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5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不是问韦素知不知道打仗,而是问韦素有没有读过兵书战略。

    韦素答道:“兵家典籍略有涉猎,偶有心得,不敢知兵。”

    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其实就是承认“知兵”。

    门阀虽然早就没落,但门阀子弟的家庭教育思想,却仍然不绝于缕。门阀子弟的传统,就是要“知兵”。

    门阀子弟就算没落数百年,绝大多数后裔不再读兵书,可读兵书的概率,仍然比一般士子高的多。

    中国古代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由于受教育的层次不同,读书人往往比纯粹的武将更有战略眼光。而武将因为大多数读书见识不足,格局有限,往往只懂得战术运用和训练实务,战略眼光却是短板。

    这是文人轻视武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李洛致力于解决的。唐军将领,不但要精通战术,也要熟悉战略分析。

    李洛有心考教一番,试试这个关中士子到底有多少才能。

    “如今,朕亲率大军进入关中,可长安未复,元军主力犹存。依你之见,此战该当如何?”

    韦素想了想,很小心的回答:“既然陛下考教,草民就斗胆班门弄斧。如今,陛下携汉中大胜以入关中,虎视长安,威加三秦,数百万汉家百姓犹如久旱逢甘霖,莫不喜极而泣。”

    “然,元廷平章哈赤牙哥,仍有精兵强将在手,关中铁骑数以万计。而河东元军,随时都可能南渡黄河,入援关中。”

    “是以,每拖延一日,战局就不利于大唐。大唐宜速战速决,断元军援军之望。而元军宜拖延迟战,等河东元军驰援合流。”

    李洛有些满意了。没错,这个韦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也是唐军将领的共识。

    唐军宜速战,元军宜迟战。

    韦素继续说道:“陛下大营,北枕渭水河,西靠上林苑,东临渼陂湖。周围数十里内,八水环绕。此地形,有利于大唐,而不利于元军骑兵。”

    “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军不敢决战,等待河东元军或河南援军。”

    “是以,为了促使元军速战,草民斗胆猜测,陛下一定会离开此地,北上渡过渭水,到咸阳,那里一马平川,非常利于骑兵纵横,如此元军才会决战。”

    李洛点头笑道:“韦君果然知兵。不错,朕已经决定,北渡渭水,直驱咸阳,那里有元廷大型牧场,养马数万匹,元军不可能放弃。”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李洛已经接到情报,元军骑兵并没有守卫奉元(长安)。因为八水绕长安,实在不利于骑兵发挥,所以元军干脆让步兵守城,骑兵则是游动在百里之内。

    就算唐军攻打长安,元军骑兵也绝对不会傻乎乎的跑到八水环绕的长安决战。

    可以说,唐军一日不离开这个河流密布的区域,元军就不会主动出击。

    而元军主力是骑兵,行动快速。是否决战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里。要是他们不决战,唐军根本无法消灭他们。

    这就是步兵的悲哀了。

    当然,李洛也带了三万骑兵。可这三万骑兵都是马战类型的骑兵,骑射技术比不上蒙古骑兵。就算李洛把三万骑兵放出去,也无法逼迫元军决战。

    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有利地形,故意到有利于元军的地形,才能让元军主动出击。

    韦素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做官打仗的书生,能想到这些,已经难能可贵,是个可用之才。

    “韦君可有意出仕大唐?”李洛捋着唇边微翘的胡须笑道。自从留了这漂亮的小胡子,他就有了这个习惯动作。

    原因嘛,只有皇后崔秀宁知道。崔秀宁说,他是和《贞观之治》中马跃饰演的李世民学的动作。

    韦素心中一喜,立刻毫不犹豫的跪下,“草民愿意出仕大唐,殚精竭虑,报效大唐!”

    “好。”李洛站起来,“韦卿平身。”他背着手踱了几步,“朕就暂任命你为御前奉事行走,食七品禄。”

    御前奉事行走不定员,是对应武职御前三等侍卫的文职,其实就是皇帝秘书班子的成员。李洛的御前秘书班子,分为御前参事行走,御前录事行走,御前奉事行走。

    和另一个秘书班子录事司不同。录事司属于朝廷秘书班子兼皇帝个人秘书班子,除了替皇帝服务,还要为朝廷各部服务。

    而御前三行走,则完全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御前三行走虽然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却不管朝廷的事,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

    以韦素的才能和见识,就是五品的御前参事也做得。可他初来乍到,不宜一下子提拔到御前参事,御前奉事已经算是幸进了。

    韦素不知道唐廷官制。但顾名思义,他也知道御前奉事的分量。

    前一刻还是一介寒士,现在就是一个七品官位的帽子砸下来,韦素要是不高兴,那怎么可能?

    有了俸禄,家中贫寒的妻女,就再也不用受苦了,不用再受到乡村保长的欺辱了。他韦素堂堂大丈夫,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出仕做官,一展自己的抱负了。

    “谢陛下隆恩!臣韦素,拜见吾皇!陛下不以臣卑鄙无知,简拔臣于寸功未立之时,臣纵肝脑涂地,亦不足以报君恩于万一…”韦素感激万分的说道。

    他是真的感谢李洛。

    君以国士待之,臣以国士报之!

    …………

    李洛军务紧急,无心停留,唐军只是匆匆借道而过,秋毫无犯。就是沿途州县的元廷官衙,唐军也无暇搭理。

    为今之计,只有北渡渭水,进军咸阳,收取五陵原大牧场,逼迫关中元军主力尽快决战。

    不过,李洛下旨晓谕关中百姓,说大唐吊民伐罪,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必将解倒悬之苦,挽累卵之危,以安百姓之心。

    而唐军所过之处,揭竿而起的义军纷纷来投,小者百十人,大者数千人,都是望见唐旗闻风来归。

    李洛下令拨付元军俘虏的兵器盔甲,武装来投的各路义军,还赏赐钱粮,收揽义军之心。

    不到十日功夫,及到了北渡渭水时,四处来投的义军,竟然超过两万人。

    九月二十五,九万多唐军(加义军)拔营,渡过渭水,浩浩荡荡开向咸阳,直指咸阳之东的五陵原大牧场。

    同时,李洛派人传信给武关道的武岩,让他攻下蓝田关后,分兵两万扼守潼关,剩余兵马包围长安。

    …………

    得知消息的陕西平章哈赤牙哥,立刻坐不住了。

    原本,他打算拖延一段时日,等到河东或者河南援军赶到,再和李洛决战。

    可是李洛竟然没有来攻打奉元,而是渡过渭水,往咸阳之东的五陵原大牧场而去,那就必须要阻止!

    五陵原是一大片平野,埋葬了很多汉人的皇帝和后妃。所以为了镇压汉人气运,早在窝阔台大汗时,就将方圆百余里的五陵原圈为牧场,常年养战马四万多匹。是关中几个官马场中,最大的一个。

    这么多战马,绝对不能落在叛军的手里!

    再说,那个地方可不像河流密布的奉元(长安),而是有利于大元铁骑逞威的草场,方圆纵横百里,是个好战场。

    所以,哈赤牙哥和其他蒙古将领一直认为,必须决战。

    不能等援军来,也无需等援军来。

    眼下关中七万铁骑全部聚集对付李洛,连蓝田关和各地民变都不管了。

    七万铁骑,在有利于骑兵的大草场上决战,蒙古勇士不畏惧任何敌人。

    包括李洛在内!

    “传令,大军开拔,一骑双马,六万骑兵分为两翼,包抄追击叛军!”

    “还有一万骑兵,分为十个千人队,轮番袭扰叛军!”

    “本堂倒要看看,李洛还有什么办法对付大元铁骑!这次,就让这个骄傲、奸诈、卑劣的叛臣,品尝到什么是失败和恐惧,让他像个绝望的孩子那样哭泣吧!”

    哈赤牙哥下令道。

    “喳!”众将大声领命,人人兴奋的满脸通红,热血沸腾。

    大元铁骑只要骑上战马,只要不是在山地水网之地,那就是天下无敌的存在,是长生天眷顾的雄鹰,是不可战胜的神话。

    没有人,能在平原地带和蒙古铁骑抗衡。

    就是李洛…也不行!

    “轰隆隆—”

    七万铁骑,十四万匹战马,尽情的奔驰在关中平原上,如同排山倒海的洪流,不可一世的席卷而来,激起的尘埃,就像是垂天之云,漫天飞扬。

    整个大地,都在马蹄下瑟瑟颤抖。战马的嘶鸣声,撕破苍穹。

    不远处的百姓,看着气势滔天的,都是目瞪口呆。

    鞑子铁骑如此厉害,王师…能赢么?

    很多人顿时忐忑不安起来。

    s:今天送妈妈去车站,泪目送别挥手去,步步回首影渐迷。今天只能更新这么多了,求订阅票票,方便的话可以自动订阅本书哦。蟹蟹,晚安朋友们!

 第497章 第699 700节 高陵决战血色月夜(万字大章求全订)

    关中风光大气磅礴,厚重醇美,笔墨难言。然李洛无暇观赏,只能匆匆行军,只争朝夕,以执行既定方略。

    唐军动作很快,北渡渭水之后,沿着郑国渠往东北挺进,趁着元军还在百里之外,插入地势开阔的五陵原,目标直指五陵原大牧场。

    唐军一边行军,一边分遣骑兵,收缴牧场的战马,半日后,就收缴了一万多匹。

    五陵原是汉朝皇家陵区,由于风水极佳,埋葬了十几个汉朝皇帝。本来,这片地区被设置为五个县,是关中精华地区,陵邑人口密集,人文荟萃。

    即便是金代,虽然五陵原迁来了很多女真猛安谋克落户,可也是种地生产,并没有破坏陵区,金代皇帝,对汉唐陵墓,还是持保护态度的。

    可到了蒙元,就大为不同了。

    蒙元跑马圈地,将偌大的五陵原化为牧场,种草养马,毁弃耕地和灌溉工程,原来的汉人和女真百姓,不是沦为奴隶,就是成为牧民。

    而之前的陵区地面陵园建筑,早就当然无存。只有偶然可见的石翁仲和石兽,寂寞的倾倒在齐膝的荒草中,诉说着过去。

    这些石人石兽还算幸运的,因为更多的石人石兽,包括宝贵的古碑,都被敲碎了,堆成蒙古部族的“敖包”,用来祭祀草原人的神灵。

    一路走来,碎石堆成的敖包不时出现,恍然置身塞外。

    李洛大军行进在五陵原上,犹如身在草原,处处可见游荡的马群和蒙古帐篷。仔细倾听,秋风还隐隐送来草原马头琴的声音。

    甚至,还有帐篷肆无忌惮、有峙无恐的搭建在陵墓的封土上!

    唐主骑在马上,眼看此等情景,不禁喟然悲哀,愀然不乐,开口吟道:

    汉家陵园作牧场,

    石人颓圮马萧萧。

    入夜一轮明月上,

    独听胡琴照敖包。

    五陵少年今犹在,

    龙城飞将亦可召。

    六军齐发鼙鼓起,

    不雪奇耻恨不销。

    李洛吟完,抽出一支羽箭,一折而断,大声道:“胡虏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不报此仇,如同此箭!”

    左右见天子发怒,一起翻身下马,跪伏尘埃,参差不齐的说道:“陛下息怒,鞑子凌辱汉家祖陵,臣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