不了解当代实情的人才会有的疑问。

    那个时候的游戏规则就是那样,再则荀氏公族也很清楚一点,没有他们的配合,汉国一样能够成功接管那些城邑,无非就是他们抵抗给汉军的接管城邑造成麻烦,他们自己则是死在抵抗之中罢了。

    现在并不是胜利者动辄杀失败者全族的年代,甚至胜利者还会给失败者足够的体面,不会死还能有体面,抵抗则是会死,决死抵抗则是注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们的思想观里会放弃抵抗选择图谋将来。

    当然,所谓的“图谋将来”并不是要报复或再次复国,谋求的是再次将家族发展壮大起来,极可能失败者的后代还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乃至于保卫国家到战死的最后一刻。

    拿养由基来说吧?不管是在原历史版本,还是在有吕武的这个历史版本,养国遭到楚国的灭亡,作为养国公孙的养由基成了楚国的栋梁并且一直效忠楚国到战死。

    现代人很难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一些行事作为,觉得那些人的脑子简直是有坑,只是忽略了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不用扯太远,前几十年讲究淳朴,乐于助人是一种善良;再过几十年淳朴会被视为呆逼,乐于助人则会被嘲笑家里有矿。

    仅仅是几十年间的社会认知就能有那么大的变化,时隔两千多年又怎么可能会让思想观和价值观保持完全的一致呢。

    “暂未窥知齐国、鲁国有进兵荀境迹象。宋国发布动员,有进军曹国意图。”梁兴刚从楚国回来,中间途经的国家不少。

    “楚国仍是一片乱局,亦对吴国复国实在警惕。”梁兴说着说着皱了眉头,理由是吴僚将得到汉国帮助的事情大肆宣传,很是破坏汉国的国际形象。

    当前的齐国灭掉几个小国之后,正在加紧攻打抵抗中的杞国。

    鲁国吧?他们倒是成功吞并了鄅国,就是接着对大邾用兵吃了一次惨败,后面打颛臾到一半撤兵,打算集中力量先对付大邾了。

    总得来说,齐国和鲁国没能够在汉国与荀国分出胜负之前,抢先完成吞并周边小国的动作,可能会趁荀国崩溃占些便宜,就是协调上有点困难。

    汉国的外部形式看着还算不错的样子?哪怕是三戎那边有了新变化,许多大臣看来也只是疥癣之疾而已。

    那么,楼烦那边的新动静对汉国来说是大麻烦吗?一样不算什么大麻烦。

    别说楼烦只是纠集两万多人南下,数量再加一倍对汉国来说也就那样。

    对付游牧势力历来的困难在于游牧军队不与诸夏军队打决战,由于找不到游牧势力会让战争拖得太久,致使诸夏这边国力受损又毫无所获。

    最为麻烦的还有另外一点,游牧部落想打就打想跑就跑,作为农耕民族的诸夏王朝则是定居状态,一再被游牧部落袭扰会使边疆不得安宁,再对人心方面造成沉重打击。

    吕武并不小觑齐国和楚国。

    这两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先天优势,再来就是都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时期。

    一个国家能有过辉煌,对于本国人心的作用不容忽视,每每能够拿祖先的辉煌来激励后代,使当代人怀念祖辈荣光来奋发图强。

    “可遣使训斥齐王,警告不得伤害杞君丝毫。”吕武说道。

    失国的姬彪现在是汉国的关内侯,他的母亲是杞国国君的姑姑,汉国以国家形式是跟杞国关系不大,吕武则是能用跟姬彪曾经的君臣情谊去干涉到齐国对杞国的兼并。

    所以,吕武又说道:“去使杞国、莒国。安抚杞国君臣,激励其抵抗决心;谒见莒君,说服其出兵援杞。”

    汉国对杞国的激励效果会非常有限,杞国本身就是个小国,再来是从来不以战斗力来保家卫国,依靠的是来自霸主国的看顾。

    现在,汉国兼并掉荀国,哪怕还没有兼并范国,怎么都有了成为新一任中原霸主的迹象。

    新一任中原霸主开口了,齐国是不是要卖几分面子?就算齐国没有停止对杞国的战争,变得束手束脚怎么都该有的吧?

    另外一点,汉国暂时无法干涉齐国对杞国的兼并,有了这一次派遣使节团过去谈杞国的事情,以后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开战的借口,汉军发起东征也将变得师出有名。

    莒国一直以来就是山东那边齐国的最大对手,双方没事都会发生摩擦,没道理莒国君臣对齐国兼并小国无动于衷的。

    之前莒国没有实际行动,无非就是被吴僚吞并徐国和钟吾国搞懵了,接受淮夷的邀请派驻军队过去帮忙协防。

    淮夷传闻是蚩尤战败后南撤各族组建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长期以来只过自己的小日子,以前受到吴国的侵扰也极少防御之后再发起反击。

    这一次吴僚那么搞,离得远的诸侯被那一顿操作惊得目瞪口呆,作为吴僚新复立吴国的邻居,谁不会提心吊胆?

    国家的邦交布局必然是配合军事需要。

    崔杼说道:“王上,如此大汉便是兼并荀国,着手兼并范国?”

    在兼并荀国的时候需要防着齐国和鲁国,尤其汉国刚攻占蜀地。这样一来的话,怎么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来过渡吧?

    郑国正在对范国发狠,以范国当前的窘态和颓势抵抗得比较艰难,范鞅向汉国求救的话,汉国要不要加入战争?

    如果汉国加入战争,齐国和鲁国却干涉汉国对荀国的兼并,汉国会不会陷入出兵规模较大的两线作战?

    崔杼说道:“楚国虽乱,然不可以为无出兵可能。”

    是啊,别忘记还有一个楚国。

    吕武知道越是到了得意的时刻就越加谨慎的道理。

    汉国兼并了荀国固然可喜,万万不能因为对荀国的战争进行顺利觉得自己就此天下无敌,去搞四处出击到处树敌的事情。

    吕武想道:“现在倒是可以先吃掉‘虎牢’以北的范国城邑……”

 第859章 生前事身后名

    改变了思想观念的吕武已经不再迫切于一代人将所有的事情做完,有了一种为子孙后代当工具人的觉悟。

    比较要命的是,吕武一再发现自己的嫡长子有点问题,没有到那种不处理掉会亡国的程度,只是将国家交到吕阳手上又不会感到心安。

    这种心态其实每一个老了的一国之君都会有,每每也会因为这种心态而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在“虎牢”接见完范国来使的吕武吩咐下去,“行在”会在两日后返回“长安”。

    范国的来使是士瑕,谈的是范国和汉国和平归一的事情。

    什么!?范氏竟然愿意不抵抗并入汉国???

    别惊讶得跟听了什么天方夜谭似得,以汉国表现出来的强大,再看范国的颓丧,当代人一听范氏愿意与汉氏再次合一,谁都会觉得是一种理所当然。

    士瑕来谈的是范氏的待遇,也就是爵位以及封地方面的问题。

    在范鞅开出的条件中,他们想拿回范氏的祖地,再来就是享有“新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