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5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情况,在宋廷再正常不过。这还能好的了?

    这焉能不败呢?为何私兵反而能打仗?就是因为效率高,执行很快。

    李洛继续说道:“凡事跟着钱粮走,总不会出错。任何项目,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财部的审计司,要熟悉实时行情,不能被蒙蔽,才能核算出合理预算。监察者和御史台跟着钱粮查,就能查出问题所在。”

    “所谓决策,就是立项。哪怕仅仅是下一道告国民书,那也算是项目。为何?因为要张贴天下,需要用掉很多纸张,要雕刻印刷,就算用的钱少,那也必须财部审计。”

    李洛的意思很简单,只要是用钱用资源的,就一定要当成项目来管理。

    仅仅是一道称帝的诏书,就要印刷十万份,耗费的纸墨费用就要数千元,能不立项?

    众臣深以为然,一起下拜道:“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李洛说完,看向崔秀宁,“梓童还有什么补充么?”

    崔秀宁对大臣们说道:“秋粮还有一个月就要收割了。但新设置的九个州,都是缺粮的。纳税之后,农民只有口粮,没有余粮卖,当地的非农户口,吃什么?那就需要从老五州调集粮食,这如此一来,路上的消耗就不得了。”

    “本宫以为,户部不要在新九州纳粮税,这样农民就有余粮卖,当地非农户口就有粮食买。朝廷就不用千里迢迢的运粮支援了。”

    “今年新九州的粮税,累加到明年再一起征收。可如此一来,朝廷的粮税就少了。怎么办?就在老五州买粮补充。”

    “这样,朝廷是多垫上了买粮钱,却省了运粮的钱和功夫。”

    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皇后这个主意好啊。东边不征,西边买。朝廷只是垫了钱,却还能收回来。可运粮的成本和功夫却省下了,还省了很多事。

    李洛笑道:“梓童言之有理,那就这么办吧。政事堂立项,户部和财部协办吧。嗯,项目计划,三天内要送到龙章宫。”

    “遵旨!”林必举等人一起领命。

    朝会结束了,李洛和崔秀宁一起回到龙章宫,很快就得到侍卫的禀报。

    “陛下,皇后娘娘要找的那位黄道婆,已经找到了,眼下送到了宫外。”

    “快传进来!”崔秀宁立刻说道。

    “你找了黄道婆?”李洛有点惊讶,他竟然忘记了这事。

    黄道婆是谁?那可是改变中国的一百个名人之一,而且位置非常靠前。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严重低估的人物。

    在黄道婆之前,华夏的棉布很不普及,只是少量使用。为何?

    因为从棉花加工道纺织的一系列工序,都非常落后,导致棉布很难普及。

    棉花纺织技术和丝绸纺织技术,差距很大。

    就说第一道脱棉籽的技术,就是一道难关,只能靠纯手工来干,效率非常低下,导致人工成本很高,使得棉布比丝绸还要贵。

    黄道婆是松江人,她流落琼州当道士数十年,结合岛上黎族的技术,发明了轧棉机(搅车),一举攻克了脱籽难关。

    她还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蜡丝长弓,平纹织布机,提花机,以及错纱配色等先进技术,使得华夏的棉纺技术领先世界几百年!

    元大都的遗址内,有黄道婆的壁画。这说明,她应该是得到了元廷甚至忽必烈的接见。

    黄道婆对江南地区以棉布为核心的商业发展影响巨大。黄道婆会松江后,教授棉纺技术,是的江南地区的棉布迅速普及,取代了普通百姓穿的葛布和麻布,棉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江南由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棉布,成为江南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之一,直到晚清才被“洋布”打败。

    可以说,没有黄道婆,就没有明清时代江南的商业繁荣。这也是她比称为“棉神”,在江南多祠庙的原因。

    李洛和崔秀宁早就知道棉花的重要,海东几年前就种植了棉花。可问题是,两人对棉纺技术一窍不通,根本无法普及棉布。

    现在好了,重要找到黄道婆了。

    很快,一个身材矮小,身穿道袍的中年女子就被带进龙章宫。

    这女子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她的脸上并无惊慌之色,而是恭敬中带着平静。

    也是,能创新先进棉纺技术,并且主动教授众人,传播推广的,不但天分很高,也有很高的境界。这样的人,很少会害怕什么。

    “贫道黄姑子,拜见官家,官家万福。”黄道婆不慌不忙的下拜。

    黄道婆是别人对她的尊称,她当然不能在天子面前自称。

    虽说猜到皇后找自己的来意,可她很奇怪,皇后是怎么知道自己这个天涯野道的。

    她在南海见过逃难的赵官家,见过南逃的大宋宰执,所以对于面圣并不惊慌。虽然远在天涯海角,看如今琼崖归唐,皇恩浩荡,她自然听闻圣天子的举措,当然就更不用惊慌。

    “道长请起!”李洛心中敬重,面上却神色淡然。

    他是天子,不能太过于表露情绪。

    崔秀宁则是亲自扶着黄道婆起来,“本宫久闻道长大名,这才派人去琼崖相召。”

    此时,黄道婆还没有回到松江。

    “谢圣人,贫道惭愧。”黄道婆垂目说道。她虽然自称贫道,可全无张三丰那种仙风道骨的样子,要不是因为穿着道袍,看着就是一个民妇。

    尤其是她不戴道官,仍然漆黑油亮的头发只插了一支荆钗,肤色颇有风霜,但五官周正,目光莹然生辉,明亮澄净,显得有些出众。

    但她的确就是一个道士,还是琼崖很受黎人尊敬的一个道士。她出身贫寒,身世坎坷不假,但三十年的道士生涯,也足以让她不同于一般民妇。

    “不知官家和圣人召见贫道,所谓何事?”黄道婆行礼说道。官家和圣人,是五代两宋对皇帝皇后的称呼,她不知大唐制度,还是使用旧称。

    崔秀宁没有纠正她,微笑着说道:“听闻道长精于棉纺,不知道长可愿为国效力,推广棉布?”

    黄道婆已然猜到。皇帝和皇后召见自己,总不会为了论道。她虽是道士,可对道经并不精通,比她出名的道士多了去。

    那当然是因为棉纺了。

    “谢圣人信重,贫道惭愧之极。”黄道婆有些赧然,又有些惊愕。毕竟棉纺在上位者眼里,算不上了不得的事物。可皇后皇帝却如此重视,可见的确与赵官家大为不同。

    “贫道喜爱棉纺,这才稍有涉猎,的确有所新创。只是,贫道来山野粗人,怕是误了官家和圣人的大事,那就百死莫赎了。”

    推广传授棉纺,乃是她的夙愿。可一旦为朝廷所用,她又很是忐忑。

    李洛道:“道长有志于传道解惑,便是天下之师。棉纺事关百姓福祉,善莫大焉,道长不可妄自菲薄。大唐本重纺织,朝中也有织造司,只是并无大才,这司织使职,一直空缺。”

    “朕便授道长司织使之职,掌管织造司,传授棉纺之术,培养纺织之才,让大唐百姓再不愁无御寒之衣!”

    崔秀宁也道:“道长要是愿意,那就能让百姓衣被天下了!”

    黄道婆哪里还不愿,神色激动的下拜道:“贫道领旨!谢官家,圣人!”

    …………

    课程测验(华夏历史第九部……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后唐的统治)

    一·单项选择题(共五题每题两分)

    1后唐王朝建立后,洪武皇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固新生的帝国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时最重要的举措是:

    甲设立大唐银行,建立金融制度。

    乙废除土司和士绅特权,改土归流。

    丙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

    丁推行《均田令》,改革土地所有权。

    2洪武帝是华夏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甲文景之治

    乙贞观之治

    丙洪武之治

    丁大公盛世

    3被文成皇后誉为“衣被天下”的纺织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历史贡献是:()

    甲改良了缫丝加工技术。

    乙发明改良了棉花加工和棉布纺织技术。

    丙改良了蜀绣,苏绣,和云绣的织造工艺

    丁发明了新的纺织机,大大提高了效率。

    4交州归唐,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时间是:()

    甲华夏3981年,唐四年

    乙华夏3983年,洪武元年

    丙华夏3982年,唐五年

    丁华夏3984年,洪武二年

    5下面史书典籍中,被誉为“佐治世之史诗,鉴良政之宝典”,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的是:()

    甲《贞观政要》

    乙《资治通鉴》

    丙《洪武政要》

    丁《大唐政略》

    二简答题(共两题,每题五分)

    1为何说洪武皇帝是华夏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

    2概述性说明后唐的疆域。

    答:……

    三论述题(两题,每题十五分)

    1为何说后唐时期是“大公盛世”?在漫长的大公盛世中,真道、技术、文化、军事、经济上都有哪些辉煌建树?

    答:……

    2郑思肖《大道论》标志着道家真理思想开始取代儒家思想,道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信仰。那么,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道家思想推进了真道和技术的发展?

    答:……

    ps:今天不舒服,只能这样了。蟹蟹支持,朋友晚安,头疼,身体质量真的差了。晚安!

 第479章 第663 664节 大唐宗室不能当米虫不能是废物

    织造司的司织使,可是正三品,乃是十二卿之一的官位。

    大姓新朝,自有雅政,与历代不同。唐廷除了三府九部,竟然整整设立了十二寺(司)。

    唐廷保留了鸿胪寺、大理寺,裁撤了太常寺、光禄寺和太仆寺。将这三寺的职权分别并入礼部和兵部。

    又增设了交通寺、医卫寺(前司医局)、环卫寺、矿务寺、海务寺、大检寺(最高检堂)、织造司、禁卫司、通政司、司录寺。

    加上翰林院、大唐学宫、钦天监、天师府、詹事府、医道学宫、太医院、信访廨(特察局)、宣传廨、内政府、太乐署、宪兵署、专营署、印版署、大唐银行、太书馆,这十六个衙门,一共四十个,统称“四十衙门”。

    这京城四十衙门,都是三品以上!

    其中,军师府、政事堂、御史台、天师府、内政府五个是正一品衙门。

    但是,天师府只掌管道教,道庙,道官,祭祀,不管理军政要务。内政府只掌管皇家内政事物,包括宫廷役使,内库,御马,宫苑,出行,仪仗,宗室等事物。

    可大天师虽然不是宰执,却是国师,当然是一品。内政府的内政大臣虽然不管理军国大事,可天家无小事,职责重大,也是一品。

    四十衙门,共编制一到十品官吏万人。但绝大多数是九品十品的末员,五品以上有资格参加常朝奏事议事的,也就是三百多人。这三百多人,就是所谓的“朝廷”。

    李洛下了一道圣旨给吏部,办好了黄道婆的任命文书,新鲜出炉的司造使就走马上任了。织造司的官吏,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