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洛差点骂出来。

    母亲的……五成土地民户是贵族私产!

    整整一半啊!

    这样都还能统治北方一百四十年,李洛真是服了。

    不过,转而一想,李洛就明白这种奴隶制分配的厉害之处。

    这相当于蒙元把一半的土地民户变成了林立的小型封国,成为元廷的钉子,密密麻麻的钉在全国,任何人想要割据造反,都很难做到。

    最厉害的还是……必要时替朝廷出兵!

    每个投下,都是相对独立的庄园和牧场,领主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每家的兵都不多,不可能造反。可是一旦朝廷征召,汇集起来就是数量可观的大军。

    这是正规元军之下,隐藏的一只大军。

    李洛又问:“领主们的投下,不是有朝廷专门的投下官管理吗?”

    马千里摇头:“那只是个形式而已。投下官不过查查各家投下的赋税和人丁数量,并无投下领地内的管辖之权。各家投下领地,都是主子委派达鲁花赤管理。”

    李洛倒是想不到,投下领地内竟然也设置达鲁花赤。由此可见,领主对投下的控制很强,基本上可以说是私人封地。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马致远让李洛对这个时代的了解更深了。

    下午,终于到了海津站(天津)。海津是海运枢密,辽代就开始繁荣起来。

    元代虽然海禁,但南北海运并没有掐断,是南北运河的补充。这海津港,此时已经是北方有名的港口。

    元代十年后会实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禁,明清时代的海禁,就是学元朝。但现在,出海还是自由的。

    可笑的是,如今掌管元朝海运的,是两个海盗:朱清,张瑄。

    当然,两人已经受了招安,成了万户,官人做的有滋有味,早不是海盗了。

    朱清和张瑄都是宋末著名大海盗。元朝能灭掉具有水军优势的南宋,多赖此二人之功:水上带路党。

    众人在海津港坐客船出发,一路无事,第二天大早,就在齐鲁半岛登陆。

    崔秀宁显然有点激动。这个齐鲁半岛,后世是她家乡啊。

    弃船登岸不久,李洛还没有从晕船症状中完全缓解过来,就遭遇到大群流民。

    ps:紧急呼叫!火力支援!票票,书单……都要

 第213章 俺男人最听俺的话

    李洛看到突然出现的大量流民,立刻下令全员戒备。

    马致远毕竟是书生,不由有点紧张的手按剑柄。

    元律规定,汉人(含南人)除了官吏和军兵,严禁持有弓箭、刀剑、枪矛等所有武器。劈柴的斧头,必须短柄。民间所有柴刀,菜刀,铡刀都要通过专卖购买,刻有铭文编号,记录买刀人。

    十户共用菜刀的说法,绝非笑谈。

    马致远有剑,那是因为他是官员。

    所以,眼前流民虽多,但李洛并不太紧张。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铁质武器,只看到少数人有菜刀柴刀之类,其他人都是木棍。

    站在蒙元统治者的立场,‘汉人禁武令’是不是就是对的?

    流民乱糟糟的涌过来,数量总有上千人,男女老少都有。他们的形象……你想想乞丐就知道了。

    “中正兄,流民饿狠了,就会抢!”马千里目中露出一丝痛苦之色。

    他见过太多流民了。就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官府根本管不过来。可是,是谁让这么多人变成流民的?这些本来都是平民百姓啊,但凡有活路,怎么会抛弃一切当流民?

    流民中不知道是谁带头一声喊,就乱糟糟的冲过来。

    “杀官抢东西啊!”流民们大喊。

    十八个护卫人人取弓在手,将李洛和崔秀宁护卫起来。

    李洛指着那个大喊大叫的似乎是流民头目的人,对都烈说道:“都烈大哥,射杀那个人!”

    都烈强弓一发,一只羽箭就正中鼓动流民抢劫的人。那人惨叫一声,就仰面倒下。

    李洛拔刀大喝道:“再敢向前者,杀无赦!”

    流民们猛然刹步停下,看着被射死的人,踌躇不前。

    李洛再次喝道:“本官乃宁海州镇守官,迎接本官的官兵,转眼即到!尔等再不散去,休怪本官无情!”

    他真不是怕这些流民,对方虽然有上千人,但老弱妇孺都有,明显不久前还是农民,其中青壮不过一半,又没有几件武器。

    李洛主要是不想对他们动手。

    他不忍心。

    这些人,可都是汉人。不到万不得已,李洛绝对不愿意向他们动刀子。

    当然,对方毕竟人多,真要拼命起来,李洛这边也要付出惨重代价。

    “就是你们这些鞑子狗官,让俺们没活路!俺们也不多说,留下马让我们杀了吃肉,放你们过去!”

    一个老者出来大声喊道,满脸悲愤之情。

    齐鲁半岛位置独特,半悬海外,自古至今都做齐语,口音比较稳定,与后世差别不大。

    崔秀宁一听,就感到一丝亲切感。这老人的口音,与后世的家乡话,很接近。

    这老人一说话,流民们又躁动起来,但畏惧李洛这边的弓箭,不敢贸然冲过来。

    马致远大声道:“官军转眼即到,我也是汉人,实在不忍心看你们被官军剿杀,快快散去吧!”说完看着老仆,“给我十张两贯的交钞!”

    那老仆为难道:“官人…”

    马千里喝道:“拿来!”

    老仆见主人发怒,不得不掏出一叠纸钞,都是面值两贯的“中统交钞”,共有二十贯。此时,中统钞还没有明显贬值,三贯交钞能值白银一两,可买米一石。这二十贯交钞,购买七石粮食了。

    马千里拿过交钞,解下剑,大步向流民走过去。

    李洛没有阻止,目光露出一丝赞叹之色。马致远,果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流民看见一个气度儒雅的读书人走过来,倒也不惊慌,只是不知道马致远要干什么。

    马致远走到那老者面前,扬起手中的交钞,说道:“这里有交钞二十贯,可购粮七石。你们拿去,还能喝几天粥。”

    说完,将交钞塞在老者手里,然后大声说道:“你们!斗不过官府,斗不过官兵!蝼蚁尚且贪生,还是快快离去!”

    那老人拿着马致远给的交钞,似乎还是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官员。

    流民们也不再躁动了,都是一起看着老者。很显然,这老者才是他们的主心骨。

    突然一个清脆的女声说道:“你们想必都是莱州人吧?俺是即墨人,也算同乡!俺们不想和你们为敌,老爹,快带他们离开!”

    崔秀宁终于出场了。

    李洛对她点点头,然后上车取出十个银瓶,交给崔秀宁,小声道:“注意安全。”一边给都烈等人打眼色,让他们弓箭掩护,防止对方伤害崔秀宁。

    他之所以不过去,是怕对方惊慌。

    崔秀宁像马千里一样拿着银瓶走向流民,“俺也是这附近的人,真心不想看你们挨饿,更不想看你们死于非命。这世道混账的很,俺们也无能为力。这些银子,你们拿去,先买些粮食吃饱饭再说。”

    那老者不敢置信的看着这么多白银,咽了下口水,这才神色复杂的看着崔秀宁,“闺女,俺们都是莱州人,你是即墨人,那真是老乡了。”

    崔秀宁道:“即墨是俺娘家。老爹,眼下俺也只能帮你们这么多了。快走吧,要是官军来了,你们就走不了啦。”

    老者叹息一声,“闺女,你和这位官人,都是好人呐,你们的好意,俺代乡亲们领了。你们这就过去吧。俺们,也就是活一天算一天。”

    崔秀宁心里一酸,差点当场落泪。她忽然有想起了什么,小声问道:“老爹,俺问你,这附近几个州县的流民,多吗?”

    老者摇头道:“怎么不多?到处都有。大伙活不下去,不当流民又能如何呢?老汉也不怕说,这鞑子皇帝就是阎罗王,比起金国官家,差的远了。”

    他年纪在六十以上,年轻时金朝还在。

    崔秀宁大大方方的扶着老者往边上走了几步,离马致远和其他人更远点,然后小声说道:“老爹,俺家官人是高丽人,但他心肠好。他如今得了宁海州达鲁花赤的官儿,那宁海州就是他说了算,老爹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老者不知道崔秀宁想说啥,但也认同她的话,点头道:“是这个理。鞑子官府,不就是达鲁花赤最大吗?”他当着达鲁花赤的夫人,张口闭口鞑子,想来是对蒙元恨透了。

    崔秀宁道:“那,既然他看在俺的面子上,能不能为乡亲们寻条活路?”

    老者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倘若一个州最大的官要给他们寻找活路,真正为民做主,那也是简单之极的事。可是,这达鲁花赤是鞑子朝廷的官儿,会那么好心?

    崔秀宁道:“老爹,他是俺男人,最听俺的话。俺让他给俺娘家的乡亲一条活路,他怎么会不干?你们这样到处流浪,哪能长久的了?”

    那老者看着崔秀宁黑白分明的眸子,终于点点头,“闺女,虽然老汉早就不信鞑子官人了,但老汉信你的话。俺看闺女也是个有主意的女子,你说有啥分教,老汉照办就是。”

    崔秀宁低声道:“过段日子,等俺家男人上任安顿下来,老爹就来宁海官衙,俺叫他给大伙安排一条出息,总不至于饿死,也不会受欺负。”

    老者眼睛一亮,问:“是种地?”

    崔秀宁点头,“不是种地就是打鱼,但一定让乡亲们日子不难过。有俺男人做官一日,俺就绝对不让乡亲们吃苦受罪。不过……”

    老者顿时紧张起来,“不过什么?”

    崔秀宁道:“不过要是以后俺男人调任了,不做宁海州的官儿了,俺也管不了大伙了。”

    老者笑了,“闺女,你真是菩萨啊,又心善又实在。真要那样,大不了以后再当流民,能拖一年就一年。”

    两人又说了几句,约定了一些事,然后崔秀宁才走回来。

    马致远见李洛夫人和那老者背着他说了不少话,不禁心中狐疑。难道仅仅是因为李夫人是他们同乡的缘故?

    等马致远也走回来,那老人终于带着上千流民一散而去。

    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就知道搞定了。

    崔秀宁这么做,就是一个引子,或者一个钩子,通过刚才这批流民,把附近所有流民全部钓出来,把他们钓到海东去。

    真是贤内助啊。

    只要有大量流民在,就用这个法子挖人口。

    史料记载,元代流民数量,常年保持在总人口的三成。

    这是个恐怖的数字。

    就这一条,就能将所有为元朝辩护的人的脸,抽成二师兄。什么元朝没有四等人制度啦,管制菜刀是谣言啦,初夜权是谣言啦,这些替元朝洗白白的人,怎么解释这个数据?

    ps:杜鹃泣血……求推荐!

 第214章 蒙古保长

    洗白者们的理由是,元朝从来没有发布任何诏令明确规定四等人制度。他们的逻辑是,哪怕被人打了一耳光,但只要别人没有承认打你,那你就没有被打。

    日本不公开承认南京大屠杀,大屠杀就不会存在?

    米国现在没有出台种族歧视的政策,那是不是就没有种族歧视?

    非得要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