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6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听得冷汗直冒。

    照这意思,恒北那是非割不可了?

    要是不割,别说李唐会出兵抢,就是背后的元军,也会来抢啊。

    崔秀宁微笑着看了辛苦一眼,辛苦说的话,都是她想说的。只是她是皇后,这么直白的话,显得吃相太过难看,不方便说出口。

    辛苦代她说了。

    当然,就算辛苦不说,其他大臣也会替自己说。

    “好了,两位贵使,辛苦说的话很有道理,本宫也是赞同的。你们回去好好想想清楚。只有三天。三天之后没有答复,就是逼迫大唐出兵了。嗯,或许等不到大唐出兵,元军也出兵了。甚至,等你们回国,可能已经无国可回了。”

    “皇后陛下,以臣所见,干脆出兵天竺,灭了大理和萧梁!我大唐连暹罗都打下来了,为何就不能再往西边挪挪,打下北天竺?大唐百万精兵,为何不自己拿呢?”

    兵部尚书都烈说道。

    兵部侍郎乌图也说道:“皇后陛下,完颜尚书所言,臣也觉得有理。如今大唐兵强马壮,水师天下无敌,纵横四海,出兵简单的很。与其让别人送,还不如再打一战。”

    唯一留守的军师阁军师郑和也说道:“启禀皇后陛下,这次陛下亲征南洋,由于海宋水师畏惧避战,我大唐水师竟然一仗未打,着实气煞人。如今我水师将士人人求战心切,不如就打一仗。不如,水师无功可立,怕是会有怨气啊。”

    “这”崔秀宁露出为难的神色,“蒙元未灭,大理萧梁在天竺开疆拓土,同是华夏一脉,这动兵,怕是教那些蛮子看了笑话去。”

    郑和道:“皇后陛下,反正他们多半守不住天竺,与其让他们被元军和天竺联军所灭,还不如大唐自取之,还怕天竺人看笑话么?”

    两个使者听到这里,即便明知唐廷君臣在演戏,也吓得直冒冷汗。

    没错,唐廷君臣的确是在演戏,可问题是,唐军随时会假戏真唱。

    因为李唐有这个实力。反观两国,虽然人口不少,可都是异族,根本不放心招募他们打仗。

    “好了。出兵数万虽然不是大事,也不能轻易动兵。容后再议吧。”崔秀宁止住几个请求出兵的武官,又看向两位使者,“你们先回驿馆,今日便到这了。嗯,三天之内没有考虑清楚,也不用再来见本宫了。”

    “礼部,不可怠慢了他们。”

    “遵旨。”礼部尚书吴镇楼领命。

    两个国使愁眉苦脸的行礼告退出殿,留下一个个神色精彩的唐廷大臣。

    林必举笑吟吟的出列道:“皇后陛下一番揉搓,他们少不得答应。大唐不用打仗,就拓土千里啊。”

    众臣也很高兴,纷纷出言说此事可成。

    要是对方不同意,大唐真会用兵么?

    当然不会。

    起码现在不会。

    如今北伐在即,南征刚刚结束,如何还有精力对天竺用兵?这不过是吓唬之词。

    问题是,两国不敢赌。

    他们的处境如今的确很艰难。艰难到不得不接受大唐的恫吓勒索。

    这就像一个人,逼不得已的时候,就是高利贷那也要借。

    不答应的后果,实在承受不起。

    崔秀宁点头道:“八成会答应。如今中部南部天竺诸国,联兵五十余万,号称百万,战象八千头,扬言一年内灭大理萧梁,以神灵之名,杀尽天竺华人。元军镇压西边叛乱的兵马,一年内一定会回师。两国压力很大,内部也不稳,他们没有选择了。”

    归唐不久的数学大家朱世杰虽然不懂军政大事,却很讲究逻辑,他出列说道:“皇后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倘若我大唐拿了那什么恒河之北,就和元廷阿姆河行省接壤,势必要驻扎大军防备元军,眼下北伐在即,大唐还能抽调重兵驻扎恒北么?”

    他不懂。

    崔秀宁笑道:“就是因为要和元廷接壤,所以一定要驻军恒北。要不然,阿姆河的元军,一定会在北伐时攻打天竺之北,再进攻缅州,滇州,或者从吐蕃之南进攻益州。守住恒河之北,就能将阿姆河元军挡住。”

    恒河之北的位置很重要,战略地位明显。占了那里,唐军以少数兵力,就能堵住阿姆河十几万元军精兵。

    本来,李洛打算在缅州西北堵住元军,现在形势变了,那就干脆占了恒北,在恒北堵住元军,更有地理优势。

    这是必然的。北伐一旦开打,阿姆河的元军不可能闲着。本来还指望萧焱兄妹牵制,可他们现在自顾不暇,无法牵制元军了。

    那就只有唐军出手。

    不灭两国,也是需要两国挡住南边的天竺联军。要是两国灭了,唐军就算占了恒河之北,也会被元军和天竺联军前后夹击。

    朱世杰明白了,“如此说来,的确应该驻军恒北。”

    退朝之后,崔秀宁就很有耐心的等,等两国使者就范,乖乖移交恒北给点大唐。

    她没有等太久。

    果然,仅仅到第二天,两人就求见崔秀宁,答应割让恒河之北九府六十二县。

    没错,占领恒北近三年,恒北已经被两国按照中原制度,设为九府七州六十二县。

    现在刚刚同化了一些,就要割让给李唐了。

    两人痛苦的商量了整整一夜,却无奈的发现,答应唐国的要求,才是最明智的。

    就算是国主,也只能选择答应。

    他们甚至不敢回国禀报。因为这一来一回几个月,这么长时间,说不定唐军都出兵了。

    既然赌不起,那就豁出来答应吧。起码,唐军能挡住西北的元军。不然,还有其他选择么?

    谁知,崔秀宁听完之后,一句话差点让两人跳起来。

    “光割让恒北还不成,将军们求战心切啊。两国必须只能称王,不能称国主。还有,大理国号必须去掉大字,只能称理国。”崔秀宁说道。

    什么?

    只能称王,不能称国主?还要将大理国改为理国?

    两人只能告退,痛苦的商量半天之后,只好再次入宫觐见。

    全部答应。

    这么大的事,两人怎么敢答应?

    因为两人不是白痴,还是知道孰轻孰重的。而且,他们本就是全权使臣。再说,也没有时间回国禀报了。

    大不了,回国领罪就是。退一万步说,国主就算不答应,也可以反悔。

    第三天,大唐,大理,萧梁三方,在光政殿签署了国书。

    第一,大理国改国号为理国。大唐皇帝封理国为王爵之国,用七鼎祭祀,册封理国国君为理王,采用大唐洪武年号。

    第二,大唐皇帝封梁国为王爵之王,用七鼎祭祀,册封梁国国君为梁王,采用大唐洪武年号。

    第三,两国向大唐称臣,其君主即位,必须大唐皇帝册封。

    第四,大唐承认,两国为诸夏之国。

    第五,两国必须谨守华夏礼仪,典章制度,字衣冠,不得入天竺之法。

    第六,两国每年谴使入京,朝贡天子。

    第七,两国每年纳贡黄金一千两,为祭祀华夏之祖的酎金。

    第八,献恒河之北九府七州六十二县,以及所属人口给大唐,三月之内移交唐廷治下。

    第八,两国为大唐之藩属诸侯,大唐因扶助之,因为君臣之国。

    当国书盖上大唐的传国玉玺时,两人得知是传国玉玺,久久无言。

    传国玉玺在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天意啊,天意。

    至此,两国在法律上成为大唐诸侯属国。

    PS:第二更到!晚安!蟹蟹大家支持!

 第804、805节 嵯峨山的发现

    国书一签订,意味着法律上唐廷将在获取两个瀛州大小的土地。因为恒北之地,不但包括了天竺恒河之北的平原膏腴地带,还加上了后世尼泊尔、天竺东北以及孟加拉国。

    事实上远不止恒河之北的平原。这块土地,人口近千万,占了两国人口的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些人口,不光是天竺人,还有少数是从东边迁移过来的南洋人。

    两国使者签完国书,立刻回国禀报不提。要是他们的国主要反悔,这就是一纸空。

    不过,唐军一定会在三月内出兵进驻恒北,接受新的土地。对方要是反悔,那就必须要和唐军打仗,多半不敢反悔。

    什么是势比人强?

    这就是了。

    所以,大唐群臣一起上表恭贺,不但得到两个诸侯国,还获取恒北疆土。

    崔秀宁担心阿姆河省元军提前回来,又怕天竺联军得胜后占了恒北,就立刻给李洛写信,让李洛派兵接收恒北之地。

    四月二十,崔秀宁的信送到已经到达昆明的李洛军中。李洛收到信哈哈大笑。他想不到,竟然这么轻易就得到恒北。

    那块地萧家兄妹打下来快三年了,最终果然是替大唐做嫁衣。

    什么叫棋高一着,深谋远虑?他洪武皇帝不就是么?

    韦素和罗徽等随驾臣,更是当即贺喜。韦素甚至吟诗一首为大唐贺:

    “北归忽闻收恒北,不知新土在何方。马前敬问圣天子,道是西天佛陀乡。取经玄奘今若在,亦喜此地竟归唐。千秋雄主展王图,自是金瓯放眼量。”

    吟完之后,韦素拱手道:“陛下,微臣谨献收金瓯一首,祝贺陛下,祝贺大唐得恒北!”

    李洛听到韦素依马立就的出口成章,不禁龙颜大悦,畅然笑道:“好个取经玄奘今若在,亦喜此地竟归唐!韦卿不但诗才敏捷,也能知朕所想啊。此诗,朕甚喜之。”

    “陛下。”韦素得了彩头也很是高兴,“等到大唐抵定恒北,微臣想去那佛陀之乡,寻幽探迹,凭吊玄奘。”

    李洛点头微笑,“准了。大唐虽然以道家为国教,可并不禁止大乘佛法。盖因为大乘佛法早入中华,相融难分。而佛法智慧精深,源远流长,岂能一概禁绝?”

    韦素明白了,“陛下是想用佛祖之先为名,在恒北恢复佛教。此策,当真高明!想这恒北本是佛陀之乡,却是婆罗门和那某某教为尊,佛教反而湮灭无迹,当真是是咄咄怪事。”

    李洛点头道:“不错,朕正有此意。这南洋土著,倒是还能推行道家。可这天竺,却是绝无可能。天竺人性,实与中土差若云泥,不宜用道家教化。先恢复佛教,那是最妥当的。”

    李洛为何不愿意在天竺推行道家?因为李洛改良的道家是强国之教,他怎么可能放心在天竺这种白种人地盘上推广?

    泰国柬埔寨人虽然皮肤黑了些,可说到底也是黄种人,属于百越后裔,自身明起步晚,底蕴不足,离华夏本土又近,所以可以推行道教,同化起来非常容易,二三十年后,完全可以成为本土。

    在李洛的设想中,数十年后,后世柬埔寨泰国也会成为本土。当然,汉人移民也要有大量增加之后。

    可是恒河之北的天竺人,本质上就是白种人,人种上就有本质区别。

    而且他们的人口很多,化性格根深蒂固,明生命力很顽强,很难短期改变。

    最容易改变它的,只能是它曾经开出的的那朵死去的花:佛教。

    毕竟它诞生过佛教。佛教“复辟”,才能最快的消除婆罗门和某某教的影响。

    光靠刀子,真不好使。

    这样的地方,会长期是一个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