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更宋-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北的局面十分复杂,你能在这里扎下根,说明你很有本事,如今你和你兄长一文一武,赵家前途无量啊!”

    “多谢陛下夸奖,末将愧不敢当!”

    赵匡义的愧疚,可不是客套话,当初郭浩让他拿下河西走廊,赵匡义便信心满满来到西北。

    可是西北的局势,重重的给了他一击,就算是他敢出战,凭借一己之力,也没法同时对付那么多势力。

    好在郭浩并没有怪他,郭浩让赵匡义来西北,其实也是有别的考虑,那就是分散赵家的力量。

    如今赵匡义虽然独立成军,可是在军中却十分尴尬,他是最年轻的司令级别,手里有两万士兵,却无法融入老牌将军序列。

    后来赵廷美来到西北,不但没给他提供帮助,反而惹了不少麻烦,要不是赵匡胤写信让他看住赵廷美,赵匡义根本不想带着这个惹祸精。

    如今郭浩的态度,让赵匡义有些愧疚,同时也松了口气,好在兄长赵匡胤在朝中,否则赵家不一定怎么样。

    询问了将领的情况,郭浩勉励了一番后,给了些赏赐,就让他们离开了。

    将领们知道郭浩这是要和家人团聚,他们这些外人不好参与,郭浩能先招待他们,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

    将领们都走了,行营里也就没什么外人,郭浩看了看郭雁菡身后的小姑娘,笑着摆了摆手。

    “过来,让外公看看。”

    小姑娘今年才三岁多,已经可以走路了,但说话还有些不清楚,看见陌生的郭浩,有些畏惧不敢上前。

    “囡囡,快过去,让你皇祖父看看。”

    郭雁菡鼓励了一下,小家伙才敢靠近郭浩,郭浩看见眼前的小姑娘,粉雕玉琢的样子,可爱的不得了,心里十分喜欢。

    等到小家伙靠近,郭浩一把把她抱起来,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摸出腰间的玉佩,递给小外孙女。

    “孩子起名字没有。”

    郭浩一边逗弄着外孙女,一边问郭妱梅夫妇,郭妱梅见此就知道,她的父皇还是疼爱她的。

    “回父皇,我等才疏学浅,不敢献丑,还请父皇赐名!”

    听到让他赐名,郭浩微微皱眉,又要起名字,起名什么的最伤脑筋了。

    但是看着自己的儿女们,郭浩略一思索,道:“躬纯粹而罔愆兮,承皇考之妙仪,这丫头就叫妙仪吧!”

    郭秒仪!

    所有人在心里默默念了一句,都觉得这个名字真不错,而郭浩那句诗,出自《九叹·远逝》。

    意思是:品行纯正没有瑕疵啊,继承了先父的美好风仪,这是郭浩对后辈的希望。

    “多谢父皇!”

    王承衍高兴地道谢,郭浩笑着放下了小妙仪,小家伙拿着玉佩回到了父母身边,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行营中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安静,郭浩抬头看着众人,不由得有些头疼,看样子其他孩子也等着他起名。

    “尧儿。”

    “儿臣在。”

    “你的孩子起名了没有。”

    “还请父皇赐名!”

    郭浩有些无语,果然还没起名字,但这也不能怪他,毕竟皇家的名字不能随便起。

    郭浩抬头看了看三个孩子,提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名字:承、秉、延,郭承、郭秉、李延。

    看到这三个名字,众人怎么不明白郭浩的用意,秉承延续,同样也是寄以厚望。

    郭家的族谱,郭浩已经定下,取名字的规矩,也都是单双排列,至于他们的字,等日后他们的师傅取也可以。

    “多谢父皇赐名!”

    郭浩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笑容,摆手让随行的太监送出礼物,竟然是一模一样的玉佩。

    此时他们拿到玉佩,才看清样貌,只见玉佩上雕刻着龙纹,而小妙仪那枚是凤纹,原来郭浩早就准备好了。

    儿女们再次感谢,郭浩让他们落座,赐名需要有仪式感,但说话没必要太拘谨。

    “都坐吧,你们都是朕的儿女,没有必要太客气,这几年把你们留在边境,也确实是哭了你们了。”

    郭浩说完,男人们没什么反应,女人脸上的表情有些变化,她们都不是普通女子,从小养尊处优,边境的条件自然不能和京城比,还要照顾孩子、丈夫。

    “朕知道你们苦,但这是你们必须经历的,朕当年就是苦过来的,那时候兵荒马乱,能活下去都很不容易,更别说享受了。

    朕让你们经历这些,就是想让你们知道,这太平的来之不易,我们在京城享受的时候,边关的将士还在为我们戍守!”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作为皇家子弟,最容易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惯,郭浩让他们“体验”一下生活,对他们以后有好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之不远,其忧即至,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朕之谋略,也许你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但你们翻翻史书看看,华夏历史三千年,那些游牧民族什么时候老实过!

    朕已年过百半,还要御驾亲征,为的是大宋江山,为的是子孙后代!

    那些大臣不理解朕,朕不会说什么,他们做官无非是为了名和利,此乃人之常情。

    但是你们作为朕的儿女,如果连你们都不理解朕,那么朕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第四百七十五章 灵州之战(上)

    郭浩抵达西北,召见了诸位将领和他的儿女们。

    此时西北战事已经开始,但辽国辽军只是试探性进攻,宋军也没有主动出击,都在等郭浩来做出部署。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郭浩召开军事会议,联军的情况和郭浩之前了解的一样,由吐蕃诸部和回鹘人组成。

    大营之中,李继隆给郭浩和几位将领讲了参谋部的方案,讲此次讨伐分为三步。

    第一步,打退辽军,令杨业赵匡义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围剿西北联军,正面对战。

    由李继勋、刘廷让各率领五万大军,分别从南北两路横扫,李继勋由北向南,攻占嗢末人的地盘,刘廷让由南向北,进攻吐谷浑。

    第二步,三路大军进入吐蕃诸部,快速压制推进,南北两路军队向中央军汇合,继续向西北推进,进攻甘州回鹘。

    平定甘州回鹘后,军队会继续前进,攻占沙洲归义军,打通河西走廊。

    第三步,打通河西走廊后,军队会暂时驻守,稳定攻占的地盘然后谋划西州回鹘。

    此次战役,意外打通河西走廊,切断吐蕃与辽国的联系,吐蕃诸部中最大的部落多弥不在这次目标之中。

    多弥是后世的西藏地区,海拔比新疆还要高,而且有昆仑山阻隔,此时大宋还没做好准备,所以暂时不进攻。

    这场战役不比辽东之战,涉及到的兵力调动、战线长度,都要大的很多,需要的时间自然也会很长。

    听了李继隆的汇报,将领们都不说话,心里都在思索,这场仗恐怕不好打。

    他们也经历过大型战役,当年大宋收复后蜀、南汉,单论地盘不比西北小,动用兵力也不少。

    但西北地区不比中原,出了黄土高原,中间是祁连山,北面是蒙古高原,南面是青藏高原。

    而且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威武郡,现在由嗢末人占据,他们都是鲜卑族后羿,原本是大宋附属国,现在归顺了辽国。

    而六谷藩和吐谷浑地区,是后世的青海省,两地中间隔着一个祁连山,想要汇合也不容易。

    当年汉武帝派卫青夺取河套地区用了两年,霍去病打下河西走廊用了一年,所以这场仗不会不会迅速结束。

    郭浩来西北之前,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论国力大宋不输于汉初,但是影响力却远不如大汉。

    将领们见郭浩没有说话,就明白他是认可了参谋部的策略,吐蕃辽军不算什么,重要的是预防辽国捣乱。

    “诸位,继隆的部署你们都听到了,这一战没什么计谋,大宋的实力足够碾压。

    吐蕃诸部虽然归顺了辽国,不过是虚以逶迤罢了,女真国的例子摆在眼前,朕要把西域彻底转化成大宋的疆域!”

    郭浩说完,众将领都面色凝重地点头,紧接着就开始议论,商量一下对战的细节。

    吐蕃联军这次由潘罗支统领,就驻扎在灵州城外,已经发动几次进攻,都被宋军防住了。

    防守了这么久,现在也该发起反攻了,这第一仗郭浩打算亲自参加,也算是为将士们开个好头。

    ……

    太平九年,腊月初一。

    辽国在这时候发起进攻,其实很不明智,西北地区干旱寒冷,现在汴梁那边已经下雪,但这里只是干冷。

    对于干冷,棉衣是最好的御寒物,吐蕃联军都穿着传统的皮毛麻衣,战斗力就先减一成。

    郭浩站在城头上,观察远处联军的情况,十里外密密麻麻地搭了不少帐篷,还能看见军营里的烟尘。

    放下望远镜,郭浩开口道:“杨业听令!”

    “末将在!”

    “朕命你率领一万兵马,连同御林军一起出战,一战击溃吐蕃联军!”

    “遵命!”

    郭浩说完,二人都走下城头,御林军已经准备好,只见他们个个身穿铠甲,手里拿着长枪,腰间挂着宝剑,背上还背着火枪。

    郭浩接过缰绳,翻身上马,随即大手一挥,大军有条不紊地出城,杨业那边也没闲着。

    两万兵马在城西汇合在一起,都由骑兵组成,奔跑起来尘土飞扬,大地都在震动。

    这么大的动静,吐蕃那边肯定会发现异常,宋军根本没打算偷袭,而是要正面打败他们。

    潘罗支得知宋军竟然出城了,不京反喜,再探得知宋军只有两万人,根本没有在意。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对于超出认知的事情总是不相信,辽国的使者已经明确告知他们,宋军的火器威力很大,但没吃过亏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火器的威力。

    宋军走到距离吐蕃大营十里的地方就停下了,郭浩一摆手,禁军立刻把手中长枪挂在马上,同时取下后背的火枪。

    而杨业则是下令准备弓箭,火枪的数量还是太少了,虽然朝廷加班加点地制造,可还是不能完全配备。

    潘罗支率领三万人马,从大营中出发,远远就看见宋军中的龙旗,不由得心中一惊!

    大宋龙旗!

    难道是宋帝亲自来了?

    潘罗支惊疑不定,派出视力好的斥候前去打探,郭浩坐在马上,望远镜里清楚的看见吐蕃军中一骑绝尘而来。

    “枪!”

    郭浩说了一声,韩玉立刻递过来一把步枪,这是大宋性能最好的一支步枪,郭浩还在上面加了一个瞄准镜,算是大宋第一把狙击枪。

    虽然叫狙击枪,但射程却小的可怜,有效打击距离只有四百米,再远就没什么威力了,和后世动辄千米的狙击枪没法比。

    郭浩坐在马上,盯着远处的斥候,人的视力虽然是无线远,可想要看清楚,必须要走近一些,最起码要三百米左右。

    三百米的距离,普通弓箭无法到达,但是枪械却能轻松做到,那个斥候骑术明显不错,而且速度很快,郭浩一直瞄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