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洛点头道:“这也是寡人今天要说的事。接下来,新兵要招,仗还是要打。打谁?当然是反抗的豪绅。”

    “章程就是:清乡。分散兵力,一个乡一个乡的剿,一个县一个县的剿。拥护我唐的,交出侵占的土地,缴纳钱粮劳军。抗拒者,一律剿杀。百姓不敢要他们的土地,那就收为国有,或者分给参军者。”

    “哼,寡人就不信,还有不想要田的。这事要快,招兵和清乡一起干。萧隐和赵良钤等人撑不了太久了。在元军攻打江南之前,一定要彻底控制江南每一个乡,每一个村!”

    崔秀宁也道:“我会派人去各地宣传教化,再派法堂的法士,成立巡回法堂,公审各地劣绅,明正典刑,鼓励百姓主动揭发其罪。”

    “清乡一处,就安置乡正村正官吏,乡村官吏,从当地百姓中选拔,让他们有机会做官。”

    “这些大事,务必两月之内办好。两月之内,乡村全在我手,编练新兵十万,如此一来,方可和元军大战。”

    “各城驻防兵马,慢慢移交给日奴和新兵,咱唐军主力,一定要重新汇集起来,不能用来治安。治安的事,不久后会由警士负责。”

    众人都清楚,两月之内,各地元军多半会合围江南,兵力恐怕有数十万之巨。

    这两个月,会很关键。回去以后,一定要立刻按照君上和夫人的章程去办。

    文天祥道:“君上不是要赈济流民么?流民一旦受到赈济,就劝他们回到乡里。这些人一宣扬,人人都是口碑,不怕没有更多人拥护我唐。”

    李洛叹道:“这是个好法子,但见效太慢,缓不济急。他们,还是用来做工吧。”

    议论完这件事,忽然杨序站起来说道:“君上,如今我唐恢复江南,临民一千余万,君上足以称王了!微臣恳请君上进位唐王!”

    众人似乎都有默契,纷纷参差不齐的站起来,恳请李洛称王。

    就连文天祥和郑思肖,这次也没有例外。

    ps:今天有急事耽误,字数更新的不多,明天补上三千字!蟹蟹大家支持,求票票!李洛到底要不要称王呢?他会拒绝吗?

 第493、494节 若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

    进位唐王?

    李洛看了文天祥一眼,心中有数,说道:“文先生,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他相信,文天祥的回答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文天祥朗声说道:“回君上话,微臣以为,如今足以称王,也该称王收揽天下人心,鼓舞汉家士气。倘若迟迟不称王,天下人会误解君上有降元投机之心。甚至,将唐国公和越国公混为一谈!”

    李洛闻言微微一笑,他知道文天祥必有后话。

    果然文天祥继续道:“但,不能眼下就称王!倒不是顾虑元廷攻打,因为君上称不称王,元廷都不会放过我唐。可若眼下称王,有这件大事牵扯,那练兵和清乡两件要务,势必会受到影响。”

    “是以微臣以为。君上称王,箭在弦上。但需要再等一段时日,应该在彻底稳固江南,打败元军围攻之后,再进位唐王。如此一来,既不耽误练兵清乡,又能从容准备筹办,还更能彰显我唐威仪,天命眷顾。”

    李洛听得不住颔首,他和文氏当真是君臣相契,文氏之言,也是他的意思。

    所谓“缓称王,广积粮”当然有道理,但如果李洛照搬这套,那就是刻舟求剑,自寻死路。

    现在不是元末群雄割据时期。那时元廷已经实力大降,只能谁出头打谁,勉强维持朝廷体面,你不出头,朝廷就装作看不见。

    可眼下元廷实力这么强大,萧隐等几家义军眼看就撑不住了,李洛就是不称王,元廷一样很快会坚决镇压,绝对不会因为李洛不称王,就放一马或者缓一缓。

    李洛这样的“叛臣”,比义军更让元廷痛恨,会因为他“低调”就手下留情?

    扯淡。

    在这种情况下,称王反而会招揽人心,提振士气,让百姓看到唐王大旗和元廷分庭抗礼,看到李洛敢于争天下。

    倘若不称王,那就是…你连王都不敢称,莫不是想招安?心怀侥幸?不敢和蒙元撕破脸,还给自己留退路,企图再当越国公么?

    这样,不但民心没了,就是唐军军心,也会大受影响。而元军和反唐势力会更加骄狂。

    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再要拒绝称王,那真会影响大局,不是开玩笑。

    当然,眼下就称王,时机也不好。文天祥说的时间点,就是最佳方案了。

    郑思肖说道:“君上,微臣以为,就定下一个吉日。七月九日,大吉。今日是五月初七,还有两月光景,正适合不过。”

    李洛作为君主,当然不会立刻答应文天祥和郑思肖,而是肃然说道:“王,名器也,人主亦当重之,岂能擅自枉加。此事,容后再议。”

    所谓容后再议,就是同意了,不反对。那么两个月后进位唐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文天祥看到李洛同意,就很正式的说出一番话:“君上明睿沉毅,气宇恢弘,壁立千仞,直上万寻,嗣南阳之光武,追西岐之周文,高谋远鉴,卓绝当世,巍巍乎王道也!”

    “君上王之,则顺天应命,太平有期,黎民有望。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

    李洛端坐敛容道:“殷殷其言,寡人具之。”还是没有明确答应,但意思已经不言自明。

    文天祥也再次施礼道:“君上察纳雅言,大善。”

    林必举,郑思肖等文臣也一起行礼,郑重说道:“君上察纳雅言,大善!”

    这也是劝进的一个程序了,君臣上下先建立默契,再过一段日子,就是一劝一辞,再劝再辞,最后才会“勉为其难”的接受,正式称王。

    武将们虽然没听到李洛说同意,但也知道什么意思,一个个也都是神色振奋。

    两个月而已,他们完全等得及。

    酒过三巡,忽然又是一声惊雷,酝酿了很久的大雨,终于爆发了。

    “哗啦啦—”

    “轰隆—”

    倾盆大雨狂泻而下,远山顿时被大雨遮掩,钱塘江上白水茫茫,不见牛马。整个望江楼都是水气森森,侍女们的衣袂都被吹起。

    好一场大雨!

    看到如此大雨,而又无淋漓之苦,众人都觉得心清气爽。

    李洛忽然有了一些文思,稍加酝酿,就开口吟道:

    “大雨落钱塘,天水茫茫,望江楼上放眼量。浩荡风云八万里,知向何方?”

    “往事溯流光,青史苍苍,当年射潮有吴王。赵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这首《浪淘沙》一出,崔秀宁固然心中好笑,而将领们都觉得君上这诗恢弘大气,不同凡俗,当真妙的很。

    “君上做得好诗!”

    “好诗!妙哉!赵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将领们纷纷喝彩称赞,都不是故意拍马屁,而是真的觉得好。君上就是有才气啊。

    李洛一头黑线。我尼玛…这不是诗,是词!但真要说是诗,其实也不算错。

    文天祥等文臣,虽然也称赞“好词”,但多少有点言不由衷。在他们看来,这首《浪淘沙》,实在是过于直白,虽然用了典,却缺了幽思婉转之妙。意境,终究差了些

    不过,要说这首词是下品,却也不对。尤其是对君主来说,此词恢弘寥廓,志趣高远,帝王之气喷薄而出,以势取胜,虽无雅趣,却有真意,也算中上之作了。

    至于为何崔秀宁心中好笑,那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而作为掌书记的马致远,立刻录下这首词,标注为:四年五月初七,君上与群臣宴于宋宫望江楼,恰逢大雨,即兴而作。

    但这个对诗词上心的男人,很快又犯了难,他只好站起来问道:“敢问君上,这《浪淘沙》词名为何?”

    嗯?李洛闻言一愣,稍加思索便道:“就叫望江楼观雨吧。”

    于是,马致远郑重录下:浪淘沙之望江楼观雨。

    众人用完了宴席,李洛又交代了一些事情,就要求他们尽快赶回驻地,开展练兵和清乡事宜,并特别强调,俘虏可用,但必须要甄别筛选。

    第二天,文天祥等人就各自离开临安。

    …………

    归德殿凌虚阁,林必举等文臣正在向李洛禀报最新的统计账本。

    “……由于大量人口被豪强隐匿,是以江南真实人口不得而知。微臣得到的,还是前宋德祐元年的户籍名册,计有户口四百八十万,男女人口一千五百二十七万。”

    李洛一听,就忍不住摇摇头。德祐元年?快十年的数据了,还有什么用?

    林必举继续道:“蒙元占据江南后,从无清查人口田亩,全凭地方官员申报,差误极大。至元十八年,江浙各路的数目,是两百九十万,口九百零四十万。”

    什么?

    这么大一个江南,只有九百万人口?打死李洛他都不信。

    “微臣以为,被豪强隐匿的人口,当在三百万以上。为今之计,当是一边清乡,一边清查人口田亩,才好征收赋税。”

    李洛点头,“在各城中超募通文字算术之人,在各州县清查人口田亩,重新造册登记。我军清乡一处,你们就清查一处。”

    “诺!”林必举领命,其实办法他都有了,只是需要李洛拍板而已。

    林必举又道:“另外,江浙陆路水路驿站,共得驿马三千七百余匹,驿舟两千八百艘,驿吏驿卒两千二百人。可谓体系庞大。然而,我唐并无衙门管理驿站,请君上裁决。”

    李洛毫不犹豫的说:“驿站,暂时交给兵曹,舟马人员,统交兵曹管理。”

    林必举又提到最后一个重要的政事,“君上,各地的流民已经开始赈济,微臣令他们加高城墙,挖深壕沟,修建水库河堤,帮助转运军需粮秣。不过,很多不是流民者,也来吃赈济粮,可又不好甄别。”

    这事李洛已经得到特察局汇报,估计来“混吃混喝”的人有十几万。但李洛没当一回事,这些人冒充流民来吃赈济粮,也多是贫苦百姓,只是还没当流民而已。只要他们干活,吃点粮食也无所谓。

    林必举见李洛毫不在意,有点焦虑的提醒道:“好教君上知晓,江浙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但今年受战事和清乡影响,耽误了农时,粮食必定减产,微臣大致算了一下,我们今年不但很难收到赋税,光在江南,就要掏四百万石粮食赈灾。”

    崔秀宁忍不住说道:“不会这么严重吧?”林必举算的,和她与李洛算的账,差距很大。

    她和李洛认为,要是今年不打福建和江西,只占据江南的话,赈济粮最多两百万,而且下半年还能收到粮税,年底肯定能打平,起码不会亏。

    这还是在考虑战争影响的情况下。

    可现在林必举告诉他们,光在江南,就要花四五百万石赈济粮,而且年底很难收到税,这实在让两人吃惊。

    李洛听到粮食,立刻有点发慌,“你说说,怎么需要这么多?如今不到六月,秋稻还能赶得上,怎么就没有粮税?”

    林必举苦笑道:“四月我唐攻打江浙,正是紧要农时。而豪绅为了不给我军留下粮草,就毁弃了很多农田,导致夏稻比往年少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