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6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明么?这样只会让人认为天子没有胸襟,只会增加百姓的怨气。”崔秀宁说道,“以后凡此等事,都应该上报。”

    她只能轻轻放下。

    “遵旨!”李织松了口气。

    第二天,一道废除禁食李子鲤鱼乱命的圣旨,就颁发下来。

    摄政皇后代发的圣旨曰:“…大唐以道治天下,顺道者皆可为之,违道者皆不可为。李子,时令之果,鲤鱼,江湖之鲜,此乃华夏天赐美食,合食之道。因国姓而禁食,不近人情,不合道理。

    皇帝天授,其威在德,其法在道……地方官吏,擅自禁食,有伤天子之仁,岂忠君乎?自今日起,不得禁食…官吏再敢有擅出法令,擅改法令者,一体问罪…钦此!”

    圣旨一下,很快由通政司火速刊印,通过驿站发送各州郡,广为张贴。

    这道圣旨第一说明皇帝根本没有禁食李子鲤鱼的意思。第二是不许地方官吏再推行此类禁令,第三就是警告地方官吏不要擅自出台和修改法令。

    即表明了皇帝的胸襟,表明了天子顺应天道,爱护百姓的意思,又狠狠敲打了地方官员。

    此事也让崔秀宁心生警惕。对于民间和地方官场的监测,一定要制定非常量化的指标,建立新的方法论。光靠臣子们的主观经验认知,来判断事物的好坏,来判断是否出了问题,是不可靠的。

    必须要有古代版的“大数据监测”!

    否则,下面很多事情,朝廷和皇帝就会搞不明白。

    PS:对不起我亲爱的书友大大,今天实在太少了,我也不解释,是我错了,因为太馋,就贪图一顿饭。明天一定加更,万字打底!蟹蟹原谅我!

 第800、801节 真是贪心啊

    崔秀宁把自己关在寝宫,拿起一支炭笔,一边思索一边写写画画。

    她要设计出,大唐版的大数据统计模型。当然,这肯定不能叫大数据,只能算统计年表。

    古代当然也有数据统计。但因为方法论的问题,数据真实度非常可疑,而且采样元素太单一。宏观上勉强能用,微观上完全不能用。

    这个问题,她和李洛之前都忽略了。大唐成立了很多新部门,却没有统计部门。这么大个国家,没有专业的统计部门,行吗?不行。

    “数据还是比官员的奏章更可靠。”崔秀宁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像做数学题那样,开始建立模型。

    在调查监测过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采集到的数据,而不是官员的主观汇报。数据很冰冷,可数据也最能反映客观问题。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维度的数据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问题的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以小见大。

    前提是,数据不能失真。

    崔秀宁当李洛这个“书法家”的老婆已经多年,字比当年漂亮多了。她的笔下,首先出现“县域”两个秀丽的字。

    没错,经过斟酌,她要以县域为最小地域统计单位。以古代的条件,以县域为数据采集最小地域单位已经是极限了。

    接着,女人的笔下出现1182四个阿拉伯数字,这是大唐所有的县域数量。

    好了,最小数据统计地域定好了。那么由谁来采集数据?

    当然要多方提供,而绝不能让地方官衙单方面采集。

    原则上,专业部门,对口采集专业数据。

    比如,某县一年的新生儿数量,性别比例,这项数据要有司妇寺来负责提供。

    田亩变化数据,要有户部负责采集。

    某地粮价等,要有商部负责采集。

    如此一来,不同部门采集不同数据,不但便于专业操作,也增加了数据渠道,避免全盘作假。

    那么地方官衙干什么呢?评审数据。

    朝廷采集到的综合数据,先以草案的形式下发给郡县。郡县官衙觉得数据不对,就可以提出异议。

    一旦某个地方的官衙对统计数据提出异议,那么相关调查就会展开。就这么追责,谁的责任谁承担。

    特察局干什么呢?各地的特务不但提供另一套简化版的秘密数据以作参考,还要监视数据采集者的行为。

    那么,统计大权由谁来主管呢?当然是准备成立的统计局。

    统计局的绩效考核只有一个:数据的真实度和有效性。

    数据好坏和统计局的考评完全无关,只和数据真假相关。以此为导向,统计局就会监察数据真假,就会派出统计员核查各渠道的统计数据,只要纠正错误,就有话语权。

    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是多方参与,任何一方作假都很困难。

    最后得到的统计数据,会作为分析依据,供统计局研究,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为大唐政治服务。

    这以上是大概构架。

    崔秀宁设计完构架,就开始添加数据采集的元素。

    有哪些数据需要采集呢?

    有人口、主要物价、出生和死亡率、税收、就学率、服役率、田亩、人均寿命、食物种类、犯罪率、出家人口、诉讼数量、降水、旱季天数、驿站流动量、林地和渔场数、戏剧演出场次、铜簋举报次数、人均口粮等等。

    最后,崔秀宁一共罗列出四十项数据,涵盖了民生、吏治、教化、治安、医疗、民意、风气等多个方面。只要数据在,哪个县的现状,立刻清清楚楚。

    每年采集一次,每年都要做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

    这就是让整个大唐每年做一个全身体检,及时了解健康状况。

    比如一个县,明明降水不少,而且水利数据也不错,数据显示没有天灾,可人均口粮少,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那一定是吏治出了问题。

    再比如一个县,明明就学率不低,可是升级考试录取人数很低,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一个县青壮人口多,可是服兵役的人数很少,那要么是吏治有问题,要么是百姓对官府和朝廷不满,或者民风不尚武。

    要是同一个县连续两年的数据差别很大,那就一定有原因。

    可以说,只要数据没有失真,什么问题都瞒不过皇帝和朝廷。

    特察局配合统计局,这才是真正的监测天下!

    崔秀宁的目光越来越亮,似乎看到科学统计带来的美妙前景。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到唐宋已经高度发达,非常精细了。然而,唐宋明清的精细,主要体现在权力制衡和人才选拔上,而对于基层管理设计,却始终失之粗放。

    新的大唐,一定要弥补这块短板,追求古典化的“信息治理”。

    草案这就完了么?

    没有。

    崔秀宁必须还要推导一个公式,计算“信息治理”的成本。

    首先,是统计局的官员编制,这是要吃国家财政的,这笔账必须要算算。

    嗯,特察局是正二品衙门,等同九部。可问题是,特察局不属于外廷衙门,而是属于皇帝内廷衙门,不受政事堂和军师阁管理,类似于锦衣卫,目前还是小透明,还没出圈呢,很多官员甚至不知道特察局,只知道信访司。

    那么统计局呢?设为几品?

    在后世,国家统计局其实是高官(名义上副部)。可是要把统计局提升到二品,和九部并列,就会显得非常突兀。

    可要是设置为正三品,那么就很难和其他部配合,因为级别上被压制。

    想了想,崔秀宁划掉统计局的字样,改为政事堂统计署,正三品,成为政事堂的直属机构,由宰相兼任统计署令!

    再任命一个常务署丞。

    那么,统计司和其他部的区别,就如同后世国务院直属部门和国务院组成部门(各部)的区别。

    如此一来,就能压制其他九部,也能让政事堂对数据更加了解,便于行使宰相之权。

    崔秀宁对自己这个设置很满意。接下来就是编制了。

    统计署的中央官员不多,二十来个足够了,拿不了太多工资。拿工资的大头,是各州郡负责执行的统计特派员。

    一个郡起码要有一个吧?大唐现在有142个郡,那就需要一百多个编制吃皇粮。加上杂七杂八,整个统计署的编制,最少两百人!

    皇后大人有点心疼了。两百官员啊,人均一年拿七八百银元工资,那就是十几万银元…咦,不多啊!十几万而已。

    但是,还有办公费呢?

    每年统计一次,两百人的衙门,这办公费怎么也要十几万。

    嗯,这加起来就是三十万了。

    其他各部的配合,以及数据真实度监察,也会增加办公费,这总共…崔秀宁大致算了一下,又要增加二十万元。

    综合下来,“信息治理”的成本,一年需要五十万银元!

    每年五十万!崔秀宁心疼的直皱眉。干不干?值不值?

    崔秀宁拿不定主意,觉得还是等男人回来再说。

    但是想了想,女人还是决定…妈蛋,干了!

    反正,以她对男人的了解,李洛是一定会干的。既然他一定会干,那么就不如早干。要等他回来,最少还要一个月。

    崔秀宁反复修改方案,直到三天后,才拿出满意的终案。

    “就这个了。”崔秀宁不再犹豫,当即以摄政皇后的名义,代替皇帝颁发了一道圣旨:成立政事堂统计署。

    抽调各部官员,组成统计署领导机构。统计署令由三位宰相共同兼任,统计署丞由一个叫姬长恭的特务出任。

    此人当年曾经卧底在福建右丞萨普勒的身边,献上买卖流民的计划。

    不光如此,统计署的官员,骨干多是特务出身,因为大唐没人比特务更适合干统计,都不需要太多培训。崔秀宁仅仅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了统计学方法论,就让他们走马上任。

    政事堂统计署,就这么挂牌成立了!

    …………

    “皇后陛下,天竺之北的大理国和梁国,都派了使臣来朝,请为藩属之国,还请求大唐正式册封!”

    这日常朝,礼部尚书吴镇楼语出惊人的禀奏,“两人是一起来到,已经安排在驿馆。如今,正在宫外候旨。”

    外使觐见,这可是重大国事,政事堂无权处置,必须君主处理。

    什么?群臣都是有些惊愕。

    大理和萧梁,请求册封,自为藩属?这算什么事儿啊?

    崔秀宁却早就得到特察局的汇报,她神色平静的说道:“让他们进来吧。本宫倒想听听,他们有什么说道。”

    原来,唐军南征数月,连灭四国,已经传到一海之隔的萧焱兄妹耳中。两人惊惧之下,生怕唐军攻打他们。加上中部和南部的天竺联军越来越势大,这才赶紧遣使来朝,表示臣服。

    没办法,李唐现在如此强大,他们害怕啊。

    虽说两国占据了天竺北部,也算站稳了脚跟,可毕竟是鸠占鹊巢,精力只能放在镇压天竺土著反抗上面,无法和大唐对抗。

    现在大唐国土推到他们家门口了,他们如何还能淡定?

    很快,两个汉人打扮的男子就联袂上殿。

    “外臣大理国礼部侍郎高君重,拜见大唐摄政皇后陛下。”

    “外臣梁国礼部侍郎王兴祖,拜见大唐摄政皇后陛下。”

    两人一起下拜行礼,神色有些紧张。

    尤其是王兴祖,心中还很是感慨。因为这个大殿,当年可是大梁的皇宫啊,他绝不陌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