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理由堵死了范冲所有的心思。
读书人参加科举,有几个不想当状元,跨马游御街?
估计绍圣元年这一科,也就是李逵对状元没多少心思。别看他平日里拍着胸脯说大话,仿佛中状元很容易。可即便是白送他,他都不要。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赵煦面前要考题了,明知道皇帝不会给,他也也要不到。就是告诉皇帝,您别太当回事,中状元绝对是不可能的事,至少这事发生在他身上,绝迹是作死。
范冲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念头,随即努嘴对李逵道“刚才你不该那样对伯仁。”
“你们认识?”范冲的话说到刚才站在李逵面前的哪位,别李逵一句话给堵回去的年轻士子。
范冲点点头道“你也应该认识。因为你靠着他赚钱了。”
“就他?”李逵咧嘴笑了笑,随即收敛了笑容,仿佛想到了什么似的问“不会这么巧吧?”
范冲长叹道“无巧不成书。不过伯仁性格挺好的,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迁怒与你。刚才他虽然装作生气,但我可以看出来,他并没有生气,而是想要创造个见面的机会认识你。只不过人杰你一开口,就将人吓走了。”
说完,范冲也是直摇头“可我们毕竟绑了他,还挣了一笔钱。”
这锅李逵绝对不背,喝了一口汤,将食物顺下去之后,满不在乎道“我们这是为他好,给他介绍了好姻缘,应该谢我们。对了,他家里是什么来路?”
李逵是那种在乎仇人多了一个的主吗?
但是他也琢磨起来,按理说自己给他介绍姻缘,虽然过程可能会让人接受不了。但女方可是豪门,太学生的话,马昱很可能家里有直系亲属做官,普通的士子靠着选拔进入太学可能性太小了。
“他父亲是徐州通判,升迁无望。”范冲说起马昱的父亲,世家公子的傲气顿时散发了出来。他爹是给事中,要是再进一步,就是龙图阁直学士,三品大员了。他叔爷的官职更加显赫,一个通判而已,升迁无望就说明马昱的父亲是恩荫得到的官职,不是进士出身,怎么可能入了他的眼?
在大宋官场,知州是一道坎。但做通判不见得一定要升迁做知州才算是升迁,被召进京,才是真正的升迁。就像是李逵的师伯晁补之,在京城做九品官。去了扬州就是通判。
只要能进京,七品的京官,外放就能做知州。
这还不是要害部门,比如说秘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小官,在京城有时候穷的连维持体面都不成。可一转眼外放做转运使之类的比比皆是。
李逵琢磨了起来,沉默好一会儿,才轻声问范冲“他行不行?”
“你舍得?再说了,叔党这次也中了,排名也很靠前,状元对他来说希望也很大。”
范冲之前还以为李逵是故意端架子,没想到他真不想做状元,说不出的惊愕起来。
李逵摇头苦笑道“我没大志向,但有好处给个亲近的人,总比让别人得去好处好吧?小师叔不屑做这种事,再说了,他的情况和你差不多。我家师祖也算是保守派的一员,他老人家和司马君实不对付,那是他们上一辈的政见不同。要是叔祖知道小师叔靠着这等手段得到了状元,他恐怕就惨了。还有,小师叔还要面对他叔叔,真要是写出吹捧变法的策论,他还如何面对自家亲叔叔?”
苏轼平日里心胸豁达,但生起气来,谁的面子都不会给。当年怼皇帝,怼王安石,他都做过。虽然最后他认怂了,写了悔过书,但他认错了吗?
苏过要是靠着蝇营狗苟的手段得了状元,按照苏轼的性格,这辈子这个儿子都甭想进家门了。还有苏辙的原因,可以说,苏过是他们中间最不可能为了状元去吹捧变法的人。因为一旦他这么做了,就会和家族彻底决裂。
想想都觉得好笑,大宋的状元,竟然还送不出去。范冲没意见,点头道“晚上我邀请他来你房里,我们细细谈。我们也算对他有恩,文家的姻缘可是咱们牵线搭桥才成了,他得谢我们兄弟。”
傍晚过后,马昱心事重重的跟着范冲去找李逵。说真的,放榜那天被李逵等人绑了,他也不生气。因为,那天没有李逵,也有张逵,徐逵。榜下捉婿的日子,不被人关注只有两个可能,太老或是有家室的士子。当然,被李逵套麻袋的时候,他想生气,可最后光剩下害怕来着。
尤其是李逵瞪他那种仿佛能吃人的凶恶的眼神,让他每每想起来,就有种心惊胆战的心悸。
被范冲邀请去见李逵,马昱一开始觉得没什么。
可是越走进李逵的院子,腿肚子就忍不住打颤。
尤其是看到昏暗的院子里,站着个铁塔般的背影的那一刻,他甚至有种想要扭头就跑的心思。
李逵笑着对马昱邀请到“伯仁兄,前几日小弟多有得罪,还请伯仁兄莫要记恨小弟。”
“没有的事,晌午小弟就想要来结识人杰老弟,不过……”马昱愣住了,实在说不下去。他回想起之前李逵和范冲的低声交谈,别的他没记住,但是中状元的事,他还是听了一耳朵。
两人似乎还让来让去,都很嫌弃的样子。
马昱当时就恨不得冲上去,对李逵和范冲怒吼“你们不要,给我呀!”
不过,这事他也不过是想一想,自己和范冲非亲非故,也不算一点关系都没有,同窗的关系是在的。但问题是,范冲可是太学中的贵公子,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加上才学也好,要不然范冲也不会在这次省试之中独揽第一的威名。加上范式门庭显贵,是成都府华阳的世家大族,其父亲范祖禹联姻还是东莱吕氏,外公是宰相。他这种门第的子弟,根本就进不了范冲这等级别公子的圈子。
也就是范祖禹如今倒霉了,贬谪出京了,范冲才有了落寞的迹象。
可即便如此,黄庭坚等人还是愿意收留范冲,可见世家公子的底蕴是他这等小官之子无法比拟的。不像他爹,恩荫出身,就算是徐州下面的县令、县丞,只要是进士出身的官僚,都看不起他爹。以至于他父亲做官也没了兴致,都开始琢磨致仕了。
更让人尴尬的是,如果是进士出身的官员,致仕的奏请即便上书了,朝廷还是会挽留一两次,以示恩宠。可是恩荫官员,致仕的文书送到吏部,盖上大印就会让他立马走人,太不把人当回事了。
就是这种情况,马昱少不了在太学之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自卑也好,不合群也罢,反正马昱在太学里挺边缘,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敢得罪。
落座之后,马昱很识相的道谢“伯仁谢过元长、人杰两位朋友的相助,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不过李逵向来做事风风火火摆手道“这是你的造化,文家可是大宋有数的门第,你能被文家人认同,是你的才能得到了认可。不过小弟找你来,不是为之前的事,而是想要问伯仁兄一句,你想要中状元吗?”
马昱当然想,可他觉得李逵说这话似乎有消遣他的感觉,看向李逵的眼神有点像是看大相国寺庙会日摆摊的神棍。
心头不免悲愤起来!
你们绑人,欺负人也就算了。
反正结果挺好。
现在还想要骗人,难不成看我马昱好欺负不成?
有道是士可杀不可辱,马昱真相在李逵面前以死明志,让眼前这个混世魔王知道,读书人的气节。可要是他死了,好不容易说好的媳妇,岂不是要便宜别人?
想到这些,马昱觉得自己得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也是一句至理名言,说的是计谋。
李逵根本就没看马昱的反应,而是追问“对了,伯仁兄,我想要问你,你家里对你支持变法派和保守派有何看法?”
看法?
啥看法?
他爹是恩荫官。
甭管是变法派,还是保守派。都是大宋政坛的精英。他爹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压根连被人收小弟的资格都没有,要不然他爹也不会想着致仕了。
李逵见马昱不说话,继续道“这么说吧,文家对你的立场有什么限定没有。毕竟你也该知道,潞国公是保守派的人,他虽年事已高,但朝堂上的影响力还在。”
马昱真的怕了,他有种遇到疯子的感觉。可是巨大额利益让他根本就不想离开,哭着脸道“小弟被岳父领去见了潞国公一眼,也说不上对小弟有何要求。不过人杰兄,这状元不会是说说的吧?”
“是陛下的意思。”李逵看对方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说服力不足,把皇帝搬出来了。
马昱瞪大了眼珠子,激动的颤栗起来,声音发颤道“这是真的?”
见马昱终于信了,李逵咧嘴笑着,大巴掌拍在马昱的肩膀上,笑道“逵爷教你中状元!”
。
第358章 大庆殿中搏功名
皇帝当然不会明着对李逵说,你去考吧?只要按照朕的心思去写,保准你中状元。
赵煦的执政经验再不足,这种话也会说出口。
但皇帝说过一句话:“朕会照应你们的。”
这话就足够了。
范冲和李逵都是聪明人,即便当时反应不过来,但出宫之后一合计,就体会出这句话的深意来了。皇帝照应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顺着皇帝的心意去做事。真要是和皇帝唱反调,赵煦即便是对李逵的印象再好,也容不得李逵落了天家的脸面。
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皇帝要推行变法,李逵或者范冲,两人之中必须有一个要死命的吹捧变法的好处,顺带最好连神宗皇帝也吹捧一番,才能合了皇帝的心意。
这事,范冲不能做,因为父子总是绕不过去的坎。
李逵也不能做,一是不想做,二是师门的原因。和师门决裂,虽不如和家族决裂的后果严重,但也会臭大街。
苏过的选择比他们更少,只能跟着苏辙一条道走到黑。
想来想去,李逵觉得与其这好处让别人得去,不如给个和自己亲近的人。这时候马昱就送上门来了。
说起来,中状元很不容易。
别说什么状元必须要模样周正,长相端庄之类的傻话。在省试之前,容貌根本就不会被纳入考试的成绩之中。阅卷都是糊名誊录的卷子,千篇一律的馆阁体,谁知道写考卷的士子模样如何,是否俊俏?唯独最后一关的殿试,容貌才会成为决定状元归属的附加分。
但也不是任何进士都有机会受到皇帝接见的。
一般情况来说,主考和大臣们拟订殿试排名,少则十几,多则三五十,要是皇帝勤奋些,上百也有可能。但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有心思将所有的殿试卷子都看一遍并且评分。毕竟殿试之后,最晚三五天就会出成绩。皇帝也要恰饭睡觉把妹的大忙人,怎么可能和几百份卷子死磕下去?
一般如果是三十份被大臣们推选出来的卷子的话,皇帝为了谨慎期间,会见其中的一半以上士子。
这时候,长的好看才真正的体现出优势来了。
按理说,大宋的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可即便如此,还是会出幺蛾子。
大宋的科举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开增了县试,解试,省试的科举格局。并独创性的使用了糊名誊录制度大大杜绝了科考舞弊的可能。而殿试制度补全之后,大宋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华夏今后千年的科举制度。形成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层选拔制度。极大的维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